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咸水歌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下未能得到合理的傳播與發展,正面臨著失傳的局面,傳承保護這一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迫在眉睫。本文以廣州市番禺區欖核鎮為研究對象,深入挖掘分析咸水歌,使更多人了解咸水歌音樂的多元價值,增強咸水歌文化的認同感,同時通過音樂文化與非遺文化的跨界結合,推動其發源地的鄉村文化振興。
【關鍵詞】咸水歌;傳承保護;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1—099—03
引言
咸水歌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民間水上歌謠,由于地區差異,咸水歌在風格與內容方面也有著一定的差異。就廣東省而言,有咸水歌的地區大到市級,小則地區,如中山的咸水歌、東莞的咸水歌、廣州海珠區的咸水歌和廣州番禺區的咸水歌。而廣州咸水歌至少有著600年的歷史。咸水歌在明清兩代非常興盛,特別是在清代,疍家漁歌也是在這時被賦予“咸水歌”之稱。
本文以廣州市番禺區欖核鎮為探究對象,探究咸水歌文化助推鄉村振興。通過前期的問卷訪談調查研究發現,廣州市民對咸水歌的了解不深,但對咸水歌的感興趣程度比較理想,利于進一步開展促進咸水歌發展的相關活動。通過對欖核鎮的湴湄村、子沙村、合沙村三地的實地調研,對欖核鎮發源地咸水歌的傳承及發展情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利于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調整咸水歌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策略。通過本研究的探究、分析、實踐,提高大眾對咸水歌的認知度,有助于咸水歌的藝術傳播。
一、文獻綜述
(一)關于非物質文化與鄉村振興關系的文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然而其目前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卻面臨著危機。楊洪林(2022)認為,文化治理對凝聚鄉村共識推動鄉村振興起著重要作用,而把非遺等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既構建了文化治理的基礎設施,也使文化治理有了具體的抓手和可行的路徑。因此,鄉村非遺所蘊含的豐富價值和獨特魅力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作用。
(二)關于咸水歌開發保護的文獻
疍家人是對中國沿海地區水上居民的統稱,咸水歌作為疍家人傳唱的歌謠,主要流行于中國珠三角一帶,同時也有部分分布在廣西、云南的沿海地區。肖明君(2015)通過對十三篇“咸水歌音樂”的論文研究得出,咸水歌主要分布在廣西的北海、廣東的中山、廣州、東莞、陽江等地區,其中研究廣西北海咸水歌的論文最多。在廣東咸水歌中,中山坦洲、廣州海珠濱江、東莞沙田、南沙新墾、番禺欖核、珠海斗門一帶流傳較為廣泛,其中番禺欖核地處咸水歌分布核心區,也是廣州咸水歌流傳的主要地區。
隨著時代的發展,咸水歌的傳承與發展在新文化的沖擊下受到了阻礙,需要通過創新的方式賦予其新的活力。傅寶榮(2010)認為,中山咸水歌能夠通過在地方列咸水歌歷史陳列館,在學校舉辦咸水歌班,積極發掘民間藝人,對咸水歌進行創新創作等方式進行保護與傳承。陳玉英(2012)認為,可以通過成立咸水歌演出隊,加強咸水歌的采風及創造,成立民俗博物館的方式促進咸水歌的發展與保護。綜上,咸水歌的發展不應該僅倡導其原生態發展,而應該與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方式相結合,使原生態與現代化相互融合,用外界促推廣,內部重創新的方式進行保護和開發。
(三)關于廣州咸水歌促進鄉村文化發展的文獻
廣州南沙區原屬珠江口古海灣的一部分,曾聚居著許多水鄉居民,因此南沙成為廣州僅存的水上民歌廣泛傳唱的地區。近年來,隨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浪潮興起,南沙區萬頃沙鎮、橫瀝鎮、南沙街開始著手系統整理和收集咸水歌,并在保持咸水歌原生態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注入新元素,使其迸發出新的活力。
番禺欖核一帶水網密布,是廣州咸水歌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吳水田(2015)提出,廣州番禺咸水歌的發展應與鄉村文化旅游相結合,利用特色優勢進一步促進鄉村文化振興。首先,博物館作為傳承咸水歌文化的最佳途徑之一,可以通過建設咸水歌相關展覽館發展觀賞性的旅游產品。其次,欖核鎮湴湄村作為音樂家冼星海的故鄉,可以結合該地冼星海的相關活動,增加咸水歌的內容。最后,可以通過對欖核鎮河涌的重新規劃與改造,建設水鄉特色的風情旅游產業,讓村民在售賣特色產品的同時介紹咸水歌,發展體驗新旅游產品,在推動鄉村振興的同時對咸水歌加以保護和傳承。
