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朝時期,茶文化興盛,茶詩也隨之蓬勃發展。白居易一生創作詩歌3400余首,其中茶詩就有60多首,但學界對其茶詩的研究卻很少。本文從白居易及其茶緣、白居易茶詩類型與內容、白居易茶詩的審美取向與人生追求四個方面,賞析茶詩,窺探其茶詩價值與審美追求。
【關鍵詞】茶文化;白居易;茶詩;審美取向;文化價值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1—013—04
唐朝孕育了一大批偉大詩人,涌現出了以李白、杜甫為首的名家,其詩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風俗等方方面面。而在茶詩領域,白居易貢獻突出,其一生流傳下來的3400多首詩作中,茶詩就有60多首,足見白氏對茶的喜愛之情。
一、白居易及其茶緣
唐朝時期,茶成為詩中常客,李白、杜甫、劉禹錫、元稹、白居易等大詩人均有茶詩流傳,茶具、茶品、茶道、茶香、湯色、產地無一不在詩中被描寫得淋漓盡致。茶詩已然成為唐詩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中唐以后,茶詩大幅增加,流傳至今已有2000多首。而白居易則有60余首茶詩,從愛茶、飲茶、制茶等多個方面抒發對茶的喜愛之情。
白居易出生于安史之亂爆發后的第17年。彼時,曾經李白所在的那個輝煌唐帝國大勢已去,白氏有生之年并未能見證唐帝國大廈坍塌的一幕,他雖失去了盛唐文人的那份激情,卻不同于晚唐詩人那般冷漠。入仕之初他曾滿腔熱血,想做一個為天下黎民代言的斗士,卻奈何官場如戰場,最終他選擇了一條“中隱”之路,不做京官只做地方官,庇護一方百姓,偷得浮生半日閑,過上一種清閑慵懶的生活,寫詩自然就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其詩歌涉及面非常廣,經濟、政治、生活、風俗無一缺失,僅茶詩就有60余首。
白居易一生喜酒又愛茶,是使茶與酒在詩壇并駕齊驅的第一人。他的茶詩種類眾多,范圍甚廣,記錄了其與茶的淵源,這和他的生活軌跡及人生際遇息息相關。白居易的仕途充滿坎坷,雖滿腹才華,卻無用武之地,不免消沉,從而選擇了一條“中隱”之路,不做京官只做地方官,遠離政治中心又不受山野清貧之苦,守護一方百姓,雖無法大展拳腳卻也落得自在。如此,便與茶道不謀而合。茶道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和”是中國茶道的核心精神。白居易與茶的緣分越結越深,不僅自己愛茶,還擁有一群愛茶的朋友,他們總以茶互贈、以詩還禮,白居易的茶詩之中,茶頻頻以贈品的身份出現,新茶一出,老友總是想方設法給白居易寄去一品,雖天各一方卻好像在一同品茗。這樣的情誼不斷加深著白居易與茶的緣分,為他與茶的淵源畫上了圓滿句號。
白居易晚年將自己的文集整理裝訂為67卷,共3487首。縱觀整個唐朝,白居易堪稱是最高產的詩人,作為唐朝的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對后世的影響頗大,其對茶的喜愛也深深影響了后人,流世的茶詩也為茶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白居易的茶詩類型與內容
白居易一生愛茶,自稱“別茶人”,共有64首茶詩流傳于世。其茶詩內容多樣,大體可分為愛茶詩、飲茶詩、贈茶詩、制茶詩等。
(一)愛茶詩
