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聾校語文教材是聾校語文教學的重要依據。聾校語文教師只有充分領會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才能發揮學科育人功能,發展聽障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以人教版聾校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課《搭石》教學為例,探討如何用好新編教材,提高聾校語文教學實效。
【關鍵詞】 聾校;語文;新編教材;語文要素
【中圖分類號】 G762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是教學的重要依據。2023年春季學期,《聾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下冊)》(以下簡稱新編教材)正式出版使用。新編教材遵循《聾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6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要求,吸納了普通小學語文教學的先進理念,與普校統編語文教材體例基本保持一致,充分體現了語文教材的整體性、關聯性、發展性特點[1]。聾校語文教學必須強調教材的基礎性作用。聾校語文教師只有充分領會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發揮學科育人功能,發展聽障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本文以六年級下冊第二課《搭石》教學為例,探討如何用好新編教材,提高聾校語文教學實效,以期對聾校語文教師有所啟示。
一、理解編寫意圖,準確把握語文要素
語文要素是指語言文字訓練的基本要素。只有準確理解教材編寫意圖,把握單元以及單篇課文的語文要素,才能精準設定教學目標,有效選擇教學策略,高效實施語文教學。新編教材中的語文要素,主要蘊含在單元導語、課后練習、學習提示以及語文園地中。
《搭石》是我國當代著名農民詩人、作家劉章的經典之作,整篇文章語言樸實、意境優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飽含著作者對鄉村的熱愛。這篇文章雖然是新編教材的新篇目,但卻是普校統編語文教材的經典課文(出現在五年級上冊)。由于在不同教材中的編排順序不同、呈現方式不同,該課文所承載的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亦有所不同。聾校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確立教材意識,準確把握課文在教材編寫體例中的位置,從而選擇最有價值的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的側重點。
新編教材依據“寬泛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主線,雙線組織單元內容。《搭石》安排在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本單元共有3篇文章,分別是《故鄉的蘆葦》《搭石》《鄉下人家》。從長江口外、東海之濱的綠色海島,到恬靜優美的小山村,再到自然和諧的鄉村田園,編者呈現了一幅幅美麗的鄉村畫卷,展現了純樸親切的鄉村情誼,這是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則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初步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進入第二學段末期,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學習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同一語文要素在不同課文中所承載的功能存在一定差異。教師要深刻把握教材的編寫體例,宏觀審視教材內容,全面了解整冊教材的編寫特點,準確領會語文要素訓練點,實施有針對性的科學有效的語文訓練。《搭石》以及本單元的其他課文表達情感外顯直露,適合初步體會。而第二單元語文要素“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感情的”,則不僅強調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更要求關注作家的表達方法。可見,語文要素的訓練與落實是一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螺旋發展的過程,教師要準確把握教材編寫意圖,不能隨意拔高、任意設定,也不能大而化之、一概而論。
二、深入解讀文本,體會精妙語言表達
聽障學生受聽力障礙影響,在語言學習方面存在困難,直接影響其思維的發展。聾校語文教師應將發展聽障學生語言作為第一要務,通過優美的語言文字,幫助學生增長認知、開闊思維、豐富語言。
新編教材精選的課文文質兼美,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典范。《搭石》一文的語言文字質樸,讀起來瑯瑯上口,內容淺顯易懂、情真意切、意味深遠。為了讓聽障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沉入文本,在文字中咀嚼、玩味、思考、揣摩,感受語言表達之精妙。六年級的聽障學生已經具備初步的語言基礎,但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是片面的、感性的、碎片化的。這就需要教師通過自然手語、具象圖片、真實畫面,將文本語言轉化為聽障學生可感、可知的形式,降低語言學習難度;更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度回歸文本,帶領學生感受語言文字之美,體悟語言文字的表現手法。
要讓聽障學生感受文本語言,教師首先需要吃透文本,沉入文本中去,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體悟作者的寫作心境,推敲詞語和句式,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發現文本的寫作之美[2]。如《搭石》一文,在教學前期備課解讀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寫作結構,總結歸納文章中秋涼擺搭石、路人修搭石、人們協調有序走搭石、相互謙讓走搭石、年輕人背老人過搭石等一幕幕如畫的情景,理清文章的整體脈絡,把握文章的整體架構。其次,要細致入微地揣摩文章呈現的語言之美,如認真體會“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嗒嗒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從音樂美、景色美、動作美三個層面感受作者表達的藝術魅力。再次,要深層次理解文本表現的美感:從老人來回踏搭石,體會老人心有他人,入微的體貼;從一行人踏搭石,體會協調有序,心靈的默契;從幫人踏搭石,體會助人為樂,淳樸的民風。總之,要透過文字,觸摸到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教師也唯有對文字進行深入解讀之后,才能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細品、深悟,才能將語文課上出語文的味道。
