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產階級政黨斗爭策略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史觀是制定無產階級黨的斗爭策略的理論前提,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闡明了無產階級政黨斗爭策略的目標指引,即擁有明確的革命綱領;無產階級政黨斗爭策略的堅定方向,即始終堅持正確的革命立場;無產階級政黨斗爭策略的靈活運用,即制定符合實際的具體策略。在制定和實施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策略時,要堅持將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短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相統一、以策略的實際效用優化為導向等原則。馬克思恩格斯無產階級政黨斗爭策略理論為新時代黨的斗爭工作提供了重要啟示:根據社會發展階段不斷調整黨的斗爭策略,根據形勢的復雜變化靈活制定黨的斗爭策略,實現黨的斗爭策略要堅持原則性與效用性的辯證統一。
關鍵詞:無產階級政黨;斗爭策略;當代啟示
中圖分類號:D05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4767(2023)02-0094-12
無產階級政黨的斗爭策略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政黨學說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寧在1914年撰寫的《卡爾·馬克思》中指出:“早在1844—1855年,馬克思就判明了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之一,就是未能理解革命實踐活動的情況和正確評價這一活動的意義……”[1]33縱覽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生涯,他們在不同的革命階段,根據不同的斗爭形勢,科學制定了不同的革命斗爭策略。馬克思無產階級政黨革命斗爭策略理論之所以是科學的,其前提在于擁有科學世界觀的指引。1885年,恩格斯在給維拉·查蘇利奇的信中提出:“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是任何堅定不移和始終一貫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條件;為了找到這種策略,需要的只是把這一理論應用于本國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了解這些條件……”[2]532革命斗爭策略問題本質上是一個實踐問題。而實踐必須有科學的理論指導,才能夠變得更加科學,更加有目的性。馬克思恩格斯所創造的科學的唯物史觀是制定符合革命時期斗爭策略的基本條件。列寧在闡述馬克思恩格斯無產階級政黨斗爭策略理論時,也進行過經典的論述:“把唯物主義辯證法運用于歷史、自然科學、哲學以及工人階級的政治和策略——這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最為關注的事情。”[1]75列寧的論述清晰地表明,以唯物辯證法為基石的新的歷史觀構成了無產階級政黨斗爭策略的理論前提。換言之,馬克思恩格斯將世界看成是動態發展的,基于這一規律,各個階級和各個國家同樣是動態發展的,因此制定無產階級斗爭策略就應該是在動態發展過程中進行綜合把握,而不是將政黨的斗爭策略看成是一成不變的。只有充分考慮社會發展的客觀階段,才能夠據此制定出正確的斗爭策略。
綜觀當前國內學術界對馬克思恩格斯無產階級政黨斗爭策略理論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三重維度展開的。首先,將無產階級政黨斗爭策略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子問題進行闡釋,并視作政黨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條件。如郭祎在論述馬克思主義政黨觀時,就認為馬克思政黨戰略策略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本質屬性與歷史使命在革命斗爭中的外化表現[3];符豪則將斗爭策略納入無產階級政黨策略的結構中進行考察,認為斗爭策略是內含于革命策略、改革策略、建設策略等諸多子系統的無產階級政黨策略之中[4]。其次,根據不同階段對馬克思恩格斯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理論進行研究。例如,費柯雄認為恩格斯晚年無產階級政黨斗爭理論適應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要求,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政黨斗爭理論的靈活性特征[5];洪世強認為,恩格斯晚年調整了馬克思早期無產階級暴力革命斗爭的路線方針,根據資本主義國家的現實發展提出了革命時機、革命手段、革命隊伍建設、革命同盟軍等方面的斗爭策略[6]。最后,將馬克思恩格斯斗爭策略理論納入無產階級斗爭精神視域進行闡釋。如李喆從斗爭的內容、形式、特點及策略原則等四個方面闡釋了馬克思恩格斯斗爭精神的基本內涵[7];蔣成會、鄭超華從重視黨的綱領的制定、明確黨的斗爭方向、倡導黨內紀律等方面闡釋了恩格斯的無產階級斗爭精神[8]。總之,國內學術界對無產階級政黨斗爭理論的研究并不鮮見,在研究中也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與嘗試,但對于無產階級政黨斗爭策略的關注度還不夠高,大多數研究是將斗爭策略作為政黨理論、革命理論或黨的策略理論的組成部分或細小環節予以闡釋,內容的同質性較高,且缺乏對其特征、邏輯和原則等內容的系統性探究。甚至有些研究出現了方法上的不足,諸如“斗爭精神”這樣的理論問題屬于意識形態研究領域,而斗爭策略則指向革命實踐領域,斗爭精神作為意識形態可以作用于斗爭策略,但斗爭策略顯然不是斗爭精神涵括的內容范疇,將兩者混而為一,并不是科學合理的研究路向。本文圍繞馬克思恩格斯無產階級斗爭策略本身,試圖廓清其內在構成,并闡釋其基本原則,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斗爭實踐提供經驗借鑒。
一、馬克思恩格斯黨的斗爭策略理論的內在構成
馬克思恩格斯無產階級政黨斗爭策略理論基本包含三重結構要素:無產階級政黨斗爭策略的目標指引,即擁有明確的綱領;無產階級政黨斗爭策略的堅定方向,即始終堅持正確的斗爭立場;無產階級政黨斗爭策略的靈活運用,即制定符合實際的具體策略。
