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妙峰山是京津冀地區民間文化活動的圣地,我國文化部門在2008年將妙峰山民間文化活動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研究其民間文化的記憶與傳承,對于推動妙峰山文化基因的傳承、帶動國家文化事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妙峰山;民間文化;記憶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1—054—03
妙峰山位于北京城西北35公里處,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形成了遠近聞名的妙峰山風景名勝區。這里有清泉飛瀑、奇松怪石等自然景觀。從清康熙年間開始,每年都有數十萬人游歷至此參加各類民間文化活動,極大推動了這一時期民間文化活動的發展。
一、妙峰山民間文化的記憶
(一)民間文化活動的記憶
妙峰山具有悠久的民間文化記憶,這種持久的文化傳承使其名氣不斷提升。在清代北京地區約有200多處民間文化活動聚集地,其中最主要的有五處,被人們稱之為“五頂”。在清朝中期,各處民間文化聚集地逐漸衰落,都難以與妙峰山相比。清朝富察敦崇曾在《燕京歲時記》中寫道:“妙峰山每屬四月,人煙輻轅,車馬喧聞。”
清朝康熙帝對妙峰山極為重視,以“金頂”冊封,同治十二年和光緒二十五年,慈禧曾經去妙峰山,并親寫了三塊匾額,掛在妙峰山的大殿中。在各類的民間文化活動中,最受人們關注的是武會和文會活動。其中文會主要負責的是行善積德,活動的舉辦者會在沿途設定一些茶棚、粥舍等,以游訪者茶飲,并提供住宿服務和就餐服務。武會主要負責的是獻檔表演,武會中外五檔、內八檔等花會是最為知名的,被很多訪者所敬仰。
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妙峰山的民俗文化活動早已成為游訪者們內心的一件圣事,他們在開展的各類文化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放松心情、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對人生境遇換一種角度來看待,提升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還可以滿足自身的社交愿望。妙峰山的民間文化活動滿足了民眾的諸多訴求,也推動了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民俗學的延續
在中國民俗學中,妙峰山猶如一種文化符號而存在。隨著治學傳統的不斷傳承以及“五四”以來對平民文化的日益重視,推動了妙峰山與民俗學的結合。1925年在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風俗調查會的囑托下,顧頡剛等五人對妙峰山開展了三天的實地調查研究,特意分析其民間文化風俗、挖掘悠久的文化歷史根脈。通過調查他們清晰了解了妙峰山的民間文化活動,并得出了“民族的血液在于下層社會文化之中”的結論,也開啟了現代民俗學調查的先河。同時在1929年他們又對妙峰山進行了第二次考察,在考察過程中從中北道上山,并從南道下山,拍攝了很多珍貴的照片,對妙峰山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并且在考察之后撰寫了相關刊文。結合調查資料和相關照片、史料等對妙峰山的各類傳說進行了專題研究,采用田野調查與文獻資料相融合的方式重塑了民俗學的發展歷程,也激發了學術靈感。1995年在京西門頭溝召開了“中國民俗論壇”,在論壇中學者們對妙峰山的發展歷程、歷史沿革以及文化活動等進行了系統梳理,回顧了妙峰山的文化盛事,也對中國民俗學做出了展望。同時在會議期間,93歲高齡的鐘敬文與會者一同登上山頂,開展了系統的學術考察。后來,中國民俗學會與其他協會又舉辦了多次妙峰山民俗考察研討會,并在妙峰山立下了民俗考察紀念碑,對妙峰山與民俗學的善緣進行了續寫和記錄,標志著妙峰山作為國內民俗學田野調查的源頭,已經在民俗學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里程碑作用。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及科學的不斷發展,各種互聯網技術逐漸誕生,妙峰山民俗活動的知名度不斷擴展,訪客們越聚越多,更多的人開始趕赴這塊民俗學研究圣地,在參加民俗活動的同時挖掘民俗學淵源,也推動了妙峰山與民俗學的進一步結合。總之,妙峰山不僅僅是中國民俗學的研究基地,同時也是推動民俗學者成長與發展的搖籃,更是中國民俗學的傳承者,延續了民俗學的根脈。
