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豐富龜背紋形式使其與現代審美融合,發掘其東方文化魅力。文章首先對龜背紋文化內涵、造型審美、應用進行梳理分析,提取龜背紋設計元素運用形狀文法對龜背紋進行推演設計,并提出“傳承”和“再造”兩種衍生設計方法。最終以龜背紋主題絲巾為例,證明基于形狀文法對龜背紋再創新具有可行性。該方法可以快速生成創新設計方案,既豐富了龜背紋表現形式,又借助文創產品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延續,為其他傳統紋樣保護及創新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關鍵詞:龜背紋 形狀文法 傳統紋樣 文創設計 幾何紋樣
中圖分類號:TS9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3)22-0001-05
Abstract:In order to revitalise the turtleback motif,integrate it with modern aesthetics and explore its unique oriental cultural charm. The article firstly composes and analyses the application,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modelling aesthetics of the turtleback motif,extracts the design elements of the turtleback motif and uses shape grammar to deduce the design of the turtleback motif,and proposing two derivative approaches to design:“heritage” and “reinvention”. Taking the turtle back motif silk scarf as an example,it proves that it is feasible to reinvent the turtle back motif based on shape grammar. This method can quickly generate innovative design solutions,which not only enriches the expression of the turtle back motif,but also perpetuates it in daily life through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providing certain ideas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innovation of other traditional motifs.
Keywords:Turtleback Shape grammar Traditional motifs Creative design Geometric motifs
龜背紋是一種由六邊形為構型單位的吉祥圖案,起源于龜文化,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價值。與龍文化和鳳文化不同,龜在傳統文化中并不具有顯著的社會和政治地位,但其文化價值卻不斷傳承和發展,龜背紋也以其鮮明的造型、色彩和藝術表現力而獨樹一幟,與其他設計元素的融合更能凸顯自身文化意義和價值[1-3]。
目前有關龜背紋研究,主要集中于三方面的探索:一是龜背紋的造型構成及構成研究[2-3];二是龜背紋文化意義與價值研究[4];三是龜背紋創新設計及應用研究[3][5]。可以看出學者對龜背紋的重視,體現了龜背紋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目前對龜背紋創新再設計的研究還較少。現存的龜背紋創新設計較多是直接套用紋樣,色彩形式與現代審美不符,未融入日常生活,缺少美學與實用的設計。運用形狀文法對龜背紋進行創新設計研究,將傳統龜背紋轉化為數字圖案,在保留龜背紋特色前提下,快速生成一系列適應現代審美的龜背紋創新圖案并進行應用,可以為龜背紋創新設計提供新的路徑。
(一)龜背紋文化內涵
紋樣除了審美意義以外大多具有符號意義[6],即紋樣的裝飾作用是與文化內涵相輔相成的。設計美學中也強調了設計的文化價值。吉祥紋樣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龜背紋是中國吉祥紋樣的一種,對龜背紋文化內涵的理解和運用可以使設計更具美學和文化價值,與用戶產生共鳴。龜在古代被視為長壽的象征,《逍遙游》中就提到“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而龜背紋是由具象的龜抽象而來的六邊形幾何紋樣,因此被賦予長壽的祥瑞寓意。“龜”與“貴”音似,因而“龜”延續了“富足”之意[1][8],以“唐代龜形銀盒”為例(表1 1#),該器物整體造型呈現龜的形態,生動形象。盒蓋上整齊排列的龜背紋具有秩序感,紋飾和造型強調龜的特征目的在于突出延年益壽的寓意。
總的來說,龜背紋具有較高文化價值,文化自信使得越來越多的設計師使用中國元素,而龜背紋作為傳統文化的分支,在歷史長河中的不斷發展,驗證了其裝飾作用并寄予了美好期望,將其運用在設計中可以提升民族識別性。
(二)龜背紋造型審美
龜背紋源自現實中的龜,因此具有自然的美感,以六邊形為主要單位,簡練概括使其又具有識記性,在與其他紋樣結合時也不會顯得繁雜。人們在保持龜背紋基本構成的基礎上對其重新排列、組合及變形,形成了不同造型的龜背紋[1-4]。
1.對稱與均衡。龜背紋多以規律的形式組成四方連續或二方連續紋樣。排列方式主要有3種:散點排列、連續重復、幾何排列,常用的方式是幾何排列[1]。當龜背紋作為地紋出現時,規整地排列在織錦上形成連續圖案,整體視覺效果具有對稱均衡感,給畫面帶來穩定性。