(一)明確的革命綱領
無產階級政黨的綱領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首先,綱領是無產階級政黨建立的重要標志。無產階級政黨之所以能夠冠以群眾性政黨的稱謂,有兩個重要的判斷標準:一方面,是因為其基本成員是由工人階級中的先進分子所組成,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因其擁有革命性的政黨綱領。恩格斯在1887年撰寫的《美國工人運動》一文中提出,需要“組織具有自己的綱領并以奪取國會大廈和白宮為目標的工人政黨”[9]。這表明任何無產階級革命的成功,都需要明確而積極的革命綱領。尤其是恩格斯晚年時期,對于黨的綱領問題更加重視,并且強調如果一個黨沒有綱領,那么這個黨只能算是一個“宗派”。在《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一文中,恩格斯明確指出:“在德國連一個公開要求共和國的黨綱都不能提的事實,證明了以為在這個國家可以用舒舒服服和平的方法建立共和國,不僅建立共和國,而且還可以建立共產主義社會,這是多么大的幻想”[10]415。以上論述無不顯示,黨的綱領與黨的創立、成熟與否以及能否持續存在等根本性問題緊密相關。從現實情況看,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共產主義者同盟,領導國際工人協會,均是以《共產黨宣言》《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等綱領的發表為標志的。尤其是《共產黨宣言》這個黨的綱領的發表,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誕生了。
其次,黨的綱領是判斷黨的運動水平的界碑。無產階級政黨只有通過黨的綱領的表達才能夠稱其為無產階級政黨,因為一個政黨是否能夠真正代表無產階級,唯有在黨的綱領中反映的所屬階級的意志、愿望和要求能夠體現。因此,一旦一個政黨的黨綱模糊或缺失,就很難支撐起政黨的革命運動。恩格斯在《哥達綱領批判(給威·白拉克的信)》中明確指出,一旦無產階級政黨制定了原則性的綱領,“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樹立起一些可供人們用以判定黨的運動水平的界碑”[11]14。從“界碑”的語義而言,恩格斯給予黨的綱領極高評價,充分說明制定黨的綱領對于無產階級政黨建設與運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正是因為黨的綱領具有“界碑”性意義,因此對待黨的綱領必須采取極其謹慎的態度。從內容上看,黨的綱領主要表述了黨的基本理論和原則,是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水平與政治成熟度的集中體現,也是黨的運動水平與認識水平等各方面能力的綜合反映。1875年,在給倍倍爾的信中,恩格斯指出:“我們的黨在理論方面,即在對綱領有決定意義的方面,絕對沒有什么要向拉薩爾派學習的……”[12]據此不難發現,科學的理論對黨的綱領具有決定性意義,黨的綱領在政黨發展中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從實踐上看,作為第一部無產階級政黨的黨綱,《共產黨宣言》對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性質進行了完整而科學的闡述:“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13]44而對于無產階級政黨革命綱領的重要性,在馬克思恩格斯時代之后的無產階級政黨發展實踐中,同樣有著鮮明的體現。從列寧領導的俄國新型無產階級政黨到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都十分重視黨的綱領的制定,通過黨的綱領確立黨的路線,團結帶領廣大勞動群眾實現黨的政治主張。
黨的綱領的重要性,決定了制定黨的綱領應當遵循十分嚴格的標準。馬克思恩格斯對此有過大量的論述,細致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首先,要把新的科學的世界觀作為制定正確綱領的根本前提。所謂“新的科學的世界觀”,指的是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新的世界觀,也即唯物史觀。這既是他們分析一切問題的基本出發點,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建設和發展的根本依據。馬克思恩格斯在制定黨的綱領時,也是依據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展開的。因此,他們所制定的《共產黨宣言》,成為所有無產階級政黨黨綱永遠的范本。恩格斯之后的無產階級政黨發展實踐,也都證明了黨綱的制定必須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方能真正發展無產階級政黨,取得成就。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時,對黨的綱領的科學性進行了著重闡釋,并指出:“綱領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14]這里的“科學基礎”意味必須要從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唯物史觀出發,才能正確闡明無產階級政黨的實質和力量。其次,制定無產階級政黨的綱領,必須把黨的基本原則作為綱領的核心范疇。黨的基本原則應當是黨的綱領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始終強調的方面。恩格斯在提及他與馬克思共同撰寫《共產黨宣言》時曾經說道:“在1847年召開的兩次代表大會上,同盟進行了改組。第二次大會決定委托馬克思和恩格斯兩人起草一篇宣言,把黨的基本原則規定下來并公布于世。”[11]117在恩格斯看來,黨的綱領制定的核心內容指向了“把黨的基本原則規定下來”,因此黨的基本原則可以認定為黨的綱領的核心范疇,黨的綱領的制定應當圍繞黨的基本原則展開。從馬克思恩格斯所制定的黨的綱領的內容來看,也基本遵循了這個總要求。在制定《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時,也是根據當時的斗爭需要,堅持了“實質上堅決,形式上溫和”的原則,這項要求表明,在基本原則問題上,馬克思恩格斯的立場并沒有發生任何變化,而在某些細節問題上,則堅持實事求是的方法論,根據當時斗爭形勢的變化采取相對“溫和”的手段。
(二)堅定的革命立場
