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韌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在特質

2023-04-29 00:00:00李金貞
理論建設 2023年2期

摘 要:韌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在特質,道路韌性的鮮明特性包括:開拓性與斗爭性、原則性與靈活性和抗壓性與耐挫性。道路韌性的生成、強化、維系和持久,是由黨的強大領導能力、堅持走自己的路、深扎中華文化土壤、堅持人民立場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進與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深入,道路韌性的維護已成為一項具有緊迫性與現實性的時代課題,堅持黨的領導力量、市場配置力量和人民主體力量的統一,堅持發展與安全的動態統一,堅持中國發展與世界格局的統一,構成維護道路韌性的三大關鍵。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韌性;原則性;獨立自主

中圖分類號:D61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4767(2023)02-0033-09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我們必須……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1]。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憑著一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憑著一股滴水穿石的韌勁,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取得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有效應對了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接踵而至的風險挑戰,“使社會主義這一人類社會的美好理想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變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成功道路和制度體系”[3],彰顯了道路的顯著優越性與強大自信。因此,在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個重大原則,“堅持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僅有效應對了前進路上的風險挑戰,還在實踐中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與發展力,這種大膽探索、迎難而上等優良品性,是道路“韌性”的重要體現。韌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沖破一切困境、險境、逆境過程中的重要密鑰。如果缺乏韌性,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就難以適應紛繁復雜的內外部環境,難以在諸多危機沖擊與困難磨煉中愈走愈穩健、愈走愈強大。在發展過程中受挫受阻受難后自我修復與自我調適,在面對國際敵對勢力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橫加指責與攻擊時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在遭遇危機沖擊時積極應對與快速化解,都能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強大韌性。因此,將韌性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研究,有利于從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維度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具有優越與自信的密碼,有助于進一步闡明走對、走穩、走好、走遠、走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深遠意義,從而積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韌性的鮮明特性

韌性本是物理學、經濟學以及心理學等學科的常用范疇,近些年來也逐漸被應用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政黨學等學科中,取得了如中華民族韌性、中國共產黨韌性、中國共產黨政治韌性以及執政韌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韌性等研究成果。將韌性引申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領域,則意指其在實踐中遭遇挫折、危機時仍能積極應對與靈活調適,形成開辟新路、延續自身以及保持先進的特質與能力。韌性是剛而不猛、柔而不弱、剛柔并濟、剛健有為、勇于實踐、主動變革、敢為天下先等優良品格的集合體,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無懼苦難、自力更生、守正創新等韌性品格,正如列寧所說,“有韌性,能堅持,有決心,有決斷,善于反復試驗、反復修正,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無產階級的這些品質就是無產階級一定勝利的保證”[4]。可以說,韌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在特質,是戰勝苦難與創造奇跡的重要原因,其鮮明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拓性與斗爭性

開拓性與斗爭性是道路韌性在發展過程中具有起始性意義的鮮明特質。開拓性是指任何事物發展都要經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程,即任何道路都要在一定時間內生成、開拓與強化,任何試圖繞過自我探索、自我磨煉、自我學習、自我改進、自我完善的行徑,必然會損傷道路韌性。道路在發展中深受世界秩序演化、制度變化、社會變遷等復雜因素影響,這就決定了道路的開拓必然是曲折性、艱巨性與復雜性并存的過程,需要時刻保持不怕斗爭、敢于斗爭與善于斗爭的精神品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一定的時間與空間內探索、生成、演化、延伸的[5],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改造以及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進一步發展與深化,并在改革中與時俱進地“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領域中的一些具體道路”[6],“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1]。而斗爭精神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扶梯和動力[7],道路的開拓必然少不了斗爭。如果在開拓中缺乏斗爭性,遭遇挫折危難時則易脆易折,黨和國家也就不可能取得今日之偉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8]在實踐中,我們在各種斗爭中勇于開拓,“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1],走出了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鄉村振興道路、國家安全道路、大國外交道路等極具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斷拓展與完善。這種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和無畏艱難險阻的斗爭精神正是道路韌性的重要展現。

