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大數據時代以數據的充分挖掘和應用為特征,在人們的學習、工作與生活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也改變著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統戰工作順應時代潮流也發生著相應的變革。在大數據統戰視域下,基于“大數據”“大數據統戰”的內涵解讀,分析大數據統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困難,從數據思維轉變、搭建數據平臺、加強隊伍建設、完善預警機制等四個方面探索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創新的路徑。
關鍵詞:大數據;統戰;高校;意識形態
引言
統一戰線具有匯聚人心、聯合力量、凝聚共識、鞏固聯盟的重要使命。當下是以海量數據、高速傳播、多維價值為特點的大數據時代,隨著大數據信息化的飛速發展,開拓了網絡政治空間的新領域,統戰工作也應主動迎接挑戰、順應時代潮流,運用大數據進行主動探索研究和實踐應用。在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理論基礎上,基于統一戰線的廣泛性、包容性、多樣性、代表性等特點,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守共同利益,求同存異,團結聯合多元社會力量。
在大數據統戰背景下,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要。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具有維護國家穩定、促進社會進步,以及匯聚民心、凝聚力量、引領價值觀等作用。如何在高校中加強意識形態教育、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堅守政治底線、匯聚人心和力量,形成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和諧的強大合力,已經成為新時代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要命題。大數據統戰格局下,應牢固堅守主流意識形態這個“圓心”。高校統戰對象包括一切需要聯系和團結的人員,其中也包括廣大青年學生。他們是國家建設的生力軍,在國家富強、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中肩負著時代的使命與重任。他們思想新潮、思維活躍、觀念新穎、充滿熱情、關注社會,易于接受新事物,同時也具有政治價值觀不穩定、缺乏理性、情感沖動、易受蠱惑等特點。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守住政治底線是高校統一戰線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1. 大數據統戰概述
1.1 大數據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們的價值觀念、理解視角、思維習慣、生活方式等也發生巨大變革,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領域產生深刻的影響,開啟了新時代的轉型,觸發新的社會變革,開啟國際政治、經濟、軍事戰略新格局。大數據的表現形態可以為文本、表格、問卷、圖像、視頻、音頻等眾多形式,利用互聯網技術,基于龐大數據的高速匯集、整理、分類、篩選、分析,尋求有價值的線索與規律。通過大數據的海量數據分析處理,拓展了思維空間,更快捷、準確、形象、全面地給予數據支撐,為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在以前一些難以破解的領域,挖掘并發現事物之間的潛在聯系,創造性地對一些項目難題予以攻關突破。
1.2 大數據統戰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是重要的生產要素,蘊含豐富的價值,在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方面都產生深刻的影響,統一戰線工作只有主動順應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潮流,積極利用現代化、技術化、科學化的先進手段,才能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的法寶作用。當今網絡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將大數據技術嵌入統戰工作,能夠將數字的多樣性、開放性、便捷性、準確性等優勢應用于統戰工作,推動提升統戰工作質效。利用大數據云運算,對統戰成員信息進行全面摸底,從多領域、多維度采集分析統戰成員的個體差異、思想動態、興趣愛好、利益訴求等“數據足跡”[1]。在人物信息、工作內容、工作目標、載體方式等各方面進行數據關聯與共享分析,提升對統戰主體描述的整體性和準確度,為精準施策提供數據支撐。面對日益復雜多變的形勢,統戰工作面對的工作對象和內容難度增加,同時,日益發達完善的網絡技術支撐和大數據的系統支持,給統戰工作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統戰工作的工作對象廣、領域寬、內容多、復雜性高,包含豐富的數據信息,建立電子信息庫平臺,對數據進行收集統計、計算處理、探尋關聯、挖掘價值,從而為掌握師生思想狀況、價值傾向、利益訴求、興趣愛好、行為趨向等提供線索,為思想引導工作提供思路,幫助做出科學準確的判斷決策,預防危機事件的發生,占領網絡統戰工作新陣地。
