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石家河遺址出土的大量玉器是新石器時代長江中游流域獻給后世璀璨的瑰寶,其玉器體現出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心理深刻影響了荊楚文明的起源,對于研究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淵源具有重要價值。在數字化傳播方式多元的當今,影像敘事以多樣的視聽語言為保護和傳承后石家河玉器文化提供新路徑,文章探討影像敘事在玉器文化保護和傳承中的優勢,分析在影像敘事框架下再現與傳播后石家河玉器文化的原則,并基于影像敘事方法建立感官體驗—心理感知—文化認同的影像敘事策略,嘗試構建玉器文化故事交互敘事空間,喚醒文化記憶,維護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為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提供全新實踐路徑,助力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影像敘事;后石家河玉器;文化記憶;優秀傳統文化;敘事策略
【中圖分類號】J905;K87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1—051—03
引言
近年來,在國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倡導下,如何利用大眾傳播媒介講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的文化敘事實踐逐漸成為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點。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生存方式與社會歷史發展的“活態”文化,影像敘事以視聽符號共同運作的生態方式維系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重新詮釋古老文化記憶,肩負起了保護與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任務。
一、后石家河玉器文化與影像敘事的概述
位于湖北省天門市的石家河文化遺址是我國長江中游區域迄今為止出土規模最為龐大、遺跡分布面積最廣和文物留存最為完好的新石器時代考古文明,后石家河文化又稱石家河文明晚期,年代大致距今約4200—4000年,遺址中出土了大量形態各異、工藝精湛的玉人頭、玉鷹、玉鳳、玉龍等玉器[1],展現出荊楚地區史前先民對玉器磨制技藝的掌握,農業與手工業的進步,社會階級的分化等文化內涵,蘊含著獨特的玉器審美意趣與文化價值。
現代敘事學提供了探索更高層級事物關系與秩序重構的理論方法,影像中的聲音、表演、姿態、情感等語意媒介的自由組合,都可以視為是構建敘事語言系統的過程[2]。因此影像敘事視域下的后石家河玉器文化就是建構一種基于文化習俗、視覺慣例的語言系統,利用影像敘事完成從對玉器文化的視聽呈現,觸及觀眾心理認知層,并營造審美意境激發觀眾文化認同[3]。
二、影像敘事在后石家河玉器文化保護與傳承中的優勢
(一)喚醒文化記憶
后石家河文化是荊楚地區古老而深刻的集體文化記憶,遺址中出土精美雕琢的玉鳳、玉龍等文物,至今仍可在荊楚文化中尋到這些后石家河文化的記憶痕跡。德國藝術史學家阿比·瓦爾堡(Aby Warburg)“文化記憶”理論認為藝術是社會文化記憶的器官,人類原初的集體記憶終究會以一種記憶痕跡的形式在后世的藝術創作之中呈現。民族文化是一種超越個體記憶,在歷史演進中被壓抑、被遺忘的古老而深刻的記憶內容,一旦將其凝結在影像敘事語言中,就能激起受眾由傳統藝術帶來的文化熱情。影像利用圖像、聲音、文字等媒介激發一個民族的人群根植于原始時空的文化情感與深層集體記憶,釋放被封存的民族內在情感力量。
(二)重塑文化價值
后石家河先民的原始社會文化正處在蓬勃發展階段,而這種文化記憶也在時代的更迭中被部分地遺傳。不同于個人記憶的差異性和特殊性,文化記憶是一種被潛藏的社會集體原初記憶,影像敘事則是將圖像以某種秩序進行重新排列,對文化傳統進行重構與編碼,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記憶轉化為具有文化情感的社會價值觀[5]。影像的敘事將文化情感融入畫面與情節當中,詮釋地域文化記憶的形態,重構消逝的文明價值,并試圖將這種重塑后的文化價值注入觀眾所代表的社會集體意識主流中。至此影像敘事成為了開啟塵封的古老文化記憶之門的鑰匙,引領大眾感知民族傳統歷史文化價值。
(三)調動社會認同
后石家河玉器體現的審美認知具有原始性,觀眾在傳統展示欣賞過程中難以建立與非遺文化的聯結。而影像敘事本身就是以圖像、聲音為媒介使觀者產生對故事的認同感,拉康的“鏡像說”理論認為人類早在嬰兒時期就開始以鏡面反射中的圖像建立起對自我的認知,人類的自我認同感、文化歸屬感就建立在潛意識空間的影像中[4]。因此影像對后石家河先祖與玉器故事情節與場景的再現,使觀眾調動多層次的感官因素,達到主體與對象的情感貫通、思想聯結,推動社會文化因影像的熏陶而產生情感同化,從而激發大眾對這種玉器文化的認同感。
