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沖擊下,掀起了全球化浪潮。跨文化傳播為我國電影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如何在全球化語境下實現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通過電影樹立我國良好形象,成為當前影視行業中的熱點話題,許多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也為此做出了諸多貢獻。本文將從傳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以及當前傳播中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全球化語境;電影;跨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J992.6;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1—041—03
在全球語境下將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不是簡單地商品出口問題,在電影作品中,涵蓋了許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和社會文化,因此將中國電影傳播至海外也是將中國文化進行傳播。跨文化傳播是古老的人類歷史文化現象,同時也是現代各國文化發展繁榮的途徑。讓不同文化的人們通過電影作品進行溝通和互動,是跨文化傳播的意義。跨文化傳播需要高質量、高標準的電影作品,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在電影制作的過程中嚴格把握作品內容和質量,使其真正有利于我國文化的傳播。
一、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
簡單地說,跨文化傳播就是存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或組織之間的信息傳播交流,這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不同背景之下的文化會在傳播中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其他文化。電影是大眾傳播媒介的一種載體,然而在電影之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電影也是人類意識形態的載體。1905年,我國拍攝的第一步電影《定軍山》問世,這標志著我國電影的起步,但這個階段電影行業的發展較為緩慢,直至1949年,電影工業被國家公有化,才得以快速發展,但走向世界的步伐仍然緩慢。20世紀80年代是新電影運動興起,許多優秀的導演和影片的出現,使得國外觀眾認識到了中國電影,并且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開始向商業化轉型。
積極參與全球化語境下的跨文化傳播,是中國電影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大契機,能夠轉變當前在世界電影行業中較弱的地位。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傳播、自信離不開良性的傳播,然而傳播不僅是傳出去,更重要的是在傳播過程中吸取其他國家電影中的優秀之處和藝術營養。近年來,我國許多電影進軍了國外市場,許多優秀電影人和影視作品在國際電影領域取得了成績,探索出符合我國文化的電影發展之路。
跨文化傳播能夠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當前電影行業發展迅速,許多中國電影被傳播到國外,許多優秀的導演的電影作品票房成績客觀,受到人們廣泛關注。電影的作用不僅僅是娛樂、消遣,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并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將電影作為我國民族文化傳播的媒介實現跨文化傳播,有利于我國民族文化和價值觀的流通。電影中的片段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僅能夠引起社會反響,還有著商業價值[1]。當前是全球化發展的時代,我國有著極強的國際競爭力,將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能夠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歷史、認識中國文化,從而轉變從前對中國的刻板印象。除此之外,將電影跨文化傳播,讓更多國際友人了解我們漢語文化。
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有利于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讓貿易跟著電影走。在電影作品中,會涉及許多經濟資源,例如玩具、服裝、美食等,通過對這些元素進行經濟層面的挖掘,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品牌,并保持良好的傳播狀態,能夠為我國帶來商業收益,從而帶動旅游業、服裝業等消費行業的發展。
二、全球語境下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的困境
(一)由于本土文化與國外文化的語境差異,導致文化折扣
文化折扣指的是由于各國文化差異,導致電影作品在國外難以被認同。我國有著優秀的歷史文化,包含大量成語、諺語、詩經、禮儀文化等,這些文化沉淀造就了我國電影語言的強語境性,然而西方文化屬于弱語境,是在不斷的沖突、整合中形成的多元文化。這導致我國電影在進入國際電影領域時,由于文化差異和文化認知程度的不同,導致我國電影文化不能被很好理解,從而削弱了其價值。例如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動畫電影已經問世,就受到了廣大影迷的好評,并且斬獲了多種獎項。這部動畫電影中的臺詞運用了我國方言,讓許多觀者覺得趣味性十足,然而國外的觀眾不能夠理解這些語言,所以感受不到其中的樂趣。哪吒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人物,在影視劇中所塑造的哪吒形象在我國觀眾的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形象有了創新,黑黑的眼圈、一口鋼牙的形象與傳統的哪吒形象形成反差,這也使我國觀眾加深了對這版哪吒的喜愛程度,然而國外觀眾不了解傳統的哪吒形象,也就不能對此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二)中國電影在全球浪潮沖擊下個性化減少
全球化語境為中國電影發展拓寬了道路,但為了迎合國際電影市場,我國電影的文化特點被削弱,從而失去了原有的個性。電影中的外在表達元素包括膚色、服飾、飲食、語言、環境等,內在的表達元素包括生活習慣、民俗儀式等。在20世紀80年代,新民俗片例如《菊豆》《紅高粱》《大紅高粱高高掛》等電影作品,以獨具中國特色的敘事手法成功走向國際電影市場。然而,當前許多中國電影的商業意圖明顯,其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和藝術個性較少,影響了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
三、全球語境下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的對策
(一)中國電影要立足與我國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電影中的語言包括對話、旁白、獨白等,是一個系統化的概念,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需要在保持自身文化特點和美學特色的基礎上,借鑒國際上優秀的電影語言。表現力是電影成功的關鍵,無論是中國電影還是外國電影都應該勇于在表現力上創新,才能夠吸引觀眾的觀影熱情。
