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魚在中華傳統中寓意豐富,魚諧音“余”代表著人們對美好富足生活的向往,魚兒暢快自由的狀態也是畫家們托物言志的熱衷題材,從新時期時代蓬勃發展的魚類衍生品到夏商周時期充當墓葬禮器的玉魚,從秦漢時期畫像石上的磚魚再到唐宋后與外來文化融合后的魚圖,歷經幾代,中國人對魚的熱愛不減。魚類在工筆繪畫中的應用也是由來已久,如南宋周東卿的《魚樂圖》,明代劉節的《藻魚圖》,畫家們用墨色淡彩的形式,輔以落花,水草,畫出魚兒在水中暢游嬉戲的神態,呈現出傳統工筆畫的自然情趣。隨著時代的發展,繪畫材料和技法的不斷拓新,魚類題材在工筆中的表現方式越來越多元化,許多畫家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加入西方藝術理念,形成當代工筆的獨特風貌。本文通過對歷代工筆畫中魚類題材的梳理,分析其繪畫手法與精神表達的演變。
【關鍵詞】魚類題材;傳統工筆;當代工筆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1—174—03
一、中國古代傳統魚類題材工筆畫的發展
張璪曾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的就是通過畫家的構思,將自然之美轉化為藝術之美,對比西畫與中國畫我們可以發現,西畫多追求真實場景的再現性,而中國畫更強調將寫生與個人意趣相結合。魚類題材在中國畫中的最早出現是在先秦的人物馭龍圖,此時的魚形象僅僅寥寥幾筆勾勒而成,作為人物畫的附庸出現,并不受重視。魚類成為主流繪畫題材是從唐末五代開始,此前中國畫一直以山水為主流,像顧愷之,荊浩等畫家都未曾涉獵魚類題材。
隨著宋代經濟發展迅速,生活環境相對寬松自由,加上“崇文抑武”的政策下,文人士大夫的創造力被極大鼓舞,理學的發展也對這一時期的繪畫產生了深厚的影響,繪畫也成為了很多文人表達自身“理學”認知的一種方式,結合畫家的主觀意趣的文人畫應運而生,宋代的魚畫題材更是發展空前。這一時期,龍魚題材繪畫在《宣和畫譜》被放在與花鳥,山水畫齊名的高度,其中形容劉寀:“蓋畫魚者,鰭、鬣、鱗、利分明,則非水中之魚矣,安得有涵泳自然之態。若在水中,則無顯露。采之作畫,有得于此?!闭f的是劉寀能畫出游魚的深入淺出、或露或隱之態,形神兼具。劉寀吸取了徐崇嗣的沒骨花卉畫法,他的《落花游魚圖》中菏葉采取傳統的花青畫成,頂層菏葉采取淡墨勾勒,魚群呈十字構圖,畫面均衡而富有動感,劉寀吸取了徐崇嗣的沒骨花卉畫法,并未勾勒線條,而是運用了漬染法畫出了魚兒柔軟靈活穿梭在水草間爭搶落花的體態,畫面并未著力畫水,但流動感,空間感溢于言表。在畫面中加入海藻,浮萍,分割畫面,整畫以長卷的形式呈現,使每個畫面獨立又融合。劉寀為魚藻圖的構圖,設色創造了重要范本,同為畫魚名家的周東卿,范安仁,賴安等均深受其影響。
同時期周東卿的《魚樂圖》采取長卷式橫構圖,用淡墨渲染,以沒骨的方式畫出了一群在海藻中暢游的魚兒,魚兒三兩成群,海藻隨之搖曳,畫面傳遞出自由輕快之意,作為宋朝晚期的畫家,周東卿的心中自然有許多苦悶,他在畫旁題字“非魚豈知樂,寓意寫成圖,欲探中庸奧,分明有象無”,詩畫結合將畫家的主觀意識融入進了畫作之中。這一時期的繪畫不再以技見長,而是更加注重繪畫中思想意識的表達,且繪畫風格更推崇墨色為主的淡雅之美。
元代是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特殊的政治環境使這個時期的文人畫充滿“隱喻”的意味。如賴庵的《藻魚圖》中,一只碩大的魚橫眉冷對著畫面的左側,魚幾乎占據了畫面的大多數空間,似乎在凝視著什么,它張著大大的嘴巴,眼神犀利。其中魚鱗用線條仔細的描繪過,并皴出魚鱗的質感,通過對擺動的魚尾的描繪和水草搖曳突出畫面的動感。元代佚名畫家所繪的《躍魚圖》中用線輕且淡,設色勻整,略施金粉,明暗變化微妙。而畫水線條粗放,動感強烈。畫家著力描繪了層層波濤,明暗變化明顯,畫中魚兒奮力躍出波濤洶涌的水面,傳遞出了一種動蕩急迫的情勢。