2.節奏與韻律。龜背紋骨架結構主要是直線、聯珠或六邊形[1-4]。線型龜背紋可作為獨立的裝飾圖案整體風格簡潔大方,也可與動物、植物等紋樣重新組合成為新的圖案[1-2],如表2,這樣的圖案既有龜背紋對稱與均衡的特點,又有填充紋樣生動的特點,使得畫面整體富有變化。以表1 3#“元代龜背地團花錦”為例,龜背紋作為地紋,整齊重復地排列在織錦上,將團花窠裝飾于其上,使得畫面具有層次感增添了靈動性,兩者的結合使畫面富有節奏與韻律。當變形線條作為骨架時,則要在保持龜背紋六邊形基本構成的情況下與別的紋樣進行組合。
(三)龜背紋應用
紋樣的審美意義是其本質,即紋樣的裝飾意義[6]。龜背紋在各朝代均常被應用在瓷器、織錦、建筑等不同的載體上。龜背紋最早發現于北魏,盛唐到明代進一步創新,同時應用的載體也更加廣泛[2][7]。其中宋朝龜背紋注重秩序感,元朝則多作地紋或局部使用[2-4]。隨著時代的發展,龜背紋也隨之融入新的元素,在保留其自身吉祥寓意的同時,完美地與各時代審美觀契合,從而煥發了新的生機。龜背紋圖案大多為線和面的對比[1],形成了層次感豐富的龜背紋圖案,不僅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紋樣的魅力,也與現代設計構成法則相符合。

(一)紋樣元素提取
在對龜背紋進行創新設計之前,通過互聯網及書籍調研獲得大量龜背紋圖片樣本,基于對龜背紋結構、紋理的分析對其進行整理,采取直接提取紋樣元素的方式,將龜背紋抽象化并提取出了圖像中具有代表性的線型框架、變型框架兩類龜背紋。這些兼具美學與文化價值、蘊含深厚象征意義的龜背紋設計元素將在后續的再設計中得到運用,其造型美學與結構特征經過長時間的積淀,識別度較強,在文創產品設計中加以運用,有利于提升民族辨識度,增強文化自信。接著保留龜背紋原有特色并進一步篩選出合適的設計元素,將其作為后續創新再設計的主要元素,具體提取步驟如下:使用 Adobe Illustrator 導入樣本圖片,并使用鋼筆工具進行紋樣描繪,并將紋樣線條及元素規整。最后,按需調整輪廓粗細。建立的龜背紋素材庫(部分),如表3。
(二)色彩元素提取

色彩心理學中指出“色彩具有影響人類行為和情緒的作用”。從龜背紋圖片樣本中選取50張保存較為完整清晰的樣本,將其分為暖色系和冷色系兩組,每組各選取4張圖片進行顏色提取。以提高色彩元素的代表性。研究發現,配色總體和諧統一具有藝術裝飾性,多以兩到三種色系為主且飽和度較低,呈現古典淡雅的風格。綜上,使用Adobe Illustrator工具將提取的主要色彩進行像素化處理,并對其進行色值標注和整合,便于后期設計中的應用,也是對紋樣的一種延續,見圖1、2。
文章提出的龜背紋圖案的再設計方法是指基于形狀文法的龜背紋創新設計,依據形狀文法的推演規則,對龜背紋進行合理的演化,在保持龜背紋的造型特征和文化基因的同時,又能迅速地形成龜背紋設計方案。形狀語法運用規則擴展了形狀,增加了其衍生設計的可能性,便于圖形的快速生成。該方法最開始是由George Stiny和James Gips提出的[8]。根據定義,形狀語法(SG)可以表示為:SG=(S,L,R,I ),其中S是有限形狀,L是有限符號集,I是初始形狀,R是推演規則[8-9]。在確定初始形狀后,可以使用推演規則R對其進行變化,包括增刪、縮放、微調、置換等方式[8-9]。現階段,部分學者[9]已經成功地將形狀文法運用到了傳統圖案設計中,同時也有大量形狀文法在實踐中的成功應用證明了其可行性。因此,運用形狀文法的方法對龜背紋進行推演是可行的。
(一)基于形狀文法的龜背紋形狀推演再設計方法
對龜背紋樣進行推演變化,首先需要選擇典型的龜背紋元素,將其作為初始設計元素,接著運用 R規則對其進行推演,最后得到新的龜背紋紋樣單元,以在保留龜背紋基本特征基礎上對其進行創新再設計。生成性規則和衍生性規則如圖3、4。
(二)基于形狀文法的單元紋樣圖案推演
1.形狀文法對龜背紋單元的推演。選擇2個線型(D1、D2)及2個變型框架(D5、D6)龜背紋作為初始圖形,首先運用生成性規則,共生成4個龜背紋單元。演化1-演化4的推演過程見表4。文章此次以線型框架D1和D2為主要設計元素,并以其推演為例進行詳細描述。

