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對2020年以前與2020至2023三年期間書畫修復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對比、總結與反思,總結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從課程內容調整、線上視頻課程、線上考評、線上圖文等資源建設方面進行探索分析,繼而重新設計教學內容與模式。介紹以證促學,開發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具體方法。探索新時代更加適合書畫修復課程的新型教學模式。
【關鍵詞】書畫修復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高職;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J212.7;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1—210—03
一、2020年以前書畫修復課程教學情況分析
書畫修復課程主要教授書畫裝裱與修復的理論知識與操作技巧,包括:鏡片裝裱,立軸裝裱,古舊字畫的清洗、揭裱、接筆、全色等,是一門以實操為主的課程。
上課主要方式是教師講授、示范式:先由教師操作示范并講解操作流程,后由學生進行模仿操作實訓,教師再進行一對一點評指導,更正錯誤,課后布置作品作業下一次上課點評。因為實操課程的特殊性,所以2020年以前本門課程主要是線下授課。
二、2020年—2023年引入線上教學情況分析
2020年至2023年,本門課程引入線上教學模式。此模式與傳統線下授課的方式大相徑庭,這門實操課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按每個學期為一個教學時間單位研究分析,在這三個學年里教學模式可分為:純線上教學和部分周數線上部分線下兩種教學模式。這兩種教學模式對教學效果影響最大的屬純線上教學,其次是先線下教學期中臨時轉為線上的教學模式,影響最小的是學期初前幾周理論線上教學,后續轉為線下實操的教學模式。
線上課程主要使用網絡現有的博物院修復師的修復實操視頻,并配上相關圖片與文字資料作為理論教學資源的補充。課前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與圖片文字材料進行預習。在直播課時教師對照視頻對關鍵步驟進行細節講解。課后要求學生依照流程進行裝裱或是修復,并整理課程操作流程與注意細節的筆記作為作業提交。線下課程與2020年以前傳統的線下課程教學方法一致。
這個時期雖然教學計劃基本能夠完成,但是問題較多。首先,線上課程難以管理學生,課前預習無法監督,許多學生并沒有完成課前預習任務。其次,網絡修復視頻并非專為課程設計,所以許多操作細節沒有清晰的展示出來,通過視頻學習很容易忽視。再者,圖片資料是靜態的影像,操作時手部動作活動的軌跡無法展示;文字資料對技巧的描述對于初學者來說也是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所以即使學生完成了教學計劃,掌握了書畫修復的流程和部分重要技巧,但是實操訓練不足,手法較為生疏,細節掌握度不好。最后,線上、線下教學結合得較為生硬,不同教學模式轉化的時候出現許多的銜接問題,并不能很好的有機結合。
總的來說,只要是涉及到實操的部分,線上教學的效果都比較差,而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線上課程建設不足,以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運行設計得不夠合理導致的。
所以本文致力于總結三年以來的教學經驗,找出問題,利用信息化新技術的發展,改革傳統的課堂模式,解決問題,建立新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索研究能力,提高傳統課堂的教學效率與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三、課程內容改革
為認真實施《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貫徹職業院校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并舉并重精神,落實課證融通,以證促學,以證促就業的方針。需對書畫修復課程內容進行重新設計。本課應設置為職業證書導向型課程,根據書畫修復師職業證書所要求掌握的實操技能與理論知識進行課程內容編排。
書畫修復師職業證書考察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修復實操和理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實操和理論不應完全分開教授,需融合到每一次課中,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達到循序漸進,反復練習與記憶的效果。
四、線上課程建設
線上課程建設在廣度與深度上都要符合要求。教學視頻需操作流程完整,細節詳實,理論內容全覆蓋;其它教學資料需圖文資源豐富、生動、通俗易懂,研討、測試、作業、考試等教學模塊齊備。只有這樣,才能使該課程既滿足日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要求,又能滿足特殊時期全線上授課時,學生既能在理論考試上得優,又能夠在操作技術上達到證書要求的合格及以上水平。
(一)視頻課程的制作