詩人在《府西池北新葺水齋,即事招賓,偶題十六韻》中提到:“讀罷書仍展,棋終局未收。午茶能散睡,卯酒善銷愁。”讀書休息之時,下完的棋局還沒有收,便將茶與酒并提,茶能散睡,酒能銷愁。在《宿藍橋對月》中詩人也將茶與酒并提:“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后。清影不宜昏,聊將茶代酒。”夜色之下,松影斑駁,鐘聲空靈,如此時段實在不適合飲酒,以茶代酒自然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在《山泉煎茶有懷》中將茶與友人并提:“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舀一勺清涼的山泉水,看著正在煎煮的茶,山泉水煎出的茶配上閑適安穩的心態,倒是足以讓心中思念的友人品上一品。在《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歡宴因寄此詩》中詩人寫道:聽聞友人境會茶山,羨慕不已,自己卻在病中,只能對著北窗嘆息,即使是在夜里,也阻擋不了自己用詩來抒發羨慕之情。
在《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中將茶與自己并提:“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自稱“別茶人”,言語之中隱隱透露出一種小自豪。在《履道新居二十韻》中詩人寫道:“移榻臨平岸,攜茶上小舟。”依然是將茶與自己并提,即使移步扁舟,也要帶上手里的茶。
(二)飲茶詩
在64首茶詩之中,除去廣泛意義上的愛茶詩外,占比最多的就是飲茶詩。詩人無時無刻不在飲茶,無論是早上、中午還是晚上;無論是獨處還是與友相伴;無論是在家中還是泛舟江上,亦或行于山間,都茶不離手。
詩人在《不出》中寫道:“檐前新葉覆殘花,席上馀杯對早茶。”春夏之交,新葉取代殘花,而自己已是暮年,不禁感傷年華易逝,卻也不借酒消愁,只是飲一茗茶,淡然處之,樂天安命。在《府西池北新葺水齋,即事招賓,偶題十六韻》中寫道:“午茶能散睡,卯酒善銷愁。”將茶酒并重,“午茶”一詞點明了時間,讀書、下棋之余,來上一盞茶,邊喝茶邊感受雨后的風景,豈不快哉;詩人十分喜愛在晚上飲茶,在《立秋夕有懷夢得》中寫道:“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天氣轉涼,入眼皆秋景,此時思念故人,悲涼之情油然而生,漫漫長夜,唯有茶可以紓解愁緒。在《營閑事》中也寫道:“桃根知酒渴,晚送一甌茶。”茶比酒要解渴,所以晚上適合飲茶。在《題施山人野居》中亦寫道:“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野居山水之中,松樹相伴,日間勞作,夜里品茶,可謂“高閑真是貴”,如此愜意何人不羨。此外,詩人酷愛醒后飲茶。《食后》寫道:“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甌茶。”詩人無憂無樂,與世上俗人不同,任由時間是長或短,飯飽之后睡個午覺,醒來喝上兩杯茶,舉頭一看,日影已然西斜,閑適的人生,大抵如此。
真正的喜歡便是無論一人獨處還是與人游玩,都愛不釋手,就像詩人之于茶。在《早服云母散》中寫道家中飲茶:“藥銷日晏三匙飯,酒渴春深一碗茶。”詩人晚年更加喜愛茶道,在家中日日飲茶。在《營閑事》中詩人“桃根知酒渴,晚送一甌茶。”干了一整天“閑事”后,一杯茶足以告慰自己空虛的內心。在《閑眠》中詩人描寫了自己百無聊賴的一天:睡覺、吃飯、飲茶,又睡覺。在《立秋夕有懷夢得》中描寫了一幅秋夜思念故人,愁緒滿懷,漫漫長夜,以茶為伴的畫面。在《山路偶興》中寫道:“泉憩茶數甌,嵐行酒一酌。”在塵世中待久了,快樂好像也丟失很久了,行至山中,鳥鳴陣陣,石壑穿云,山花爛漫,好不自在,偶遇山泉,取泉水煎茶,渾身的疲乏一掃而光,真是山間之樂也。在《履道新居二十韻》中寫道:“移榻臨平岸,攜茶上小舟。”一個“攜”字便精妙地寫出了一個動態過程,仿佛詩人上一秒還在飲茶,下一秒好友邀約去泛舟,詩人便起身帶上茶具,隨友泛舟江上,飲茶對談,好不愜意。在《游寶稱寺》中寫道:“竹寺初晴日……酒嫩傾金液,茶新碾玉塵。”詩人歷來喜愛山中清靜,寺中不飲酒,茶便成了主要飲品,寺中飲茶便成了常事。