2. 大數據統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困難
2.1 網絡信息可靠性難以保障
當今時代互聯網發展迅速,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2]。由于網絡具有開放性和超時空性,海量信息突破時空的限制,在虛擬空間飛速傳播,使得受眾即時獲得大量的信息。網絡受眾主體身份的不確定性、客體身份的游離性,以及客體信息獲取和網絡行為選擇的自主、隨意性,弱化了教育主體作為傳統權威的穩定形象,使其在網絡空間中難以構建以話語影響力為標識的權威地位[3]。信息時代網絡給受眾展示出折射紛雜社會的虛擬鏡像,不同類別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思潮等在網絡空間激烈爭鋒交戰,人們在網絡空間的各種行為都可以在現實中尋到真實的蹤跡。大學生通過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快速通道,實時瀏覽閱讀海量的信息。由于很多信息并非來自主流媒體的發布,有的信息是來自不同信息源被分解加工編輯的碎片化信息,加之人機交互具有虛擬性和不確定性,使得信息的可靠性難以保障。網絡的開放性和虛擬性,對意識形態安全的有效監管、準確識別、精準管理都提出嚴峻挑戰。
2.2 大學生價值觀尚未穩定
信息時代,傳播主體由一元轉變為多元的網狀結構。大學生個體本身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發布和傳播者。在新媒體的信息傳播范式下,社會思潮的傳播呈現較強的裂變式和滲透性、碎片化與現實化、復雜化及多元化等特征[4]。社會思潮隱秘性強、傳播速度快,相互之間激烈交鋒碰撞。錯誤的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思想、認知、行為、心理都帶來誤導。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大學生價值觀念體系尚未趨于穩定,如果價值觀受到錯誤思想的侵蝕腐化,就容易突破思想防線,在面對一些虛假信息時難以理性審思,容易沖動魯莽、急于表達、從眾跟風,有時甚至直接參與傳播和制造負面的網絡輿情,造成不良的社會負面影響,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帶來風險挑戰。
2.3 “信息繭房”增加輿論引導難度
大數據時代,在網絡賦權的智能算法技術作用之下,能夠根據測算的個人喜好進行信息推送,大學生通過互聯網瀏覽搜索的記錄都留下印痕,抖音、快手、淘寶等APP的大數據算法使得呈現在大學生面前的都是經過篩選的“私人訂制”信息,部分消極低俗、虛假劣質、漠視法律道德的信息乘虛而入,誘導大學生逐漸陷入價值誤區。長時間接收同質化信息猶如陷入“信息繭房”,不同理念、不同觀點、不同意見的信息都被封鎖屏蔽,大學生長時間接收重復、單向、同質化信息使得群體極化現象產生,猶如被孤立于不同圈層的“信息孤島”。大學生的視野受到遮蔽,認知觀念、思維模式、知識結構、行為動因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圈層化’的信息迎合了大學生獵奇、叛逆和游戲心態,由此形成的價值分化和群體極化也更加難以控制,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也隨之加劇[5]”,使得輿論引導的難度大為增加,如果主流的意識形態不去占領陣地,就容易被錯誤的思潮所占領,導致大學生需求固化、認知偏差,甚至道德失范。
3. 大數據統戰視域下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
3.1 數據思維轉變——創新意識形態話語范式
在大數據統戰時代,牢牢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就要樹立數據思維,并從宏觀上做好理論指導,利用數據分析技術推演意識形態風險形成規律,建構風險預測模型,為精準預測意識形態風險提供判斷依據。
做好數據思維的轉變,基于大數據平臺進行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分析,挖掘數據的深層關聯,從推理判斷變為數據量化分析,對大學生思想動態進行研判。利用大數據分析可以避免樣本收集不足的弊端,從而使得分析結果更加客觀、科學、有針對性,對于政策和措施的制定,能夠起到很好的預測和指導作用,有利于提前預判、精準識別、監管過程、精準施策。
基于數據思維的轉變,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思想教育方式,創新話語模式,創設多維情境,貼近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尋找他們關切的熱點與焦點問題進行因勢利導。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尊重學生話語權,平等地與學生溝通交流對話。以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用他們喜歡的語言風格進行解讀、交流、討論。開辟多維網絡宣傳板塊,做好話語內容溯源和內容監管。堅定政治立場,積極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等,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輻射力與認同度,逐步完善輿情監督管理機制、情緒疏導與反饋機制,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弘揚正能量。