演化1:以D1為初始形態,使用R6(旋轉90度)3次,獲得單元1;
演化2:以D2為初始形態,利用R6(旋轉90度)2次和R4(垂直鏡像)1次,獲得單元2;
在下一階段,對單元1-2使用衍生性規則以獲得最終設計元素。首先在形的基礎上賦予了單元顏色,與上文提取的暖色(#F2B79B、#F0926A、#E27041、#CB512C)冷色(#A1B0BD、#7995A3、#607681)有機融合,使其具有深淺遞進但又不突兀。將增色后的圖案使用1次R11(水平對稱)和1次R10(垂直對稱),獲得D1*;利用2次(R11水平)對稱和1次R10(垂直對稱),生成了D2*。將形色融合并借助推演規則進行變化,自始至終延續著龜背紋簡潔規整的風格,使得變化更豐富視覺效果更佳。推演過程及結果見圖5、6。D2*。
2.形狀文法與現代設計法則融合。以簡單性、功能性為基調,通過圖案和顏色變化,并結合現代扁平風格,創造出具有視覺吸引力的設計。為實現這一效果,D1*、D2*根據需要進行了一定的增添和刪減,然后通過應用 R11 和 R10 進一步調整,以確保其最佳形式。暖色調的配色方案體現了色彩和諧與對比的原則,為設計增添了更具吸引力的美感。構圖中,采用了符合平衡和比例原則的對稱構圖,如表5所示。
由此可見,形狀文法的應用創造了更多新穎的紋樣設計方案。而現代設計法則的融入,不僅豐富了龜背紋形式特征,更賦予了其新的時代內涵,利于更好地發掘龜背紋的實用價值與設計優勢,因此,這種創新設計為未來紋樣和創意產品設計提供了一定靈感。


文創及服飾產品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傳統紋樣向現代設計轉換的重要載體,有利于將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融合。以傳統圖案為題材的文創產品目前在市場上的占有率較高[9-10]。現階段國內外已有較多知名品牌將紋樣與產品結合,如圖7,斐樂(FILA)將紋樣以服飾為載體進行應用,產品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進行售賣,具有紋樣特色的同時,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龜背紋向來具有裝飾作用且應用廣泛,將龜背紋作為設計元素,可以賦予文創產品鮮明的民族屬性和吉祥寓意。因此,將龜背紋應用到現代文創產品中是可行的。

(一)絲巾設計主題
絲巾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熟悉并常接觸到的文創產品,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一定的裝飾作用,因此受到各類人群的喜愛[11-12]。選取龜背紋作為設計主題,兼具審美價值和使用價值。因此下文選擇以絲巾為例演繹龜背紋在創新設計中的實踐應用,從“傳承”和“再造”兩方面進行展開應用。在文化創意產品生活化并且契合現代審美的同時,提升文創產品的個性化程度,滿足消費者對于傳統紋樣審美價值與文化寓意保留的需求,將傳統龜背紋圖案與時代鏈接。
(二)傳承
為了保留龜背紋紋樣傳統特色,使其與現代設計接軌,提出“傳承”的設計方法。傳承即在延續形與色基礎上,考慮龜背紋規整簡潔的特點,結合幾何平面的方式重塑畫面構圖,從而使龜背紋在現代社會中創新性地傳承。
絲巾設計中有三大必需的元素分別是:構圖、元素和色彩[12]。以圖8、9中設計方案為例,元素上選用龜背紋單元1-2進行細化,采取重復、平移、復制等設計手法將元素布局于絲巾上,并分為二方連續及四方連續兩個系列;色彩上,絲巾上的顏色互相呼應且為相似色,方案一為橘色系給觀者帶來了日暖風和的感覺,而藍色系的方案二則呈現出月白風清的觀感。二者明度和飽和度變化細膩,既豐富了畫面層次,又營造出協調、平和的氛圍;構圖上,主視覺為龜背紋單元,將龜背紋疏密有度、點線面結合地運用于絲巾上,保留秩序美的同時又增添了節奏美。設計方案二在方案一的基礎上做了更大膽的創新,中心視覺部分突出龜背紋紋樣單元,將獨立元素與組合單元圍繞中心紋樣單元交錯使用,打破了常用重復排列的方式。總的來說,不論是設計方案一還是方案二,整體色調單純明快而不單調,具有和諧統一的美。此外,我國素有禮尚往來的傳統,將龜背紋主題的絲巾裝于系列禮盒中還可以作為禮品贈送,兼具紀念意義和社交意義。