無論什么時節,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詩人總是茶不離手。讀白居易的茶詩,好似能聞其香,能見其色,仿佛置身其中,與其對坐品茗。
(三)贈茶詩
白居易不僅自己愛茶,還擁有很多一同愛茶的友人,有如《晚春閑居楊工部寄詩、楊常州寄茶同到因以長句答之》中的“楊常州”:“閑吟工部新來句,渴飲毗陵遠到茶。”暮春的下午,太陽西斜,春意闌珊,而詩人宿醉才醒,收到朋友新寄來的詩和茶,一邊讀詩一邊飲茶一邊思念友人。又如《蕭員外寄新蜀茶》中的“蕭員外”:“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滿甌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新摘的蜀茶馬不停蹄送到了白居易手里,蜀茶珍貴,這份情誼更珍貴,“滿甌似乳”的蜀茶不僅喝起來是一種趣味,看起來更是別有一種趣味。又如《謝楊東川寄衣服》中的“楊東川:“唯有巢兄不相忘,春茶未斷寄秋衣。”年紀漸長,朋友也越來越少,可是越少越顯珍貴,剛寄了春茶又寄來新衣的楊東川便是真正的朋友。那些愛茶的朋友總會在新茶出產之時寄新鮮的茶葉給白居易,他也會寫詩來回贈好友,以表感謝之情,此類贈茶詩在白居易的茶詩中亦占比很高。
(四)制茶詩
白居易在很多詩中都提到了制茶一事,詩中常有“煎茶”“炙茶”“焙茶”等用語。
唐時制茶工藝已得到很大發展,不再是單一的“煮”。從各種不同制茶工藝來看,無論是“煎”“煮”“炙”還是“焙”,白居易都喜歡。在《山泉煎茶有懷》寫到:“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詩人用泉水煎茶,清涼的泉水配著上好的茶葉,許久未見的友人若是能在身邊品上一品該是美事。《池上逐涼二首》:“棹遣禿頭奴子撥,茶教纖手侍兒煎。”詩人教侍從煎茶,午睡過后,來到水畔乘上小船,泛舟池上伴著茶香,心情都不由得好了許多,天氣也好像不那么炎熱了。在《清明日送韋侍御貶虔州》中寫道:“留餳和冷粥,出火煮新茶。”詩人以火煮茶,清明時節送被貶的友人遠離,自是悲涼之至,送別之時只有冷粥,更是再添悲涼,唯有一杯熱茶和送別人的心意能稍稍溫暖被貶的韋侍御。在《北亭招客》中寫道:“小盞吹醅嘗冷酒,深爐敲火炙新茶。”詩人途經北亭,受主人之邀喝酒品茶,小盞盛酒,爐炙新茶。在《即事》中亦云:“室香羅藥氣,籠暖焙茶煙。”月夜靜坐,白日睡覺,室內藥香交雜茶香,詩人一品焙茶。
白居易的茶用的水也不同。一會是泉水,一會是雪水,大抵詩人去到哪里都會帶著茶,制茶用的水也是就地取材,行至山中便是泉水,路遇下雪便是雪水,倒也頗有一番趣味。在《吟元郎中白須詩,兼飲雪水茶,因題壁上》中詩人“吟詠霜毛句,閑嘗雪水茶。”雪水煎茶可不是時時都能遇上的,下雪不易,雪天出門不易,雪中煎茶更是不易。在《山泉煎茶有懷》中詩人“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山泉與茶,自是好搭配,山泉凜冽,茶香清幽,如此搭檔自是可堪“寄與愛茶人”。
三、白居易茶詩的審美取向與人生追求
(一)茶詩的審美取向
茶有茶香,詩有詩美,白居易作為一個愛茶的詩人,將茶與詩進行了融合,讓我們在讀詩之時也似在品茶。其茶詩的審美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語言通俗平易
茶詩作為白居易詩歌的題材內容之一,通俗平易是第一個特點。
白居易的茶詩十分貼近詩人與茶為伴的現實生活,詩中使用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簡單明了、淺顯生動的口語。比如“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甌茶”中的“起來”,就是日常口語起床之意;又如“能來為伴否”中的“能來”也是日常口語,表示能不能的意思;“自看淘酒米”中的“自看”,是口語自己獨自看的意思,這些口語入詩使得詩句讀來淺顯明白,且毫無生澀之感。
