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中的分裂句概念是借用于英語。漢語中的分裂句形式通常采用“是……的”形式。本文以《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作為封閉語料,根據句法結構對漢語分裂句進行主位結構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其語篇功能。
【關鍵詞】《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漢語分裂句;語義結構;語篇功能
【中圖分類號】H14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1—228—03
引言
分裂句的概念最早是由Jespersen提出的。Jespersen將分裂句的定義為:“通過it is(通常后面跟著一個關系代詞或連接詞)對句子進行拆分,以選出句子中的一個特定元素。”隨著Halliday系統功能語法的發展和普及,各個語法學家以及學者們將研究語言的視角從結構上升到功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盡管Halliday的理論主要是基于對英語的分析而逐漸發展起來,但事實證明它同樣適用于漢語。趙元任認為漢語分裂句的典型結構是“是……的”,類似于英語中的分裂句結構“It is...that...”,即“是”和“的”把一個句子一分為二,前半段表示說話者的預設,后半段代表信息焦點(趙元任,1979)。而從語篇的角度來看,漢語分裂句在實際的語言交際中對信息的傳遞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擬從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法的角度出發,研究漢語分裂句的主位結構和信息結構,并以此為基礎,通過分析封閉語料探討句法與章法之間的關聯。
一、漢語分裂句
漢語分裂句是一種特殊的句法結構,其主要典型結構是“是……的”。“是”作為焦點標記詞能夠標記句子焦點,通常位于主語前,構成“是+S+Ad+V+O+的”或者是“是+S+Ad+V+的+O”。除此之外,“是”也可以位于主謂之間,構成“S+是+Ad+V+的(+O)”、“S+是+ Ad+V+O+的”,標記后面的NP、VP、AdvP等句子成分。(溫鎖林,2006)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漢語中“是”不能介于動賓之間,換言之,“是”不能位于跟在動詞之后的賓語的前面,也就意味著這個賓語不能通過“是”來進行強調。例如下面的句子,例句(1)a若變成例句(1)b,則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
(1)a.三年前我在舞會上認識張小姐。
b.三年前我在舞會上認識是張小姐。
二、漢語分裂句的語義結構
(一)主位結構
從功能的角度來看,主位結構通常分為兩個功能元素: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一個句子的主位和述位統稱為主位結構。布拉格學派語言學家Mathesius首先對主位和述位進行了區分。Halliday借用了主位和述位這兩個術語,對其進行另一種解釋。他認為主位就是話語的出發點、討論的對象,而述位是話語的核心,是主位的延續[1](Halliday,1994)。此外,Halliday還對主位和述位的位置作了更進一步的論述。他指出,作為一種信息結構,一個小句由一個主位和一個述位構成;無論選擇什么作為主位,都要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說,主位一般位于句首,而述位則緊跟其后。從跨語言的角度來對比考察,我們在英語和漢語中可以找到相同的例子。例如:

漢語分裂句作為一種特殊的句型,有其特殊的主位結構。通過焦點標記“是”,將“是”后面的部分進行強調,從而突出其承擔的主位結構。即漢語分裂句將句子進行分割并移動句子成分,從而產生了句子焦點和主位重合的結果。例如:

從上面的例句(4)a和例句(4)b可以看出,兩個句子的主語都是“小王”,而在(4)b中,通過焦點標記“是”將“昨天”進行強調從而構成句子的主位,從跨語言的角度來看,這與英語的強勢主位結構有異曲同工之妙。Halliday認為,這種強勢主位就是一種標志性主位(marked theme)或者是斷言主位(predicated theme),即句子首位的主位和傳統語法中的主語是不一致的。例如(4)b中,按照傳統語法的角度來看,其主語是“小王”,而其主位是前面的部分。同時,句子的信息中心與主位重合。
漢語分裂句具有與英語強勢主位結構相似的特點,這種主位結構具有其交際價值。發話者在語言交際時能夠選擇和表現出語義的重點,而對于受話者來說,能夠了解到對方發話內容中的重點信息和目的,體現了漢語分裂句具有現實意義的語用價值。
(二)信息結構
主位和述位的劃分與話語的信息結構息息相關。Halliday(1994)認為信息結構與主位結構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語義關系。一般情況下,主位位于句首,傳遞已知信息,引出話題;而述位則位于主位之后,傳遞新信息。然而在實際的情況,主位、述位與已知信息和新信息并不是完全一一對應的,信息流動并不完全是從已知信息到新信息。例:
(5)a.誰去上海?b.是小王去的上海。
例句(5)b中,由于主位具有中心地位,分裂句的主位起到了傳遞新信息的功能,(5)b的“小王”處于主位傳遞新信息,而述位傳遞已知信息。
(6)a.你知道小王嗎?