三、找準教學切口,理清教學思路主線
教材是實施教學的依據,是開展教學的起點,但教材并不等于教學內容。同一篇課文,不同教師的課堂處理方式是不一樣的。聾校語文教師要找準語言訓練的切入點,基于教材、因文而異、突出重點、靈活處理。要大膽取舍教學內容,每節課抓住一到兩個重點或關鍵問題,圍繞重點目標開展教學,帶動、引導學生感悟文本、體悟語言。這樣才能讓課堂教得輕松、學得有效。
在《搭石》一文的教學中,課后練習二和練習三提出的兩個問題可以作為教學的主線,教師可以依次設計兩個主問題。問題一:“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風景給人畫一般的美,你能用課文的語言,說說這如畫的風景嗎?”問題二:“搭石的美,不僅表現在美麗景色,更表現在美好的情感。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連接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你從哪些地方能夠體會到這樣的情感?找出文中的句段,交流一下。”這兩個問題,緊緊抓住課文中的兩句話,從景美與情美兩個方面引導學生自由閱讀課文,在文本中來回穿梭、反復體悟、認真揣摩。在學生研讀過程中,教師適時引導、巧妙點撥、有效引領,讓學生得到審美的體驗、語言的訓練、思維的發展、文化的積淀。
四、巧妙創造情境,強化語言運用實踐
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聽障學生學習語言,需要學以致用,將文本語言轉化為自身的語言,并在反復的語言實踐中內化為語言能力。聾校語文教師要給聽障學生創造表達機會,強化語言實踐。這種語言實踐,不能僅僅是找出文中的語言,作復讀式轉述,而應當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話語體系去主動地創造性表達,并在大量的語言訓練實踐中不斷地去修正、總結、規范,實現語言能力的有效發展。
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創造豐富的語言情境,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例如,教學《搭石》中“老人擺搭石”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角色對話體驗情境:“老人家,您好呀!我看您正急著趕路呢?為什么還費這么長時間,把不穩當的搭石擺好?”以此引導學生換位思考,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既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又引導學生深層次體悟老人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品質。再如,教學“讓搭石”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開放式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自由表達。“展開你們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懷抱著寶寶的媽媽來走搭石," " " " " " " " " " " " " " " ;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來走搭石," " " " " " " " " " " " " " " ;假如遇到扛著一大包行李的外鄉人來走搭石," " " " " " " " " " " " " " " ;假如有殘疾人來走搭石," " " " " " " " " " " " " " " 。”這樣的情境設計,豐富了課文內容,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又給了學生表達的機會,實現了語言的有效訓練。
五、落實立德樹人,發揮學科育人功能
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體現了價值立場和價值尺度取向[3]。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承載著獨特育人功能、反映著國家的意志,是社會主流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具有豐富的德育因素。教師要正視教材中所蘊含的價值取向,全面、客觀、真實、深度地反映教材的育人功能,努力創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語文課堂,讓聽障學生在語文課堂中逐步認同、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成長為新時代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搭石》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度領會鄉親們無私奉獻、一心一意為他人著想的人性美,團結互助、謙讓有序的和諧美,并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美好的親情、友情、鄉情,感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美好。教材練習“小練筆”設計了這樣一個話題:“你和鄰居或親朋好友之間發生過哪些讓你感到美好的事?寫下來,和同學交流。”這樣的問題設計,既凸顯語言表達訓練,更是德育要素的拓展與延伸。教師要落實好立德樹人,引導學生體悟親情與友情之美,在生活中發現人性之美,并在不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體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獲得精神世界的充盈與富足。
參考文獻:
[1]何致文.《聾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下冊)》特點解讀與教學建議[J].現代特殊教育,2023(1):31-34.
[2]陳彪.關于“吃透教材”的研究與實驗[J].中國教育學刊,2011(S1):20-23.
[3]陳先云.文道統一原則在小學語文教科書選文中的具體運用[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4):73-80.
本文為2023年度安徽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項目“信息技術與聾校語文深度融合應用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教育體育局教研室,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