(二)原則性與靈活性

道路的發展方向必須是明確且堅定的,但基于道路自身發展之需,要根據世界、時代、歷史之變時刻靈敏應對,即堅持原則性與保持靈活性。原則性是指道路具有明確邊界且必須堅守方向、遵守原則、站穩立場,即道路一經確定,必須在一定的規則、框架、限定內運行,不因某些設定和意志而改變。靈活性是指在堅持正確立場和原則的基礎上,根據發展形勢以及內外環境變化進行調整。如果無法及時感知環境變化,或者感知出現滯后,則容易形成保守與消極態度而失去應有的應變力,韌性則會逐漸流失。“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在前進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持道不變、志不改,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不僵化教條地去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并善于根據我國具體實際與社會主要矛盾轉變迅速調整發展策略與靈活應對突發危機。無論是在蘇共垮臺、蘇聯解體使社會主義道路遭遇質疑與沖擊的應對上,抑或是姓“資”還是姓“社”、姓“公”還是姓“私”、采用“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等有關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問題的處理上,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未偏離社會主義方向。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我們的原則性必須是堅定的,我們也要有為了實現原則性的一切許可的和必需的靈活性。”[9]在實踐中,黨始終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和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根據時代之變與發展之需,創造性地提出了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以及堅持對外開放、開辟沿海經濟特區、先富帶動后富等系列舉措,都可以看出我國道路具有鮮明的原則與邊界,始終堅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同時又能結合中國實踐需要進行理論創新并做出一系列改革,這是道路韌性的突出表征。

(三)抗壓性與耐挫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即道路發展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會碰到矛盾、阻礙與沖擊。而考察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是否先進、是否成功,其有效驗證方式莫過于考量這一道路是否具有抗壓性與耐挫性。抗壓性是指面對逆境時的承受力與適應力,耐挫性是遭遇危機沖擊時的定力與耐力。任何經不住壓力和挫折沖擊的道路,其必然缺乏韌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而且“總是沿著無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10],故而歷經危機也能處變不驚、化險為夷、化危為機。如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因經驗不足和判斷失誤,我們的事業在發展中曾遭受壓力與沖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及時解放思想、撥亂反正、總結經驗并大膽實踐,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使之不斷發展完善。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挫折,給中國帶來了嚴峻考驗和強烈沖擊,但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成就,使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歷史演進中轉向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變化。在實踐中,面對諸如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性全球性危機事件,以及消極社會思潮多方位多維度沖擊等的考驗挑戰,依托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優勢,我們總能抵御壓力沖擊、破解發展難題,迅速化解危機與恢復社會秩序,有效應對風險、駕馭風險、化解風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不怕艱難險阻的特點,在重重考驗鍛造下依舊愈挫愈奮、愈戰愈勇,于困境中練就了“千磨萬擊”依舊保持“還堅勁”的韌性本色,展現出超強的抗壓力和耐挫力。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韌性的形成機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能從挫折甚至逆境中走向成功與勝利,是因為黨的強大領導能力、堅持走自己的路、深扎于中華文化土壤以及堅持人民立場的合力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實踐中展現出的超強韌性,奠定了中華民族改變前途命運、走向民族復興的堅實基礎。

(一)黨的強大領導能力是道路韌性生成和強化的根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1]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為顯著的優勢。這個優勢不僅是道路韌性生成和顯著提升的重要動力源,也是我們應對一切不確定因素、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最大保證與最強底氣。黨的領導能力越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應對環境突變的自我調適能力和抵御危機沖擊的抗壓耐挫力也就越強,道路韌性也就越顯著。

黨具有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強大領導能力,是我們事業不斷發展的“定海神針”和戰勝無數風險挑戰的“主心骨”。可以說,沒有黨的領導這根“定海神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然會因失去“主心骨”而難以在壓力下有效應對危機與化解風險,韌性也就無從談起。尤其是每當遭遇重大危機和風險的沖擊時,黨的強大領導能力便會迅速形成總攬全局與協調各方的政治領導能力、統一社會成員意志的思想領導能力、短時間內集中優質資源的組織領導能力,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風險挑戰不斷的復雜形勢下帶領人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困難,保障了國家的長治久安與人民的幸福安康。又因黨具有鮮明的人民立場、“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黨中央“定于一尊、一錘定音”的權威以及“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踏石留印、抓鐵有痕”“釘釘子精神”的組織力執行力、“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的使命擔當,贏得了廣泛共識,得到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和衷心擁護。黨的強大領導能力,“確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確方向,確保擁有團結奮斗的強大政治凝聚力、發展自信心,集聚起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磅礴力量”[1],能夠最大限度凝心聚力、聚合民氣,畫出了最大價值同心圓,使其全力以赴、同心同德、同向發力朝著共同目標前進,勠力同心戰勝了前進路上的風險挑戰。實踐證明,黨的強大領導能力既有剛性又有韌性,做到令行禁止,形成了解難題、促發展、辦大事、辦好事、化危機、應變局等強大稟賦,在危難中臨危不懼、遇亂不慌、遇挫有為,是道路韌性生成與強化的最根本保障。