b.(小王)怎么了?
c.小王的弟弟是在北京上的學。
主位的推進也與信息的向前流動具有密切的聯系。例句(6)a中,“小王”從述位變成了例句(6)b中的主位,從新信息轉換為已知信息,這一種推進模式為階梯型,即后面一個句子的主位是前一句子的述位,漢語中的頂針便是這種模式。而在例句(6)c中,分裂句的主位含有已知信息“小王”和新信息“弟弟”。從語篇的角度來看,已知信息具有承接上文的功能和連貫性。
可以發現,信息的流動并非完全是從已知信息開始,換句話說,主位不一定與已知信息嚴格地一一對應。此外,信息單位的結構是由已知信息和新信息構成,在實際語境中已知信息可以不出現,如例句(6)b,但是新信息一定要出現。同時,新信息也可以轉化為已知信息。
三、語義關系
(一)預設
預設具有共知性,即預設是在交際時,交際雙方或一般人共同知道的常識或無可爭議的信息,或者是發話者認為受話者能夠理解的,又或是發話者認為受話者已經和自己共享的信息。預設不在句子的斷言范圍之內,是句子的背景信息,因此當句子中某一成分作為信息焦點時,則另一部分相比之下便會背景化,即形成預設。例如:
(7)a.昨天看了這部電影。
b.這部電影是昨天看的。
在(7)a中,我們可以在一定的語境下理解為是新信息,是發話者對受話者發出的一個未知的訊息。而在(7)b中,焦點標記“是”使“昨天”成為了句子焦點,則“這部電影”便從(7)a中的新信息轉換成(7)b里的預設,“這部電影”的信息是交際雙方共同知道的,并且(7)b隱含一個預設信息“這部電影是在某個時間看的”。由此可見,在漢語分裂句中,主要是由主位部分承擔預設的作用。如上述所言,主位部分不一定就是已知信息,也可能會出現新信息。然而,盡管漢語分裂句里的主位部分里出現了新信息,但發話者的目的是為了使其背景化,信息中心并不是這里。例如例句(6)c中,“小王的弟弟”這一主位部分包含了新信息,但是由于漢語分裂句的結構,這一部分背景化成為預設,預設信息為“小王的弟弟在某地上學”,取代了前面的預設信息“小王怎么了”。而這也能夠解釋為什么句子主位并不與已知信息完全一致,為了促進信息的流動和合理性,將句子的某一部分焦點化,凸顯信息中心,而其他部分即使含有新信息也背景化成預設,信息中心是新信息的“高潮”,也就意味著新信息的結束點是這里。
(二)對比
漢語的分裂句結構是一種特殊的焦點結構,焦點是發話者認為句子中的信息不為受話者所共有的。而焦點其特殊的語義特征也使得漢語分裂句具有對比的語義關系特點。
(8)a.是張老師告訴我的。
b.小李經常遲到。但昨天遲到的是小王。
例句(8)a中,強調是“張老師”說的而不是其他人,與其他人進行對比 ;(8)b中,“小王”是發話者想要突出強調的內容,與前文的“小李”進行對比。從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漢語分裂句的語義對比既可以是句子自身的語義對比,也可以是上下文形成對比。
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分裂句的語篇功能
(一)主題導入
位于文章開頭的漢語分裂句具有導入主題的功能。在實際語篇中,作為一篇文章或段落的起始部分,漢語分裂句所引入的主題一般屬于新信息,通常由分裂句中的述位來作為新信息的載體,并由分裂句的主位部分承擔預設的功能。
(9)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沒有一讀的價值。
(10)葉惲諸先生們是替某黨宣傳的。
(11)習俗對于維持社會安寧,自有相當價值,我們是不能否認的。
(12)人生是多方面的。
例(9)~例(12)都位于段落的開頭,其中分裂句的述位起到了導入新主題的作用。因篇幅有限故選取例(12)的下文。
(12)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發展到極點,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價值標準。我們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標準,測量乙宇宙中的價值。如果勉強以甲宇宙中的標準,測量乙宇宙中的價值,則乙宇宙便失其獨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盡量發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處于無形。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例(12)中分裂句的述位部分導入新主題,即“多方面的”,而主位部分“人生”則形成了一個預設,預設信息為“人生是X”。通過分裂句的形式,能夠讓讀者理解此處是導入了一個新的主題。