制定無產階級政黨的斗爭策略需要把握基本立場。馬克思恩格斯在《哥特弗利德·金克爾》一文中展示了這樣一個思想:在革命力量與反革命力量發生決定性的較量時,應該“無條件地站在革命一邊,不管代表革命的是誰,是法國人也好是中國人也好”[15]。馬克思恩格斯從正當性出發,或者說從人類整體利益出發來審視革命策略的基本問題,并據此制定革命策略,這也構成了把握無產階級政黨革命策略的基本立足點。那么如何在具體的策略制定中把握這個基本立場,恩格斯做了具體的論述。恩格斯提出,無產階級政黨要實行無產階級專政(或階級統治)的要求,意味著無產階級的策略必須始終以革命立場為基本原則,沒有革命的立場,就無法真正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要求。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策略的基本立場與原則,而且在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理論與實踐中,堅決維護和堅持了這個基本立場和原則。在《流亡中的大人物》這部著作中,他們揭露各種小資產階級流派的思想和策略。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捍衛無產階級思想立場和策略立場的獨立性和純潔性,使它們不受小資產階級的幻想和整個資產階級思想的毒害。1877—1878年,馬克思嚴厲地斥責了莫斯特的“革命空談”,痛斥了當時在社會民主黨中一時占上風的機會主義。
始終堅持正確的革命立場,要準確把握好策略和原則的辯證關系。這對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恩格斯在《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一文中,就對不能把握策略和原則的問題進行了批判,明確指出:“為了眼前暫時的利益而忘記根本大計,只圖一時的成就而不顧后果,為了運動的現在而犧牲運動的未來,這種做法……是機會主義,始終是機會主義。”[10]414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把純屬策略的問題提高到原則性問題高度上,是不正確的。在這里,恩格斯事實上已經闡明了策略與原則的基本關系。革命策略可以被理解為服務于一項眼前任務或積極斗爭的一個措施。它是根據形勢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與斗爭方式。而原則則包括一個綜合行動的體系,是所有革命行動所依據的基本的法則或標準。
始終堅持正確的革命立場,還要開展積極主動的“理論斗爭”。經濟斗爭、政治斗爭以及理論斗爭是無產階級斗爭的三種形式,三者構成了完整的無產階級斗爭體系。在黨內錯誤思潮的問題上,要時刻警惕、高度重視其對黨及黨的事業的危害性。面對一切黨的理論問題,不能采取折中主義的態度,要堅定原則與政治立場。馬克思曾對德國社會民主工黨領導人把合并看得高于一切,為求得與拉薩爾派在組織上的合并,拿黨的原則做交易,喪失政治立場的做法進行了嚴厲批評,指出這種折中主義或拿原則做交易的做法,是一個“斷然的退步”。在如何清除黨內錯誤思潮的問題上,馬克思認為要采取充分自由的理論討論的方法來進行,“任何的科學批評的意見我都是歡迎的”[16]。
(三)靈活的斗爭策略
靈活制定無產階級斗爭策略,需要先對策略進行基本的分類。從策略的基本類型來看,有的是進攻性的,有的是防御性的。馬克思在《“萊茵觀察家”的共產主義》一文中,針對當時德國議會對無產階級參加運動的態度進行批判:“無產階級譴責議會,是因為它執行防御策略,沒有轉入進攻,沒有大踏步地前進。”[17]215不難發現,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制定無產階級革命策略,從其實際應用的層面可以分為防御性與進攻性兩大類。列寧對馬克思恩格斯這種革命策略的分類方法,也持肯定態度。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策略就在于把各種不同的斗爭方法結合起來……其中每一個行動單獨來看,有的是進攻性的,有的是防御性的。但是總的說來,它們將導向愈來愈深刻、愈來愈堅決的沖突。”[1]302采取進攻性的策略,是因為在革命斗爭中,需要勇敢地面對敵人,而進攻者總是處于有利地位。恩格斯在《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一文中提出要注重進攻方式的應用,他指出:“起義一旦開始,就必須以最大的決心行動起來并采取進攻……必須在敵人還沒有能集中自己的軍隊來攻擊你以前就迫使他們退卻。”[18]在此處,恩格斯闡明了進攻性的革命策略對于革命斗爭初始階段的重要意義。進攻性的革命策略,需要一支有紀律的軍隊才能夠發揮其效用。馬克思在1851年寫給恩格斯的信中強調:“組織作戰,建立有紀律的軍隊,永遠是革命的第一個最重要的手段。因為只有依靠這個才有可能發動進攻,而只有發動進攻才能取得勝利。”[19]
馬克思恩格斯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指導無產階級斗爭,始終強調聯系實際,制定符合革命斗爭實際的策略。馬克思在撰寫《1848年到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文時就曾指出,一個集中體現社會革命利益的階級,一旦奮起反抗,就會直接在自己的處境中找到自己革命活動的內容和材料,并且強調它并不是理論上研究本身的任務,而是在實踐中尋找具體的斗爭方法。恩格斯則在《共產主義者和卡爾·海因岑》一文中提出了如何根據外在的環境變化而制定革命策略的問題,批判了海因岑不根據實際情況而盲目發動起義,明確表明了任何革命斗爭策略的制定,都需要經過認真思考,并且要顧及斗爭的實際情況。經過深入分析和研究,制定正確的革命策略才能夠取得革命的勝利。首先,制定革命策略要把歷史狀況分析透,明晰歷史狀況是制定革命策略的基本前提。恩格斯在對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革命策略進行指導時就指出,把歷史狀況分析透徹,才能夠在策略方面對群眾進行更好的鼓動。其次,要根據革命發展狀況相應調整革命策略。恩格斯在《共產主義者和卡爾·海因岑》一文中,針對海因岑的革命斗爭策略進行了有力批判,指出他沒有探討德國各個階級之間的復雜關系,以及他們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并據此考慮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因此這種革命策略并沒有適應德國的革命發展進程,而是十分任性地要求德國的發展適應自己。最后,要善于因地制宜制定革命策略。恩格斯在1894年的《未來的意大利革命和社會黨》一文中指出,“至于我所強調的一般的策略,長期以來我已經確信它的有效性……必須因地制宜地作出決定,而且必須由處于事變中的人來作出決定。”[10]472脫離現實的社會政治條件,完全無視政治斗爭的現實可能性,墨守成規地照搬一般性策略,難免會使革命斗爭陷入政治上孤立無援的狀況。
