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究加味四神湯口服加灌腸治療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直腸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收治的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直腸炎患者80例為觀察對象,根據治療方案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例。對照組開展常規西藥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加味四神湯口服加灌腸治療。比較兩組治療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直腸炎的療效、不良反應發生率及病癥、炎癥因子、胃腸功能改善情況。結果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膿血便、里急后重、下腹疼痛、肛門墜脹或灼熱等疾病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IL-4、IL-6、TNF-α、hs-CRP等炎癥因子值低于對照組,NO、5-HT值低于對照組,GAS、AChE值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采取加味四神湯口服加灌腸治療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直腸炎可提升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改善患者疾病癥狀、炎癥因子及胃腸功能指標水平,有積極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加味四神湯;口服;灌腸;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直腸炎;療效;不良反應;疾病癥狀評分
潰瘍性直腸炎主要病癥為腹瀉、腹痛、腰身酸軟無力、四肢不溫等,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健康,需及時采取有效、安全的救治措施[1~2]。加味四神湯符合潰瘍性直腸炎疾病救治原則,口服加灌腸治療有較好的抗菌抗炎、提升機體免疫力的功效。本研究分析在常規西藥基礎上開展加味四神湯口服加灌腸治療對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直腸炎患者的臨床價值。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收治的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直腸炎患者80例為觀察對象,納入時間為2020年6月~2021年6月,根據治療方案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33~52歲,平均年齡(42.36±3.14)歲;病程為7個月~3年,平均病程(1.85±0.13)年。研究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范圍32~54歲,平均年齡(42.13±3.15)歲;病程為6個月~3年,平均病程(1.79±0.21)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有臨床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臨床腸鏡檢查確診為潰瘍性直腸炎;中醫證候表現符合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直腸炎標準;患者肛門結構正常;患者知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多發性結腸潰瘍、肛周膿腫等感染性病變;合并惡性腫瘤疾病;存在溝通障礙、認知障礙、精神障礙;參與此次研究前1個月內使用長效皮質激素類藥物;參與此次研究前半年內使用磺胺類藥物或其他免疫抑制劑;合并全身系統性疾病、腸易激綜合征等疾病。
1.2 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西藥治療。給予患者柳氮磺胺吡啶口服治療,1 g/次,3次/d,持續治療14 d。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加味四神湯口服加灌腸治療。加味四神湯藥方為:黃芪20 g、黃連5 g、生山藥15 g、補骨脂15 g、茯苓15 g、五味子10 g,杭芍15 g、吳茱萸10 g、當歸10 g、炒白術15 g、木香4 g,白蔻5 g后下。水煎煮至150 ml口服,2次/d;同時水煎煮至150 ml用于每日睡前保留灌腸治療,持續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治療效果。治療后,患者腸鏡下黏膜恢復正常,或潰瘍完全消失,疾病癥狀完全消失,為痊愈;治療后,患者腸鏡下黏膜狀況、疾病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改善,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疾病癥狀、腸鏡下狀況無明顯變化,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痊愈、顯效病例數之和的占比。(2)比較兩組病患不良反應發生情況。(3)對兩組疾病癥狀(膿血便、里急后重、下腹疼痛、肛門墜脹或灼熱)進行評分(0~3分),評分越高表明疾病癥狀越嚴重。(4)對比兩組患者各炎癥因子水平,包括白介素-4(IL-4)、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應蛋白(hs-CRP)。(5)對比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指標水平,包括血清一氧化氮(NO)、5-羥色胺(5-HT)、血漿胃泌素(GAS)、血乙酰膽堿酯酶(AChE)。
1.4 數據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對比兩組疾病治療效果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疾病癥狀評分
治療后,兩組各疾病癥狀評分較治療前下降,且研究組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指標水平
治療后,兩組病患各炎癥因子指標值較治療前下降,且研究組各指標值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5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為胃腸功能指標水平
治療后,兩組病患NO、5-HT值較治療前下降,GAS、AChE值較治療前升高,且研究組NO、5-HT值低于對照組,GAS、AChE值高于對照組,兩組相關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討論
潰瘍性直腸炎在中醫屬于“痢疾、泄瀉”范疇,多因濕邪下注、外邪入侵、情志內傷、素體虧虛所致傷及脾胃、濕熱積滯于體內、氣滯血瘀,而日久及腎,至脾腎陽虛[3~4]。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直腸炎患者的主要病癥為腹瀉、腹痛、腰身酸軟無力、四肢不溫等,中醫救治時需對癥干預。臨床救治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直腸炎多采取柳氮磺胺吡啶腸溶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并不顯著,且不良反應明顯[5~6]。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膿血便、里急后重、下腹疼痛、肛門墜脹或灼熱等疾病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IL-4、IL-6、TNF-α、hs-CRP等炎癥因子值低于對照組,NO、5-HT值低于對照組,GAS、AChE值高于對照組(P<0.05)。加味四神湯藥方中,黃芪可補氣扶正,調節機體免疫功能;黨參、白術、茯苓、白蔻、山藥等藥物有健脾化濕功效;吳茱萸、補骨脂、五味子可溫陽固腎;當歸、木香、杭芍可調理氣血。諸藥聯用有健脾固腎、調理氣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分析其現代藥理可知,加味四神湯可提升機體免疫力,增強機體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減輕局部水腫、炎癥、充血情況,可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促疾病癥狀的改善。此外,加味四神湯口服治療有較強的抗炎抑菌效果,可有效抑制炎癥因子的分泌,達到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炎抗菌、免疫調節等功效。在服用加味四神湯藥的同時,予以灌腸治療,能促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病灶,被腸道腸黏膜、血管、淋巴結吸收,能進一步提升疾病治療效果。中藥保留灌腸法,為傳統中醫救治方式,源自機體大腸、經脈間的相表里性,可通過該機制有效將藥物作用傳至肺臟,再傳送至全身,以達到治療效果。灌腸治療不僅結合中醫辨證論治理論,亦繼承中醫傳統直腸給藥方式。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經灌腸進入直腸的藥液,直腸黏膜可直接吸收,并向機體整個循環系統轉移,釋放治療效能的同時,可避免因口服藥物出現的消化道癥狀、肝臟首過消除效應,進一步提升藥物利用率。
綜上所述,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采取加味四神湯口服加灌腸治療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直腸炎,可提升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改善疾病癥狀、炎癥因子及胃腸功能指標水平,有積極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呂文輝,朱競,劉遠成,等.加味四神湯口服加灌腸治療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直腸炎臨床研究[J].中醫藥臨床雜志,2021,33(7):1357-1360.
[2] 段樂樂,劉晶晶,劉瑩瑩.自擬止瀉止血湯聯合中藥保留灌腸法治療急性爆發型潰瘍性直腸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8,27(4):681-683.
[3] 丁照亮,胡海華,曹軍,等.“黃柏敗毒湯”保留灌腸治療大腸濕熱型潰瘍性直腸炎30例臨床研究[J].江蘇中醫藥,2018,50(11):41-43.
[4] 郝亮亮,周策,康健,等.葛根芩連湯加減保留灌腸在濕熱型潰瘍性直腸炎治療中的應用療效觀察[J].中國肛腸病雜志,2018,38(11):36-38.
[5] 魏琳玲,王微,陳紅,等.葛根芩連湯保留灌腸對濕熱下注型潰瘍性直腸炎患者血清CRP及IL-8影響的研究[J].新中醫,2019,51(4):65-68.
[6] 張新,沙靜濤,曾進.自擬中藥灌腸方劑治療潰瘍性直腸炎的療效及對患者血清D-二聚體、血小板計數、血小板平均體積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9,30(9):11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