
摘要:目的 分析在臨床診斷肋骨骨折時應用低劑量多層CT檢查的診斷效果。方法 選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60例,以隨機信封法對其進行分組,兩組患者均接受多層CT檢查,其中使用常規劑量多層CT檢查的30例患者為參照組,使用低劑量多層CT檢查的30例患者為觀察組,對比兩組患者CT圖像質量、輻射劑量[容積CT劑量指數(CTDIvol)、劑量長度乘積(DLP)、有效劑量(ED)]和診斷準確率。結果 兩組CT圖像質量優良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CTDIvol、DLP、ED均低于參照組(P<0.05);兩組檢查方式的診斷準確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 低劑量多層CT檢查應用于診斷肋骨骨折,可獲得與常規劑量清晰度相當的CT圖像,診斷準確率也與常規劑量多層CT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相當,并可顯著降低輻射劑量,減少CT檢查對患者造成的輻射性損傷。
關鍵詞:低劑量;常規劑量;多層CT;肋骨骨折;圖像質量
骨折是指機體骨骼在直接或間接暴力的作用下,出現的完全或不完全性斷裂,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傷后患者主要表現為劇烈疼痛,或伴有活動受限[1]。正常情況下,肋骨對胸腔臟器具有保護作用,一旦肋骨發生骨折后,骨折端多會向胸腔內彎折,可對胸腔內臟器造成損傷,需及時對肋骨骨折進行治療[2]。治療前明確骨折位置以及骨折類型,對制定治療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CT檢查因操作簡單、圖像清晰等優勢,近幾年被廣泛用于對各類骨折的臨床診斷中,但是該檢查具有一定的輻射性,可對機體造成輻射性損傷[3]。近幾年有學者提出,可通過降低輻射劑量來減輕對患者的傷害[4]。本研究以我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接診的60例肋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應用低劑量多層CT檢查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60例,以隨機信封法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參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29~64歲,平均年齡(46.59±6.36)歲;BMI指數18.5~26 kg/m2,平均BMI指數(22.25±1.12)kg/m2;交通意外、高墜、重物砸傷以其他原因骨折患者分別有13例、9例、5例和3例,經病理診斷共計有骨折62處;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8~65歲,平均年齡(47.18±6.42)歲;BMI指數18~26.5 kg/m2,平均BMI指數(22.32±1.15)kg/m2;交通意外、高墜、重物砸傷以及其他原因骨折患者分別有14例、7例、4例和2例,經病理診斷共計有骨折61處。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
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納入標準:均有明確的胸部創傷史且經臨床診斷為肋骨骨折,創傷到接受治療時間不超過24 h;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對研究所用的對比劑過敏;肝腎功能不全;伴有骨髓瘤;伴有甲亢;伴有其他位置骨折;伴有精神疾病。
1.2 方法
兩組研究對象均接受多層CT檢查,所用設備為16層螺旋CT掃描儀。參數設置如下:參照組電流為120 mA,電壓為120 kV,矩陣212×512,螺距1.375,層厚5 mm;觀察組電流50 mA,電壓120 kV,矩陣212×512,螺距1.375,層厚5 mm。協助患者平臥于檢查床上,并使身體正中矢狀面與檢查床中線重合,指導患者將雙手向上伸起并在頭頂交叉固定,頭部先進,指導患者深吸一口氣后屏住呼吸,在屏氣狀態下開展掃描,掃描范圍自頸6椎體下緣一直向下至,直12肋骨下緣結束;將掃描數據上傳到工作站,對圖像進行重建。重組時層厚設置為0.625 mm,窗寬設置為1250 HU,窗位設置為250 HU。由2名具有豐富閱片經驗的醫師,采取雙盲法對圖像進行判讀并得出統一結論。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圖像質量。優:所得圖像可清晰顯示肋骨骨質結構和邊緣時;良:雖然可顯示肋骨骨質結構及邊緣但是清晰度一般,有輕微的偽影存在,不影響正常診斷;差:圖像清晰度不佳,無法進行有效判斷,肋骨骨持結構和邊緣顯示不清,像素顆粒粗糙。(2)對比兩組輻射量。包括容積CT劑量指數(CTDvol)、劑量長度乘積(DLP)和有效劑量(ED)。(3)對比兩組診斷準確率。骨折線貫穿肋骨皮髓質時,即可判斷為完全性骨折;有明確外傷史且可疑處骨皮質褶皺,同時可見凹陷或是突起,肋骨骨髓密度增加,伴有或不伴有局限性胸膜反應,伴有或不伴有鄰近組織水腫現象時即可判斷為不完全性骨折[5]。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圖像質量比較
兩種劑量多層CT檢查所獲得的圖像優良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輻射量比較
觀察組CTDvol、DLP以及ED均明顯低于參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診斷準確率比較