馬克思恩格斯在論述如何制定革命策略的同時,還強調要注意斗爭策略的基本態度與實施問題。1843年,馬克思在給盧格的信中說道:“如果我們的任務不是構思未來并使它適合于任何時候,我們便會更明確地知道,我們現在應該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2]7因此,無產階級政黨的革命策略盡管重要,但最根本的前提還在于要勇于實施,敢于戰斗。恩格斯在1884年寫給倍倍爾的信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強調無產階級政黨無論采取什么樣的策略,永遠要通過頑強反抗來贏得人們的尊重,通過持續的斗爭成長為一支真正強大的力量。如果對敵對者采取順從和讓步的辦法,無產階級將什么也得不到。盡管馬克思恩格斯強調頑強斗爭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并不拒絕妥協,而是認為應該善于利用妥協。無產階級革命的總原則與趨勢是進攻性的。妥協或者說防御,只是進攻中的妥協,是一種暫時的權宜之計。這種權宜性質的妥協實質上是為了更好進行進攻,在短暫的妥協中能夠團結活躍的、經常起作用的歷史力量,合力開展與反革命力量的斗爭。這也是馬克思恩格斯對無產階級政黨革命策略理論的內在要求,也就是無產階級政黨在革命斗爭中要善于正確使用力量,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孤立和打擊敵人。唯物史觀早已表明,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用徹底革命的辦法來解決無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就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去進行革命。不能將工人階級的斗爭局限于狹隘的行會與工會的利益,“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20]。
二、馬克思恩格斯黨的斗爭策略理論的基本原則
黨的革命策略在不同的階段具有不同的要求,這是由無產階級斗爭的整體形勢所決定的。因此在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策略的制定過程中,要依據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指引,堅持將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兼顧短期目標與長遠目標、始終以策略的實際效用為導向,方能制定出科學有效的革命斗爭策略。
(一)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
列寧在闡述馬克思恩格斯策略思想時就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策略,就在于把各種不同的斗爭方法結合起來,巧妙地從一種方法過渡到另一種方法。”[1]302在實際的革命斗爭中,馬克思恩格斯始終堅持和貫徹原則的堅定性與應用的靈活性辯證統一,指導無產階級政黨取得一個又一個革命斗爭的勝利。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則,這是一種對立面的統一。”[21]332具體而言,策略的原則性,就是指無產階級政黨在某一個階段內提出的革命或建設總路線和總任務的基本戰略方案。堅持革命的戰略目標,必須有的放矢、持之以恒,而不能隨意變動。對于無產階級政黨而言,要堅定革命策略的基本立場,堅持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能喪失革命原則,這是無產階級政黨斗爭策略的根本點,也是貫徹落實其他斗爭政策的根本要求。恩格斯在1879年寫給倍倍爾的信中指出:“只要這些人聲稱他們和我們同屬于一個黨,我們就不能同他們進行任何談判。這里涉及的是任何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內都根本不容討論的問題。”[2]444也就是共產主義者不能而且也永遠不會與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一道走。但原則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并不發生沖突,恩格斯在指導無產階級政黨進行革命斗爭時,也明確指出了應當善于根據當時的形式特點提出自己的策略和當前的任務,“必須依據情況改變策略”[22]。這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并不主張僵化的斗爭策略,而是要求根據革命形勢與條件的急速變化,靈活制定自己的革命策略。
(二)堅持短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相統一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要能夠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就要做到將最近的目標與長遠的目標有機統一。無產階級政黨的革命策略必須要有偉大的目標,只有確立了偉大目標,并沿著這個道路前進,才能避免失去方向而誤入歧途;在堅持長遠目標的同時,也要重視階段性目標的制定與實踐,只有分階段完成革命任務,才能夠最終實現偉大目標。換言之,凡是黨的現有力量能夠采取,并且在現有條件下能夠使黨得到最大成績的一切斗爭手段,黨都是可以采用的。但同時,無產階級政黨在參加當前斗爭時,絕不能忘記革命的遠大目標,不能因眼前的片面的利益而忘記了無產階級的遠大利益。馬克思恩格斯制定的無產階級革命要與工人運動整個進程相聯系的經濟斗爭策略,便鮮明體現了這一原理。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指出:“大工業把大批互不相識的人們聚集起來。競爭把他們的利害關系分開。但是維護工資這一對付老板的共同利益,使他們在一個共同的思想(反抗、組織同盟)下聯合起來。”[17]196這一論述闡明,片面的或眼前的利益并不能夠真正解決無產階級的斗爭問題。經濟斗爭或者是工會運動,必須要為未來的運動做長期的準備,也就是必須兼顧長遠的利益。
(三)堅持斗爭策略效用的最大化