白居易還善用數字入詩,雖然只是寥寥數語,但卻使得茶詩的語言更加清明凈潔、暢快自然。有如“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又如“或吟詩一章,或飲茶一甌”,簡潔的數詞拉近了詩作與讀者之間的關系,使得詩作更加平易近人,簡潔明了,朗朗上口。
白居易的茶詩中還經常夾雜著自己對茶的見解與評論,這使得詩人與茶的距離更進一步,也使得讀者與詩句更進一步。在《鏡換杯》中提到:“茶能散悶為功淺,萱縱忘憂得力遲。不似杜康神用速,十分一盞便開眉。”茶能散悶,亦能忘憂,可是不及酒那樣神速,三杯下肚就忘卻煩惱。酒能夠助人短暫得忘記煩惱,卻終究只是在逃避,而茶卻能助人療傷,直面生活。在《食后》中詩人就著茶興思考人生,最終得出“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的結論。
2.意象清新自然
意,是心中情;象,是眼前景。意象不是意和象的簡單疊加,而是詩人主觀的感情與客觀的物象之間的交融。白居易的詩意象清新自然,讓人仿佛置身山水之間,不僅反映了詩人的內心,還反映了詩人的審美價值取向。
白居易手下的茶是充滿靈性的,在《山泉煎茶有懷》中寫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山泉與茶的相遇,仿佛被詩人注入了生命一般,仿佛詩人在與茶交談甚歡。“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一句中的詩人仿若仙人,超凡脫俗,不染凡塵,靜坐煎茶,仿佛從茶碗里看到了眾生百態。在《琴茶》一詩中亦然:“……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詩人將茶與古琴淥水并提,把茶比作故舊之交,“蒙山茶”的加入更使整首詩有了一種離塵之美。古琴已不在,傳說卻依然,不能一睹芳容的事物被傳說賦予了神奇的魅力,好似世間萬物皆不及,而詩人將茶與古琴相提并論,便是給茶也帶上了一層神秘。
白居易筆下的茶不僅充滿靈性,還似在眼前。如《蕭員外寄新蜀茶》中:“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滿甌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一個“驚”字,讓你深切感受到詩人收到蜀茶之時的激動與歡愉之情,仿佛那新鮮的茶葉就擺在你的眼前,配上渭水煎來,竟像乳汁一般甘甜鮮美,更何況自己是一個“酒渴人”,端起茶甌竟是不舍得飲下。如此生動的句子,怎能不讓你如在詩中,與詩人一道把玩這滿甌的蜀茶。在《閑臥寄劉同州》一詩中詩人寫道:“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陽中。”一個“香”字將你帶入詩中,仿佛置身茶香氤氳的室內,閉著眼睛就能感受到茶的美好,一個“暖”字更是讓你感受到生活的閑適,軟塌之上,曬著太陽,聞著茶香,悠哉妙哉。
3.情調清閑慵懶
白居易有很多閑適詩,大部分都是在描寫自己的閑適生活,茶詩里自然也少不了閑適詩的身影。其茶詩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清閑而慵懶的生活,是詩人怡然自得的心態。
在《閑眠》中寫道:“暖床斜臥日曛腰,一覺閑眠百病銷。盡日一餐茶兩婉,更無所要到明朝。”為我們展示了詩人的日常生活圖景,極簡的生活,一日一頓飯,兩碗茶,躺在床上,任由陽光打在身上,閑適至極,仿佛一切煩惱和病痛都隨著茶香消散在暖陽里。在《即事》中寫道:“見月連宵坐,聞風盡日眠。室香羅藥氣,籠暖焙茶煙。”也是一幅閑適的生活圖景,藥香與茶香充斥著房間,月夜獨坐,風聲入耳,好不自在。詩人享受著這份安閑,而我們也仿佛透過詩句聞到了雨后初晴空氣里獨特的清新。閑適生活中安逸的詩人也會想要三兩知音,然后就有了《閑臥寄劉同州》:“軟褥短屏風,昏昏醉臥翁。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陽中。伴老琴長在,迎春酒不空。可憐閑氣味,唯欠與君同。”又是一次醉酒,身在軟褥之中,太陽灑在身上,琴與茶伴在身側,可是偏偏在這時我就想你在我身邊。“軟褥”與“短屏風”增加了全詩的畫面感,更顯出一種慵懶的意味,而“琴”與“茶”更為全詩增加了一份高雅之色。