視頻課程制作分為兩個部分——理論與實操。理論課部分,主要以微課的形式進行錄制,教師根據書畫修復師資格證書考試要求掌握的理論知識進行授課。課程內容應突出重點,緊密聯系考題,承接實操,深入簡出,簡明易懂。
書畫修復師資格證書最主要考察的是實操技術的掌握程度。所以這一部分的視頻制作是本門線上課程建設的重難點。
傳統的書畫修復課實操教學是教師先示范教學,學生觀看后自行操作的模式,它有一定的缺陷。首先,教師演示效率問題。裝裱或是修復從備料到操作整個流程十分繁雜,教師上課為了能夠講解清楚每個重要細節,需要把操作速度放慢,如此教師的演示將十分耗時。其次,學生數多,視野限制。一個班大約10—25人(如果教室面積足夠大也不能超過30名學生),教師演示時學生圍站一圈,由于角度和距離遠近的問題,教師操作的某些關鍵細節并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觀察到的。再者,操作流程與手法復習問題。教師上課的演示是一次性的,由于修復操作流程復雜,技法較多,不可能僅看一遍演示就能完全記住。在先前的教學過程中曾多次出現,學生課后做作業的過程中遺忘關鍵步驟或是操作手法,依靠紙質教材和筆記也無法回憶,于是胡亂操作,做出了不合格的作品。進一步分析,每個學生所遺忘的步驟也不盡相同,如果這些步驟需要教師在下一節上課時為每個人再次示范,那勢必耗費大量的課堂時間,極大的影響了其他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課程進度。針對這個問題,曾試過讓有需要的學生一邊上課一邊錄制視頻,課后按需回看的方法。但這也有較大的缺陷:首先,學生初學不知道哪些步驟與細節重要,可能會忽視關鍵操作,所以拍攝的隨意性較高,不能保證視頻的質量與實用性。第二,拍攝課程視頻通常無法一鏡到底,往往需要剪輯和拼接,學生不一定掌握這項技能,等到需要使用的時候,常出現視頻缺失,無法湊齊操作全流程的現象,嚴重影響后續的使用。第三,高職院校的學生本身自主學習能力較低,在培養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引進更多新技術的幫扶,如果沒有方便課后復習的高質量視頻,他們在做作業遺忘步驟的時候很可能就胡亂操作,甚至放棄課后學習。
所以實操視頻不僅需要展示完整的修復流程,還要多機位展示每個修復步驟的操作細節。只有這樣,線上課程視頻才能夠解決上述實際問題。學生才能更好的利用視頻進行課前自學,課后查缺補漏。如此,視頻課程就與作業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學生脫離了視頻很難完成作業,在做作業的過程中不得不回看視頻,使得課程視頻極具實用性與不可替代性,就可以避免學生掛課、刷課的現象發生。又因為制作精良、內容詳實、細節充分,在整個學期純線上教學的情況下,也能夠保證學生學習到所有的流程與細節。除此之外,這套視頻不僅可用于高職課堂,亦可以面向社會培訓使用。
(二)線上其它模塊的建設
線上課程也必須保障課程教學活動的完整性,除了教學視頻建設之外,還應提供在線測試、作業、考試、答疑、討論等功能,并確保這些模塊能夠有效實施。大專生不善思考、自主學習能力較差,教師可以合理安排、利用這些模塊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討論區建設,教師需在合適的時間布置研討任務,所以線上討論區的建設和使用就尤為重要。題庫建設,將書畫修復師職業技能證書考試的題目編入題庫,以備在線小測與考試使用。課程圖文資源庫建設,課程理論與操作視頻所承載的知識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對課件、教材電子版、參考書、相關論文等圖文資料進行整理上傳,用以彌補視頻的不足,從廣度與深度兩方面進一步夯實教學基礎,同時也給學生提供更多擴展學習的空間。
五、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運行方案
傳統書畫修復主要是線下課程。教師授課、學生課堂學習的課時一周大約為4—8節不等,時間約為3—6小時,時間較少。線上課程建設完成后,本門課程將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做到隨時可學隨處可學,提升學生的學習時長。
由于學生接觸線上課程的時間比線下多,而且線上課程比起線下更能培養學生自學與自主探索的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學中需要摒棄以往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的觀念,將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至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高年級的課程中甚至需要將線上課程提高到主要地位。在教學運行設計上要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僅起引導與幫助學生的作用。要注意的是,線上課程由于教師無法面對面對學生進行指導和管理,所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這種模式合理的設計與運行是教學成敗至關重要的保障。
(一)課前準備
上課前教師布置預習作業,學生需提前觀看理論和操作視頻預習自學,理論以做題,反復復習錯題的方式進行預習。操作部分,先根據視頻進行自學,在操作練習的過程中需反復觀看視頻以期記住流程與確認手法細節是否準確。確保在課前通過視頻初步掌握本課操作流程和手法,并從自學中發現問題,帶著疑問上新課。這樣在上新課時對技能與知識的掌握與吸收才會更有效率。不僅如此,還應布置課前討論作業,學生將在自學過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問題開貼討論,進行互相研討。
