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承載了民族的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京白局是我國唯一一個以南京話為唱腔的古老曲種,其傳承創新具有時代意義和價值,對南京方言的探究極具深層意義。本文以實地調研、名人訪談、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為基礎,調查了解了南京白局保護和傳承、傳播的現狀,明確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并結合時代趨勢,借助數字化賦能南京白局,實現跨領域合作,希望能對南京乃至全國其他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創新提供借鑒性和指導性作用。
【關鍵詞】南京白局;傳承創新;數字化;非遺文化
【中圖分類號】J8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1—032—03
引言
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區的古老曲種,元曲曲牌中的“南京調”是白局的古腔本調,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形成于元朝末期的云錦織機房,是一種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說唱藝術。南京白局由南京話組成,長久以來,南京話以其清雅流暢、抑揚頓挫的特點以及其獨特的地位而受到推崇。所以繼承、發揚、傳播南京白局也可以為發掘南京話的文化價值和神秘魅力做出巨大貢獻。
一、南京白局發展現狀調查
我們通過專家電話采訪、調查問卷、新聞報道、實地走訪調研、南京白局公眾號推文和視頻、相關專業人士對于南京話意義評價,游客對文創產品的選擇要求數據收集、南京白局調查問卷等調查方式對南京白局在與音樂、游戲、內容創作、文化旅游的層面展開了深度調研和討論。分別發現以下問題。
(1)南京白局配樂所使用的樂器多為碗碟、二胡等傳統樂器,說唱形式不符合新時代的大眾審美;表演形式單一,與現代科技元素結合較少。
(2)在內容上,南京白局目前偏向時政和優秀傳統文化,無法與青年人在思想上形成共鳴,過多的偏離當下人們的日常生活會導致南京白局缺乏煙火味,與聽眾產生距離感。
(3)南京白局目前沒有與游戲結合的實物出現。
(4)在文旅方面,南京白局的有關宣傳多為官方網站,存在點擊量低,閱讀渠道少等問題;缺少對于南京白局的宣傳,沒有做到資源的有效利用;宣傳南京白局的景點太過固定,且白局在景區表演形式單一,缺乏創新和互動;市面上基本沒有有關南京白局的文創產品,而游客對于文創產品的需求在逐年上漲,該模塊前景廣闊。
二、南京白局的保護行動
南京白局得以發展,也是由于近年來國家對非遺工作的全面開展,才有了新的轉機。近十五年由瀕臨滅絕到傳承有序,目前各級代表性傳承人24名、老中青三代梯隊已逐步建立,先后建立了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南京云錦研究所、秦淮區文化館、北京東路小學分校紅太陽小學等南京白局傳習基地。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南京市秦淮區文化館獲得“南京白局”保護單位資格。
徐春華等老一輩藝術家整理出南京白局的唱譜和唱詞,將流傳下來的曲目進行了分類和編撰,同時也培養了一代青年傳承人,其中市級傳承人夏天就曾和嘻哈歌手合作過一首將南京白局與現代音樂融合的歌曲,南京白局也陸陸續續和中國傳統戲曲進行融合,2007年開始進入南京市各個中小學課堂。
三、“南京白局+” 賦能創新
(一)南京白局音樂創新
1.作曲創新
素說白局“曲調眾多,唱腔豐富多彩”,但傳統二胡,琵琶,板鼓等表現形式,容易讓人感覺每個作品聽起來大同小異,不能夠對某個作品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于編曲方面創新,可以嘗試將配樂的旋律性增強,也可以嘗試與其他配樂道具相結合。例如2020年,越劇就與西方交響樂碰撞出了別樣的火花。在越劇宗師許玉蘭誕辰100周年之際,兒子俞小敏打造了一場中西音樂相結合的《紅樓夢》,作為對母親的紀念。這樣的旋律更新創作,讓傳統唱腔被更多人接受,被更多人欣賞,也讓曲目的旋律在聽眾的腦海中更加深刻。
2.現代說唱與傳統說唱
