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職能模式聯合病友自我訓練小組改善精神分裂癥病人康復質量的效果。方法:納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癥病人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分組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采取職能模式康復訓練,觀察組建立職能模式康復訓練聯合病友自我訓練小組方案。對比不同護理干預方案下病人的自我效能、病恥感、社會功能及健康狀況差異。結果:干預后兩組自我效能與健康狀況得分均較干預前增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lt;0.05);干預后兩組病恥感與社會功能缺損得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lt;0.05)。結論:職能模式聯合病友自我訓練小組能夠提高精神分裂癥病人的社會功能、自我效能及健康狀況,降低其病恥感。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人類職能模式;康復訓練;病人主導;自我管理;病恥感;社會功能缺陷;護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3.08.036
作者簡介 林榕,主管護師,本科,E-mail:hezuj680@163.com
引用信息 林榕,陳俊雄,林瓊靜,等.職能模式康復訓練聯合病友自我訓練小組方案對精神分裂癥病人康復的影響[J].循證護理,2023,9(8):1502-1506.
精神分裂癥具有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的特征,是臨床常見精神疾病之一,該病治愈較難,嚴重影響病人正常生活[1]。病人普遍長期處于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的影響下,不能積極面對困難,低自我效能感[2]。較低的自我效能與高水平病恥感造成病人依從性下降,疾病結局不良。美國Gay Kielhofner教授提出人類職能模式(mode of human occupation,MOHO),其理論將個人視為一個開放的系統,人們的作業活動受到意志力、習慣性與履行能力這3個次系統的影響,同時強調環境在人類生產力中的中介作用[3]。當個體的次系統存在問題時會導致作業障礙的發生,社會參與度與社會功能隨之下降。病友主導的生活自我訓練小組是由病人為主導,醫務人員提供所需資源與幫助,針對不同的生活技能組建獨特的訓練小組,實現病友間互助互管的干預方法,本研究實施職能模式康復訓練聯合病友自我訓練小組方案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納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癥病人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分組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納入標準:①病人符合疾病診斷標準[4];②病情相對穩定,病人可自主正常表達意愿,需要進行康復訓練;③病人本人或家屬簽署研究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病人存在嚴重的精神類疾病或發生人格性改變;②病人合并嚴重臟器病變或同時合并精神發育遲緩;③病人存在酒精依賴或藥物依賴;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2 干預方法
1.2.1 基礎護理
兩組病人住院期間按醫囑服藥,并接受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兩組病人均行康復訓練。
1.2.2 對照組方法
對照組采取職能模式康復訓練聯合積極心理學護理模式護理,具體如下:①組建管理小組。建立由科室主任、護士長、精神科醫師(2名)、康復護士(5名)以及心理治療師(1名)構成的康復訓練小組。科主任與護士長負責進行小組成員的組織、協調及工作的統籌安排,精神科醫師負責進行病人的病情觀察并及時調整藥物;心理治療師進行心理治療;康復護士均系統學習職能模式并完成培訓,與心理治療師協同完成病人的評估、訓練方案制定、實施、記錄與反饋。②實施職能模式干預。為病人建立個人檔案,進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5]、中文版精神疾病病人病恥感量表(SSMI-C)[6]、社會功能缺陷量表(SDSS)[7]、自測健康評定量表(SRHMS)[8]評估后結合一般背景資料形成個人檔案。使用人類職能模式篩選量表(Model of Human Occupation Screening Tool,MOHOST)評估病人的各維度對職能參與的影響程度,并分為支持參與、小部分妨礙、大部分妨礙、妨礙4個等級。③制定目標。依據MOHOST評估結果制定干預方案(見表1)。④執行康復方案。康復護士主導下采取團體訓練與個案訓練結合方式展開, 期間觀察記錄病人康復狀況及訓練反應。⑤激勵與評價。選擇良好康復病例為樣本鼓勵病人,邀請親友參與康復并及時鼓勵。心理師對訓練受阻病人實施心理疏導,提高人文關懷實施效果,增強病人訓練熱情。⑥階段性評價。每2周進行一次階段性小結,總結病人的康復訓練情況,并采用MOHOST再次評估后針對性調整干預方案。
1.2.3 觀察組方法
