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虛無主義話語試圖以柔性化的手段對唯物史觀的論證邏輯、階級主體和研究方法發起挑戰,然而唯物史觀話語自創立起就直指這類虛無主義話語內在的等級偏見、抽象邏輯和擴張本性的弊病。為了使歷史話語敘事適應新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條件,文章以歷史話語現實成因的揭橥、論證對象的糾偏和傳播路徑的阻斷為討論重點,在唯物史觀視域下對現存的歷史虛無主義話語進行批判和糾治。
關鍵詞:唯物史觀;歷史虛無主義;話語沖突;話語挑戰;話語批判
中圖分類號:D0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4767(2023)02-0106-07
目前學界對于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性分析,多是憑借唯物史觀的分析方法,探討歷史虛無主義思想的生成路徑,并剖析其內在的沖突和意識形態屬性,或是結合唯物辯證法的相關原理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現實背景,指明抵御和對抗歷史虛無主義觀念滲透的當代實踐策略。然而,對歷史虛無主義批判若僅僅局限于思想的內容,而忽視對于話語的生成緣由、表達方式、傳播路徑、論證方法等方面的剖析,則無法合理準確地運用唯物史觀這一“批判的武器”。鑒于此,本文首先闡明歷史虛無主義造成的話語沖擊,然后揭示歷史虛無主義背后的話語陷阱,最后針對當代歷史領域的話語現狀,從話語的成因、對象、傳播路徑三個方面提出相應的糾治之道。
一、當代歷史虛無主義話語對唯物史觀的現實沖擊
隨著歷史虛無主義話語的現代性嬗變,它對唯物史觀的論證邏輯、階級主體和研究方法形成新的沖擊,如以歷史偶然性抨擊人類文明形態的必然性、以階層話語消解人民的歷史創造主體地位、以實證主義研究方法替代批判性的歷史分析方法。深入剖析歷史虛無主義話語造成的現實沖擊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和把握其話語的內在邏輯和敘事手法,而且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揭示話語敘事的階級屬性和潛在威脅。
(一)以歷史偶然性抨擊人類文明形態演變的必然性
歷史偶然性成為當代虛無主義者“擺弄”公眾輿論的話語工具,以其隨機性、任意性、或然性與爭議性,來不斷制造話語議題的多發性熱點,企圖回避和對抗主流話語體系的規制。
首先,歷史“情節論”沉浸于野史中的趣聞軼事、戲說雜談,以道聽途說的方式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在泛娛樂化的時代,瀏覽量、點贊量、轉發量逐漸成為衡量話語影響力的主要指標,而歷史編纂、剪輯、排版的方法也受其誘導,以奪人眼球的技術、荒誕可笑的情節、低俗媚世的內容試圖妖魔化、戲謔化歷史事實,引導受眾陷入感官刺激、價值錯亂、言語扭曲的境地。
其次,歷史“假設論”迷失于現代性狀況,以當下立場評判與裁決歷史選擇和歷史趨向。用事后觀念去假設革命道路的不同選擇、革命領袖的不同策略、革命思想的不同遵循,實際上是試圖以錯誤的邏輯預設解構我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真實的歷史邏輯,以肆意捏造、無中生有的話語顛覆、抹殺主流意識形態的正當性與合理性。
最后,歷史“拆分論”架空話語敘事的歷史語境,隨意裁剪或拼貼歷史情境和歷史事件。通過任意拼貼與肢解歷史事實,使歷史話語敘事成為虛無時空背景下解構歷史真相的工具。常見的手法有:嫁接個體行為與歷史選擇、勾連成長背景與行事風格、雜糅話語實踐與目標指向等。其后果是,淺表化的敘事方式往往驅使人們停留于言語表象,無意識地接受潛藏其中的錯誤觀念及價值指引。
(二)以階層話語消解人民的歷史創造主體地位
階層話語區別于階級話語,歷史虛無主義者利用二者的諸多表象差異試圖證明歷史話語的超階級性。
其一,階層話語敘事不斷加劇與階級話語敘事的對立。在消費社會,身份符號的象征形式不再僅僅表明物質占有,還表現為消費品的選擇、所有物的操弄、時尚品味的更新等。這些潛在的話語表征形式無不彰顯著新形式的話語交鋒,它們以階層話語對抗階級話語,以階層共識抵制社會普遍性的話語認同,階級話語原先的批判性、人民性、歷史性被階層話語神秘性、層級性、此在性所磨滅。
其二,階層話語泛化了階級話語的主體范圍。在新的歷史時期,階級話語似已被階層話語所取代,社會成員不再能簡單地歸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對立陣營,眾多新生的社會角色及其話語權利需要在新的價值體系中得到統籌和規約。然而,歷史虛無主義者卻利用話語主體的泛化趨勢,融入某些偏激性的奇談怪論貶低英雄人物的光輝業績、歪曲軍民的團結一心、漠視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的累累碩果。
其三,個體性的階層話語模糊了集體性的價值原則。人的個體差異性因現代社會日益階層化得到增強,但也使歷史話語變得“去本體化”“去權威化”和“去宏大化”。在此背景下,歷史虛無主義話語移形變相,以市場邏輯逢迎不同受眾的口味,如以“低級紅”的噱頭消耗集體同理心,以“高級黑”的戲謔磨損社會正能量,集體性的嚴肅價值立場在“鬧劇”中被消解,價值底線在“笑料”中持續下移,崇敬之情在“褻瀆”中逐漸消散。