白局是一種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傳統說唱藝術。在如今,在現代說唱藝術如此風靡的大環境之下,完全可以尋求現代說唱與傳統說唱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這樣的嘗試在2017年已有所收獲。南京白局傳承社與說唱歌手光光表演的南京白局rap《金陵游》,將傳統說唱與現代說唱融合起來。不同的說唱方式,結合直觀的觀感享受,更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審美,白局在年輕人方面的認識度因此也有所提高。大多都是現代說唱與白局兩種風格以穿插形式呈現在一首歌里。可以將二者特性相融合,說唱用白局的曲牌為配樂來呈現,而白局的唱腔也嘗試與現代說唱的節奏性音樂相結合。這樣的融合需要“大膽嘗試”,才能不斷探索出白局作為“說唱文化”的可能性。
3.與流行音樂融合
傳統戲曲藝術與流行音樂相融合已是目前推廣傳統戲曲藝術的大勢所在。無論是與古風歌曲相結合,還是以戲曲為核心改編成流行音樂,許多劇種在此都獲得了巨大成功。歌手江源東曾經創作了屬于南京自己的中國風歌曲《莫愁,莫愁》,這其中就融入了白局的形式。
(二)南京白局曲目內容創新
1.微觀內容,貼近民生
我們在收集研究南京白局唱詞之后發現唱詞內容大多為南京美食、風光等比較宏觀的描述,缺乏對南京人日常生活的細節性描寫。
可以以家庭或者個人為單元,以溫馨、友善、家庭美德等優秀價值觀為主基調,通過家庭或者個人跌宕起伏,向陽生長的心路歷程,展現出新時代的社會精神面貌,傳播社會正能量和南京人的日常生活;
2.抓住青春氣息,幽默詼諧
南京白局想在青年一代繼續傳承發揚下去,應該不斷更新唱詞內容,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創作出更加年輕態的南京白局。對于青年人,以戀愛、心理健康、人際關系等關注度高的話題為主,內容應偏重于幽默詼諧,將這些困擾年輕人的“通病”以幽默的方式化解,會更加得到青年人的關注和青睞。
3.設置懸念,吊足觀眾胃口
南京白局的內容大多平鋪直敘,對聽眾的吸引力不強,而一個展示給大家的東西最重要的是內容的深刻和創新,可以打動人。所以筆者認為南京白局在內容上可以在傳統的唱詞上改進,通過借鑒小說等文學作品的寫作技巧,將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有懸念,展示出南京白局的新面貌。
4.出品更多連續性的小故事
南京白局因源于織錦房工人的自娛自樂,所以大多短小精悍,曲目之間沒有明顯的連續性,顯得太孤立。南京白局可以借鑒電視連續劇或者一些故事書,創作出更加連續的內容,形成關于某一主題一系列的作品。
(三)南京白局的游戲化設計呈現
1.白局+劇本殺
白局+劇本殺的形式更多偏向于穿插白局表演,燈光秀以及 5D 技術的運用,如南京甘家大院所舉辦的《甘宅雅韻》,以“行進式夜游+沉浸式演藝”的形式,在劇本殺中穿插白局表演。
但白局+劇本殺的游戲形式在市場上占比較低,更多的是與其他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在主題文化園中作為一條支線展示。在線上相關的劇本殺APP 中沒有發現與白局相關的劇本殺。傳播白局文化需要貼近大眾生活,現存的展演形式較為單一,如果將白局融入到劇本殺游戲之中,不失為一種“活”起來的方法。
2.白局+密室
優秀傳統文化與密室的融合不僅可以體現出強大的代入感,也能讓人眼前一亮,感受感悟優秀傳統文化。如《風云周原》便是以周文化為背景,實景式搜證的沉浸式游戲滿足了優秀文化的再傳播再發展;《夜半歌聲》則講述了梨園中的愛恨情仇,將傳統戲劇融入其中。
白局+密室的創新形式具有一定的市場。將白局舞臺展演融入密室之中,作為解密元素之一,增加白局的傳播度;設置以白局為背景的密室,全方位沉浸式體驗白局的文化魅力。
3.白局+音游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 電子游戲行業不斷壯大, 并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而在多種多樣的游戲類別之中, 音樂游戲大放異彩, 憑借其復雜的技術性與高度的可玩性, 收獲了大批數目可觀的游戲玩家[1]。音游是將音樂以可視化的形式供玩家去體驗。音樂游戲除了 具有“音樂性”這一主要特點外,還應具有自然性、趣味性、創造性等游戲的共同特點。
非遺曲藝的特點可以使之與音游進行高度融合,通過音樂游戲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吸引玩家對于非遺曲藝的認識和了解,進而達到非遺曲藝的傳播和傳承。
