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動脈血栓栓塞性疾病(ATD)是臨床常見疾病,可發生在多個科室,其中以冠心病、心肌梗死、房顫、心臟瓣膜病等心血管內科疾病最為常見。房顫所致的動脈血栓,以四肢動脈血栓較為少見。本文主要描述冠心病房顫引發上肢動脈急性血栓栓塞病案一例,并進行討論,進一步指導今后的臨床工作,爭取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以減少疾病造成的影響。
關鍵詞:冠心?。环款潱粍用}血栓栓塞
1臨床資料
患者,女,84歲,7年前因胸悶、心悸行冠脈造影術明確診斷為冠心病(CHD),長期間斷服用曲美他嗪、單硝酸異山梨脂、阿司匹林腸溶片、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但胸悶、心悸仍反復發作。患者每次發作時,自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可緩解。2年前患者胸悶、心悸復發加重,再次行冠狀動脈造影術+PCI術,術后予阿托伐他汀鈣片、阿司匹林腸溶片、氯吡格雷等藥物治療后好轉出院。3月前患者復查心電圖后,明確診斷為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心房顫動(AF),予酒石酸美托洛爾片、曲美他嗪、尼可地爾口服治療,現長期予阿托伐汀鈣片、鋁鎂匹林片、氯吡格雷、酒石酸美托洛爾片、尼可地爾、曲美他嗪、單硝酸異山梨酯治療。2022年1月11日,患者無明顯誘因再發胸悶、心悸,故收入我院心血管內科住院治療。入科時,患者感胸悶、心悸、氣喘,活動后明顯,休息后可緩解,伴咳嗽、咳痰、四肢乏力、行走不穩等。查體:血壓129/68 mmHg,胸廓對稱呈桶狀,肋間隙增寬,雙側呼吸動度與觸覺語顫減弱;雙肺叩診呈過清音,呼吸音粗,未聞及明顯濕啰音。心界向左擴大,心率70次/min,心律不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心電圖:(1)房顫心率(平均心室率70次/min);(2)電軸不偏;(3)繼發性ST-T改變。心肺五聯回示:BNP1130" pg/ml,DDIM2850 ng/ml。血氣分析提示:(1)代謝性酸中毒并呼吸性堿中毒失代償期;(2)高鉀血癥。血常規提示:白細胞8.31×109/L,紅細胞5.58×1012/L,血紅蛋白154 g/L,中性粒細胞百分百63.10%。生化全套:谷草轉氨酶64 U/L,球蛋白39.2 g/L,白球比例1.10,谷氨酰轉肽酶92 U/L,乳酸脫氫酶294 U/L,肌酸激酶同工酶29 U/L,尿素16.80 mmol/L,肌酐109.0 umol/L,尿酸586 umol/L,胱抑素C2.50 mg/L,β2微球蛋白7.45 mg/L,估算腎小球濾過率40 ml/min·1.73m2,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0.78 mmol/L,載脂蛋白A 10.84g/L,鉀6.09 mmol/L,氯113.5 mmol/L,鎂0.62 mmol/L,二氧化碳結合力17.2 mmol/L,葡萄糖6.60 mmol/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時間10.4 s,國際標準化比值0.9,凝血酶原活動度122.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25.8 s,纖維蛋白原3.75 g/L,凝血酶時間18.2 s。D-二聚體4.33 ug/MLFE。腹部CT提示:肝右葉低密度病變,考慮肝癌。主要治療:入院后按內科常規二級護理,下病危,半臥位,低鹽低脂飲食,持續吸氧改善氧供,監測血壓、心率。與冠心病二級預防、房顫控制心室率、調脂等對癥治療。因患者既往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后出現胃脘部疼痛不適,告知抗凝藥物治療的必要性后,其仍拒絕。入院后第8 d(2022年1月19日),患者訴頭暈、氣喘、心悸、惡心欲吐,雙上肢疼痛麻木不適,左上肢為甚,立即完善心電圖提示房顫心律,心電圖較前變化不大,查隨機血糖5.0 mmol/L。囑患者吸氧,平臥位休息,頭暈、氣喘癥狀逐漸緩解,左上肢疼痛麻木癥狀逐漸加重,左上肢肢端紫紺,膚溫較右上肢明顯減低,左橈動脈無明顯搏動。立即完善上肢血管彩超提示:左上肢腋動脈至肱動脈分叉處急性血栓形成,考慮可能由血栓栓塞引起。邀請血管外科急會診,建議立即行手術取栓。經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后,同意行手術取栓,遂于當天下午完成左上肢動脈取栓術,術后患者安返病房。
