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冗余信息的處理是翻譯過程中的一大重點和難點。翻譯領域對冗余信息處理的研究較多繁多,成果豐碩,但研究多集中于順譯,而很少有學者關注回譯過程中的冗余信息處理。本文在語言順應論的指導下,從語言的形式與語義負載角度分析原文、順譯文及回譯文三者間的冗余度變化,并提出漢學回譯中冗余平衡的翻譯策略:順應語言使用習慣,調整形式傳輸負載;順應讀者的文化語境,調整語義傳輸負載。
【關鍵詞】冗余平衡;漢學回譯;順應;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1—222—03
引言
冗余度的高低對文本具有較大的影響,冗余度高的文本簡單易懂,而冗余度過低則會使文本變得晦澀難懂,缺乏吸引力。在翻譯過程中,若不考慮語言與讀者的差別,把原文語言逐字轉換成譯文,常常出現(xiàn)冗余失衡,即冗余不足或冗余過多,極大影響到譯文的質量與讀者的閱讀體驗。近年來,國內外眾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翻譯研究中的冗余信息處理進行研究,但研究主要集中于順譯過程,較少對回譯過程中的冗余平衡策略做系統(tǒng)的分析與研究。本文將以維索爾倫的語言順應論為指導,探究漢學回譯中的冗余信息處理問題,從語言的形式與語義負載兩個角度分析原文、順譯文及回譯文三者間的冗余度變化,并嘗試從語言使用習慣、讀者的文化語境總結漢學回譯中的冗余平衡策略。
一、漢學回譯研究
從事翻譯研究的學者對回譯的定義論述頗多,仍未達成一致。目前回譯的定義可以歸為兩類,一類是基于語言層面的界定,另一類則是基于文化層面(張芳,2013)。Brislin(1970)將回譯定義為“將已經(jīng)譯為某種語言的文本譯回源語的過程”。國內學者如馮慶華(2002)所持觀點與其相似,都是從語言學角度出發(fā),強調回譯過程中語言層面的問題,甚至將回譯作為一種手段,來檢測原譯文中的語言準確性。陳志杰、潘華凌(2008)則從文化這一角度,對回譯進行了重新界定,“回譯是指通過回溯擬譯文本與目的語文本間內在的語言和文化聯(lián)系 , 把擬譯文本中源自目的語的語言文化素材或文本重新譯回源語的翻譯活動。”這一定義相對于之前的研究,多了兩層含義:首先,回譯不再是簡單將譯文本還原成源文本,而是需要將第一次翻譯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變形”與“變異”,以及語言文化、思維方式的差異等因素納入考量。其次,回譯不再局限于文本的翻譯,對譯文本中引用的語言文化素材的翻譯也被納入回譯的范疇。
“歐美漢學研究離不開中國經(jīng)典著作,漢學家們的許多作品都是以中國經(jīng)典著作或其譯文為原始材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作,亦有許多學者研究過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翻譯行為,在此就不再贅述。隨著歐美漢學的發(fā)展與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國內學界對歐美漢學的中國研究愈發(fā)重視,因此不少譯者甚至漢學家本人將作品翻譯成中文。翻譯作為一種以語言為載體的跨文化交際活動,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也需要不斷地做選擇,包括譯文語言、翻譯策略等,以適應具體的交際語境與交際對象,從而實現(xiàn)交際的成功。回譯亦是如此。譯者在進行回譯時,回譯文的語言受到原文和順譯文的制約,回譯者需同時參考兩個文本,并使回譯文順應譯入語的語言使用習慣與讀者的文化語境。
二、漢學回譯中的語言順應與冗余平衡
維索爾倫于1999年在Understand ing Pragmatics一書中首次提出語言順應論(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維索爾倫(2003)認為,人們使用語言是一個不斷做選擇的過程,而這種選擇是由語言內部因素(即結構)與外部因素所驅動,并且可以出現(xiàn)在語言形式的任何一個層面上,包括語音/音位,形態(tài),句法,詞匯,語義。人們之所以能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做出種種選擇,是因為語言具有變異性(variability),協(xié)商性(negotiability)與順應性(adaptability)。順應性,也稱作適應性,則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它“使人們可以從范圍不定的可能性中進行可協(xié)商的語言選擇,以逼近交際需要達到的滿意位點”。語言選擇的環(huán)境與所做的選擇之間的順應是雙向的,我們根據(jù)所處的環(huán)境進行語言選擇,而語言選擇的環(huán)境也會適應于所做出的選擇。隨著研究的深入,順應論與翻譯學相結合,黃忠廉和劉麗芬(2022)提出的翻譯順應系統(tǒng)提出需要進一步關注作者、原作、讀者、方向等因素。