二、咸水歌對鄉村振興影響的現狀分析
(一)發展困境
1.鄉村文化振興不足
欖核鎮具有較多的與藝術文化相關的文化場館,但根據走訪情況來看,部分文化場所打著“咸水歌”的名號,但實際上對咸水歌的弘揚力度不足。鄉村文化振興離不開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而欖核鎮現階段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動力不足,存在供需失衡和可使用率較低兩方面問題,與咸水歌相關的文化場館較少,不重視已有文化場館的保護與維修,難以滿足其使用需求。另外,根據欖核鎮的走訪情況,僅有小部分老人知道何為咸水歌,總體來說,當地人員對咸水歌的認知水平還不夠,通過咸水歌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內生動力不足,在鄉村文化振興上是很大的一個阻礙。
2.鄉村文化振興路徑需走向現代化
據對欖核鎮村民訪談的結果來看,村民自身對咸水歌了解程度較淺,同時相關部門對咸水歌的宣傳力度較小,現有村民自發地將其作為廣場舞曲目、節日偶爾播放、景點的宣傳欄、博物館展覽等途徑。但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充分利用互聯網,選擇相對現代化的振興路徑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更好地促進咸水歌的發展,實現鄉村文化振興,還可通過線上宣傳片、短視頻、網絡倡議書等傳播力度較廣的現代化方式擴大其知名度,加大其影響力。
(二)現有路徑
1.學校成為咸水歌傳承的重要陣地
如今,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咸水歌傳唱群體逐步減少,咸水歌這一民間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正處于瀕臨絕唱的邊緣。因此,面對咸水歌傳承困難的現狀,需注重培養新的咸水歌傳承人,學校理應成為咸水歌傳承的重要陣地。如欖核鎮當地的北斗小學專門開設了咸水歌教學課程;有些學校則將咸水歌作為學校第二課堂進行教學,讓咸水歌在學校中逐漸產生影響。由此可見,將學校作為咸水歌傳承的重要陣地進行咸水歌的教學對咸水歌的傳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除了將咸水歌開設為學校課程外,學校還可以與咸水歌相關的文化展館合作共建活動,把文化展覽和文化產品送到學校,鼓勵學校師生進行學習,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2.創新成為咸水歌發展的必經之路
文化發展的實質在于文化創新,咸水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才能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咸水歌創新的路徑有很多種,欖核鎮可以創新咸水歌的傳播傳承方式,例如舉辦咸水歌相關的歌會,讓更多人體驗到其風格特色,從而擴大咸水歌的知名度;或者舉辦“咸水歌文化體驗周”,通過不同的活動讓游客在互動中學習咸水歌;亦或發展水上市場,由經營者身穿傳統疍民服飾,形成“販賣者劃著載滿嶺南季節蔬果的小艇、一邊唱著傳統的咸水歌”的場景,打造出具有嶺南風情的水鄉旅游環境;結合年輕化傳播工具如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方式進行咸水歌推廣,增加咸水歌的曝光度和知名度;創新咸水歌的表演形式,使其風格更多樣化,如使用部分民族樂器加以組合并分聲部演奏咸水歌旋律等。
三、發展對策
(一)生產者——咸水歌從業者
作為咸水歌從業者,應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自覺自發承擔咸水歌文化的保護和宣傳工作。積極響應號召,發揮自身技能優勢,主動參加文化館、文化公園、文化節等的演出,幫助營造欖核鎮濃郁的文化氛圍。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錄制多樣的咸水歌文化宣傳視頻,并利用視頻號、公眾號推文、微博等平臺進行宣傳和轉發,促進咸水歌文化向社會面傳播,提高咸水歌的文化影響力。創新咸水歌的內容和形式,結合時代主旋律改編咸水歌,進行改譜或填詞,或者嘗試新的表演形式、加入新的音樂元素,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改編出大眾喜聞樂見、具有全民性、傳唱度較高的咸水歌。咸水歌從業者是咸水歌文化保護和傳承的中心力量,是文化傳承的源頭,需要以高度的自覺主動投身咸水歌傳承的全程工作中。