2討論
2.1 患者血栓栓塞原因分析
2.1.1 基礎疾病
首先,該患者有長期的AF病史,由于血流在左心房內產生旋渦流動緩慢,導致附壁血栓,當血栓脫落,隨著動脈血流動到管徑比血栓小的血管時,容易發生栓塞。且亦有研究表明,AF是外周動脈血栓栓塞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1]。其次,患者多年CHD病史,血管壁硬化,易形成斑塊,當斑塊逐漸增多時使血管變狹窄,局部積蓄有效濃度的凝血酶,使纖維蛋白原轉變成纖維蛋白而形成血栓。最后,患者腹部CT提示肝右葉低密度病變,考慮肝癌,腫瘤細胞的促凝特性導致機體凝血機制異常,從而增加了血栓栓塞風險。
2.2.1 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不足
患者明知自己有冠心病、房顫等病史,需長期服用藥物治療,但因既往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后出現胃脘部疼痛不適,故拒絕繼續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藥物治療。
2.3.1 患者長期臥床
患者高齡,血管硬化嚴重,管腔狹窄,加上長期臥床使得肢體活動明顯減少,血液流動速度減慢,凝血因子聚集,血液黏稠度增高,可加快血栓的形成。
2.2 患者治療過程中對血栓預防的不足
房顫患者并發體循環栓塞的發生率較高,房顫合并瓣膜病或CHADS2評分≥2的患者均應接受長期抗凝治療[2](CHADS2評分為:血栓栓塞病史2分、近期發生心力衰竭1分、高血壓病1分、糖尿病病史1分及年齡≥75歲1分),同時還應監測凝血指標,以降低血栓風險。該患者年老,病情危重,精神欠佳,拒絕抗凝藥物治療,加重了血栓栓塞的風險。血栓彈力圖反映血液凝固動態變化(如纖維蛋白的形成速度、溶解狀態和凝狀的堅固性、彈力度)的指標,可用于指導抗凝藥物的治療。內皮素由內皮細胞產生,為內皮損傷標志物之一[3]。內皮細胞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與黏附,平衡體內凝血和纖溶系統,發揮抗血栓作用。冠心病房顫患者內皮功能受損,內皮素分泌異常,定期監測內皮素有助于了解血栓情況,為治療做進一步指導。對于基礎疾病多且長期臥床的老年人,入院時有必要常規完善血管彩超;同時,患者入院時因自身原因未及時完成心臟彩超檢查,管床醫師應提高責任意識,監督其按時完成相關檢查。
在治療方面,患者表示既往使用抗凝藥物后出現胃脘部疼痛不適的情況,不愿意再次接受抗凝藥物治療,可選擇其他抗凝方式。有研究表明[4~5],中醫治療(如中醫藥、針灸、穴位貼敷等)用于房顫患者可有效降低血栓發生率。
2.3 動脈血栓栓塞治療
2.3.1 藥物治療
血栓栓塞藥物包括西藥及中醫藥。西藥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溶栓藥物、抗凝藥物[6]。動脈血栓栓塞主要是由于血管內皮斑塊受血流沖擊破損,使血小板大量聚集,血管管徑因動脈粥樣硬化變狹窄,血小板聚集易形成栓子阻塞血管,故動脈血栓栓塞多以抗血小板聚集為主。目前,在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中,有血栓素A2(TXA2)抑制劑,如阿司匹林、吲哚布芬,主要通過乙?;磻獪p少TXA2生成, 達到抗血栓形成的效果;二磷酸腺苷(ADP)受體拮抗劑,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在CYP2C19和CYP2B6作用下,生成中間體2-氧噻氯匹定,隨后進一步開環,得到同時包含巰基與羧基的活性代謝產物, 進一步抑制P2Y12受體活性,從而達到抗血小板聚集的目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 b/Ⅲa(GPⅡb/Ⅲa)拮抗劑,如阿昔單抗、替羅非班,通過抑制GPⅡb/Ⅲa受體與纖維蛋白原的結合來抑制血小板聚集,主要用于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治療及并發癥的預防。溶栓性藥物通過降解血液中的纖維蛋白來預防血栓栓塞,主要用于新近的血栓栓塞,常用的主要有尿激酶(UK)、鏈激酶(SK)及APSAC、SAK、pro-UK等,溶栓范圍可達全身,但容易發生出血情況。隨著血小板聚集,凝血系統也隨著被激活,纖維蛋白聚集,從而形成血栓[7~8]。故在治療中,抗凝藥物應根據病情合理應用??鼓幬锟捎行а舆t或阻止血液凝固,防止纖維蛋白血栓形成,主要以肝素類、維生素K拮抗劑(如雙香豆素類、華法林)、Xa因子抑制劑(如利伐沙班)及凝血酶抑制劑(如達比加群酯)等藥物為主。