1893年,恩格斯在給拉法格的信中指出,“我們的黨是唯一能夠而且一定會按照實際需要行動的黨。”[23]恩格斯在這里強調的,就是無產階級政黨一定要對革命斗爭的策略進行貫徹落實。即便制定了再好的策略,如果不去執行和落實,那么這些策略也不會發揮任何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始終堅持要在革命斗爭的實踐中獲得無產階級革命的不斷勝利。首先,執行無產階級政黨的各項革命策略,需要搞好各項具體的預防措施。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對于革命斗爭這樣嚴肅的問題必須提前進行精細的籌劃與準備。對于馬克思恩格斯而言,無論是新世界觀的發現,無產階級政黨的創立與發展,還是與資產階級的斗爭實踐,他們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1871年,馬克思在給弗蘭克爾和瓦爾蘭的信中,對巴黎公社領導人提出了個人的建議,提醒公社的領導人要注意做好預防性工作,“這類預防措施是決不會有什么害處的”[2]355。其次,要高度重視偶然性對斗爭發展的重要意義。1894年,恩格斯在寫給博爾吉烏斯的信中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到現在為止,他們并不是……甚至不是在一個有明確界限的既定社會內來創造自己的歷史……在所有這樣的社會里,都是那種以偶然性為其補充和表現形式的必然性占統治地位。”[2]669基于恩格斯的論述不難發現,制定無產階級政黨的革命策略時要注重對各種情況的分析與綜合,既要看到顯性的因素,也要看到隱性的因素,既要看出必然性的趨勢,也要看到偶然性的方面。最后,要爭取以小的代價取得最佳的效果。任何一項策略的制定,都需要講求最佳的效益。馬克思在1871年指導巴黎公社領導人時曾明確指出,“公社浪費在瑣碎事務和個人爭執上的時間太多了”,應該“趕快做你們認為需要做的一切事情”[2]356。馬克思還強調,如果能夠抓住時機,趕快去做應該做的事情,那么即便革命的策略有所失誤,也能夠彌補。但由于巴黎公社領導人沒有認識事態嚴重性,最終導致了公社運動的失敗。
三、馬克思恩格斯黨的斗爭策略理論的當代啟示
每個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決定了每個時代的任務,當然也決定了每個時代的斗爭方向。馬克思無產階級政黨斗爭策略理論在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階段都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今時代,馬克思恩格斯黨的斗爭策略理論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一)根據社會發展階段不斷調整黨的斗爭策略
任何斗爭策略的制定都是根據不同時代的具體任務而展開的。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斗爭策略的制定必須與當前的任務聯系起來。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13]52這就表明,無產階級政黨首先要進行的是政治革命。只有通過政治革命,將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才能夠具體地開展其他工作。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斗爭策略必須體現時代任務、契合時代主題。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面臨的便是山河破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因此無論是革命綱領、具體政策的制定,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以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中心任務。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新生政權面臨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力量的圍剿,民族解放斗爭的主題便轉移至新中國生存斗爭和外交斗爭上。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制定了符合當時國際形勢的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通過聯合蘇聯、抗美援朝、發展現代化國防等斗爭方式,打破了帝國主義的外交封鎖和戰爭訛詐。隨著20世紀60年代國內反右傾運動的擴大化,黨的主要領導人對中國社會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判斷出現偏差,對階級狀況的判斷產生錯誤,因此做出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斗爭策略,給黨和國家造成了巨大損失。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對于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回到了正確的軌道上。在此背景下,改革開放戰略的制定使得中國經濟社會進入高速增長時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巨大成就,也帶來了諸如黨內腐敗滋生、環境破壞加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受到沖擊等各類現實問題。根據這些問題產生的具體情況,黨中央相繼制定了不同的策略予以有效應對。可以說,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決定了黨的策略的基本方向。黨的斗爭策略的應用不僅僅是局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同樣要面臨諸如反腐敗斗爭、意識形態斗爭等問題。
“共產黨的正確而不動搖的斗爭策略,決不是少數人坐在房子里能夠產生的,它是要在群眾的斗爭過程中才能產生的,這就是說要在實際經驗中才能產生”,[24]歸根究底,黨的斗爭策略的制定要緊跟社會實踐的發展變化。黨的斗爭策略的制定能否抓住時代的主要任務、緊跟時代發展趨勢,直接關系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能否取得最終勝利。當前,無論是外部環境、國內環境或黨內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當今的世界,“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25]26;當今的中國,各領域各層面改革的“決心之大、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26]511;新時代黨內反腐敗斗爭雖取得了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但“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27]等問題仍舊不時出現。面對國內外、黨內外形勢的復雜變化,中國共產黨必須秉持戰略性思維來綜合掌握國內外的發展變化,堅持以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調整斗爭策略;要保持高度的政治警醒,以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要求自己,“決不能有松勁歇腳、疲勞厭戰的情緒”[25]64;要在駕馭內外形勢變化中不斷錘煉自身的政治能力,始終保持堅定的斗爭意志,“同企圖顛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企圖遲滯甚至阻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一切勢力斗爭到底”[27]。