(三)以實證主義研究方法替代批判性的歷史分析方法
一方面,實證主義方法強調以話語材料解讀歷史事實。“于是,歷史可知的整個領域便被分割成無數細微的事實,每件事實都要單獨予以考慮。”[1]歷史虛無主義話語正是憑借這種所謂“科學”策略,試圖以瑣碎話語沖擊史實的固有聯系,同時,又以任意選擇的話語片段炮制出歷史的整體邏輯。歷史上的政治事變總是錯綜復雜的,若無視主要矛盾的存在和歷史事件的普遍性聯系,而任由個體主觀意志隨意擺置微觀話語因子,這不僅會使話語受眾陷入細枝末節的泥沼之中,而且可能誤導他們以實用性態度去主觀看待與評價歷史。
另一方面,實證主義方法拒絕基于歷史事實預判社會發展趨向。在實證主義視域下,歷史被看作是一系列彼此外在的事件的集合體,歷史學家的任務是歷史材料的收集與考證,而非弄清歷史聯系和歷史發展趨勢。歷史虛無主義者以此為借口強調歷史話語的“去政治性”與“去引導性”,并借此否認社會形態演變的基本規律。然而,解讀歷史話語的過程事實上同樣是書寫歷史話語的過程,解讀者的邏輯推演過程包含著價值選擇的過程。人們以實踐創造歷史的規律雖然會遭到意識形態偏見的遮蔽或拒斥,卻不會減少其話語本身的正確性和合理性。
二、以唯物史觀話語建構策略揭示當代歷史虛無主義的話語陷阱
雖然歷史虛無主義話語對唯物史觀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不可否認的是,唯物史觀的論證邏輯、價值取向、政治立場是當代歷史話語敘事的根本指導原則,也是抵御歷史虛無主義話語侵襲的重要理論武器和實踐指南。應當從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出發揭露歷史虛無主義背后的話語弊病和話語偏見,繼而為真實歷史話語的延續和發展掃清障礙。
(一)以唯物史觀話語的實踐根基與人本指向揭露歷史虛無主義話語的等級偏見
當代歷史虛無主義話語隱蔽的精英主義、個人英雄主義的傾向,是對唯物史觀實踐根基和人本指向的詆毀與背離。
唯物史觀話語的實踐根基表現為:其一,歷史話語的社會性。正如馬克思所言:“不僅我的活動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來進行活動的語言——是作為社會的產品給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會的活動……”[2]188但歷史虛無主義話語將社會性消融于個體性之中,以期抹掉話語的凝結力量和集體維度,從而動搖人的存在的社會性根基。其二,歷史話語的實踐性。詞句之間的聯系并不是概念的自我生成和邏輯的自行建構的結果,而是對社會存在持續變動的反映。歷史虛無主義的空洞詞句意在架空物質利益和經濟關系,以觀念景觀重建現實聯系。其結果是,話語主體淪為空談者,話語敘事淪為陳詞濫調和鑿空立論的“庇護所”。
至于唯物史觀話語的人本指向則表現為:其一,歷史話語的人本屬性。在馬克思的學術語境中,話語是確證“類本質”力量的中介物,它為人的對象化實踐活動增添了感性工具。然而,當前的歷史虛無主義者僅僅將話語當作愚弄人、控制人的異化媒介,以慣性思維和娛樂化思維將揚虛避實的歷史話語灌輸進話語受眾的頭腦之中。其二,歷史話語的人民屬性。不管歷史虛無主義者是否承認,社會歷史始終植根于人民物質實踐及其交往關系發展的進程。當代虛無主義話語強化個別英雄人物的主導地位,旨在貶低人民大眾的創造力;它們突出西方精英教育的優越性,旨在將等級意識強加給人民群眾。
(二)以唯物史觀話語的民族基因與文化傳承批駁歷史虛無主義話語的實踐幻景
歷史虛無主義話語的虛假性體現在:以價值中立掩蓋意識形態偏見,以科學論證遮蔽價值輸出,以文化交流掩飾話語霸權。而與其對立的唯物史觀話語則真正站在各民族差異性、多樣性和融合性的立場上探究史料與史實,總結歷史規律。
首先,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歷史方法引入話語體系。馬克思認為,一般歷史哲學是虛假的“萬靈藥”,它的超歷史性質限制了它的實踐指導性。基于此,話語應當與本國實踐相結合,使其反映民族的語言特性、文化的知識底蘊、群眾的表達習慣。而歷史虛無主義者通過不斷套用西方話語體系、理論體系、價值體系頻繁植入、剪切我國歷史話語敘事,企圖重組話語權優勢打擊大眾的道路、理論、制度與文化自信。
其次,將歷史必然性與主觀選擇性的統一融入話語敘事。歷史必然性與主觀選擇性二者的結合為各民族爭取自身的民族解放奠定了理論基礎。歷史虛無主義話語正因忘卻了二者的辯證關系,才使話語敘事缺乏深刻的歷史根基和精神積淀,純粹為了通俗而低俗化,為了趣味而失真化,為了蠱惑而空泛化。
最后,將“知行統一”的思維納入話語敘事。從馬克思恩格斯對待黑格爾哲學的態度中,能夠看到話語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批判性的歷史思維給予它們以充分的開放性。“揚棄”的過程植根于實踐上把握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理論上將歷史科學與唯物主義的基礎相協調。歷史虛無主義者卻將話語的開放性與歷史的連續性、話語的反思性與歷史的實踐性割裂開來,繼而完全放棄了歷史話語斧正與完善的可能。
(三)以唯物史觀話語的政治屬性與全球視野抨擊歷史虛無主義話語的狹隘視域
唯物史觀話語自創立之日起,就自覺地圍繞在人的生存境況的周圍,為國際無產階級發聲,為世界底層民眾爭取權利;而歷史虛無主義話語則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對立面,利用全球化進程進一步擴張西方話語霸權。