明朝的畫魚名家繆輔的《魚藻圖》深受劉寀的影響,借鑒了劉寀的魚兒造型,然而兩者風格大有不同,繆輔作為畫院畫家,畫面工整細致,魚兒勾勒出了魚鱗,魚紋,造型嚴謹,切色艷麗,頗有黃家富貴之風。
清朝的惲壽平汲取多家所長,極大發展了沒骨畫法,在他的《蓼汀魚藻圖》完全舍棄了線條,更加關注光影變幻下顏色的不同,使畫面從固有色中跳脫出來,他筆下的蓮虛實相間,切色清淡,在傳統的花青上添加了別的色彩,畫面以沒骨點染而成,清泉中,太湖石下,荇藻搖曳,三尾魚兒墨色濃淡相間,魚尾畫法略帶夸張,有的魚身甚至留白,增加了畫面的層次感,畫面恬淡平和,虛實相間,別有意趣。而郎世寧是清代一位特別的畫家,他用西方的寫實透視法與中國畫的構圖,繪畫手法相融合,畫面逼真。突出光影效果,有著油畫的質感,呈現出與中國傳統工筆畫截然不同的風貌。
在古代文人雅士的心中,畫魚也是對魚兒自由自在生活狀態的向往,莊子就和惠子曾經進行過“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討論,這一思辯的過程反映出,中國古代哲學中物我相通的思想。甚至連“漁”在古代也有著寄情山水,隱居世外的含義,如柳宗元的五言絕句《江雪》中,就有著“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借以表達詩人遭受打擊后不屈不撓的態度,無論是魚還是漁,都代表著古人借魚舒懷,以漁言志的思想。
二、魚類題材工筆畫的當代變遷
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發展。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豐富的魚類,見識到了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推動,工筆魚畫中的魚類中不僅僅是鯉魚,鱸魚等,熱帶魚類題材也開始出現在畫面中。隨著化工顏料,新技法的出現,工筆魚畫發生了題材,造型,設色方法的創新,使當代的工筆魚畫展現了全新的風貌。
謝赫曾提出“隨類賦彩”,說的是在上色時尊重物體的故有色,新工筆畫家高茜在保留了傳統工筆的作畫的同時加上超現實的構圖,將西方繪畫理念融入進畫面,她的畫面多呈現莫蘭迪色調,在她的作品《假想敵》中,一排錯落有致的玻璃杯放置在畫面的左側,一只金魚正凝視著玻璃杯中自己的影像,畫面以冷色調為主,背景肌理的藍灰色中透出紫色,構圖與色調傳遞出一種沉靜感,審視感,此時畫面中的魚承擔著畫家的自我形象投射。新工筆的出現打破了了隨類賦彩的傳統上色方法,畫家用色更多是為畫面服務,而非遵照物體故有色,高茜另一幅畫魚作品《憂郁癥》中,金魚與云這兩種自由的象征被放置在一個高頸玻璃瓶中,畫面充滿著鵝黃,橘黃等暖色調,與禁錮的金魚和云彩形成一種別樣,奇異的反差感,在多數人眼中,魚遨游在水里,海藻下,蓮葉中,自由自在,高茜借用了人們這一固有思想,在畫面中放大來本該自由的魚卻失去自由的反差,契合“憂郁”的主題。
同為新工筆畫家的周雪筆下的魚呈現出與高茜截然不同的風貌,她筆下的魚瞪著大大的眼睛頗有八大山人的意味,但又不同于八大山人魚形象的憤世嫉俗。在她的作品《一個人的?!分?,一個探險的小男孩駕駛著他的魚形潛水艇行駛在藍色的海洋里,一群魚兒或是漂浮在半空或是游弋在海洋里環繞著男孩的魚形潛艇,畫面充滿著童心的探索精神,魚兒們也都瞪著好奇的眼睛上下張望著,反映出畫家恬靜夢幻的內心世界,她筆下的魚類形象與孩子天真活潑的形象相得益彰,互動出來一場場神奇的童話游戲。