觀察組以對照組為基礎在執行康復方案過程中增加病友自我訓練小組方案。①干預隊伍與職責構建同對照組。②病人小組的構建與職責。以本研究納入的GSES、SSMI-C、SDSS、SRHMS量表為依據指定1例功能較好的病人(GSES≥30分,SDSS≤5分)為組長,下設6個不同訓練內容的訓練小組,包括洗漱、洗澡、內務、進餐、環境清潔、社會活動共6個組,組員59人。組長監督各小組組長的培訓工作,每周向護士長匯報成員訓練情況,討論訓練改善措施,調整干預效果更好的組員成為小組組長。各個訓練分小組組長采取投票競爭上崗制,第一名為組長。③制定訓練計劃。實施共12周訓練,包括準備階段、強化階段、反饋階段。④訓練內容與方法。a)日常生活。關注病人的日常生活規律與主動性,讓病人自主安排自己衣食住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刷牙、洗漱、進餐等工作,互相督促,每周三進行團體病房大掃除。b)社交。每周1次病友交流會,病人均參加,每次45 min。交流會引導病人進行自我介紹,病友溝通,建立病友感情。其余時間在心理師指導下進行社會活動角色模擬訓練。c)娛樂能力。病友共同觀看電影,進行唱歌、運動、書法訓練等活動,逐漸增加病人活動時間、形式與積極性。d)職業能力。統計病人患病前工作情況,以工作人數前3名為訓練模板展開職業能力訓練,如文員訓練電腦使用、辦公軟件、數字文字記錄等工作,從簡單到復雜逐漸深入。可通過手工活等訓練病人動手能力。e)心理與情緒。采取積極心理學干預、家庭支持、患病日記書寫的形式進行心理干預,心理師引導病人正確表達情緒,通過參與娛樂活動調節情緒。以康復成功案例為依據鼓勵病人,提高病人抗病信心。生活技能小組訓練計劃見表2。
1.3 評價指標
1.3.1 自我效能感
使用GSES[5]評估自我效能感,該量表中文版共10個條目,以4級評分法評分,每條目1~4分,按照“完全不正確”到“完全正確”依次計1~4分,總分10~40分,分值越高表明病人自我效能感越強。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7。
1.3.2 病恥感
使用SSMI-C[6]進行病恥感調研,該量表為自評表,合計28個條目,采取0~4分的5級評分法,包括歧視、病情掩飾與積極效應3個分量表,最終得分為3個分量表之和,得分越高表明病恥感越強,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2。
1.3.3 社會功能缺陷
使用SDSS[7]進行社會功能水平測定,共計10個條目,分值0~2分,得分越高則社會功能缺陷越重。
1.3.4 健康狀況
使用SRHMS[8]進行健康狀態的測定,量表包括生理(170分)、心理(150分)與社會(140分)3個維度,得分越高則健康狀況越佳。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所得數據均納入SPSS 24.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定性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描述,進行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進行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基線資料(見表3)
2.2 病恥感(見表4)
2.3 社會功能缺陷及健康狀態(見表5)
2.4 自我效能感(見表6)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發病率較高,以藥物治療為主,治療目的在于精神康復。各種抗精神病藥物的加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人的急性期癥狀,減少復發風險,但臨床藥物治療的同時還需要加強病人的康復護理管理。精神分裂癥的發病與病人自身心理狀態間存在相關性[9],因此,病人的康復干預中需要關注病人心理狀態的優化與引導[10],建立積極心態有利于提高病人的內外部環境適應力,從而為病人的康復打下堅實基礎。
3.1 職能模式對病人自我效能、病恥感、社會功能及健康狀況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病人實施職能模式康復訓練后自我效能感提升,病恥感下降,社會功能缺損程度減輕,健康狀況提升(Plt;0.05),提示職能模式康復訓練能夠改善精神分裂癥病人的自我效能、病恥感、社會功能與健康狀況。本研究職能康復訓練關注病人的能力與興趣提升,制定了大量生活、社會訓練,幫助病人感受自身勞動價值,更快恢復家庭與社會角色,提高生活與社交能力,改善病恥感。袁水蓮等[11]的研究也認為職能模式在改善精神分裂癥病人自我效能與病恥感方面具有積極作用,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3.2 病友自我訓練小組對病人自我效能、病恥感、社會功能及健康狀況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自我效能感與健康狀態得分更高,病恥感與社會功能缺損得分更低(Plt;0.05),提示在職能模式康復訓練基礎上增加病友自我訓練小組方案能夠獲得更好的改善精神分裂癥病人的自我效能、病恥感、社會功能及健康狀況。