歷史話語無法回避自身的政治定位。唯物史觀話語的政治屬性是“階級性”“黨性”“群眾性”“人民性”,因為“唯物主義本身包含有所謂黨性,要求在對事變做出任何估計時都必須直率而公開地站到一定社會集團的立場上”[3]。唯物史觀話語的政治屬性非但沒有弱化歷史話語的客觀性與科學性,反而因其實踐性沖破了歷史虛無主義話語造成的政治“死胡同”。歷史虛無主義者宣揚的“價值中立”“順應潮流”,實則旨在躲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媒體的監督與管控,以便悄然引入西方資本主義的價值觀。
唯物史觀話語的全球視野是世界歷史、國際共產主義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觀的有機結合。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話語雖起源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但它面向的始終是全球語境,因為他不僅深刻認識到資本的全球化擴張及其伴隨的文化輸出趨勢,而且意識到“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2]539。正是因為唯物史觀話語從未摒棄過內在的超越性和預見性維度,所以馬克思才得以提出“自由人聯合體”[4]的構想。然而,當代歷史虛無主義者打著“破除崇高,融入生活”的口號,不但未能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實踐當中,卻反而使歷史話語庸俗化、惡俗化、媚俗化,也未能保留超越性語境下的批判性可能,使歷史認知流于形式、落入窠臼。
三、唯物史觀視域下當代歷史虛無主義話語的糾治策略
當代歷史話語認同危機既來源于差異性話語敘事的出現,也是物質基礎的急劇轉變、傳播路徑的迭代更新、解讀標準的各執己見、話語對象的莫衷一是等社會境況造成的結果。由此,沖破虛無主義話語壁壘,生成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趨勢的歷史話語共識,就成為理論與實踐探索的重要任務。
(一)釜底抽薪:歷史虛無主義話語現實成因的揭示
若想實現對歷史虛無主義話語的徹底批判,必須基于唯物史觀的分析方法,探尋它不斷“抬頭”的內在緣由與外部動因,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扼制其蔓延與擴大的趨勢。
首先,變動不居的經濟實踐是歷史虛無主義話語的存在基礎。馬克思曾言:“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5]歷史虛無主義話語作為社會意識的表征形式同樣受制于社會的物質生產過程。現代經濟社會以其快節奏的生活特征作用于日常文化體驗,碎片化的歷史話語滿足了現代人獲取信息的焦慮情緒,迎合了人際交往的浮泛化信息需要。有效抵御歷史虛無主義話語入侵,必須以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經濟實踐為根基,協調生存與發展之間的微妙聯系,使歷史話語真正適應于人們的興趣所盼和知識所需。
其次,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是歷史虛無主義話語的動力來源。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宣揚意義的空虛、歷史的虛無、理性的缺位等錯誤主張。該思潮雖源于西方社會,但早在19世紀西方對外殖民擴張時就悄然以“全盤西化論”滲入我國知識分子的文化實踐中;在20世紀蘇東劇變之后歷史虛無主義話語再次蔓延,提出所謂的“侵略有功論”“告別革命論”;而到了21世紀,隨著經濟交往和文化互通的增多,歷史虛無主義話語采用了軟性話術,如“自由主義”“憲政民主”等不斷攻擊并滲透進一些人的日常話語生活。為了應對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侵襲,有必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指導下盡快實現歷史話語的現代性轉化,使其成為應對歷史虛無主義話語的思想根基。
最后,日常性、學理性與政治性話語之間的斷裂是推動歷史虛無主義話語再次泛濫的重要因素。歷史話語及其邏輯包含有三重功能,即日常話語的經驗儲備、學術話語的知識積累、政治話語的境界提升。然而,在現代生活中三者卻時常呈現為“各自為政”的狀況。為了重新建立起三者之間的穩固聯系,需要使歷史話語通過批判性的歷史分析方法銜接日常話語與學術話語,使歷史話語借助主流意識形態價值體系串聯起政治話語與日常話語,使歷史話語憑借集體性、權威性的歷史共識縫合學術話語與政治話語。
(二)扶正祛邪:歷史虛無主義話語論證對象的糾偏
歷史科學的研究工作涉及史料積累、史實確認和史識互通三個方面,而歷史虛無主義話語早已滲透進這三個環節之中,使得話語對象的相關爭議始終難以消除。
其一,歷史虛無主義話語以瑣碎化的史料消解宏觀史學。歷史虛無主義話語在理論選擇方面除了接受實證科學的包裝之外,還借用了現代微觀史學的研究方法。微觀史學注重史料收集與考證,將歷史研究細分為具體人物、特定事件、民族志、地方志等專題并進行研討,“其特點和長處在于發現和闡述具體史實,提供專門的歷史知識”[6]。然而,本應助力于宏觀史學的精細工作卻被歷史虛無主義話語所利用,成為攻擊唯物史觀的工具。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歷史研究者要始終在唯物史觀的宏觀指導下開展科研工作,因為“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當做研究歷史的指南,而把它當做現成的公式,按照它來剪裁各種歷史事實,那它就會轉變為自己的對立物”[7],轉變為某種唯心主義和虛無主義的話語。