不同魚前兩位畫家對魚的精細描繪,注重筆墨意趣的趙潔筆下的魚呈現出一種完全不同的狀態,他畫中的魚兼工帶寫,畫面中的魚沉浸在層次豐富,氤氳迷離的粉色中,或干癟,或憤怒,或冰冷,都圓睜著眼睛,張著嘴巴,仿佛溺水般的不甘與憤慨,似乎在控訴些什么,對死亡的魚進行理性的刻畫,與畫面浪漫的色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時,構圖簡單但寓意深刻的魚成為畫家表達情緒的重要載體。在趙潔后期的作品中,他不僅僅滿足于架上繪畫來表現魚這一主題,進而嘗試用陶瓷,雕塑,裝置來表現魚這一主題,通過不同材料的轉換創新,使魚這一作品主題保持持續的生命力和新鮮感,他借助魚這一創作題材,表達出不同時期人在社會大環境下的生存狀態,賦予了魚獨特的象征意義。
在當今,創作載體的選擇越來越豐富,不僅僅局限于宣紙,絹,皮紙,麻布,甚至金屬都可以成為創作的材料。畫家趙栗暉這運用礦物顏料反復堆疊,使畫面呈現出厚重質樸的感覺,他的作品《九魚圖》中大量運用了銀箔,畫面背景采取燒箔處理,呈現出五彩斑斕的效果,魚身用礦物顏料厚涂,瀝粉,打磨,魚鱗采取貼箔處理,并未燒箔,用以表現魚鱗波光粼粼的質感,畫面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呈現出與工筆淡彩截然不同的風貌。
三、結語

中國人畫魚常借助魚來托物言志,畫家借住魚的意象賦予作品新的含義,畫中的魚兒可以草草幾筆,可以精工細寫,相較于西方藝術的客觀性和追求畫面的真實性,國畫中的魚或成群結隊,給人以吉祥富貴,祥和安康之感,或是形單影只,橫眉冷對,借以抒發畫家內心的苦悶失落??v觀歷代魚類題材工筆畫創作,畫家們將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投射到了魚的身上,加之以筆墨的創新,技法的探索,甚至表現題材的推陳出新使其筆下的魚兒或童真,或不甘,或禁錮或自由,或富麗或雅致,從傳統工筆到當代新工筆,魚類題材以其豐富的涵義和蓬勃的生命力一直活躍著。不同時代的審美決定藝術形式的差異性,魚類題材工筆畫在新的時代被賦予了新的色彩。
石濤曾說過,筆墨當隨時代,早在幾百年前,這句話就向我們傳達出了繪畫在傳統的基礎上如何走下去,筆墨與時代是息息相關的,沒有時代精神的筆墨是沒有生命的,不能反應時代變遷的筆墨是沒有生命力的,在日新月異的當下,工筆畫,或者工筆魚畫,也要跟隨時代,不斷吸收現代審美,發掘更符合時代的繪畫形式,把握住工筆魚類繪畫的人文內涵和精神魅力。
參考文獻:
[1]孫姣娜.從魚類題材藝術中看中西方不同時期藝術創作的差異[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8.
[2]高茜.畫境·高茜工筆花鳥畫探微[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1.
[3]趙栗暉.感悟經典——源自敦煌壁畫臨摹的創作思考[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07(4).
[4]陶思炎.中國魚文化的變遷[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0(2).
[5]李錫芝.現代重彩畫中金屬箔的運用與探索[J].大眾文藝,2010(24).
[6]葛路.中國畫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陶思炎.中國魚文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張楓桐(1996—),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吉林藝術學院21級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當代工筆形式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