三、影像敘事在后石家河玉器文化保護與傳承中的應用原則
(一)還原真實歷史內容
在對后石家河玉器影像敘事化表達時應當注重對玉器的真實展現,將多種雕琢技藝直觀地復現到觀者眼前,真實還原玉器不凡的審美特質,靈動舒展的輪廓、蜿蜒婀娜的線條。讓這些原始古韻的器物展現出原真性、整體性并在影像歷史敘事視野下表現出活態流變的生命力。文化紀錄片《解密紫禁城》從紫禁城中文物的細節刻畫敘事入手,層層揭秘文物的歷史淵源、文化流傳等,將故宮文化以歷時性敘事理念放置在中華民族整個歷史生態時間線中,全面呈現出一個活態文化流變史[5]。
(二)再現文化歷史面貌
優秀傳統文化的影像敘事的再現性不僅是對敘事對像的絕對客觀再現,而是在尊重客觀真實的同時融入主體情感,再現更真實的本真。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在拍攝過程中就注重愛斯基摩人聚集地生活實景的再造,為了再現傳統面貌,導演讓納努克一家搬進冰屋,采用古老的狩獵方法,成功地將愛斯基摩人未被現代氣息沾染的原始生存時空真實地再現[6],這種復現式的創作手段將部分缺失的歷史細節與時空情景展示出來。影像讓創作者以恰如其分的主動參與來彌補歷史本身存在的真實消逝,利用真實記錄和場景再造的手法再現玉器文化所處歷史語境下的原始形態與美學觀念。
(三)滿足觀眾審美期待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一切解釋的生成都必定來自于某種先前存在的理解結構,而解釋的目的是為了對這種先前基礎做出更進一步的理解”,人類對事物的理解都以這種先在結構形成的審美期待為基礎[7]。觀眾會將后石家河玉器文化放置在荊楚文化語境下構建對其的主觀解讀,因此玉器文化的影像敘事應以地域文化為出發點,讓觀眾感知后石家河文化與荊楚文化的關聯。例如“鳳”有著神圣、如意等寓意,是荊楚文化中的重要環節,而后石家河玉鳳的出土揭示了荊楚地區先民早已出現對于“鳳”的崇敬,這種審美傾向的地域文化情節就能夠激起觀眾的文化認同與情感共鳴,在文化情感的驅使下增強了觀眾認同并傳承玉器文化的精神信念。
四、后石家河玉器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影像敘事策略
影像的多重視聽要素、故事結構以及多種敘事方法既保留歷史原真性、彰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厚度,又具有現代傳播價值,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從感官出發到心理感知再到建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一)感官體驗:視聽結合再現歷史文化空間
影像敘事彌補了基于“言傳身教”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方式,以對歷史“文化景觀”的視聽再現,讓觀眾直觀的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8]。影像在視覺上對后石家河動物玉器所展現的先民生存捕獵場景和農作生產等畫面以數字動畫或真人演繹復現,以一種歷時性視野來展現后石家河文化演進。再現后石家河玉器紋飾工藝,打磨、刻劃、鏤孔、戳印等,直觀展示減地陽紋、鏤刻透雕等玉制技法,拉近觀眾與史前工藝的距離。同時采用考古專家、當地民眾的訪談,口述歷史以聽覺激發觀眾認知,圍繞史學資料,將原始文化、精神信念等文明圖景凝聚到連續一體的視聽語言中,觀眾在視聽元素的耳濡目染下感知非遺文化內涵。
(二)心理感知:影像交互敘事打破時空邊界
美國學者亞歷山大(Bryan Alexan der)認為以媒介進行敘事時,一旦讀者介入故事并嘗試改變故事內容的順序和狀態,重新建立故事世界并與敘事主體產生交流的過程就生成了交互敘事[9]。影像敘事在現代語境下出現了多元的表現方式,建立了一種觀眾可參與、可創造的互動敘事空間。
1.碎片化敘事結構
碎片化敘事強調故事結構不再拘泥于線性時間。利用超鏈接收集影像以搭建網狀結構的影像數據庫交互平臺,展現為拼圖式、零碎化的影像,將觀影自由與故事解讀空間交由觀眾。交互紀錄片《71號熊》(Bear 71)創作初衷是為了展現灰熊被人類社會干預的生存現狀,導演從成千上萬張照片和視頻中為該影像計劃選取素材,觀眾可佩戴VR設備,操作地圖交互界面進入一段影像,探索這種密林中神秘生物的故事[10],這將觀眾情感納入敘事范圍中,擴充了故事表達的可能性。后石家河文化的譚家嶺遺址中出土的“虎座雙鷹佩”玉器造型獨特、結構復雜,充滿原始氣息,對于“虎座雙鷹佩”玉器內涵的多重解答賦予了現代人想象空間,可將玉器的多重解讀影像搭建為可交互操作平臺,允許觀眾沉浸式地將自我帶入歷史文化場景中,自由探索后石家河玉器背后的文化秘境,展現玉器多元的文化價值。
2.打破敘事空間邊界