經病理診斷參照組患者共有62處骨折,觀察組共有61處骨折,兩種劑量多層CT檢查診斷準確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3。
3討論
肋骨骨折在骨科十分多見,治療前利用多層螺旋CT檢查可快速對骨折處進行檢查,操作相對簡單,掃描耗時短,且可獲得較為理想的三維立體影像,能清晰地觀察到骨折位置,并對骨折類型、移位等情況進行判斷,也可及時發現骨密度微小的異常變化,誤診、漏診風險較小[6],這些優勢是常規X線等檢查方式所無法比擬的。隨著人們自我防護意識越來越強,對CT檢查時的電離輻射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7]。國際放射委員會提出,人體受到1 mSv輻射劑量的照射時,發生癌變的風險則提高百萬分之五十[8]。如何在滿足臨床診斷所需的前提下,盡量降低CT檢查時的輻射劑量,對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近幾十年以來,CT掃描技術以及圖像后處理技術均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工作站對CT圖像的處理能力有了顯著的提升,為低劑量CT掃描技術的應用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9]。有專家提出,常規劑量多層CT掃描時的輻射劑量比X線平片掃描時的輻射劑量還高,若想降低患者的輻射性損傷,可在進行多層CT掃描時,通過將管電流以及管電壓降低的方式來降低總輻射劑量[10]。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種劑量檢查獲得的圖像質量優良率對比無明顯差異,診斷準確率對比也未見明顯差異(P>0.05)。證實使用低劑量多層CT掃描可獲得與常規劑量質量相當的圖像,并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性。且低劑量多層CT掃描的輻射劑量明顯低于常規劑量(P<0.05),提示使用低劑量多層CT掃描對患者更具安全性。但低劑量多層CT掃描技術在應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本研究發現1例漏診,因為該例患者有胸椎壓縮性骨折,導致近脊柱側肋骨出現較為嚴重的畸形以及扭曲。因此,在低劑量情況下后處理軟件無法對此進行有效識別[11];此外,低劑量多層CT掃描對于新鮮、無錯位的骨折,在臨床診斷時仍有不足之處。如近肋骨處的顯示不夠清晰,對Ⅳ型陳舊性骨折愈合后扭曲等情況在診斷時仍有較大難度[12]。(2)肋骨骨折診斷本身就具有較高的難度,對醫師自身能力以及經驗要求均較高。而在低劑量多層CT下對肋骨骨折進行診斷時,則對醫師的能力要求更高,對一些年資較低、經驗不足的放射科醫師而言具有較高挑戰。
綜上所述,低劑量多層CT檢查應用于診斷肋骨骨折,可獲得與常規劑量清晰度相當的CT圖像,診斷準確率也與常規劑量多層CT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相當,并可顯著降低輻射劑量,減少CT檢查對患者造成的輻射性損傷。
參考文獻
[1] 扈遠余,韋仕秀,鄧佳卉.低劑量CT掃描技術在肋骨骨折檢查中的研究進展[J].影像科學與光化學,2021,39(1):106-110.
[2] 李濤,顧金鳳.多層螺旋CT與DR攝影在隱匿性肋骨骨折診斷中的應用比較[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學版,2020(10):21-24.
[3] 邱偉.用低劑量CT技術診斷肋骨骨折的影像質量及輻射劑量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9(16):178-179.
[4] 胡娟.外傷性肋骨骨折患者采用低劑量多層螺旋CT診斷臨床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1):134-135.
[5] 王倩.傳統X線片與CT用于診斷肋骨骨折的效果及準確率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2,6(6):160-162.
[6] 鐘文成.多排螺旋CT低劑量掃描技術在肋骨骨折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傷殘醫學,2021(24):56-58.
[7] 錢建兵.多排螺旋CT低劑量掃描技術在肋骨骨折影像診斷中的意義研究[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1,5(12):130-131.
[8] 金倞,葛虓俊,陸芳,等.初步評估低劑量胸部CT在肋骨骨折診斷中的價值[J].復旦學報:醫學版,2018,45(5):716-721.
[9] 鄒琴.低劑量CT掃描診斷肋骨骨折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8,26(17):21-23.
[10] 仰涢霞,劉承宗,曾官紅,等.常規多層CT與低劑量多層CT掃描在肋骨骨折診斷中的對比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9,40(20):2521-2523.
[11] 曾官紅.探究低劑量多層CT在肋骨骨折診斷中的效果[J].現代醫用影像學,2022,31(4):644-646.
[12] 陶一帆,文明昆,鄭杰.CT常規劑量和低劑量掃描對外傷性肋骨骨折影像質量的影響[J].中國CT和MRI雜志,2019(9):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