(二)根據形勢的復雜變化靈活制定黨的斗爭策略
在時代發展潮流中,要抓住時代的主要任務,這決定了黨的斗爭策略制定的基本方向。但在具體策略制定過程中,要能夠根據形勢發展進行靈活變化。在19世紀40年代歐洲工人運動與無產階級革命開展如火如荼之際,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革命浪潮已經到來,制定了“全面進攻”的暴力革命策略,主張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口號就是“不斷革命”[28]。在各國無產階級革命相繼失敗以后,馬克思恩格斯敏銳地發現無產階級斗爭運動的高潮已經退去,此時的無產階級政黨應當選擇繼續積蓄力量,等待革命時機的到來。19世紀60年代,國際工人運動重新高漲,馬克思恩格斯適時地成立了國際工人協會,重新領導并推動國際工人運動。直到1895年,恩格斯在總結工人運動之際,明確指出:“1848年的斗爭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經過時了……”[10]538由此可見,在某個階段的斗爭過程中的形勢變化,會影響具體斗爭策略的制定。也只有依據斗爭形勢的轉變靈活制定并實施斗爭策略,方能夠取得斗爭的最終勝利。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也曾根據革命斗爭形勢的變化進行了斗爭策略的多次調整,諸如在多次城市工人起義運動失敗后,采取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斗爭策略,避開了敵人勢力強大的城市,選擇在廣大農村地區開展革命斗爭;當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且中華民族遭遇亡國滅種的危機時,又建議國內各方政治力量放下成見,建立團結所有愛國同胞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些都是根據革命形勢的急劇變化而提出的靈活的斗爭策略,這些策略保留了中國革命的火種,取得了良好的斗爭成效,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新時代的中國,“經過接續奮斗,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我國發展站在了更高歷史起點上”[25]7,綜合國力的提高、國際話語權的提升使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但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當代中國仍舊面臨著復雜的斗爭形勢,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領域的斗爭無處不在。尤其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其外在呈現為看不見硝煙的思想輿論斗爭。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借助其強大的輿論機器不斷地對中國輿論場進行滲透。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要通過平臺與流程的優化,實現資源整合,努力打造“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29]。在新型主流媒體的帶動下,增強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在思想輿論領域的影響力。歸根究底,新時代的偉大斗爭能否取得最終勝利關鍵還是在黨。中國共產黨要“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25]64,黨內政治生態問題同樣不可忽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黨風問題關系執政黨的生死存亡。”[25]68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作風是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初便融入血脈的政治基因。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在諸多歷史緊要關頭都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刮骨療毒的巨大政治勇氣清除自身弊病,是因為共產黨是具有自我革命鮮明品格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不在于不犯錯誤,而在于從不諱疾忌醫,敢于直面問題,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極強的自我修復能力”[30]。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要持續開展黨的自我革命,以高壓態勢保持反腐敗斗爭勢頭,不斷鞏固全面從嚴治黨成果,保證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能夠行穩致遠。事實證明,盡管當代社會斗爭形勢發生了諸多轉變,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從未遠去,侵蝕和腐壞黨的健康肌體的因素也未完全消失,斗爭策略也要因時制宜發生變化。既要以靈活的策略應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各種孤立滲透分化,也要始終以刮骨療毒的政治魄力開展自我革命,始終保持新時代黨的強大戰斗力。