構建基于超文本鏈接的影像敘事空間,讓敘事視野無限伸展,當原本的敘事時空被解構、重組,觀眾可在空間跨越中開啟對于玉器文化的探索旅程。將石家河玉器文化映射出的原始先民圍捕打獵、田地勞種、制玉技法等故事化影像內容設定為可互動選項,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可與故事產生實時互動,此時影像時空與觀眾自我空間不再孤立[11]。互動影片《黑鏡:潘達斯奈基》(Black Mirror:Bandersnatch)將故事講述權交給觀眾,以互動按鈕選擇劇情發展方向,使主角命運走向多重結局。因此在后石家河玉器技藝復現的交互影像中,觀眾可佩戴VR設備在沉浸式場域中選擇玉器打磨的形態、雕刻技藝并賦予玉器文化價值,觀眾的跨空間參與能影響到玉器最終形態,讓觀眾感知到歷史時空以外的文化意蘊,拓展心理認知邊界,影像敘事成為了連接虛擬與現實的媒介,打造觀眾與后石家河玉器的獨特文化記憶。
(三)文化認同:營造玉器文化影像意境
中國古典美學思想中的“意象”為非遺文化溯源并發掘潛藏在視覺表象背后文化記憶提供思路,它是連接藝術作品主體和客體審美之間的橋梁,觀者將眼前之景依靠自身對文化、藝術的理解幻化為精神層面的感受。意象傳達出的情感意蘊,賦予超越作品本身內容弦外之音般的文化價值[12]。后石家河玉器文化展現出新石器時期長江中游區域先民對生靈萬物的感性思考、工藝的獨特智慧和不俗的審美創造力,影像敘事呈現后石家河玉器文化勢必會將這種文化的美感和氣質滲透在整個影片當中[13]。
將后石家河先民于田間農耕、于林間追逐捕獵、于屋內精進技藝、于曠野開墾荒蠻等場景影像化,讓這些潛藏于玉器的意象場景構成后石家河玉器文化聯系當代文化的情感通道,將古老文化置于現代文明語境的審視中,觀眾在影像敘事中感受到玉器中先民對自然的崇敬等,這些意象共同編織成后石家河文明的文化意境。觀眾在影像光影間感受來自史前文明曙光的照耀,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感知先祖文明中靜謐且深遠文化意蘊的精神洗禮,影像敘事營造意境的方法不僅保留了后石家河玉器的文化特質、剖析了其精神文化家園,更鼓舞了觀眾對于玉器文化價值的傳承。
五、結語
影像敘事為傳承后石家河玉器文化提供了廣闊的創作天地,影像再現歷史場景、還原傳統技法,喚醒觀眾情感記憶,構建后石家河文化的精神領地,使得文化精髓得以流傳。影像敘事嘗試讓后石家河玉器文化以別具一格的姿態和宏大的文明符號,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留下一方屬于荊楚地區的文化記憶歸宿地,喚醒流淌在民族文化機體中的原始精神血脈,賦予現代社會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成為社會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和一個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傳承的精神源泉。
參考文獻:
[1]崔潔.后石家河文化動物型玉器的審美特征[J].今古文創,2022(38).
[2]郝樸寧,李芳華.影像敘事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
[3]朱鈞宇,李棟寧.媒介化的身體:VR電影交互動作敘事構建[J].電影文學,2023(6).
[4]王楠.從移情到具身:“鏡像效應”的媒介化變遷[J].當代電影,2021(9).
[5]楊國興,李燁.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影像的敘事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23(2).
[6]朱琳.追求更本真的真實——淺析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J].電影評介,2009(21).
[7]史可揚.影視美學教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8]朱榮清,鐘欣穎.非遺紀錄片創作中的敘事策略研究[J].電影文學,2022(13).
[9]孫可佳.構建故事世界:作為終極顯示的交互敘事電影[J].當代電影,2022(8).
[10]杜鑫.空間、具身、互動和引導:VR電影敘事的邏輯[J].電影新作,2023(1).
[11]張如靜.元宇宙視域下電影敘事中的身份建構[J].電影文學,2023(8).
[12]劉雅.意境與敘事:近年來中國動畫電影的詩意探索[J].電影評介,2023(5).
[13]宋奕.“影像江南”:中國電影的民族美學意蘊[J].電影理論研究(中英文),2022(3).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從屈家嶺到石家河:江河流域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傳承與數字活化研究”(項目編號:22ZD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