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科技發展為“互聯網+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機遇。高職院校作為高素質技能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搖籃,為適應時代發展,提高職業教育水平,須積極利用“互聯網+”對教育教學模式進行創新,為職業教育尋找新出路。本文主要對“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的必要性進行分析,提出高職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的路徑,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激發職業教育改革動力,促進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教育教學模式;創新路徑
引言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升級,對不同類型的人才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高職院校擔負著向社會輸送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重要責任,但其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在時間、地域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已無法適應當前信息化時代教育教學要求,無法滿足學生實際學習需求,且教學課程體系與學生和社會需求不相匹配,所培養的人才不能完全適應崗位工作,亟須采取新思想、新模式來改變現狀。
1.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的必要性分析
1.1 “互聯網+”內涵
“互聯網+”作為以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等為載體所形成的新業態,將傳統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即“互聯網+傳統行業”,形成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信息融合的新局面。“互聯網+”不僅具備互聯網自身的優勢,而且能夠很好地將其自身優勢融入傳統行業,為傳統行業的升級、轉型提供新空間,以更好地適應社會變化[1]。
其特點主要包括:(1)開放性?;ヂ摼W本身作為一個開放性空間,不同行業的人可借助該平臺獲取所需的資源和服務,拓展自身的業務。就“互聯網+教育”來說,師生可借助網絡平臺獲取所需的教學、學習資源,且進行線上交流互動,促進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的提高,打破以往教學、學習中時空方面的約束。(2)創新性。利用“互聯網+”形成傳統行業新業態,實現傳統行業的創新,比如“互聯網+教育”模式,學生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泛在、個性化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可借助互聯網思維進行教育改革和創新,促使教育行業不斷發展[2]。
1.2 必要性分析
1.2.1 豐富教育資源,拓寬教學空間和時間
基于“互聯網+”背景,對高職教育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即將互聯網和教育相結合,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借助互聯網平臺搜集更多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素材,將課外資料引入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內容的豐富和完善,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同時,高職教育中,將互聯網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相融合,開展線上教育、實時互動教育活動,充分利用線上平臺豐富教育資源,拓寬教學時間和空間,為學生創造發揮自身主動性、創造性的機會,更好地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
1.2.2 與新時代崗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相符合
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支持,尤其需要具備邏輯互換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及互聯網思維的人才。當前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更新滯后,按照傳統教育教學體系所培養的單一操作型人才難以適應產業發展和崗位需求,即高職教育面臨產教不匹配問題。而將“互聯網+”理念應用到高職教育教學中,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對職業教育資源進行整合,重新定位辦學思路,以行業為導向,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等進行優化,可以增強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提高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1.2.3 高職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存在明顯不足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職教育發展迅速。但目前部分高職教育教學存在一些問題,阻礙高職教育高效、有序開展。具體表現為:(1)“互聯網+”背景下,要求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理念,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而部分教師未及時轉變自身的角色,忽視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學效果受限;(2)“互聯網+”背景下,要求教師結合實際情況,嘗試應用新的教學方法,部分教師依舊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氣氛過于壓抑、枯燥,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所能達到的教學效果有限;(3)高職學生專業能力、學習基礎等存在較大差異,這就要求教師采取差異化教學模式,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需求,而實際高職教育教學中多采取統一教學模式,很少開展層次化教學活動,難以挖掘和發展不同學生的潛能。綜上,說明高職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存在明顯不足,須引入新手段對其改進和創新。
2.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的路徑
2.1 以互聯網平臺為依托,轉變高職教學組織形態
“互聯網+教育”為傳統高職教學組織形態的重塑提供了有利條件,為充分發揮二者的融合作用,高職教育教學須進一步挖掘二者的融合點,融合二者教學形態的優勢,且不斷開發線上教學功能和新模式,比如高職院校在搭建“互聯網+”教學平臺的基礎上,不斷更新教學資源庫,升級線上教學系統,使“線上+線下”交互式教學模式成為新常態,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所具備的可交互、可回看及隨時看等特點,引導學生養成自主獨立學習的良好習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
2.2 以互聯網為載體,創造實習實訓新形式
高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實訓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目前高職教育的難點在于如何創新實訓教學模式,解決學生定崗實習階段的問題?;凇盎ヂ摼W+”背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不僅需要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還應為學生創造實習實訓的機會,深化校企合作,比如高職院??梢耘c企業共同開發“教室實習”系列的線上互動課程,并邀請企業人員作為講師,以線上授課的方式,向學生解答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結合企業實際生產過程向學生教授實操性技能,提前為學生提供真實感受工作場景、工作流程的機會;或者借助VR技術,學生在課堂上與企業人員進行現場討論與交流,企業人員向學生展示生產車間、工作崗位實際場景,達到教學互動的效果[3]。
