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炎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雖然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但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隨著疾病的進展,可能引起其他嚴重的并發癥,包括脫水、電解質失衡等。在急性發作的情況下,部分患者甚至還會出現嘔血、黑便等。究竟什么是胃腸炎?又該如何預防?
什么是胃腸炎
胃腸炎是指由于多種原因導致的胃腸黏膜炎癥,以腹瀉、惡心、嘔吐等為主要癥狀。該病主要分為急性和慢性,臨床以急性胃腸炎更常見。
急性胃腸炎
急性胃腸炎好發于夏秋季節,其中,病毒感染患者多見于秋季,細菌感染患者多見于夏季。小兒急性胃腸炎的發生有兩個發病高峰,分別為6~8月份與10~12月份。
急性胃腸炎一般屬于散發感染,偶見暴發流行。部分病原體導致的急性胃腸炎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傳染源為被感染的人與動物。
急性胃腸炎可以通過糞——口途徑或人與人接觸傳播,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小兒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后一般不產生明顯的免疫力。
急性胃腸炎多急性起病,伴有乏力、食欲減退、腹部不適、嘔吐等臨床癥狀。
食物中毒也可引起急性胃腸炎,多在進食幾小時后發病,嚴重的可出現黏液膿血便。阿米巴蟲感染可引起大便腥臭,呈果醬樣改變;賈第蟲引起的食物中毒呈噴射狀水樣便,且惡臭,多有腹脹、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
非感染性的急性胃腸炎多無癥狀或癥狀并不明顯,有癥狀的患者主要是以非特異性消化不良為主,包括上腹痛、腹脹等,隨著疾病進展,可伴有嘔血和黑便。
海鮮等食物過敏引起的急性胃腸炎可在進食數小時后突發臍周劇烈疼痛,水樣便腹瀉2~3次后可自愈,部分患者伴有蕁麻疹。
需要注意的是,當患者出現劇烈腹痛、大便次數明顯增多、排黏液膿血便、高熱、脫水、休克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
慢性胃腸炎
慢性胃腸炎是指胃腸黏膜的慢性炎癥,主要以慢性消化不良、腹瀉、便秘等為臨床癥狀。
慢性胃腸炎發病后,主要表現為非特異性消化不良,包括上腹痛、腹脹、餐后飽脹、早飽感,以及食欲減退、噯氣、反酸、惡心等,部分患者可出現消瘦、乏力、健忘、焦慮、抑郁等。
慢性胃腸炎患者因發病位置不同,疼痛程度也不同。部分患者進餐后可見腹痛加重,排便后能明顯緩解,也有的患者以里急后重為主要臨床表現。
腹瀉癥狀可見每日2~4次,嚴重患者出現10次及以上,糞便為糊狀,部分患者糞便中可見黏液或膿血。
排便次數減少也是慢性胃腸炎疾病常見的臨床癥狀,即每周排便次數明顯低于3次,且排便費力、糞便硬結量少,甚至部分患者可出現腹瀉與便秘交替的現象。
另外,不同病因的慢性胃腸炎患者伴隨的臨床癥狀也不相同,全身癥狀可見患者出現發熱、盜汗、貧血、消瘦等,還可伴有關節炎、眼炎、口腔潰瘍等。
胃腸炎發病的主要原因
在臨床中,胃腸炎發病需要根據病原體的不同進行區分。
急性胃腸炎
通常是由于進食不潔、生冷或刺激性食物而引起,包括細菌、病毒與寄生蟲感染等。其中,6~8月份急性胃腸炎主要病原體為致瀉性大腸埃希菌與痢疾桿菌,10~12月份主要病原體為輪狀病毒。
對成人來講,病毒感染導致的急性胃腸炎比例高于其他病原體。在冬季等較為寒冷的季節,嬰幼兒腹瀉也大部分由病毒感染所引起。急性胃腸炎主要是由四種病原體導致,包括輪狀病毒、腺病毒、諾如病毒與星狀病毒。
(1)輪狀病毒。是嬰幼兒腹瀉最常見的病原體,尤其是6~24個月的嬰幼兒多見。(2)諾如病毒。主要感染年長的兒童與成人,可通過食物、水、患者嘔吐物進入到空氣中,以氣溶膠形式進行傳播,因此易引起廣泛傳播。(3)細菌感染。指進食被細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胃腸炎,也可由于接觸帶菌者或飲用生水引起。(4)寄生蟲感染。常見賈第蟲、阿米巴蟲與隱孢子蟲等。
另外,急性胃腸炎也可由于進食生冷、過熱、大量酸性等刺激性較強的食物所引起,或在攝入有毒植物、海產品、胃腸道刺激性藥物、酗酒等引起。
低齡、喂養方式、潛在慢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等是導致幼兒出現急性胃腸炎的主要誘發因素。幼兒年齡越小越可能發生急性胃腸炎;以母乳喂養的嬰幼兒發生急性胃腸炎風險相對更低;營養不良、免疫缺陷的幼兒發生重度腹瀉的可能性更大,且會出現久治不愈的情況。
成人主要誘發因素包括飲食不潔、近期存在旅行或疫區接觸史、免疫力低下或營養不良、長期使用大量抗生素藥物等。
慢性胃腸炎
慢性胃腸炎可由不同的病因導致,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胰液和腸液大量反流進入到胃內;長期食用粗糙或刺激性食物;酗酒、高鹽飲食、長期服用非甾體消炎藥等。
慢性胃腸炎病因可分為腸道菌群失調、非特異性因素、結核桿菌感染、感染性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其中,腸道菌群失調是指手術、外傷、腫瘤、放化療、長期使用抗生素等,導致腸道菌群失調,潛在有害細菌可產生毒素,對腸道黏膜造成破壞,誘發感染與免疫紊亂癥狀;非特異性因素主要包括飲食、環境、遺傳與免疫等因素導致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包括潰瘍性結腸炎與克羅恩病;結核桿菌感染主要包括腸結核與結核性腹膜炎;感染性因素主要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感染遷延不愈等癥狀,如抗生素相關性腸炎、慢性細菌性痢疾、沙門菌結腸炎、耶爾森菌腸炎、空腸彎曲菌腸炎、真菌性腸炎等疾病;其他因素主要包括接觸大量放射性物質引起放射性腸炎,也可由于腸壁供血不足導致缺血性腸炎,以及與自身免疫相關的白塞病等。
胃腸炎如何預防
急性胃腸炎
急性胃腸炎主要由致病菌引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居民應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后勤洗手;家庭成員患病后,其嘔吐物與飲食用的餐具應定期消毒;不吃生冷食物、不飲生水,盡量避免吃放置時間過久或變質的過期食品;生熟食品應分開存放,已經消毒的餐具與未消毒的餐具分開放置,避免交叉感染;夏秋季節是急性胃腸炎的發病高峰期,居民應盡量避開人群密集場所;幼兒可通過接種輪狀病毒疫苗與蕁麻疹疫苗降低急性胃腸炎的發生率。
慢性胃腸炎
慢性胃腸炎的預防主要以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以保護胃腸健康,同時應注重生活管理,保持良好的心態。
結語
胃腸炎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腸道疾病,會影響到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一旦發生胃腸炎后應及時就醫,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