(二)堅持走自己的路是道路韌性的堅實基礎

考察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是否具有韌性以及韌性是否持久,關鍵要看其是否敢于打破常規、敢于開路并堅持走自己的路,以及能否進行自我糾正、自我調適、自我提升。這種敢于開辟道路并堅定走自己道路的能力越突出,道路韌性維系的效力也就越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從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難走向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從來就沒有教科書,更沒有現成答案。”[1]“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11]鴉片戰爭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先后通過器物引進、制度改良、文化變革等途徑進行探索以改變國家命運,但均以失敗告終。我們也曾在革命時期因模仿俄國走中心城市暴動的道路,最終導致革命受挫;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走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道路,結果也使我們的事業遭受挫折。歷史上不少發展中國家希望通過生搬硬套西方模式以走上現代化道路,結果不僅阻礙了自身發展,還產生了一系列嚴重后果,出現社會動蕩、政治腐朽、人民受難,這樣的道路最終因缺乏韌性而被各種危機所吞噬。這些歷史事實證明,人類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夠脫離本國實際而依靠外部力量、通過一種復制改良抑或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模式,進而實現通往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的“康莊大道”,其最終的宿命往往因頂不住壓力沖擊而“夭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帶領人民在披荊斬棘、上下求索、不畏艱險中“堅持走自己的路”而走出來的“人間正道”,經歷了從“走俄國人的路”——“學會自己走路”——“走自己的道路”的艱辛歷程,并不斷總結歷史經驗、突破外來經驗限制、勇于打破陳規,既獨立自主又大膽實踐,在實踐中磨礪了應對風險與挑戰的特質。所以每當面臨各種風險和挑戰,黨領導人民總能快速應對與化解,展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磅礴向上的生機活力以及適應環境變化的強大調適能力,這種敢破敢立、敢闖敢試的品格正是道路韌性維系的強大來源與堅實基礎。

(三)深扎中華文化土壤是道路韌性的重要支撐

歷史和實踐證明,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道路選擇、形成與發展,其背后都離不開這個國家獨特的文化基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不例外。中華文化塑造了中國道路的獨特氣質[12],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并濟的文化土壤、根基、血脈、氣韻的滋養下越走越強,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中依舊保持勇往直前的發展態勢,為道路走穩、走強、走遠提供了豐厚的精神養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腳踏中華大地,傳承中華文明……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13]。這種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強大的前進定力表現為中華文明雖歷經數千年的磨難卻始終底色不變、賡續向前,尤其是中華文明蘊含的“天人合一、人本思想、貴和尚中、剛健有為成為全社會廣泛認同的文化觀念,它超越了地域和階層,成為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代代傳承,不為外來的力量所打破、所改變”[14],足見中華文化的強大韌性。中華文明追求“敬天愛人”“道法自然”“上善若水”“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格物致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兼收并蓄”等,厚植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胸懷天下、革故鼎新、堅韌不拔、安不忘虞的韌性精神,為其注入新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在繼承中華文明開放、包容、堅韌的文化根基下,在吐故納新中保持生命的常在常新,在實踐中保持了持久的生長力與適應力。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我們也時常會遭遇消極文化思潮的侵蝕與滋擾,以及一些突發性危機事件與改革難題的挑戰,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蘊藏的深厚文化底蘊與強大韌性根基,總能快速形成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統籌社會發展的稟賦,激發起人民群眾的拼搏、奮進、有恒的韌性品格,凝聚起前所未有的向心力,鍛造出鋼鐵般的意志,勠力同心應對和化解前進路上的風險和挑戰,以一種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是中華文明獨有的韌性神韻、氣質與品性,為我們進一步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深厚且持久的精神力量支撐。

(四)堅持人民立場是道路韌性的強大動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13],其堅持人民至上、堅守人民立場、堅決維護人民利益等“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我們黨攻堅克難、戰無不勝的最有力保障,是保持道路持久韌性的強大動力。