此外,電影的商業價值在當前時代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電影制作方通過特效、邀請流量藝人或大牌明星參加表演、在宣傳中大做文章,以此來增加電影的商業價值,許多導演急于追求商業價值,從而忽略了電影中的藝術價值。中國電影若想走向國際,需要在重視自身藝術價值的基礎上,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電影理念和商業操作規則,為我國電影事業發展打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中國電影的規范化是其走向成熟的象征[2]。將電影作為一種產業,完善產業鏈中的每一個環節,實施市場化發展的戰略。好萊塢的商業操作規則是很值得借鑒的,《十面埋伏》《英雄》等影片,都是很好的例子。這兩部影片是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的典范,其中運用了文化策略、思想策略、藝術策略。也正是由于這些影片的成功,促使張藝謀導演成為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的里程碑式導演。
(二)整合文化差異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精神上的滿足問題越來越重視,觀看電影是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良好方式,這使得電影行業發展速度加快,也導致各個電影作品之間的競爭越發激烈。[2]在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作品能夠受到東南亞地區的觀眾喜愛,但是卻難以一起西方國家的關注,除了拍攝手法、剪輯技巧等客觀因素之外,我國與西方國家的文化和歷史也存在著明顯差異。由于價值觀和社會環境不同,西方國家難以對我國文化產生認同感,導致文化折扣產生。對此,首先應當加強各國之間的交流,提高國外對中國文化的認識程度,以此增強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促進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舉辦國際電影節、加強國內外導演合作,都是將中國電影傳播出去的有利途徑,并且能夠提高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知名度[4]。其次,要深入了解出口國的文化調性、文化價值以及文化喜好,找出本國與出口國之間可協同點和共同點,在創作中將出口國觀眾的需求考慮進來,從而成功地將電影跨文化傳播。
(三)構建民族符號,樹立品牌意識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中,沉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中包括許多藝術形式,例如詩詞、戲劇,也包括了多種地域風情、風俗文化,這都是電影創作中可利用的元素。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應用到電影作品中,將這些文化更深層次的內涵展現出來,并賦予其更多含義,是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在于其中的深意,通過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深入研究,構建出民族符號,從而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讓國外觀眾更理解我國的人文內涵。但是,構建民族符號不僅是外在的表現,以故事作為作品的支撐,才能夠使電影作品更加飽滿。例如《五朵金花》這部影片,在國外的傳播非常成功,受到國外觀眾的好評。這部影片在創作中,將我國少數民族的特色以及淳樸的民風進行有機融合,展示出中國少數民族的風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將中國文化作為品牌,打造即具有中國文化特色,有具備商業價值的中國電影。將中國電影品牌化需要構建統一且完善的價值觀念,然而品牌化不是指改變觀眾的價值觀念,而是讓觀眾理解我國的價值觀念。
充分利用中國元素是構建民族符號、樹立品牌意識、推動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的關鍵。古老的東方元素能夠為電影作品增添神秘性,同時也是西方觀眾對中國文化的崇拜點和好奇點[6]。《功夫熊貓》和《花木蘭》是非常成功的中西融合例子。這兩部影片都是西方國家在電影創作中對中國元素的嘗試,并且由于《功夫熊貓》的上映,也掀起了一股“中國功夫”熱潮,獲得口碑、票房雙豐收,雖然是外國人眼中對中國功夫的理解,但是我國觀眾對這部影片也是十分認同的。然而《金陵十三釵》中,女演員的服裝是電影的中國元素,彰顯了中國女性的特有風韻[7]。在這部影片中,同樣的女演員在穿著古典旗袍和校服旗袍時,華麗與清純之間的反差充分展現了我國傳統服飾的多樣性,并且這些女性角色的故事發展顯示出那個年代人民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情懷,并在影片播出后,引發了社會的深入思考。
(四)培養中國電影的國際受眾
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中,若想讓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業中占領一席之地,就必須要培養中國電影的國際受眾。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的電影人應當具備國際化的電影理念,利用現代化、全球化的創作思想來傳播中國文化。《臥虎藏龍》這部電影是在以接近西方人習慣的表現手法上制作的中國風電影,其藝術內涵是按照中國式審美打造的。中國電影中,對場景的模擬和現實象征是能夠讓國外觀眾認識中國的途徑,通過觀看中國電影,能夠讓國外觀眾在他們頭腦中構建起中國的形象,這也意味著中國電影質量的重要性[8]。培養中國電影的國際受眾是一漫長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電影人合理運用國風元素,提高國外觀眾對中國文化的熱愛程度。對此,要找到不同文化直接的契合點,運用熟悉的表現形式展示陌生的中國文化,提高中國電影的生命力,讓外國觀眾在這種循序漸進的過程中了解中國,拉近與國外觀眾之間的距離。
四、結語
跨文化傳播是全球化發展背景下必須要做好的任務,在幾代人的努力下,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中國的功夫類影片在國外已經擁有大量忠實粉絲,中國電影在今后的發展中,還需豐富題材和內容,傳播更多中國文化,吸引更多國際受眾,打造中國特有的電影品牌。
參考文獻:
[1]孫燕.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電影與文化命題[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1(6).
[2]周星.地域藝術文化與西部少數民族藝術發展認知——以西部少數民族電影藝術發展為例[J].藝術百家,2012(1).
[3]賈磊磊.鐫刻電影的精神——關于電影學的范式及命題[J].當代電影,2004(6).
[4]袁帥.中國元素在電影中的跨文化傳播——基于《功夫熊貓》系列電影的個案研究[J].電影文學,2013(8).
[5]趙元.從電影的角度看中西方文化從沖突走向交融[J].電影文學,2012(8).
[6]董海琳.和而不同——中國電影跨國傳播文化策略[J].時代文學,2008(2).
[7]劉洋,蔡松梅.青城山旅游景觀文化的跨文化傳播策略[J].中國民族博覽,2022(6).
[8]曹海峰.動畫片的跨文化傳播探析——以《中華小子》《三國演義》為例[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2(2).
作者簡介:于暢(1989—),女,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博士在讀,助教,研究方向為中國電影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