(三)堅持黨的斗爭策略的原則性與效用性的辯證統一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展是在前進與曲折中進行的,在數百年滄桑巨變中歷久彌新,始終以人類的解放事業為矢志不渝的崇高事業。從游蕩在歐洲大陸的“共產主義幽靈”的萌發,至歐洲國際工人運動高漲時的發展,到蘇聯成立并不斷發展壯大推動工人運動進入高潮,直至蘇聯解體時陷入低谷。在21世紀,高高舉起世界社會主義旗幟的中國,無疑站在了無產階級事業的風口浪尖。經歷了諸多成功和挫折后的共產主義運動無不在昭示著一個深刻的真理:無產階級政黨只有善于制定斗爭策略并敢于實現斗爭策略,不斷推動無產階級偉大事業向前,才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任何的妥協或退縮,都有可能會葬送無產階級斗爭取得的既有成果。馬克思指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31]因為嚴重背離了馬克思主義,蘇聯最終走向了解體,使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了低潮;也正是因為堅持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后煥發生機,接過了振興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旗幟。在無產階級斗爭運動從未遠離的當今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想要建成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愿景,就必然要在斗爭策略上經常做出“變化”和“改革”。靈活性與原則性兼顧才是制定斗爭策略的科學方式,它可以在提升斗爭實際成效的基礎上,始終保證開展斗爭工作的正確方向。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斗爭工作的原則性可以總結歸納為兩大基本標準:在對外斗爭過程中,要始終維護國家核心利益,捍衛國家主權尊嚴,致力于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國內的各類斗爭中,要以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標準,始終圍繞黨的中心工作開展斗爭活動,堅定不移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斗爭的目標上看,任何斗爭活動歸根究底都是要爭取或獲得利益,都必須要兼顧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20世紀80年代,面對日益嚴重的發展困境,蘇聯共產黨急于求成,試圖以“500天計劃”迅速克服數十年積累的各種弊端,最終招致政權解體的慘痛后果。以史為鑒,黨的斗爭工作的開展必須要綜合考慮各方要素、權衡各項利弊條件,以放眼未來、兼顧長遠的戰略清醒實現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辯證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25]1-2敢于斗爭要求我們必須擁有斗爭的決心和勇氣,只有敢于斗爭才能堅定歷史自信,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善于斗爭要求我們必須講究斗爭的方法和策略,只有善于斗爭才能增強歷史主動,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必須面對的客觀境況,面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圍堵打壓,最重要的是守住社會主義底線,歷史和現實的諸多經驗已經表明,“一味退讓只能換來得寸進尺的霸凌,委曲求全只能招致更為屈辱的境況”[27]。但堅定的原則性并不意味著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以“借鑒資本主義創造的文明成果”為策略,在長期的合作和斗爭中,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長遠發展。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個領域的斗爭與發展中,堅持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效用性的辯證統一,是我們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共處時的根本之道,也是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行穩致遠、最終取得民族復興偉大事業勝利的根本策略。
參考文獻:
[1] 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郭祎.馬克思恩格斯政黨觀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9.
[4] 符豪.馬克思恩格斯關于黨的策略的思想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8.
[5] 費柯雄.恩格斯晚年無產階級政黨理論及其實踐演進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2.
[6] 洪世強.恩格斯晚年調整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策略的原因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2.
[7] 李喆.論馬克思恩格斯斗爭精神的基本內涵和現實意義[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20,18(5):7-10.
[8] 蔣成會,鄭超華.恩格斯晚年的斗爭精神及其啟示[J].嶺南學刊,2022(5):79-85.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84.
[1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1.
[1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 列寧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2.
[1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52.
[1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2.