有效的康復訓練能夠延緩精神疾病病人的功能退化速度,本研究實施后病人的自我效能與社會功能顯著改善。病人主導時,護士充分利用賦權理念以更大限度地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功能水平較高的病人作為組長,醫護僅僅為點評與輔導者,病人在小組內容實施自我管理,可增加其責任感,也可鍛煉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發揮病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逐漸喚醒發病前的思維能力。尤其對于發病后逐漸不與人溝通的病人,小組的形式既能夠鍛煉其社交溝通能力,又不至于參與人員過多引起病人緊張應激。病人在小組間互幫互助,仿佛一個小家庭,共同進行功能訓練,接受心理疏導,提高協作能力,從而改善其社會功能。王萍等[12]的研究也發現,小組社交技能訓練有助于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病人的社會功能,提高康復效果。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對病人進行專門的職業能力訓練,讓病人感受到工作的魅力和自身工作能力提升的成就感。以文員為例,通過書寫、鍵盤輸入、辦公軟件使用等訓練,讓病人感覺自身是具有工作勝任能力的,在能力水平逐漸提升的狀況下,病人感到自己與其他病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與健康人的差距也逐漸縮小,從而減輕其病恥感。廖君蘭[13]的研究也肯定同伴支持下自我肯定訓練能夠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人的病恥感。
4 小結
綜上所述,職能模式聯合病友自我訓練小組能夠提高精神分裂癥病人的社會功能、自我效能及健康狀況,降低其病恥感。
參考文獻:
[1] LEPETA K,PURZYCKA K J,PACHULSKA-WIECZOREK K,et al.A normal genetic variation modulates synaptic MMP-9 protein levels and the severity of schizophrenia symptoms[J].EMBO Molecular Medicine,2017,9(8):1100-1116.
[2] BORTOLON C,CAPDEVIELLE D,ALTMAN R,et al.Mirror self-face percep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feelings of strangeness associated with one′s own image[J].Psychiatry Research,2017,253:205-210.
[3] 王小勤.基于人類職能理論的護理干預模式在糖尿病病人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6,14(14):1414-1417.
[4] 范肖冬,譯.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臨床描述與診斷要點[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1.
[5] 王才康,胡中鋒,劉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1,7(1):37-40.
[6] 耿峰,董毅,MICHAEL KING,等.精神疾病病恥感量表中文版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應用的信效度[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24(5):343-346.
[7] 李毅,胡拾妮,高歡,等.精神障礙患者社會功能缺損評定量表的信效度分析[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1,20(5):468-470.
[8] 許軍,李博,胡敏燕,等.自測健康評定量表修訂版的信度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2(3):341-343.
[9] 毛春燕,賴華,吳霜,等.首次發病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未治期的影響因素[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7,27(4):247-249.
[10] 張莉,魏鑫,董小莉.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精神科住院患者康復指導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5):120-122.
[11] 袁水蓮,伍振紅,張倩,等.人類職能模式康復訓練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我效能及病恥感的干預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22,57(2):158-164.
[12] 王萍,許梅,屠愛芳.小組社交技能訓練應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效果[J].臨床與病理雜志,2022,42(4):866-871.
[13] 廖君蘭.基于同伴支持的自我肯定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人生活技能及病恥感的影響[J].全科護理,2021,19(26):3699-3702.
(收稿日期:2022-08-30;修回日期:2023-04-04)
(本文編輯 孫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