(二)推動者——教育部門
教育部門是知識、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是鄉鎮知識文化的集結點,是文化發展的推動力量。作為欖核鎮當地的教育部門,應積極響應國家勞動教育、全面素質教育的號召,利用本土的文化特色打造精品文化課程,組織多種多樣的文化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意識。教育部門還可以積極聯合當地文化機構,為學生提供多樣的社會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的鍛煉中更切身地接觸咸水歌文化,深化對咸水文化的認識。教育部門在咸水歌文化傳承工作中主要承擔促進作用,應積極發揮其教育職能,帶動學生保護咸水歌。
(三)建設者——大眾
咸水歌文化在鄉鎮內得以流傳,成為吸引外來游客、助力鄉村振興的文化標志,離不開大眾對咸水歌文化的重視和共同建設。首先,大眾應積極響應號召,積極參與村委會等組織的文化活動,樹立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為咸水歌文化在鄉鎮內的傳播形成良好的文化環境。其次,大眾應提升對咸水歌的文化認同,應在相關部門引導下嘗試對咸水歌的歷史、韻律和歌詞等內容進行學習了解,提高對咸水歌文化的認知程度,感受咸水歌文化的內涵與魅力。在此基礎上,大眾還可以充分利用現代技術資源,通過自媒體平臺對外宣傳鎮內的咸水歌文化,建構欖核鎮特色文化形象,提高欖核鎮知名度。最后,大眾可將自己的職業和咸水歌文化進行有機結合,或為咸水歌從業者提供生活素材,豐富咸水歌的文化內涵和現實價值。如欖核鎮內有較多村民從事水產捕撈業,他們可將單一的水產捕撈活動轉化為可供觀光的形式,在水產捕撈過程中加入咸水歌的吟唱,以特色民俗音樂的形式吸引更多向往“農家樂”生活方式的外來游客,從而在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形成鄉鎮行業的文化內核,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四、結語
咸水歌是民間水上生活和音樂相結合的民俗文化瑰寶,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遠的歷史淵源,在現今仍體現著不可忽視的價值和作用。本文以廣州鄉村文化建設缺失、民間咸水歌文化流失的現狀作為切入點,總結咸水歌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困境和不足,借鑒民間組織和咸水歌從業者已采用的發展路徑,并結合廣州番禺欖核鎮的實例,探討咸水歌助推廣州鄉村文化振興的發展對策。研究發現,民眾對咸水歌的認知度不高是咸水歌在村鎮內發展遲滯的關鍵因素,而單一淺顯的宣傳和引導則未能深入民眾的內心,民眾缺乏文化認同感,民間咸水歌傳承人極少,因此咸水歌文化在廣州鄉村的發展仍任重道遠。
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作出展望:首先,咸水歌文化的自身發展需要得到重視和大眾的支持,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大眾樹立傳承和保護非遺文化的意識和觀念,將文化傳承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咸水歌文化是否能實現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在于咸水歌文化是否能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各主體需以開放、包容的態度看待文化傳承,通過符合時代的內容與形式為咸水歌注入新鮮血液;最后,廣州鄉村文化振興的道路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咸水歌發源地應充分發掘當地特色文化資源,推動特色文化融合發展,使咸水歌文化在多元文化的異彩紛呈中助推鄉村的文化振興。
參考文獻:
[1]楊洪林,頓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鄉村振興的文化治理轉向[J].文化遺產,2022(3).
[2]陳玉英,謝棣英.簡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民間咸水歌文化的傳承保護[J].神州民俗(學術版),2012(5).
[3]吳水田,張楠.廣州番禺咸水歌及其開發芻議[J].大舞臺,2015(11).
[4]楊艷.民間音樂咸水歌的“生命”延續——論廣東咸水歌在東莞松山湖的旅游開發[J].大眾文藝,2014(10).
[5]黃桂玲,張玲.審美經濟視域下咸水歌發展困境的突破[J].經濟研究導刊,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