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深厚,優良家風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優良家風對我國傳統社會的個人、家庭及國家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優良家風傳承的必要性,對互聯網時代優良家風的傳承現狀進行分析,探究互聯網時代傳承優良家風的創新路徑,通過建設“互聯網+”家風傳承智慧平臺,創新優良家風傳承內容與方式等路徑,堅定文化自信,努力實現文化強國夢。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優良家風;傳承現狀;創新路徑
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廣泛應用,尤其是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優良家風的傳承與弘揚迎來一系列的機遇與挑戰。優良家風過去所依賴的傳承方式已經無法在互聯網時代獲得有效傳播,而新媒體的出現一方面為優良家風的傳承提供了新的傳播方式,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文旨在探析互聯網時代優良家風傳承現狀,提出相應的創新路徑,借助新媒體平臺引導更多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家風這一私德與社會公德實現融合,提升社會精神文明程度,弘揚文化自信。
1. 互聯網時代優良家風傳承的必要性
作為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風好,便能夠促進家庭和諧,進而利于社會穩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深厚,優良家風作為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對我國傳統社會的個人、家庭及國家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即便我們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也依然如此。關注優良家風的傳承有利于我們不忘本來、開辟未來。
1.1 塑造優秀理想人格
優良家風傳承可以塑造優秀理想人格。在古代,社會教育較為滯后,家庭成為絕大多數人進行子女教育的場所,家風是學齡兒童人格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義務教育的普及讓學校成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進入互聯網時代,網絡成為人們接收各類信息的主要途徑,網絡信息復雜多元,人們無形中會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因此,正面引導以塑造優秀理想人格公民成為必要,借助互聯網平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優良家風迫在眉睫。
1.2 構建和諧繁榮家庭
優良家風傳承影響和諧繁榮家庭的構建。在傳統家庭結構中,幾代同堂是大家族的常態,管理眾多人口、處理復雜事務就依賴于成文或不成文的家規家訓。因此,擁有優良家風能夠最大程度促進整個家族的穩定團結。當前雖然家庭結構有所變化,但優良家風依然是和諧家庭建設的重要影響因素。互聯網盛行的時代,幾乎人人都有手機。我們不難發現,在各種場合,目及之處盡是“低頭族”。在家庭中也出現了類似問題,父母拿著手機在玩,卻要求孩子認真學習看書。很多家長向老師反映孩子半夜偷偷玩手機、沉迷于網絡游戲、短視頻等,卻忽略了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1.3 利于國家安定強盛
優良家風傳承有利于國家的安定強盛。優良家風可以塑造優秀理想人格,良好的個人品德與政令的制定、事務的治理之間有著正向相關性。領導者與民眾關系和諧,政令執行有序,有利于國家的安定繁榮。同時,整個社會的氛圍影響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互聯網信息具有海量性、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等特點。借助各種新媒體平臺,網絡信息很容易快速傳播并造成大面積影響。互聯網傳播優良家風等積極正面內容,有利于社會的和諧、國家的安定。
進入新時代,我國高度重視家風家教建設,在全社會形成了一種“自上而下”學習和傳承優良家風、關注家教、家規、家訓的良好氛圍。尤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優良家風如忠孝禮義、清正廉潔等廣為傳播,這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弘揚的重要表現[1]。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也對優良家風的傳承提出新的要求,激活優良基因,做好家庭教育,凝聚和諧社會氛圍,建設文明中國成為應有之義。
2. 互聯網時代優良家風傳承的現狀
2.1 優良家風傳承的時代變化
傳統家風的傳承主要依靠言傳身教、文本訓誡和環境習染三種途徑進行。在古人眼中,言傳和身教二者缺一不可,結合使用效果方能最佳。二者相較,則身教比言傳更易感染人。傳統家訓中強調“以身作則”,就是要求父母長輩管理好自己,做好子女的示范。古代家風教育通常具有一些載體,如家規、家訓、家書等文本,實體的存在使得家風更易傳承下來。歷朝歷代以文本訓誡形式向家族子弟進行家風教育的先賢、名門俯拾即是。另外,古代家風教育格外看重外界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強調給子女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周邊環境,畢竟環境的作用通常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著名的“孟母三遷”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母親為了給孩子創造良好外界環境不辭辛苦多次搬家,重視教育的環境因素。
央視紀錄片《家風》,以一個個古代著名家訓開篇,講述中國家風故事,反映出這些家族對傳統美德的推崇。當“家風”一詞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中,我們逐漸意識到社會中那些不良行為的出現,比如高空拋物、高鐵霸座、短視頻平臺傳播不良信息、虐殺小動物等或許都與其背后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諸多地方媒體在國家級媒體的帶領下也紛紛推出各類以“家風”為主題的節目,引導人們重拾家風文化,重視家風教育。除了電視媒體對優良家風的傳承與建設進行積極宣傳推廣外,眾多報紙雜志也充分調動各種資源舉辦相關活動推動優良家風的傳播。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新媒體逐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網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尤以微信、抖音、小紅書等為典型代表。青少年是家風傳承培育的重點對象,也是互聯網的龐大受眾群體。在5G網絡時代,幾乎人人都有一至兩部手機,青少年與網絡的接觸時間比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更長,他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由詢問父母轉變為網絡搜索。這意味著父母的教育者身份被淡化,網絡一定程度上成為知識和信息的傳播者及孩子社會化學習的引路人。為更多地獲取廣大網民的關注,國家和地方各級傳統媒體紛紛在互聯網平臺注冊賬號,并由年輕人進行賬號管理以貼近廣大網民的喜好。就優良家風傳承而言,已逐漸由言傳身教轉化為網絡滲透。