3.2 搭建數據平臺——拓寬網絡意識形態教育陣地
利用大數據,積極開辟占領網上思想教育陣地,搭建網絡宣傳平臺,運用靈活多變的載體形式,大力推進網絡思政、網絡課堂、易班建設等,積極利用新媒體開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關注國家發展建設,明辨網絡空間的觀點與思想,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充分運用新媒體手段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域,不斷豐富教育載體。明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線,構建個性化學習新模式,用富有鮮活時代氣息的話語闡釋理論與道理,用積極健康的主流思想文化浸潤心靈,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提高愛國情懷,增強國家建設的使命責任感,積極教育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
3.3 加強隊伍建設——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
當下高校應積極應對大數據信息處理管理新模式,加大信息化建設投入,更新完善信息化系統,拓寬大數據的使用范圍,提升工作效率。在構建更新信息化系統的同時,要建立一支能力強、戰斗力強的管理隊伍,提升教師思想覺悟、政治敏感度與數據素養,提高收集處理和運用數據分析決策的能力。針對大數據技術應用及大數據安全,積極開展統戰工作隊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宣傳工作隊伍的培訓學習,積極推廣大數據在高校各部門的信息化應用。促進宣傳管理隊伍熟練掌握大數據管理應用系統,拓寬應用多種宣傳媒介,加強微信公眾號運營,提高運用效率,達到大數據的綜合處理、分析研判、管理決策的目標要求,有效提升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工作質效。
3.4 完善預警機制——保障網絡意識形態安全
高校應利用數據分析,逐步完善預警機制。以維護主流意識形態安全為目標,制定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頂層設計與實施方案,分析意識形態風險傳播的機理,排查風險點與傳播路徑,建構高校意識形態風險預警模型。高校要高度重視社會思潮的動態、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把握變化形勢趨向,找準風險點。要完善高校意識形態制度建設,嚴格管理與責任分工,全程抓好監管、研判、督查、追責等各環節。強化制度執行,利用大數據構建網絡意識形態的數據分析指標體系,合理使用大數據資源,將大數據技術嵌入意識形態教育體系和監測體系,和統一戰線工作體系整合聯動,多維監測輿情的發展,進行動態追蹤、分析研判、反饋評價。主動識別西方思潮的偽裝,抵制錯誤思潮入侵與價值觀推廣,排查意識形態風險重點領域,防止反主流意識形態的突然“跨界”突襲。建立巡察機制,對課堂、教材、出版物、講座、年會等加強巡察監督。守住課堂主渠道,落實課程思政建設,號召宣傳全員育人理念,守住校園陣地和網絡陣地。
結語
大數據統戰時代,守住我國主流意識形態這個“圓心”十分重要。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應適應新的時代發展,要善于運用大數據的技術支撐,加大數據的獲取力度,合理運用分析數據資料,進行動態關聯性分析,使意識形態由理論抽象走向具象化、量化、可視化,嚴密加強輿情監測,敏銳察覺西方敵對意識形態的侵襲,對特殊情況與個體進行迅速甄別和科學研判,有效梳理防范意識形態風險,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鞏固國家安全和高校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陳思詩.網絡時代基層數字統戰工作創新研究[J].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2(1):55-65.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EB/OL].(2023-8-28)[2023-9-10].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199-10830.html.
[3]郭芳辰,高兵兵,馬超.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機制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21(6):78-83.
[4]宋瑞超.新媒體環境下社會思潮傳播對大學生的影響與引導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6):61-63.
[5]汪寅,張慧.媒體融合背景下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及其防范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12):108-113.
作者簡介:牛磊磊,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1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編號:2021SJZDA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