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交響樂作品《盤王祭》第一樂章《五色瑤山》中的瑤族音樂元素在西洋管弦樂中的運用進行分析,作品呈現了金秀瑤族自治縣的淳樸的風土人情民族文化,在創作手法上借鑒印象派和聲語匯和配器風格,整體音響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和現代性,通過對《盤王祭》第一樂章進行分析與研究,探究創作的理念與特色,弘揚廣西本土具有民族特色的交響樂作品。
【關鍵詞】瑤族音樂;管弦樂;印象派;音型化
【中圖分類號】J607;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1—093—03
一、瑤族音樂的特點及國內創作現狀
(一)瑤族音樂特點
瑤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民族文化,瑤族人民能歌善舞、勤勞勇敢。瑤族的音樂曲調多樣,喜、怒、哀、樂無所不有。瑤族音樂曲調特點常見為二聲部同聲重唱,兩者重疊常常構成大二度及大三度、小三度、純四度、純五度合音,其中大二度合音具有特殊的效果,瑤民在演唱瑤族民歌時,為求得大二度合音特殊的效果,特在拖腔中運用連續大二度長音的“碰唱”,后下行到同度在主音上結束,在多聲部瑤歌中形成了較為獨特的風格。
如上例,二聲部重唱中,兩聲部所構成的大二度、大三度、小三度,體現了瑤族曲調的獨特風格。在瑤族的傳統節日里有一個特殊的節日——盤王節,每三年一次,逢農歷十月十六日這一天,瑤民便匯聚一起,載歌載舞,紀念盤王。
上例為瑤民跳長鼓舞時所唱的民歌曲調,從旋律線條可以看出其曲調特點為五聲音階,主干音:sol、la、do、re、mi,最后結束音結束在re 音上的商調式。
(二)國內創作現狀
國內作曲家在民族音樂創作這一塊有著成功的先例,如王西麟創作的交響組曲《云南音詩》、陸華柏《康藏組曲》、施萬春《節日序曲》、王酩《海霞組曲》等,作曲家均運用民族音樂素材進行創作,把中國的民族音樂元素融入到樂隊中,通過一系列的作曲手法,完美地把中國民族音樂元素用交響樂來表達。
二、瑤族音樂元素融入西洋管弦樂的創作體會
(一)整體結構與內在關聯
《五色瑤山》為奏鳴曲式結構。樂曲主要表現瑤山村民早上走在山間去勞動耕種時唱著山歌,山歌在山間回蕩,描繪情景交融的畫面。把音樂元素融入樂隊中,在配器上借鑒印象派的配器風格,描繪云霧繚繞的大瑤山早晨,用豎琴的高音區八度奏同音,形成一種空靈感,小提琴在高音區碎弓,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奏弱奏持續音,接著由冷色調短笛吹奏出一段旋律,在形容回聲上,用了圓號、單簧管作回聲。描繪云霧彌漫的瑤山上,瑤民唱著山歌在山間回蕩的畫面。在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中,作曲家在描繪仲夏午后,在弦樂組也用了提琴的碎弓,長笛吹奏旋律。
曲式結構見譜例3。
(二)旋律音調的貫穿及融入


瑤族音樂的曲調多樣,喜、怒、哀、樂無所不有,音樂的旋律音調婉轉、優美,易于傳唱,極具民族特色。創作交響樂的瑤族民歌素材,對素材進行加工,將民歌器樂化,在保持原有主干音上基礎上進行處理。
從上例中可以看出,民歌曲調主干音有la、do、mi、sol四音組成,音調高亢動聽,旋律悠揚寬闊,節拍自由,富有一定的思想感情和風俗特點。將這一旋律用于主部主題,同時展開部用這一主題進行主要展開。
上例為樂曲呈示部主部主題,主題音調來源于瑤族山歌,在曲子中將原來的民歌器樂化,用冷色調的短笛吹奏,描寫清冷的、彌漫著大霧瑤山,瑤民唱著山歌行走山間準備去耕種。用圓號作山歌回蕩在山間的回聲。低音提琴弱奏持續音,為主題作穩健而不失活潑的支撐。美國作曲家菲爾德·格羅菲在他的管弦樂組曲《大峽谷》第一樂章《日出》開始部分,也用了長笛與圓號的呼應。
副部描繪的是大山的景色。大霧彌漫在山間,太陽冉冉升起,風漸漸吹散大霧的畫面。
用連續十六分音符在不同樂器組的跑動來描繪風呼呼地吹散山霧。在調式上轉至兩個升號調,在音樂情緒上與主部形成對比。主部與副部旨在寫人、寫景,為講述情景交融的唯美畫面。杰出的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鋼琴作品《水之嬉戲》中,作曲家用十六分音符與三十二分音符的跑動來形容流水。
展開部講述太陽冉冉升起,萬物復蘇,沉睡中的鳥兒在樹上鳴叫,勤勞的瑤族人民在山間勞動,描繪漸漸蘇醒的大山里,逐漸熱鬧的場面。
整個展開部在配器手法上多運用管弦樂隊音型化寫法,通過音型化的律動來描繪大自然的生機活力。
在瓦西連科所著的《交響配器法》第二卷下第七章【管弦樂的音型化】中提到:音型進行與節奏有非常緊密的關系。它是節奏的一種表現。音型進行可能有的形式和類型是非常多種多樣的,但不論是怎樣多樣化,它到處都是運動的體現者,都是作品的織體所特有的“脈動”因素。運動是它的主要特性,這也正是音型進行的主要價值之所在。