2.2 互聯網時代優良家風傳承面臨的挑戰
當代的優良家風傳承,同時也融入時代的產物——新時代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家庭結構也不斷發生變化,加上市場經濟的影響和社會價值觀的復雜多元,人們忙于工作、社交,忽視了家庭教育,與子女相處、溝通的時間越來越少。對于農村和偏遠地區而言,家教傳承更是無從談起,年輕人外出打工,父母子女長時間見不到,“身教”無法實現,“言傳”浮于表面,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在距離中漸漸疏遠,來自父母的教育逐漸減少。
另外一些情況是,父母沒能把握好教育分寸,對子女過度寵愛,缺失了相應的家庭教育,甚者使子女品德有失。可以說,在互聯網時代,優良家風在家長這一環節沒能及時“傳下去”,青少年在受到互聯網尤其是新媒體沖擊下更是無法將優良家風順利“承過來”。
眾所周知,互聯網時代,網絡信息量大、種類全,在大數據的加持下更是擁有了“精準”這一特點。青少年通過互聯網獲得的信息比家長更多、更詳細。抖音、快手、微博、小紅書等新媒體內容更加廣泛、多元,使得青少年群體更愿意通過網絡而非家長獲得信息。青少年作為互聯網的主要受眾,接收著撲面而來的網絡信息,也在無形中接收著多元的文化思想。海量且多元的網絡信息中難免會夾雜著一些錯誤的思想潮流和價值觀念,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那些缺乏甄別能力的青少年的價值觀念。部分沉溺其中的青少年開始排斥現實生活中與家長、老師的交流,模仿來自網絡的行為方式,這給優良家風的傳承帶來極大困難[2]。
同時,網絡新媒體的數字化和虛擬化,易使青少年沉溺其中,消散對現實世界實踐活動的參與熱情。如抖音短視頻流行“沉浸式”體驗,一定程度上給觀看者帶來視覺上的舒適體驗。但沉迷其中會導致青少年分不清網絡與現實,受到網絡不良文化的侵蝕,背離正確價值觀念,更有可能做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違背的事情。網絡使青少年與家庭教育有所分離,離開特定的家庭環境,父母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就失去了教育對象。加之沒有接受過社會教育,青少年在思想上、行為上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程度直線攀升,這給優良家風的傳承帶來極大的挑戰。
3. 互聯網時代優良家風傳承的創新路徑
優良家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傳統家庭和社會發展中進行實踐總結的凝聚積淀和思想精華,也為當前社會文明進步提供了歷史淵源和智慧力量。在新的歷史時期,按照符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方式對優良家風進行創新性轉化,抓住公眾對家訓、家教及家風建設的關注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賦予優良家風新的時代內涵,推進優良家風的創新性發展,形成個人、家庭、社會三者之間相互促進的良好生態,讓優良家風煥發出蓬勃生機。
3.1 建設“互聯網+”優良家風傳承智慧平臺
充分利用互聯網互聯互通的特點,依靠人工智能技術,如AI、AR、VR等全面整合與優良家風相關的文字書籍、影視作品、實景故居、紀念館等各種資源,建設“互聯網+”家風傳承智慧平臺,形成系統的線上資源[3]。同時線上線下相結合,在教育、旅游、媒體等不同行業對學生群體、游客群體、網民群體等進行引導和傳播,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合力傳承優良家風的協同育人機制。“互聯網+”家風傳承智慧平臺中的交互式體驗,能夠破除家庭或學校的地域限制,為優良家風傳承創設出一種嶄新的形態,單向的優良家風傳播轉變為雙向互動。“互聯網+”家風傳承智慧平臺的構建能夠在系統整合家風資源、增加受眾覆蓋面的同時,拓寬優良家風傳承的方式,有利于良好社會環境的形成。
3.2 構建“互聯網+”優良家風多元傳播體系
優良家風的傳承通常自上而下,由長輩面向晚輩進行教化傳播的,然而被動接受總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事實上優良家風的傳承更需要個人的積極主動參與。
(1)建立優良家風傳承在線交流平臺。通過微信群、QQ群等,把家風傳承問題拋給公眾,增加公眾參與感,提升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在交流中傳播優良家風。
(2)結合互聯網平臺創設學習優良家風話題,如微博超話、抖音話題等。借助互聯網話題,公眾可對優良家風家訓進行歌曲改編,創作優良家風主題舞蹈、短劇等,在傳播優良家風的同時,實現其創新性發展。
(3)以學校為單位開展“互聯網+優良家風”實踐課堂。讓家風傳承的主體青少年們充分開動腦筋,以歌曲、短劇、剪紙、講述家風故事等各種形式拍攝短視頻在互聯網上進行展示傳播,充分利用互聯網推動優良家風與青少年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青少年能夠在搜集資料的同時加深對優良家風的理解;另一方面,自己的作品在網絡上展示傳播所帶來的成就感可以促進其對優良家風的認同。
針對優良家風傳承建設智慧平臺,構建“互聯網+”多元傳播體系,進行內容創新、形式創新,讓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成為實現優良家風在互聯網時代傳播、傳承的主體。
結語
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及時抓住這個歷史機遇期,從優良家風著手,勇敢面對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堅定不移地利用互聯網創新傳承路徑,提升國民素質和文化自信,努力實現“文化強國”夢。
參考文獻:
[1]高玲.論新時代家風家訓的傳承與創新[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2):175-177.
[2]糜娜.網絡新媒體時代優良家風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9):84-85.
[3]盧君.互聯網時代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路徑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4):38-39.
作者簡介:馬艷斌,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肖麗娜,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聊城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傳統文化類重點課題——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家風傳承的時代價值及其路徑研究(編號:2021LZYR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