(二)主題變更
主題變更指在原來的主題的基礎上,再導入一個新的主題,并且圍繞新主題進行展開。
(13)習俗對于維持社會安寧,自有相當價值,我們是不能否認的。可是以維持安寧為社會唯一目的,則未免大錯特錯。習俗是守舊的,而社會則須時時翻新,才能增長滋大,所以習俗有時時打破的必要。
在上面的例子中,在舊主題“習俗”的基礎上,導入了一個新主題“守舊”,并且舊主題在分裂句中位于主位部分,形成了一個預設,后文圍繞新主題“守舊”展開。
(三)主題繼續
從語篇的角度來看,句子與句子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一定的聯系,具有整體效應。漢語分裂句通過轉換句子的信息中心,從而起到前后相呼應的作用,并增強了文章的連貫性。
(14)一般人所以為最切已而最推重的是“道德的宇宙”。“道德的宇宙”是與社會俱生的。如果世間只有我,“道德的宇宙”便不能成立。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前文里提到的“道德的宇宙”位于述位部分,而接下來的句子里,通過分裂句轉換到了主位的部分,使前后兩句語義連貫并且主次關系分明,起到了句子與句子間銜接的作用。此外,主題繼續除了銜接,還可以通過重提主題的方式來表現,也就是說,前文的主位部分與后文分裂句的主位部分相照應,這種主位推進也促成了信息的向前流動。
(四)主題結束
位于段落或文章結尾的分裂句,通常起到對上述內容進行總結的作用。
(15)這封信只就一時見到的幾點說說。如果你想對于作文方法還要多知道一點,我勸你看看夏丐尊和劉薰宇兩先生合著的《文章作法》。這本書有許多很精當的實例,對于初學是很有用的。
(五)修正
漢語分裂句的主位結構具有突出句子信息中心的特點,而這一特點在特定語境中能夠起到修正的作用。
(16)但是這番話仍然是站在“道德的宇宙”中說的,在“戀愛的宇宙”中,戀愛不是這樣機械的東西,它是至上的,神圣的,含有無窮奧秘的。
五、結語
漢語分裂句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句法結構,對于漢語分裂句的研究通常著眼于焦點標記“是”以及分裂句的焦點結構。而隨著語義學、語用學日益發展與成熟,漢語分裂句的語義結構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通過研究分析漢語分裂句其自身獨特的語義結構,從而顯示出語義關系,同時漢語分裂句在篇章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Arnold,1994.
[2]Huang G W,R P Fawcett.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two ‘focusing’construct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J].Language Science,1996(1).
[3]Jespersen,O.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VII[M].London:Allen and Unwin,1965.
[4]蔡永強,侯穎.漢語分裂句的焦點及其指派規律[J].漢語學習,2017(1).
[5]溫鎖林,賀桂蘭.有關焦點問題的一些理論思考[J].語文研究,2006(2).
[6]徐烈炯,劉丹青.話題的結構與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8]張伯江,方梅.漢語功能語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9]周士宏.漢語句子的信息結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陳文琳,女,牡丹江師范學院東方語言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