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老年上消化道穿孔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21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72例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36例,對照組采用開腹手術治療,研究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對比兩組手術效果。結果 研究組術中失血量、切口長度、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手術時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 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行腹腔鏡手術治療預后效果優于開腹手術,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腹腔鏡;開腹手術;上消化道穿孔
上消化道穿孔的主要病因為消化道潰瘍,隨著潰瘍的持續加重,可在消化道表面形成孔洞[1]。上消化道穿孔病變進展速度較快,消化道內部液體及食物殘渣可通過破損區域進入患者腹腔內部,導致腹膜炎等病變,患者臨床表現為腹部劇烈疼痛、惡心、嘔吐等癥狀,部分重癥患者產生休克。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病情危重,需及時接受手術治療以確保患者生命安全。開腹手術修復穿孔為常規手術方案,治療總有效率較高,但老年患者受年齡、免疫力下降等因素影響,術后恢復時間較長。腹腔鏡微創手術技術具有小切口、低創傷等優勢,但其臨床應用仍存爭議[2]。本研究分析72例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資料,對比開腹與腹腔鏡手術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1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72例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36例。
納入標準:經癥狀觀察、影像學檢查確診為上消化道穿孔;發病至入院時間低于24 h;全身情況穩定,可耐受手術;簽署研究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出血、幽門梗阻;上腹部手術史;合并休克等危重癥狀。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1.2 方法
1.2.1 研究組患者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
術前醫師指導患者完成各項基礎性檢查,嚴格禁食,依據患者臨床癥狀行胃腸減壓、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平衡。腹腔鏡手術麻醉方案為全身麻醉,氣管插管并注入麻醉藥物,將患者調整仰臥手術體位,頭部位置高于腳部,身體朝向左側傾斜約30°,腹腔鏡顯示屏放置于患者右側前方區域,醫師站立于患者左側。本研究采用三孔操作方法,選擇患者臍部下方區域設置觀察孔,置入10 mm Trocar,選擇患者右側鎖骨中線肋緣下方約2 cm區域設置主操作孔及副操作孔,置入5 mm Trocar。完成上述操作后建立人工氣腹,設置氣腹壓力為12~14 mmHg。醫師利用腹腔鏡詳細觀察腹內情況,吸收腹腔內部積液,詳細探查膿苔或積液較多部位,以確定穿孔部位,如患者為胃穿孔,需通過鏡下活檢確定是否為腫瘤所致穿孔。醫師依據穿孔位置,采用可吸收線沿管腔實施縱向縫合處理,縫合方法為8字縫合或全層間斷縫合。完成穿孔部位縫合后沖洗上腹部,觀察縫合部分是否存在滲液,確認無滲液后縫合周邊大網膜組織,并行結扎覆蓋。如患者腹腔重度感染,醫師于右側下腹部留置引流管。采用生理鹽水徹底沖洗腹腔內部,常規留置引流管。詳細檢查各穿刺孔,確認無滲血及損傷后撤出,氣腹,縫合手術切口。
1.2.2 對照組患者接受開腹手術治療
術前準備方案、麻醉方案參照腹腔鏡手術,于患者腹部設置手術切口,探查腹腔內部情況,確認穿孔部位后采用可吸收線沿管腔實施縱向縫合處理,縫合方法為8字縫合或全層間斷縫合。完成上述操作后留置引流管,縫合手術切口。術后兩組患者均禁食,并行胃腸減壓、抑制胃酸分泌、抗感染等治療,如引流液總量低于10 ml/d可拔除引流管,肛門排氣后可拔除胃管,患者離院后6~8周行抗潰瘍治療,定期到院復查。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術中、術后指標以及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 23.0軟件研究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術中指標比較
研究組術中失血量、切口長度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手術時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2.2 兩組術后指標比較
研究組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VAS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56%,低于對照組的22.22%,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4。
3討論