二、妙峰山民間文化的傳承現狀
妙峰山作為一個文化圣地,其民間文化豐富多樣,不僅僅有各類的民俗文化活動,同時在民俗文化活動舉辦過程中,還推動了當地小吃文化、茶飲文化、花會文化等的發展,擴大了文化的覆蓋面。對其民間文化進行傳承是促進妙峰山歷史文化承續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動中國民間文化發展的有效途徑。通過傳承妙峰山文化,開展文化保護活動,帶領公眾一同亙越古韻,回望經典,感受華夏文化經久的魅力。
目前妙峰山地區對民間文化的傳承通常采用舉辦民俗活動的方式,每年在農歷四月都會如期舉辦,吸引了大批游客和訪者。2023年妙峰山舉辦了第三十屆傳統民俗非遺文化活動,活動舉辦過程中不僅有小車會、吳龍、舞獅等精彩節目,而且還有非遺項目京西隨意鞭、香鼓同樂太平鼓會,同時邀請小紅門地秧歌、西北旺童子棍會等武會項目前來獻藝。在活動中設置了舍粥、布茶、舍饅頭、舍緣豆,使各位游客在觀看表演、體會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深刻感受民俗文化的樂趣。其中舍粥、布茶、舍饅頭、舍緣豆等是從多年前延續下來的傳統,也是對民俗文化的延續和發揚。
為推動民間文化傳承與時代發展同步,在活動中還設置了“歷史回響”線上直播、“妙峰山碑拓展”“民俗雅地·花會滿山”京西山水首屆妙峰山高峰論壇、“非遺進景區”“妙峰物語”手作小集市等系列活動。游客們可在“慕蘭茶棚”感受傳統的“舍茶”,聽民俗專家圍爐對話,在手作小市集淘寶,體驗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此外,活動中會滾動播放各花會朝頂歷史視頻,展覽有中外關于妙峰山的近現代地圖,妙峰山民俗傳統“報號”環節記錄壁石的珍貴拓片,知名的老物件首次廣示于眾,以及妙峰山歷次修繕過程中存留下來的建筑物標本,為公眾提供了更多了解妙峰山文化的途徑,也為妙峰山文化傳承搭建了新渠道、新方式。
總體來看,妙峰山民間文化的傳承已經逐步與時代發展相同步,不僅對傳統的文化傳承方式進行了優化、調整,而且在其中加入了很多現代化的傳承方式,擴大了民間文化的傳承視野。但在民間文化傳承中仍面臨深度不夠的問題,尚未形成系統的民間文化傳承體系,還面臨文化傳承碎片化、間斷化的現象。未來仍需在民間文化傳承下加大探索力度,構建更為規范化、系統化的民間文化傳承體系。
三、妙峰山民間文化傳承的進一步探索
妙峰山作為文化圣地,擁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對其傳統民間文化進行傳承,是促進國家文化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之舉。目前雖然妙峰山地區已經探索了民間文化傳承的方式,并通過廟會進行傳承,但是在新時代下,這種傳承方式也表現出一些問題,亟待進一步探索更為多樣化的民間文化傳承方式,并持續豐富充實民間文化的傳承過程。
(一)構建多元化的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體系
第一,對妙峰山民間文化進行系統梳理歸類,并針對不同文化內容制定針對性的保護體系,降低民間文化藝術的流失率。例如,對妙峰山民間文化劃分類別,包括茶飲文化、舞龍文化、廟會文化等,并對各種形式的文化建立不同的保護體系,實現對民間文化的分類別、分層次保存。
第二,構建民間藝術人才培養機制。應當結合地區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現狀構建民間藝術人才培養機制,遵循規范的標準對藝術人才進行系統化培養,避免由于傳承人離世而出現民間文化藝術失傳的問題。例如,針對妙峰山民俗文化主持者或者武會、文會負責人構建人才培養梯隊,做好儲備管理。
第三,充分發揮網絡渠道大力宣傳民間藝術,擴大傳承渠道。例如,運用網絡媒體平臺定期對妙峰山民間藝術進行推廣,擴大影響力,吸引更多人民參與民間藝術保護,不斷擴大傳承渠道。如在妙峰山構建民間文化藝術保護組織,利用網絡渠道吸引自愿者,引導組織成員開展民間文化的專項保護活動,如妙峰山民間廟會社團、民間茶文化社團、民間舞龍社團等。且定期組織社團在廣場、學校、機構等公共區域舉辦表演活動,利用網絡渠道對活動進行宣揚,使更多居民有機會參與民間文化的表演、體驗過程,明白民間文化保護的重要性。
