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物館是城市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城市文明的傳承和推廣提供了不可代替的載體,要充分認識博物館在推動城市文化建設中的必要性、緊迫性,理清博物館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和高質量發揮作用的實踐路徑,打通支撐城市文明建設的新模式。
【關鍵詞】博物館;城市文化;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26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1—253—03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平臺,以1683年阿斯莫林博物館為標志的現代博物館開啟了新的歷程,1905年中國創建了第一座現代博物館,至今全國已有各類博物館數量達到6000余家。黨高度關注和支持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多次強調博物館對國家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性。在我國正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階段,博物館體現了對國家歷史和民族精神的全方位展示。可以說,一個城市將因為出色的博物館群體而更具特色,博物館也依托于城市產生出強大的生命力,尤其在一個城市文化體系的建設中,博物館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戰略價值。
一、博物館對城市文化建設的意義
(一)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特色文化名片
一個有底蘊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或科技人文的光輝歷程,這些文化標識和歷史沉淀的展現需要博物館這個陣地。地方特色文化藝術的價值釋放和社會大眾對美的向往,需要通過博物館這個平臺來集中交流和展示,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需要博物館的文化空間來獲得共鳴和情感整合。博物館代表了一個城市與其他地區的差異化和辨識度,如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是一個城市文化競爭力的重要陣地。從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環環境條件來看,博物館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代表了創新、共享、和諧、活力的資源價值匯集,是展現城市的歷史內涵和文化追求的絕佳載體,對塑造城市文化標識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博物館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活動中心
博物館是社會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展現歷史、藝術、科技等領域的價值風貌,為廣大市民提供了獲取知識、接受教育和欣賞藝術的目的地,在這里人們可以實現修養的提升和情操的陶冶。同時,博物館是一個城市公共文化場所的重要功能高低,在博物館能夠聚集各類的文化展演和特色活動,匯聚各類藝術文人和專家學者,甚至常常承擔起社區文化塑造和文化環境建設的重要使命。這種文化活動中心的功能體現了博物館的社會化屬性,可以更好地推進科研活動走進大眾,歷史藝術價值得到積極普及,有效地傳承城市的歷史文化[1]。
(三)博物館對培養創新精神強化指引
博物館中展示的藏品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是人類不斷進化和演變的客觀記錄,體現了社會不斷變遷進步的痕跡,往往具有重要的創新啟示,對培養社會創新精神意義重大。在博物館里,人們可以為人類歷史發展的火花所感召,獲取無限的知識資源,在文明歷史展現中渲染培養起內在創新沖動。尤其是在科技主題的博物館里,創新成果帶來的震撼更是深刻而直觀。對當代的青少年學生來講博物館的創新引導更加具有現實意義,能夠推動他們樹立起不斷創新、主動探索的精神追求,對一個城市建立起尊重創新、鼓勵創新的氛圍具有撬動作用。
(四)博物館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