(二)茶詩與人生追求
白居易筆下的茶,不僅是日常的飲品,更是內心精神世界的外化。縱觀白居易的一生,其人清新脫俗,樂天豁達,其詩中之茶亦是如此。茶道講求自然之美,和諧之美,正如白居易心中所思所想。白居易的一生雖是起起伏伏,卻也得了善終,這得益于他選擇了一條“中隱”之路,在政治抱負與現實生活發生沖突之時,他并未一頭撞向南墻,而是選擇用茶來調劑自己的心態。白居易的茶詩按照其人生經歷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元和元年授盩厔縣尉以前,共有 1首茶詩,主要顯示了白居易早期的個人情懷;第二階段,元和元年授盩厔縣尉到元和十年被貶前,志在兼濟的十年共有6首茶詩,體現了白居易靜觀的人生世態;第三階段,元和十年被貶到大和三年分司東都,共有30首茶詩,體現了白居易仕宦之意逐漸減淡與茶相伴共度的浮沉歲月;第四階段,大和三年分司東都到會昌六年病逝,共有27首茶詩,體現了茶在白居易最后的人生中須臾不離,以及對其中隱生活發揮的輔助作用。從這些茶詩中我們能看出白居易心態的變化,以及其與茶深深的緣分。詩人愛茶,并且沉迷其中,以“別茶人”作為自己鑒茶水平的定位。茶已融入詩人的生活和生命,為詩人帶來慰藉,使詩人獲得精神上的解脫。茶與詩人逐漸不能分離,直到晚年疾病纏身之時,茶對于詩人來說與藥同樣重要,經常是藥香與茶香交織充斥于屋內。
白居易詩中之茶,是自己內心世界的外化,真實人生的寫照,也是“中隱”之路帶來的精神歡愉,是閑適慵懶的時光,緩慢安穩的生活,更是“茶如人生,人生如茶”的真實寫照。
參考文獻:
[1]朱卉平.論唐代茶詩的文化價值[J].福建茶葉,2018(3).
[2]袁慶.白居易茶詩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6.
[3]唐成英.論中國茶文化對古代茶詩的影響[J].福建茶葉,2018(2).
[4]周圣弘.滿甌似乳堪持玩 應緣我是別茶人——白居易茶詩述評[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
[5]徐變云.淺論白居易平易淺切的詩風[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6]郭旭.論白居易詩歌中的茶文化內涵[J].茶業通報,2017(4).
[7]李優優.論唐宋茶詩詞中茶之審美意象[J].福建茶葉,2016(10).
[8]郭麗芳.論中國唐朝時期的茶文化[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2).
[9]鄶琳琳.唐朝茶詩風格特點探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9(14).
[10]張珂.唐代茶文化淺論[J].農業考古,2014(5).
[11]范秀玲,曾坤.唐宋時期的茶詩及茶文化[J].福建茶葉,2018(12).
[12]陳顯望.無茶何以“樂天”——論白居易的茶意人生[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
[13]梁先潤.茶與唐代詩之探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9.
[14]劉維治,焦淑清.白居易傳[M].沈陽:遼海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字如祥(1965—),男,云南巍山人,云南民族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