4.白局+手游
白局+手游的相關形式在市場上處于空白,但各地其他相關的文物文化資源+手游的形式在游戲市場有所開發,如《江南百景圖》以手游形式重現了明代江南地區的人文風貌;《率土之濱》則還原了三國時期的古董文物;《故宮:口袋宮匠》通過重建故宮了解故宮結構與中國文化。此類游戲的開發可以依托博物館模式,博物館在促進旅游產業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南京白局的手游創新可與南京其他文化 IP 聯系,如秦淮河、夫子廟、金陵剪紙等,秦淮河文化可采取使用白局傳唱秦淮八艷故事的形式、金陵剪紙剪出特定人物或事件,以白局唱詞對應連接,構建大型手游模式,將白局穿插其中,探究白局文化。
(四)音樂可視化
音樂可視化是一種以視覺呈現為核心力量,這種技術通過智能的理解、分析、比較音樂作品的藝術內涵,結合外部的視覺呈現,使音樂作品更加直觀的展現,豐富了音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力,使觀眾對音樂藝術作品的理解層次得到提高[2]。
1.二維媒體應用
南京白局的內容大多以民眾喜聞樂見的南京文化為基調,處處體現著民風民俗和南京特色,將南京白局與動態漫畫、動畫創作相結合,通過動畫人物的塑造,動畫背景的升華,設計出符合當下審美的南京白局動畫,在保留中國傳統元素和南京白局唱腔的基礎上,融合動畫的靈動和生動的表現力,可以極大的促進南京白局的傳播。
2.數字展館搭建
我國非遺曲藝有多而雜的特點,不同曲種各有千秋,可以專門打造以非遺曲藝為中心的線下數字化體驗館,配置虛擬現實技術,實現人機互動。可將體驗館分為多塊展區,種類齊全,功能各異,為傳承人提供高科技集成的數字化舞臺,為曲藝愛好者提供非遺欣賞、交流、學習園地。
四、南京白局的傳承與保護群體
(一)地方組織
積極進行宣傳,合理提高對于非遺曲藝的財政預算。高效利用現有資源對曲藝進行宣傳,大力投資曲藝類展館,創建曲藝公眾號,以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弘揚曲藝文化。可在展覽館中增設體驗活動、交互設計,讓游客真切感受曲藝之美。此外,還可以將曲藝跟其他非遺文化結合,例如南京云錦,南京白局就是由南京織錦業發展而來,與云錦由密不可分的聯系。還可以定期舉辦曲藝文化展演活動,以合適的方式嘗試將曲藝表演融入文化旅游,打造獨屬于地區的文化景觀。
(二)非遺傳承保護組織和社團
經過調查,南京白局相關社團的活動表演頻次為三個月一次,或者集中在節假日。而且社團往往是小范圍內表演,場地小,觀眾少的現狀造成了南京白局在南京的知名度不高。筆者建議白局社團可以跟其他表演節目結合,通過其他表演加持,提高知名度和熱度。目前社團招收的學員多為中小學生,其中小學生居多,未來南京白局可以與高校合作,面向大學生招收。
(三)學校等教育單位
通過調查顯示,隨著學歷與白局了解程度之間呈負相關關系[3],學校對于白局科普教育過少。未來各大高校應面向廣大學生開設非遺曲藝類課程,設置課程實踐和戶外體驗,積極與非遺社團展開合作,定期開展曲藝講座等活動,實現“高雅文化進課堂”的高效開展。此外,還可以多所高校聯動,鼓勵大學生曲藝社團相互切磋和交流,從而引導學生樹立傳承曲藝文化的決心和使命。
五、結語
隨著“快文化”的沖擊和南京話的逐漸消沉,南京白局的發展面臨著許多困境,新媒體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南京白局的“重生”帶來轉機,有效結合互聯網和現代化科技,將南京白局在新媒體視域下進行跨領域融合,帶領南京白局走出困境,再次讓南京白局大放異彩,讓我國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倪浩.面向用戶體驗的音樂游戲設計關鍵要素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8(35).
[2]常璐.數字音樂可視化在非遺繼承與發展中的應用——以南京白局文化為例[J].藝術評鑒,2021(15).
[3]王宇晴,張鵬.信息化社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以南京白局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3(9).
作者簡介:宋佳音(2003—),女,漢族,山東濟寧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非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