消化道潰瘍在老年群體中發病率較高,如病情持續進展,可導致消化道損傷加重,最終形成消化道穿孔。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發生穿孔的部位主要包括胃部、十二指腸,消化液及食物殘渣可通過穿孔部位進入患者腹腔內部,繼而誘發腹膜炎及相關臨床癥狀,如長時間未得到救治,可導致患者產生休克,甚至引發死亡[3]。手術修補是臨床治療老年上消化道穿孔的最佳方案,可迅速控制穿孔部位,避免穿孔面積持續擴大,吸收滲漏的消化液及食物殘渣,進而緩解臨床癥狀,確保患者生命安全[4]。開腹手術與腹腔鏡微創手術為老年上消化道穿孔的主要手術方案,傳統開腹手術模式下,醫師在患者腹部設置面積較大的手術切口,通過腹腔內部探查確定上消化道孔洞的準確位置,利用可吸收線縫合完成修補。該術式可在短時間完成穿孔部位的修補,但術中腹腔內部臟器長期暴露于空氣中,且手術操作精確度不足,可對機體造成較為嚴重的創傷[5]。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機體自我修復能力偏弱,術后切口愈合總時間較長、切口部位疼痛嚴重、不適感強烈、極易合并切口感染等并發癥,進而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治療滿意度下降[6]。
腹腔鏡手術僅需在患者臍部、肋緣等部位設置3~4個小面積手術切口,可縮短術后切口部位愈合時間,并可減輕切口疼痛程度,且小面積切口合并感染率顯著低于大面積切口,有助于加速患者術后機體恢復,使患者盡早符合出院標準[7]。腹腔鏡手術利用腹腔鏡完成腹腔內部探查,可放大組織器官,配合人工氣腹的建立可擴展手術操作空間,醫師通過對腹腔鏡的放大觀察可及時確定膿苔或積液較多部位,通過對相關部位的處理可發現穿孔位置,通過精細化的修補操作可達到理想治療效果[8]。腹腔鏡手術環境相對封閉,可避免腹腔內部臟器長時間接觸空氣,通過腹腔鏡的輔助觀察可精確完成手術操作,繼而減輕手術對組織器官生理機能的干擾。在腹腔鏡手術模式下,患者術后切口部位疼痛程度較開腹手術輕微,切口愈合所需時間較短,患者可及早下床運動使肛門排氣時間提早,恢復正常飲食時間提前進而加速機體康復,顯著改善預后效果。腹腔鏡手術符合微創、快速康復等理念,可避免術后疼痛影響機體活動,進而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中失血量、切口長度、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手術時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腹腔鏡手術治療效果更佳。腹腔鏡手術采用小切口完成入路,術中醫師利用腹腔鏡精確完成各項操作,手術切口面積較小且術中失血量較少,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動及早完成肛門排氣,縮短住院時間。此外,腹腔鏡手術通過小切口、精細化操作,可最大程度規避感染源,降低感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但腹腔鏡手術操作難度較高,醫師需熟練掌握手術流程,不斷總結臨床經驗,完善手術操作方案。術中需利用腹腔鏡探查確定穿孔位置,如常規部位探查未見穿孔,則需觀察胃后壁、十二指腸側壁等區域,也可將腹膜或結腸韌帶切開。如患者穿孔部位鄰近膽管,術中需妥善保護膽管,縫合穿孔部位期間需隔離膽管,避免影響手術效果。如患者穿孔面積過大,醫師需通過覆蓋大網膜、留置引流管等方式完成修補,如腹腔鏡修補難度過大,則需調整為開腹修復,確保患者生命安全。為提高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治療效果,醫師需加強術前病情綜合評估,詳細了解老年患者病史資料,依據臨床癥狀嚴重程度確定手術方案。術中操作應以精細為主要原則,避免修復上消化道穿孔期間損傷其他組織器官。術后加強患者病情監測評估,觀察引流情況及切口情況,及時妥善處理各類異常狀況。術后早期可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運動,并為患者制定飲食計劃以加速病情康復。
綜上所述,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行腹腔鏡手術治療預后效果優于開腹手術。
參考文獻
[1] 葉勇,曹榮格,金奎,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急性上消化道穿孔33例臨床分析[J].現代科學儀器,2022,39(4):87-90,102.
[2] 鄭坤才,朱奕群.腹腔鏡上消化道穿孔修補術用于治療上消化道潰瘍穿孔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觀察[J].智慧健康,2022,8(10):63-65.
[3] 徐秀堂.腹腔鏡修補術治療急性上消化道穿孔的效果和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系統醫學,2022,7(13):146-149.
[4] 唐咸軍,范啟騰,辛恩平.傳統開腹修補術與腹腔鏡修補術治療老年上消化道穿孔的臨床效果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21,28(6):709-710.
[5] 李志團,梁海榮,梁懂康.用開腹手術與腹腔鏡下消化道穿孔修補術治療上消化道潰瘍穿孔的效果對比[J].健康必讀,2021(7):59-60.
[6] 黃金明.對比剖腹探查術與腹腔鏡手術在治療急性上消化道穿孔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健康大視野,2021(18):52.
[7] 王斌.腹腔鏡修補術治療急性上消化道穿孔的效果和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觀察[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20,30(3):354-355,362.
[8] 夏文巖.探究微創腹腔鏡與傳統開腹修補術治療老年上消化道穿孔術后的并發癥及預后差異[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20):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