再現部再現了主部主題,副部主題再現時,調性服于主部主題調性,副部主題在再現部中,織體更為豐富,描繪夕陽西下,在山間勞動了一天的瑤族村民,結束了一天的勞動,帶著勞動工具悠然回家的畫面。
三、配器及文化內涵的表現
(一)音型化織體運用
《盤王祭》第一樂章《五色瑤山》主要側重于寫人寫景,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貫穿全曲,豎琴的高音區與弦樂組第一提琴高音區的碎弓,大提琴組與低音提琴組的持續音,來描繪瑤山早上云霧籠罩著大山的畫面,豎琴的高音區八度同奏,描繪飄渺的云霧圍繞在山間,風輕輕地吹散山霧的畫面。



接著木管組開始陳述主部主題,運用管弦樂隊呼應寫作手法,主題由冷色調短笛吹奏,圓號、雙簧管與第一提琴作回聲呼應,弦樂組第二提琴與中提琴的碎弓,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的持續音作支撐,描繪云霧繚繞的大山,遠處傳來瑤民的歌聲,歌聲回蕩在山間。典型的管弦樂隊持續音與音型化寫法,主題由第一提琴和雙簧管分別陳述,樂隊漸漸加厚,描繪清晨靜寂的瑤山,太陽冉冉升起后,陸續到山上勞動耕作的瑤民。
這一段的配器理念塑造出云霧繚繞的瑤山,瑤民唱著山歌來到山上,用豎琴的高音區八度奏同音,弦樂組奏持續音,來表現微風吹著山霧,接著短笛奏出主部主題,描繪瑤民從遠處走來,歌聲若隱若現,在山間回蕩。副部則用十六分音符跑動的音型化描寫山風漸漸吹散山霧,這一段用瑤族音樂用管弦樂隊表達出情景交融,把瑤山里的人與景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
配器手法運用了動靜結合,使得音響效果極其飽滿,在瓦西連科《交響配器法》第二卷下冊中提到:持續音作為一種音樂的織體因素,它的作用正是:使音響更豐滿和穩定一些,把個別聲部引進動態的織體中,這些聲部定形為持續和弦或個別持續音,管弦樂隊持續音與音型化在這一部分的運用可謂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文化內涵的表現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產業富民,文化興村,發展民族音樂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需要。而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瑤族的音樂曲調豐富多樣,富有粗獷、高亢、渾厚、精悍有力,優美、抒情、柔和、婉轉,莊嚴、沉重,具有排山倒海之勢的百人大合唱歌曲等。
通過把廣西瑤族音樂元素在管弦樂作品中的實踐運用,提升人民群眾對于管弦樂作品中瑤族音樂元素運用的理解,使廣西瑤族音樂通過以管弦樂作品為載體,走向世界更高的、更廣闊的舞臺,達到強化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的目的。為傳承中國民族音樂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發展方向。可以提高中國人的文化底氣和骨氣,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有助于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蘇)瓦西連科.交響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
[2]佚名.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廣西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5.
[3]趙曉生.傳統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拉威爾.鋼琴作品集水之嬉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5]王酩.海霞組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瑤族音樂元素在管弦樂作品中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KY2013)。
作者簡介:梁建源,男,漢族,廣西武宣人,南寧師范大學教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作曲、作曲技術理論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