歷史和實踐證明,資本主義社會之所以出現諸如經濟危機、階級對立、勞動異化等固有的一些內在矛盾,就是在于只維護少數人與少數集團的階級利益,導致政權頻頻更替,社會陷入分化和撕裂。顯然,這樣的道路容易因為少數人和集團的利益壟斷及階級沖突而出現發展乏力、沖突頻發、效能低下、治理失效等困境,各種危機不斷涌現,故而每次在應對危機與挑戰中都難以生成促進發展和改善矛盾的凝聚力,反而導致矛盾不斷與危機加深,這也表明資本主義道路缺乏韌性。與資本主義道路不同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著鮮明的公正性、發展性與人民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13],這是黨最為鮮明的政治品格與政治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開創以來,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秉承消除兩極分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推進共同富裕、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等價值追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前進道路上無論是一帆風順還是遭遇艱難險阻和風險挑戰,都能獲得人民群眾的最廣泛支持,形成價值認知的最大公約數,確保國家經濟富裕、政治民主、社會和諧、文化繁榮和生態良好,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強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韌性。歷史反復證明,任何脫離人民、偏離人民、背離人民,不以人民群眾利益為根本目標的發展道路,注定效力和韌性不足,最終都因無法承受內外部壓力的沖擊而被侵蝕。可見,只有堅持人民立場、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取利益,才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保持持久韌性的內在奧秘。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韌性的現實維護

黨的二十大報告向世界和人民鄭重強調我們“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以及“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積極成果”。在極不尋常、極不平凡中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這些成就皆彰顯了道路的顯著優勢以及強大韌性,凸顯出“我們的事業之所以偉大,就在于經歷世所罕見的艱難而不斷取得成功”[15]。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們面臨的挑戰、困難、問題也前所未有,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舊突出、利益固化藩籬顯現、重大公共性危機事件沖擊、“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頻發等,對道路韌性維護造成了一定的挑戰。另外,世界格局深刻調整,各種矛盾危機與利益糾葛與日俱增,尤其是一些西方大國為了鞏固自己的霸權地位,竭力推進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以及霸權主義,更是利用貿易壁壘、技術封鎖、意識形態滲透以及通過制造一些危機事件以圍堵、打壓、遏制中國發展。因此,“打鐵必須自身硬”,我們要主動作為,精心培育、悉心呵護道路韌性,以更大的決心、勇氣與氣力增強對風險挑戰的應對能力、化解能力與調控能力,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

(一)堅持黨的領導力量、市場配置力量和人民主體力量的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精髓要義就是黨的領導力量、市場配置力量、人民主體力量及其形成的合力[16],其中黨的領導力量是道路韌性維護中最為根本的力量,市場配置力量是走好道路的關鍵手段,人民主體力量是道路建設的核心要素。唯有黨的領導力量、市場配置力量和人民主體力量同時發力、同向發力、綜合發力,才能在風險挑戰中遇危不亂,不斷克服困難、破解危局,始終保持道路的獨特優勢與強大韌性。

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強大的制度根基、制度邏輯以及制度優勢,要善于利用制度進一步完善、鞏固道路設計。在政治上要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領導水平以及激發黨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要“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使黨始終成為風雨來襲時全體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1];在經濟上要進一步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制度有機連接起來,形成靈活應變內外部壓力沖擊的強大能力;同時,要補齊民生短板,不斷完善各項民生制度,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利用平等競爭的體制機制激發人民的自立意識與創造潛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并將這三種力量有機統一起來。另一方面,要進一步處理好政黨、政府、市場和人民之間的關系。政府和市場作為中間環節,關鍵在于如何正確規范和引導資本更好地服務于道路建設。因此,要有效合理地駕馭資本,為資本設置“紅綠燈”,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沖擊生產資料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同時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高經濟效率,激發市場活力,釋放發展效能,協調好各方關系和保護好各方利益,不斷強化道路建設的制度效能,形成抵抗風險、駕馭風險、化解風險的有力屏障。總之,黨的領導力量、市場配置力量和人民主體力量缺一不可,只有發揮其合力作用,才能實現最大效能,使道路愈走愈穩健。

(二)堅持發展與安全的動態統一

發展與安全是貫穿道路建設的永恒主題。發展是安全的重要前提,安全是發展的堅實保障,堅持發展與安全的統一對維護道路韌性至關重要。目前,我國在統籌安全與發展以及應對各種重大風險危機方面仍存在一些挑戰,在準確識別危機以及科學應對風險等方面還需繼續加強。只有堅持發展與安全的動態統一,才能進一步保持與維系道路韌性的持久效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進一步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一方面,對于內部發展與安全問題,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善于抓住、把握、分析新的發展機遇,綜合研判、密切關注、快速識別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等領域面臨的一些具體風險,為有力應對這些風險和挑戰構筑保障機制,避免風險傳導、耦合、演變、升級[17]。另外,要始終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并貫穿于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筑牢國家安全屏障,不斷“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18],以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合力、厚植發展優勢。另一方面,對于外部發展與安全問題,要準確判斷國際形勢變化,不斷加強國際間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積極尋找新發展機遇,夯實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基礎,同時要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準備,織密織牢開放安全網,有效降低國際變局對我國改革事業的沖擊,不斷增強我國道路的發展競爭能力、風險防控能力以及維護安全能力。實踐表明,一國選擇重發展輕安全或者輕發展重安全的道路,都會因難以有效抵擋住風險和挑戰而遭遇侵蝕。為此,必須堅持發展與安全的動態統一,善于從紛繁復雜的環境中找準機遇并大力推進,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1],在危中尋機并不斷開創新局面,練就對風險挑戰的強大抵御力與復原力以維護道路的強大韌性。