這樣的課前預習模式,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效率,還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與能力。
(二)課堂教學
由于已經有足夠詳實的操作視頻,線下上課的時候將不再進行全流程的操作示范。教師根據學生課前討論組中的常見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集體解答與實操演示。之后,由教師檢測學生自學成果,對課堂上學生遇到的操作錯誤與問題,不能直接把方法告訴他,應引導他求助線上相關操作的教學視頻,自主發現錯誤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是視頻也無法解決的問題,則由教師現場演示指導。
課堂教學由傳統的模仿學習,升級為測驗、引導解惑式教學,不僅極大程度的提高了課堂效率,提升學習效果,還有利于學生獨立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三)課程反饋與課后學習
線下課程時間較短,課后練習是必不可少的。課程反饋能夠檢測學生學習成果,反應課堂教學效果,也是督促學生課后繼續學習最為有效的手段。課程反饋與課后學習主要通過課后作業、研討和小測來實現。作業的呈現形式是作品,作品可以考察學生對操作流程與手法的掌握程度。新課后學生對于操作的步驟和細節大概率無法全部記清,在操作遇到疑問時,可以隨時打開課程視頻進行回課。如果遇到回看視頻依然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線上課程的討論模塊進行求助,教師和其他同學在討論組下進行解答。
高職學生學習具有較大的惰性,所以課后研討任務需設置為硬性要求,每人每學期必須找到若干個問題在線上發帖求問,并且也要在線回答一定量的問題。這樣既可以增加學生課后學習的時間,又可以再次加強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理論內容的課后反饋和學習,主要通過設置線上系統每天從題庫中定量抽取試題對學生進行小測來實現。錯誤的題目會反復出現,直到全部正確才可以完成當天任務。這樣就能夠確保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確保學生在參加書畫修復師資格證書考試時理論部分的通過率。
為了保障課后反饋與學習的順利進行,作業、研討、在線測驗的完成度都需記錄平時成績,最后算入期末總評。
六、結語
書畫修復課程要吸取2020年—2023年這三年期間線上、線下的教學經驗,利用利用互聯網現代信息技術全面推進課程數字化轉型,加快線上課程建設,提高課程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打破傳統實踐類課程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打造隨時隨地可以學習的環境。改變傳統課堂中教師的主導地位,確立教師在課程中引導者的作用,創造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將線上課程提高到與線下課程同等重要的水平,施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以新技術,新方法培養書畫修復非遺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玉梅,姚遙,曹菊琴.基于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分析化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23(4).
[2]姜大光,奚加鵬,苗桂君,等.藝術類程序設計基礎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J].高教學刊,2023(14).
[3]祁鑫,宋會英,陳強.線上混合式教學新模式及策略研究[J].高教學刊,2020(32).
[4]李琛,劉兵,陳春晟,等.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應用[J].包裝工程,2019(S1).
[5]韓艷.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以《程序設計基礎》課程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1(1).
[6]周良銀.課程思政視閾下傳統書畫裝裱工藝在高校的傳承和創新[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22(2).
[7] 鄭文魁,李成亮,劉之廣,等.農林類專業土壤與肥料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3(15).
[8]劉啟謀.高校中國書畫裝裱課教學現狀與改革淺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6(21).
作者簡介:陳霞(1989—),女,漢族,福建福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文物修復與保護;陸長超(1978—),男,漢族,福建屏南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古琴制作與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