中醫認為,動脈血栓栓塞屬于中醫“血瘀”“脈痹”等范疇,治療上主要以活血化瘀通絡為治則,藥物組成多以黃芪、地龍、丹參、水蛭、三棱、當歸、三七、莪術、黨參、紅花、川芎、石斛、牛膝等為主,起到軟化血管、降低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中成藥制劑如黃芪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等,可有效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顯著提高療效。血栓栓塞起病急,病情危重,中醫藥在治療時有一定的局限性及不足,但西藥或中醫藥在治療疾病方面有各自的特點,而中西醫結合治療在充分發揮中醫辨證論治、整體觀念思想的同時,配合西醫靶向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2.3.2 手術治療
切開動脈Fogarty 導管取栓術具有安全、簡單、微創、快捷、血供恢復快等優點,是目前常用的手術方法,被認為是治療動脈血栓栓塞的金標準,但患肢出現不可逆性壞死不可進行手術;嚴重臟器功能受損不能耐受者不可進行手術;當血栓栓塞位于動脈遠端分支時,不宜行取栓手術。術后可有效降低截肢風險,但術中及術后仍需配合抗凝、溶栓等治療,才可更有效提高肢體存活率。另外,AngioJet、Rotarex等機械吸栓裝置用于血栓栓塞急性發作時,也可取得較好的效果,但費用高,且容易導致貧血的發生。
在手術或藥物治療期間,還需注意生活或飲食方面的改善,才能促進病情更好的康復;同時,要定期復查凝血功能、血栓情況等。血栓栓塞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原發病控制不良的基礎上發生。因此,積極治療原發病才是預防血栓栓塞最根本的方法。
3小結
綜上所述,動脈血栓栓塞雖多以腦動脈栓塞常見,肢體動脈血栓栓塞報道較少見,但由于血栓栓塞高風險、高致殘率的特點及各種治療方法中仍存在不足,因此不論是哪個部分的血栓栓塞都不容馬虎,需要醫者高度重視。作為臨床工作者,應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診斷及鑒別診斷能力,同時排查疾病少見因素,如一氧化碳中毒、有創血壓導致的動脈血栓栓塞等,及時做出處理,減輕疾病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傷害。
參考文獻
[1] 楊晨,全首禎,馬越云,董磊.血管內皮損傷標志物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22,28(12):2357-2362.
[2] 李敏,崔文竹,董玉江.中醫輔助治療房顫的研究現狀[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2,20(15):206-208.
[3] 張瑞,魏陵博.中醫藥治療心房顫動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9,17(19):2962-2964.
[4] 朱明軍.血栓栓塞性疾病中西醫藥物治療評述[C].中華中醫藥學會血栓病分會第四次學術研討會暨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血栓病專業委員會首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230-232.
[5] 史旭波,胡大一.血栓形成與凝血機制及調節[J].臨床薈萃,2007(14):989-991.
[6] 李家增.動脈血栓形成及其標志物[J].中華內科雜志,2006(2):158-159.
[7] 許子亮,儲榆林,李尚珠.中西醫結合治療骨髓增殖性疾病并發動脈栓塞性疾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匿結合外科雜志,2002(3):156-157.
[8] 黃學陽.蔡炳勤,辜有,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肢體動脈栓塞的體會[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l,18(4):3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