[1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02.
[1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6.
[2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21] 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2.
[2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23.
[2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3.
[24]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25]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6]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11.
[27]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01).
[2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4.
[29] 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前線,2019(4):4-7.
[30] 正視問題的自覺 刀刃向內的勇氣[N].人民日報,2019-07-11(05).
[3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3.
Marx and Engels' Theory of Struggle Strategy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CHENG Liqin1, 2, FANG Zheng3
(1. School of Marxism,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1189,China;
2. Marxism-Leninism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Zhejia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adre
College,Huzhou 313000,China;
3. School of Marxism,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94,China)
Abstract: "The theory of proletarian party's struggle strate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party theory.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ounded by Marx and Engels is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for formulating the struggle strategy of the proletarian party. On this basis, Marx and Engels clarified the goal guidance of the struggle strategy of the proletarian party,that is,having a clear revolutionary program;the firm direction of the proletarian party's struggle strategy is to always adhere to the correct revolutionary position;the flexible use of the struggle strategy of the proletarian political parties is to formulate specific strategies in line with the reality. When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ary struggle strategy,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unity of principle and flexibility,unity of short-term objectives and long-term objectives,and optimization of the actual effectiveness of the strategy. Marx and Engels' theory of proletarian party's struggle strategy provide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the Party's struggle work in the new era:constantly adjust the Party's struggle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flexibly formulate the Party's struggle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complex changes of the situation, and persist in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principle and effectiveness to realize the Party's struggle strategy.
Key words: proletarian party;struggle strategy;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責任編輯:孔令仙]
收稿日期:2022-12-14
作者簡介:程麗琴(1990—),女,福建龍巖人,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方 正(1991—),男,安徽蕪湖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