現代的博物館,基本功能是收藏、研究和展示,新增的教育功能是重要的功能屬性,可以說,收藏和研究是博物館的基本屬性和存在狀態,而教育是極為重要的目標導向。通過博物館這個窗口,市民大眾能夠更廣泛、更直接地接觸和理解文化知識,可以推動普通民眾從城市文化建設的旁觀者到參與者、實踐者,大大增強愛國主義和對城市的熱愛。經過逐步的演變,博物館的教育方式已經逐漸多元化和豐富化,從一開始的藏品展覽、講解到走進企業、走進學校、走進社會團體,教育的覆蓋面的模式不斷延伸。當前,各級學校教育資源和方式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捉襟見肘,博物館為學校增強教育功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逐漸成為社會文化教育體系的有效組成部分。
(五)博物館是文化旅游產業的重要支撐
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城市文化建設的產業化路徑,能夠大大提高外界對城市文化的認知和融入,樹立城市印象標記。博物館的基本屬性就是提供外界游客對藏品的參觀欣賞,通過稀缺性的文化藝術資源吸引本地和外地游客。特殊狀況以來,各地的文化旅游產業受到重創,博物館旅游業也大受影響,部分博物館通過線上的展示打開新的引流模式,并且一些鑒寶類的文化節目也點燃了游客對博物館參觀的興趣和熱情。有一些博物館創新思路,將文物衍生品的推廣作為重要的增加收入和關注度的手段,通過有想象力和制作精美的文創作用、古玩復制品等來激發延伸產業鏈。有些博物館通過“展覽+會議+旅游”等模式,推動博物館文旅產業不斷提質換擋[2]。
二、博物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場館特色識別度較低
大量的博物館的從建筑設計、藏品類別、參觀模式等高度雷同,甚至逐漸陷入平庸和敷衍,沒有自己的特色屬性,一方面是由于資金限制沒有能力,另一方面是沒有專門的策劃規劃和具有創新意識的管理運營團隊。一項對博物館參觀的觀眾調查顯示,大部分觀眾對參觀之后的博物館長時間后沒有印象,一部分觀眾能記得展覽的內容但對博物館的主題和文化精髓沒有把握到,僅有很少部分的觀眾能夠體會到博物館的特征并給予很深的印象和好感,這種辨識度的缺失也代表了城市文化的淡化。
(二)展覽服務的質量不高
陳列講解的水平是體現一個博物館服務品質的重要服務功能,目前很大一部分博物館特別是較小城市的專項領域的博物館,在提供對外服務方面從硬件到軟件都達不到條件。講解員不多并且培訓服務不到位,專業素質和服務熱情度不高。專業的講解設備較少,大部分觀眾知識走馬觀花自娛自樂,沒有得到更深層次的文化共鳴。很多博物館藏品也是簡單堆積沒有對流線空間進行精心設計。展覽講解手段也都傳統缺乏創新,很少采用信息化聲光電等設施設備來提高觀眾的體現度,服務品質大打折扣。
(三)教育引導作用發揮較弱
當前博物館的傳統理念難以轉變,對教育職能的發揮沒有針對性,難以引起青少年對博物館的興趣和關注度。絕大部分的博物館仍是局限于在展廳向觀眾介紹展覽,滿足于接待服務、大眾化講解和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對于針對性地向特定人群開展定制化教育沒有儲備和規劃。大部分博物館對展覽教育理論的研究也不夠深入,館藏的教育價值難以挖掘。此外,對企業、學校、社會機構等的教育需求的溝通聯動較差,對學校的文化教育缺乏有效地對接。
(四)經營效益難以支撐發展
博物館過于追求對城市文化建設成就和社會影響的產出影響,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難以兼顧發展。很大一部分博物館特別是在經濟實力比較差的城市的博物館,自身展館的建設和維護的資金常常難以可持續供應,藏品數量和質量難以提升,專業人員少、專業性不足的瓶頸難以緩解,沒有具有經營管理經驗的團隊開展創收。企業和社會化機構沒有動力去為博物館發展提供贊助、捐贈等經濟援助,很多博物館尤其是民營博物館處于關閉的邊緣。
三、博物館支撐城市文化建設的路徑
(一)打造差異化特色
博物館要做出自己的鮮明特色和差異性才能獲得足夠的社會關注、取得可持續的經濟效益。這種特色應該具有唯一性和品質化,盡量避免與同類展館的設計同質化、展品雷同化和服務平庸化。在藏品收集、展覽測算、教育延伸、文化旅游、科學研究等領域要具有個性化特征。聘請專業團隊設計規劃方案,集中資金投入精品藏品和服務設施、展覽環境改造提升。以創新思維去謀劃博物館的經營模式,尤其是注重實用現在數字化手段來打造數字博物館、智慧博物館,提高觀眾體驗感和沉浸式文化氛圍。
(二)加強協同合作