(二)發揮社會力量打造民間文化品牌
品牌作為一種符號、名稱和象征,可以使自己與其他競爭者形成顯著的區別,且為觀眾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通常情況下,地域文化越為悠久、越為豐厚,那么品牌設計的建設就會越為牢固。通過對妙峰山的地域文化進行分析發現,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色,這為品牌化建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例如,廟會文化聞名全國,且在廟會文化中疊加體現出來的茶文化等,也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部分。相關人員可以根據地區文化的獨有特征以及發展歷程對文化進行系統梳理,并分析其與現代設計相互之間的融合點,通過設計文創產品、運用網絡傳播、打造獨特化文化傳承方式等,形成文化品牌。使公眾在看到作品或者看到某些表演內容之后,立刻想到這是來自妙峰山,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設計文創產品過程中,可以結合妙峰山地區的廟會文化設計帶有各類傳說圖案的紀念品,并將舞龍、舞獅、舍饅頭、茶飲等有關的特色化標志附帶其中,使觀眾在參與廟會的同時能夠帶一份具有紀念意義的文創產品回家,并通過這種文創產品將妙峰山民間文化傳承給更多的觀眾。
再例如,妙峰山地區文化管理工作者可以借助網絡渠道擴大民間文化的傳播范圍,定期在地區打造開發系列文化傳承活動,形成文化傳承矩陣和獨有品牌,為觀眾深刻了解妙峰山的歷史文化提供有效的路徑。
(三)增加多元民間文化競賽與表演機會
妙峰山民間文化的傳承單靠文化管理部門的引導和推動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激發文化傳承者的內驅力,使之主動參與文化創新和文化傳承,提升熱情和動力。具體來看,妙峰山地區的管理者可以多在廟會中舉辦一些文化競賽活動和表演活動,通過競賽、表演擴大民俗活動的陣勢、增加活動的內涵,提升民俗文化的傳承活力。例如,在民俗活動期間舉辦民間絕技表演、江湖雜耍、雜技武術等,并在每個表演項目中安排兩班人馬,由他們進行PK,對PK結果優秀的一班適當發放一些獎勵或者資助等,通過這種形式提升其排演的積極性,增強表演的專業性,促進民間文化的內涵式發展。為了避免比賽人員相互之間惡性競爭,在設置激勵措施的過程中,要盡量人性化,對為PK失敗的一方給予辛苦獎勵,緩解其負面心理,形成以傳承文化為核心、獎懲為輔助的良性局面。
四、結語
妙峰山作為一個文化歷史深厚的地區,在推動中國民間文化發展、豐富民間文化內容上做出了重要貢獻。不過目前雖然妙峰山在民間文化傳承上探索了新模式,也引入了新手段,但是整體來看,依然存在問題,民間文化傳承還面臨深度不夠、體系不規范的現象。未來,仍有待在民間文化傳承上下功夫,結合公眾的新需求和時代發展的新形勢探索更為完善的民間文化傳承方式,構建系統化的傳承體系。
參考文獻:
[1]黃挺.潮州文化傳承與創新——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育為例[J].歷史文獻與傳統文化,2022(2).
[2]何兵,王一駿,夏傳麗.非遺語境下乳山民間文學的傳承與經濟發展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34).
[3]郭翠瀟.《民間文化論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刊文數據分析[J].民間文化論壇,2022(5).
[4]葉子.試論民族民間藝術保護與傳承[J].文學藝術周刊,2022(9).
[5]鄒佳慧.淺談民間藝術的發展和傳承——以疍家人沙田民歌傳承為例[J].文學藝術周刊,2022(8).
[6]謝墨晗,謝鐵華.鄉村振興背景下湖南民間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芻議——以洞庭湖地區民歌音樂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2(13).
作者簡介:杜星言(2002—),女,漢族,黑龍江人,本科,海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2班,學生,研究方向為歷史文化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