廖七一(1996)在《論翻譯中的冗余信息》中首次提出冗余平衡這一概念,并提出“冗余等值是等效和動態(tài)等值的組成因素之一”,平衡冗余度可以從句法和語義兩個方面進行。作為翻譯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回譯是文化交流的必然結果。回譯也是翻譯,同樣涉及到兩種語言文化結構的轉換,因此,譯者也需要面對如何處于冗余信息這一問題。作為一種特殊的翻譯形式,回譯中的冗余信息處理也具有其特殊性。回譯不是簡單將譯文本還原成源文本,而是需要將第一次翻譯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變形”與“變異”,以及語言文化、思維方式的差異等因素納入考量,回譯不再局限于文本的翻譯,對譯文本中引用的語言文化素材的翻譯也被納入回譯的范疇。
相對于順譯而言,回譯涉及的角色更多,包括原文、作者、順譯文、順譯者、回譯文,回譯者(王正良,2007:25)。譯者在面對回譯時的需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而對冗余信息的處理也相較于順譯而言更加復雜。從原文到順譯文的第一個翻譯過程中,順譯者因為創(chuàng)作需要,讀者需求,文化語言差異等原因,需要采取相對應的策略,調整句法結構、語義負載,從而在順譯文中達到冗余平衡;而從順譯文到回譯文的第二個翻譯過程中,譯者出于同樣的原因,再次對文本的冗余信息做調整,尋求在回譯文中達到冗余平衡。回譯文受到原文與順譯文的影響與制約,其語言的順應可視作是對原文的回歸。譯者在進行回譯時,回譯文的語言受到原文和順譯文的制約,回譯者需同時參考兩個文本,并使回譯文順應譯入語的語言使用習慣與讀者的文化語境。
三、漢學回譯中的冗余平衡策略
前文中提到,回譯是一種特殊的翻譯,相對于順譯而言,回譯涉及的角色更多,包括原文、作者、順譯文、順譯者、回譯文,回譯者。從“原文”到“順譯文”的第一個翻譯過程中,順譯者因為創(chuàng)作需要,讀者需求,文化語言差異等原因,需要采取相對應的策略,調整句法結構、語義負載,從而在順譯文中達到冗余平衡;而從“順譯文”到“回譯文”的第二個翻譯過程中,順譯者則出于同樣的原因,再次對文本的冗余信息做調整,尋求在回譯文中達到冗余平衡。回譯文受到原文與順譯文的影響與制約,其語言的順應可視作是對原文的回歸。根據(jù)漢學回譯的特點,本文總結出回譯中的冗余平衡處理應當順應語言使用習慣、讀者的文化語境,適當調整語言的形式與語義傳輸負載。
(一)順應語言使用習慣,調整語言形式負載
由于英語與漢語在語言結構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兩種語符在轉換中往往會破壞原語信息與原語信道之間固有的平衡,成為譯文讀者的閱讀阻礙。因此,,回譯者應當順應漢語的使用習慣,對回譯文的語言形式做適當?shù)恼{整,使譯文語言符合漢語語法與讀者審美,包括調整句子成分,調整句法結構和使用四字結構與流水句。
1.調整句子成分
漢學著作所參考的原文大多是文言文,漢語的文言文以行文簡練著稱,冗余度較低,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現(xiàn)象。從原文到順譯文的翻譯過程中,為了使譯文語言符合英文的語法規(guī)則,漢語的無主語句常常英譯為主謂結構,因此需要增加冗余成分。而在回譯時,則需要對這些信息再次進行處理,也就是省譯,使回譯文繼續(xù)保持這種簡潔干練,符合中文的語言習慣。回譯者通過句子成分的調整,改變句子冗余度,使譯文語言看起來簡潔明了。
2.調整句法結構
不同語言的結構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應當對句子結構進行適當?shù)恼{整,以降低形式傳輸負載(formal communication load)。(廖七一,2000:269)以被動語態(tài)為例,其在英語中是一種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被動句的使用有時甚至成了一種表達習慣,而漢語中更常使用主動結構。順譯文中在回譯成漢語時,則將順譯文中的被動語態(tài)轉換成回譯文中的主動語態(tài),更加符合中國讀者的思維習慣。回譯者需要通過句子結構的靈活調整,使回譯文更貼近原文,保持語言的古樸和優(yōu)雅。
3.使用四字結構與流水句
四字結構和流水句的使用是漢語的一大特征。漢語講究平衡對稱,常常使用四字結構和結構松散的流水句,從而讓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感染力。漢語中不少的四字結構是由同義詞或近義詞形成,如“貪官污吏”“熙熙攘攘”等。這種四字詞從結構上形成明顯重復,產(chǎn)生冗余成分。在漢譯英時常常將其合譯,或是只譯出其中一對,避免冗余過度,但在將英語回譯成漢語時,則需恢復四字結構的使用,適當增加冗余度,再現(xiàn)漢語的形式美與音韻美。
(二)順應讀者文化語境,調整語義傳輸負載