博物館是一個城市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注重與城市的其他文化單元和社會化平臺之間的打通和融合,才能最大程度使博物館融入城市文化體系建設。要與社區進行融合,使博物館真正走入民眾生活,通過舉辦社區文化活動使更多的市民關注博物館,引導觀眾雅俗共賞。要與學校等社會機構打通,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教育活動,發揮對學校教育的延伸功能,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園區等提升教育價值,通過夏令營、研學等活動將青少年引入博物館。要與文化旅游主管部門合作,推動將博物館納入文化旅游目的地,在城市文化旅游規劃中將博物館旅游提升到重要的戰略地位,打造旅游高端產品[3]。
(三)提高經濟效益
博物館要實現可持續運營并滿足社會所期盼的功能要求,除了社會贊助等渠道,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自身盈利能力,目前國內很多博物館難以繼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資金支撐不夠。要建立博物館自我造血機制,關鍵是要開源節流。一方面要擴大收入來源,可將打造博物館文旅業態作為重要的經營思路,通過線上線下引流,吸引更多的游客參觀游覽。在展覽中可采取一些高品質的收費服務如定制講解來增加收入來源。要大力發展衍生品消費,將文物古玩等物品制成精美的IP紀念品來供游客購買。另一方面要壓縮成本,博物館官舍的選址可以利用老城區廠房、大型公共設施等城市更新來節省投資,并將博物館運營費用進一步標準化和集約化,通過壓縮成本創造收益。
四、進一步發揮博物館作用的措施
(一)加強人才建設
擁有功底深厚、業務精湛的人才隊伍是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基石。一是要大力培養人才,對自有團隊人員建立系統化的培訓機制和成才計劃,提高人才技能水平和管理能力。二是引進人才,從高校招引愿意奉獻博物館事業的優秀學生加以潛心扶持,從社會引入優秀的領軍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來充實人才梯隊。三是留住人才。樹立博物館良好的戰略方向來使人才愿意留下堅守事業,建立人才激勵機制,為人才創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二)創新運營方式
一是創新理念,要將創新思維貫穿到博物館建設運營的全過程,將是否具有創新意識和自我革命的精神作為博物館發展的核心主題,使創新融入到博物館發展的血液中。二是創新工具,探索運用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現代科技手段來賦能博物館發展,推動博物館收藏、展覽、教育等數字化轉型,打造智慧博物館。三是創新機制,要加大博物館管理模式向集約化、效率性轉變,優化管理流程,建立標準化管控手冊,提高精細化管理效能,打造具有品牌影響力的博物館。
(三)發揮教育功能
要將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發揮作為博物館建設的戰略性工程進行規劃實施。制定博物館教育課程體系,針對不同年齡開發推廣兼具知識性、創新性、啟發性的博物館系列教育課程和課件,有效觸達學生興趣興奮點,將博物館打造成為青少年開展素質教育和研學實踐的重要平臺。將博物館與社會教育體系進行有效協同,與社會公共服務機構、教育團體等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推動博物館資源與教育部門、學校和教育機構等打通,推廣非學歷教育研學,穩妥開拓市場化教育新模式,實現博物館教育向普惠型、多元化、定制化深度轉變。
(四)提高服務標準
博物館服務質量是傳播城市文化水平的重要標準,要將博物館的硬件和軟件服務標準化、敏捷化、公開化。一是要細化服務標準的量化評價體系,將觀眾滿意度、展覽舒適度、藏品保管規范度等建立獨立的指標體系,講解服務人員的服務也要標準化,使其能匹配國內外各種人群的需求。二是要建立敏捷化的服務響應系統,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需求建議能及時傳達,有針對性改進服務。三是服務要可評價可優化,采取項目評估模式開展績效評估,并將評估以報告形式公開,通過社會監督來提高服務水平。
隨著城市文化建設的深入,博物館正處于一個不斷向更高層級發展的新階段。匹配城市文化建設的需要,博物館的發展更需具備系統性、市場化思維,亟待打造博物館的特色和品質,在塑造城市文明方面找準定位,為推動城市文化建設實現高質量和諧發展搭建有力的支撐平臺。
參考文獻:
[1]張丹荔.文物鑒定與鑒賞[J].城市問題雜志,2019(16).
[2]李鳳亮.我國博物館文化新業態的產業特征與發展趨勢[J].山東大學學報,2022(1).
[3]馬文嬌.博物館與城市文化[J].中國民族博覽,2018(12).
作者簡介:姜靜,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