其二,歷史虛無主義話語以選擇性的史料沖擊歷史的客觀認識。選擇性內在包含傾向性與主觀性,它有助于歷史研究者在現實和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梳理蕪雜的史料,以史實確證歷史發展的主線。但與此同時,這種選擇性不能成為肆意妄為和鑿空立論的借口。“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但是,不管這個差別對歷史研究,尤其是對各個時代和各個事變的歷史研究如何重要,它絲毫不能改變這樣一個事實:歷史進程是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的。”[8]不能因為人的實踐意志的多樣性而否認經濟規律的必然性趨勢;不能因為個體實踐路徑的差異性而忽視歷史最終的合力作用。
其三,歷史虛無主義話語以實用性的邏輯吞噬歷史與邏輯的辯證關系。由于歷史虛無主義者認識不到歷史話語背后的精神發展和實踐驅動力量,不能領會歷史話語與觀念體系背后所蘊含的深刻的辯證法,因而在他們看來,歷史話語在現代社會的用途就只是茶余飯后的談資、個體知識儲備的材料、主流價值體系的說教。為了使大眾擺脫這類偏激性的話語,有必要通過史識互通的話語敘事說明歷史與邏輯的辯證關系,如在增進歷史認識的同時,借助通俗性讀物、趣味性故事、圖像化情境闡明歷史聯系。
(三)防微杜漸:歷史虛無主義話語傳播路徑的阻斷
歷史虛無主義話語之所以能夠傳播,原因在于它不僅善于“偽裝”,而且善于規避國內法律制度的約束、放大國際話語傳播的時效,以及利用新型話語空間的作用。
其一,完善法律制度,為歷史話語傳播設定責任邊界。歷史虛無主義者之所以敢于頻頻觸碰社會紅線,是因為我國文化領域的法律法規曾經存在指涉內容較為寬泛、責任主體較為模糊、懲罰措施不夠嚴厲、警示作用不夠明顯等問題。而當社會進入平穩發展的階段,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所認識,民族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歷史英雄人物的精神傳承、中國共產黨的價值引領也就成為全球化背景下應對意識形態安全挑戰的軟性堡壘。鑒于此,我國在改革開放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陸續修訂了《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等。這些法律不僅為話語議題設立了基本規范,而且明確了話語行為的責任主體及其應當履行的義務。
其二,優化國際話語傳播體系,為我國話語傳播拓寬發聲渠道。歷史虛無主義話語對我國的侵害并不僅僅停留于國內,它們還與國際敵對勢力相勾結,質疑、詆毀、否認我國發展的歷史事實、建設成就與歷史道路。我國話語傳播渠道的單一性和西方輿論場的偏見性使我國歷史話語敘事難以真正觸及西方的普通民眾,使其真正了解中國共產黨的“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好”、馬克思主義的“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蘊。為了打破話語閉塞的局面,必須拓寬國際話語傳播渠道,使官方渠道與民間渠道、正式溝通與非正式交往、貿易往來與文化互動等得到合理協調,繼而使話語的時效性與可靠性、生動性與政治性、歷史性與當代性實現有效銜接,使歷史文化話語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橋梁。
其三,凈化網絡生態空間,為歷史話語傳播營造開放且自持的公共話語平臺。相較于傳統的紙質傳播平臺來說,網絡平臺具有互動性強、更新頻率快、信息容載量高等優勢,亦存在話語內容真假難辨、話語主體身份隱蔽、話語議題魚龍混雜等挑戰。歷史虛無主義者常以社會公知和公眾意見領袖的身份,以“解密”“揭密”“釋義”為噱頭,以剪輯、拼貼技術為手段,以言論自由、學術探討、文藝創新、語言游戲為借口,肆意捏造英雄人物的所謂“佚聞佚事”、妄評我黨領袖的革命與建設決策、兜售歷史反面人物的反動言論。為了正本清源,不讓網絡淪為誹謗英烈的法外之地和謠言匯集的庇護之所,各地司法機關近年來著重加強了網絡舉報與監管工作,如三亞市公安局對羅某平侮辱抗美援朝志愿軍英烈的違法言論予以刑事拘留,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對許某侮辱英烈董存瑞的言論判處七個月的有期徒刑等。話語權的實現要以認同為根基,但也要以懲戒為手段,只有如此才能使規范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綜上所述,歷史虛無主義話語雖然對唯物史觀造成了一定的現實沖擊,如質疑社會歷史演變的必然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和歷史方法的批判性,但事實上這種沖擊無法動搖唯物史觀的堅實根基。