早期,人們在衡量譯文是否對等、是否忠實時,往往是將原文和譯文進行比較,考察信息在形式和意義結構上是否吻合。但隨著翻譯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讀者漸漸介入。忠實的標準也慢慢從原文讀者和文本轉移到讀者和譯文對讀者所產(chǎn)生的影響。對于回譯而言,回譯文讀者群的變化實際上是一種“回歸”,即從順譯文讀者回歸到了原文讀者。因此,回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往往有著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其信道容量較大,可以適當調整語義負載,方法包括精確化模糊語義,增減文化背景信息和適當加注。
1.精確化模糊語義
在順譯過程中,為了照顧順譯文讀者的理解能力,順譯者常常使用描述性成分替代一些對讀者來說比較難理解的詞,或是將其語義模糊化,來提高譯文的冗余度,從而降低譯文的語義難度。但在回譯時,由于讀者的理解能力較高,則應該將被模糊化的語義回歸到精確的含義。需要注意的是,回譯者應該善用副文本信息或者文中提示性信息,查找到信息的出處,將模糊語義精確化。在這個過程中,語義傳輸負載同樣也是從多到少,再由少變多,這樣的處理方法更符合回譯文讀者的理解能力。
2.增減文化背景信息
不同語言的讀者常常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在翻譯時,譯者常常需要通過增譯,加注,釋義或省略等翻譯策略來處理譯文中的歷史文化背景信息。在回譯過程中,譯者則可以通過文獻查找或參照原文,將被省譯的文化信息補齊,同時減少冗余度。特別是在,作者在處理對于外國讀者來說是一個較不熟悉,甚至都沒聽過的歷史人物,會選擇直接省略與其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而在回譯時,回譯者則將欠譯的文化信息補足,提高語義傳輸負載。
3.適當加注
順譯者在順譯時,常常需要將一些對于讀者來說太過復雜,或晦澀難懂的內容進行加注處理,或文內加注,或文外加注。作者所添加的注釋信息可以幫助讀者更容易理解譯文。回譯時也是如此。漢學研究多集中于中國古代史,古代文學,因此其著作也多借鑒古代的經(jīng)典作品,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代漢語與古代漢語必然存在差異。在回譯漢學著作中的“中國元素”時,譯者也需要將時代發(fā)展造成的語言變異等因素納入考量,而非一味地進行還原。特別是在涉及一些令現(xiàn)代國人陌生的信息或者表達時,則可以考慮適當加注,增加語言的冗余度,為回譯文讀者降低了閱讀難度。
四、結語
回譯過程中的冗余信息處理是譯者在翻譯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一個難題。維索爾倫的語言順應論生動地展現(xiàn)了翻譯的動態(tài)過程,并為翻譯實踐與翻譯研究提供了理論指導。本文回顧了冗余信息在翻譯領域的研究,并在語言順應論的指導下,從語言的形式與語義傳輸負載兩個角度分析原文、順譯文及回譯文三者間的冗余度變化,并提出漢學回譯中冗余平衡的翻譯策略:順應語言使用習慣,調整形式傳輸負載;順應讀者的文化語境,調整語義傳輸負載。同時,本文仍存在一些不足。在分析與歸納冗余平衡策略時,本文更多地關注于原文、順譯文與回譯文三者間的文本對比,而未研究作者、順譯者、回譯者三人的主觀能動性對冗余度變化產(chǎn)生的影響。同時,漢學著作不僅借鑒了漢語原著,還參考了其不同語言的譯本,可以對其進行深入研究,使研究結果更加全面、系統(tǒng)。
參考文獻:
[1]Brislin R W.Back—translation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970(3).
[2]張芳.回譯研究綜述:回顧、現(xiàn)狀與展望[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13(1).
[3]Shuttleworth,Mark 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陳志杰,潘華凌.回譯——文化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交匯處[J].上海翻譯,2008(3).
[5]馮慶華.文體翻譯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6]黃忠廉,劉麗芬.翻譯順應機理層次論[J].外國語,2022(6).
[7]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8]廖七一.論翻譯中的冗余信息[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6(6).
[9]王正良.回譯研究[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7.
[10]維索爾倫,錢冠連,霍永壽.語用學詮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林燕飛(1995—),女,福建福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文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