2.3 借助互聯網創新教師課程分工機制
傳統高職教育教學中,教師分工主要以專業維度來分工,一般由1名教師負責一門或多門固定課程?!盎ヂ摼W+”背景下,部分高職教師自身具有很強的專業能力,且擁有線上教學技能,這種情況下,高職學校就可以組織面向多個班級的聯群直播教學活動,建立線上教學長效機制,或成立專門的線上教學技術支持小組,共同攻克高職教學中遇到的重難點問題。另外,高職學校可以根據教師的特長,成立信息化教學小組,分工協作進行集體備課,由信息技術能力較強的教師負責視頻制作、剪輯及線上平臺測試等工作,主講教師負責授課,輔導員組織開展教學監控、師生服務等管理工作,形成基于互聯網教學場景下的全新教學模式。
3.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教育教學模式案例分析
本文以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為例,分析“互聯網+”背景下該專業教學模式的創新方法,具體如下:
3.1 以崗位要求為導向,整合教學和教材內容
職業教育是面向行業和崗位需求實施的教育活動?!盎ヂ摼W+”背景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內容的優化需以幼兒園真實崗位能力需求、教師資格證考試要求等為導向,進行校本教材的編撰,確保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同時,信息化時代,高職教師應對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依據教學大綱規劃教學內容,統籌好線上線下教學比例,確保知識的系統性、全面性。就本專業而言,教學內容涉及語言藝術、繪畫、音樂等,各個單元設計預習資料、自學參考資料、討論等資源模塊,學習資源可以以微課、PPT、慕課等形式表現,在此基礎上,教師需對線上與線下學習資源進行整合,重構教學資源數據庫,且多采集本專業教學相關的信息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設計、自主學習資源。
3.2 教學過程的重構
“互聯網+教育”的融合,使高職教育教學從單一教學模式向多元化教學模式轉換,學生從職業教育準備向終身制教育方向發展,比如混合式、協作式等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應用,為學生構建了全新的職業學習機制,打破了以往固定課堂教學模式的約束,解決傳統教學方法和實操實訓形式單一等問題。本文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為例,分析本專業教學過程的重構,具體按照以下流程進行教學:
(1)課前環節: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布置詳細的線上學習任務,并在線上學習平臺發布參考資料、視頻及預習課件等資源,明確重難點知識,發布討論話題,讓學生登錄線上平臺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提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點。
(2)課中環節:教師根據學生線上任務完成情況及提出的疑難問題,檢驗學習預習成果,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具體教學中可將小組合作學習法、情境法及案例分析法等相結合,靈活運用多媒體設備展開教學,如關于藝術活動方案的設計,教師可采取小組合作方式,借助多媒體向學生播放幼兒園優質藝術活動課例,讓學生自主選擇幼兒園活動主題,初步設計活動方案,然后借助虛擬實訓軟件進行線下合作學習,尋找教育素材,組合資源,對設計的活動方案進行優化,通過應用虛擬現實技術,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藝術活動設計方法,培養學生合作和創新意識。
(3)課后環節:教師向學習平臺發布測驗題,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作答,引導學生采用思維導圖形式對本節課進行總結,讓學生以文字方式敘述本節課所學知識,表達自身的感受,便于教師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另外,教師可借助線上平臺進行答疑,與班級學生進行線上討論和交流。
3.3 教學評價機制的重構
基于“互聯網+”背景,高職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的同時,還需確保教學質量。其中教學質量的改進主要以評價結果為依據,所以,高職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的過程中,需對教學評價機制進行重構。其中,線上教學評價模塊,可借助大數據技術對學生登錄學習平臺的次數、時間、查詢的內容等信息進行采集,利用相關軟件對信息進行對比、關聯,尋找教學數據的規律,評價不同教學模式的運用效果[4];線下教學評價模塊,教師可綜合考慮學生課堂表現、學習態度、學習成果及學習進步情況等多層面因素,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綜合、客觀評價。綜上,“互聯網+職業教育”教學模式下,應將總結性、過程性及診斷性等評價手段相結合,確保評價結果更加真實可靠,以發揮教學評價的激勵、反饋作用。
3.4 教師教學能力的重構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一定程度上是對教師職業技能、互聯網思維及職業素養的綜合考驗,為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還需對職業教育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重構,比如高職學校應加大教師培訓和學習力度,為教師提供和創造更多接觸現代化技術的機會,使其認識到“互聯網+職業教育”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并能夠運用互聯網技術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另外,高職教師自身應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借助多渠道學習最新知識和技能,不斷完善自身職業技能和素養,促使職業教學課堂水平不斷提高。
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背景下,對高職教育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既可以彌補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弊端,為師生提供更多接觸和利用網絡資源的機會,打破以往固定課堂教學模式在時間、空間方面的局限性,又是高職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與當前信息化教育發展要求相適應,確保所培養的應用型人才更好地適應崗位需求。因此,高職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需以行業發展為導向,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對現有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等進行優化,并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專業特點,創建合適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將互聯網思維貫穿于整個職業教育環節,以提高職業教學整體水平,實現“互聯網+教育”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張俊明.“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職學前教育美育教學發展路徑探究[J].文教資料,2022(20):156-159.
[2]艾洪巖.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模式改革探討[J].中國新通信,2022,24(7):236-238.
[3]劉浩宇.“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教學現狀研究[J].體育視野,2021(24):54-56.
[4]羅冬梅.“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策略的探索與實踐——以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新通信,2021,23(20):193-194.
作者簡介:陳慕花,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教育應用;王棟,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