這是因為唯物史觀不管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視域上,還是在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上都證明了自身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科學性體現在其理論本身奠基于社會歷史發展的現實運動,革命性則表現在它能夠甄別出歷史虛無主義話語背后的等級邏輯、抽象性質和民族偏見。鑒于此,應當始終堅持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揭示歷史虛無主義話語的現實成因,糾偏歷史虛無主義話語的研究對象,阻斷歷史虛無主義話語的傳播路徑,從而為歷史話語的合理解讀和廣泛傳播創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條件。
參考文獻:
[1] 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M].何兆武,張文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95.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歷史科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33.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6.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6] 徐家林.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生成及其批判[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2):138-147.
[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3.
[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2.
Critical strategies and Correction Measures of Discourse of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Nihilism i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LIANG Xueyu
(School of Marxism,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 Discourse of historical nihilism attempts to launch challenges logic of argument, class subject, research method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y means of flexibility. However, discours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ctually has revealed class prejudice, abstract logic, and expansion nature of historical nihilism since its being founded. Thus, correction of historical nihilism discourse i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ecomes keys to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for the sake of making historical discourse adapt to new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era conditions. And the points of discussion mainly include revelation of realistic sources, correction of argument object and blocking -up of traveling path.
Key words: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historical nihilism;discourse conflict;discourse challenge; discourse criticism
[責任編輯:王 磊]
收稿日期:2022-11-11
基金項目: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課”集體行動項目(教社科廳函〔2020〕14號-12)
作者簡介:梁雪玉(1995—),女,安徽蚌埠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與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