(三)堅持中國發展與世界格局的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1]當今正處于百年變局的加速演進期,“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1],世界面臨的不確定性以及不穩定性,也更為突出,“危”與“機”并存,但“危”中也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機遇,我們也正處于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因此,維護道路韌性、科學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善于在世界變局中把握機遇以促進我國發展。發展能力越強,道路的抗壓力與耐挫力就越強,道路的韌性與定力也就越強。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提升,中國成為推動世界格局變化的重要力量,世界格局呈現“東升西降”態勢。一些西方國家為了維護霸權地位、攫奪更多利益,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層出不窮,打壓中國發展以及唱衰中國道路的行徑從未停止。這嚴重影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并影響道路韌性的維護。為此要加快中國發展步伐,正確認識世界格局的走向,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推動世界格局朝著有利于人類共同利益的方向前進,從而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韌性根基。一方面,在機遇面前我們要主動出擊,將戰略機遇不斷轉化為發展動力,進一步完善和加強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等方面建設,增強應對世界變局的調適能力以及抵抗外來沖擊的應變能力。另一方面,要將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聯系起來,始終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為世界創造新的發展機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作出貢獻,不斷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與話語權,強化對道路韌性的現實維護。只有堅持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的統一,才能形成抵御外來風險的駕馭力以及應對外部復雜環境考驗的應對力,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各種挑戰與沖擊中牢固保持“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強大韌性。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 習近平.共同開創金磚合作第二個“金色十年”[N].人民日報,2017-09-04(02).

[3] 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01(02).

[4] 列寧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1.

[5] 賀新元.辯證思維下的“中國道路”解讀[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6):130-139,160.

[6] 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17.

[7] 田旭明.深刻理解共產黨人“必須發揚斗爭精神”的豐富內涵[J].理論探索,2020(5):60-65.

[8] 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 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頑強奮斗[N].人民日報,2019-09-04(01).

[9] 毛澤東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36.

[10] 魯迅.熱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83.

[11]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2).

[12] 夏云,顏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支撐[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8:23.

[13]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01).

[14] 張岱年.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02.

[15] 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27(02).

[16] 韓慶祥.中國道路及其本源意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219.

[17] 鐘開斌.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應對風險挑戰的基本歷程與主要經驗[J].改革,2021(9):34-49.

[18]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人民日報,2020-11-04(01).

Resilience Is an Inhere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tudy and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I Jinzhen

(School of Marxism,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6, China)

Abstract: Resilience is an inhere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road resilience include pioneering and struggling, sense of principle and flexible, and compressive and setback resistant. The generation, strengthening, maintenance, and durability of road resilience are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Party's strong leadership, adherence to its own path, deep penet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dherence to the people's position. With the accelerated evolution of profound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and the deepening of comprehensive reform, the maintenance of road resilience has become an urgent and realistic issue of the times. Adhering to the unity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market allocation, and people's main force, the dynamic unity of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and the unity of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e world pattern constitute the three keys to maintaining road resilience.

Key words: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silience; sense of principle; stand on one's own

[責任編輯:倪大兵]

收稿日期:2022-11-13

基金項目:2022年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勞動正義視域下美好生活建構研究”(YCSW2022150)

作者簡介:李金貞(1998—),女,廣西梧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天在线网站|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色婷婷在线播放| 色悠久久综合|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a国产精品|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国产精品v欧美|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成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九色综合视频网|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 免费看美女毛片| 色综合日本|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欧美午夜网|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中国精品自拍|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伊人中文网| 91视频首页|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黑丝一区| 日韩精品毛片|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久久伊人操| 欧美狠狠干|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美臀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玖玖精品在线|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国产精品黄色片|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国产91小视频| a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视频大全|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日韩在线1| 在线免费a视频|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亚洲黄网在线| 精品三级网站|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高清不卡毛片|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午夜国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