“傳承”對龜背紋進行再設計,極大地保留和延續了龜背紋初始特征,將龜背紋元素靈活地設計于絲巾上,在保留“形”的同時不失龜背紋“富足”和“延年益壽”的美好寓意,以現代的視角對其進行延續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意的融合更好地體現了文化傳承性。
(三)再造
為解決龜背紋顏色、風格與現代審美不符的問題,提出“再造”的設計方法。并延伸出色彩再造及風格再造兩個系列。
1.色彩再造,即改變上文龜背紋設計方案配色。顏色可以使人的心理上產生情感變化[13-14],立足于現代審美,對顏色進行創新性的轉換并大膽突破,不僅豐富了呈現出的視覺效果,又讓消費者在視覺及心理上都有更多選擇,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同時,特有的色彩搭配可以使人產生一定的聯想。本次以設計方案二為例,通過4款方案詮釋色彩轉換給龜背紋主題絲巾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如圖10所示,原有絲巾配色為低飽和度藍色,凸顯沉穩平靜,將絲巾設計稿導入現代設計軟件Adobe Illustrator中借助重新著色工具對顏色延伸,增添對比色、互補色等色系的絲巾。通過對重新著色工具高級選項中協調規則調整,可以便捷地改變顏色。相似色(b)方案中,高飽和度的紅色、黃色、橘色的使用,使畫面呈現吉祥喜慶的視覺感受,使人聯想到春節貼的窗花;而對比色(c)及高對比色(d)方案的撞色與強烈色彩對比帶來較強的視覺沖擊力,但龜背紋自身規整的特性使得畫面又具整體性,四種設計方案均保持了扁平化的設計風格,輔以識記度高的色彩,在保留龜背紋辨識度的同時,將龜背紋以新的藝術形式再現。
2.風格再造,即通過改變原有圖案畫面內紋樣元素的風格,營造出新的視覺體驗。立足于延續龜背紋文化,深入挖掘現代流行風格與其鏈接的橋梁,不僅突破了龜背紋的固有美學,又體現了對不同風格的兼收并蓄,很好地傳達了意蘊。通過改變文創產品的情境風格即改變色彩、材質、形態等,以滿足多元化的審美需求及情感需求[15]。根據前文龜背紋的提取及衍生設計,對絲巾中龜背紋元素進行變化,從而創造風格多樣的龜背紋文創產品。再造方案(a-b)風格整體呈現一種暈染的感覺,再造方案(a)營造了一種使人溫馨的氛圍而再造方案(b);再造方案(c)呈現出一種像素風的感覺;接著再以風格反差最為明顯的風格再造(d)為例,在黑色背景上用熒光色勾勒龜背紋,將其與賽博朋克風格巧妙融合,在牢牢抓住賽博朋克具有科技感 富有感染力的熒光色配色精髓上,尊重龜背紋形意的結合,更利于與人們產生情感共鳴,如圖11。

綜上所述,通過“再造”可以使龜背紋與現代設計風格進行碰撞,迸發出更多火花,彰顯文化自信,更好地走近現代社會和消費者。要延續龜背紋的文化傳承性,不能固步自封,因此,今后對龜背紋的嘗試可以更加大膽,由于其自身簡潔規整的特性,使得龜背紋與現代流行設計風格的組合都不顯突兀,反而使其煥然一新。
文章以龜背紋為例,運用形狀文法對龜背紋進行推演與再設計,并結合“傳承”和“再造”兩種方法進行衍生設計。該思路有利于快速生成龜背紋創新設計圖案,豐富了傳統紋樣形式并賦予其新的活力,也提升了文創產品的文化內涵與民族特性,有助于設計師更好地挖掘傳統紋樣魅力,并將其運用于現代設計中。通過龜背紋主題絲巾設計實例證明此方法的可行性,將其運用于絲巾中不僅使龜背紋貼近人們的生活,又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推廣與傳播,也為其他紋樣在現代社會中再創新提供了思路。
基金項目:2021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1G037);武漢理工大學自主創新研究基金(項目編號:2021VI041);武漢理工大學自主創新研究基金(項目編號:2021Ⅲ038JC);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21115)
參考文獻
[1]黃傲雪. 明代服用龜背紋在現代服裝設計上的創新應用與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20.
[2]張婭妮.《梓人遺制》格扇門的龜背紋菱花圖案研究[J].美與時代(上),2021(07):42-44.
[3]張婉莉. 龜背紋的歷史演變及其在現代紡織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江南大學,2021.
[4]買發元.解析龜背紋所蘊含的符號學意義[J].戲劇之家,2014(16):283.
[5]趙海英,解光鵬,高子惠.基于數學規則的龜背紋自動生成方法[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22,45(04):110-115.
[6]田自秉. 中國紋樣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張慶. 敦煌圖像中服用龜背紋探微[D].北京服裝學院,2017.
[8]Stiny G. Introduction to shape and shape grammar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1980,7(3):343-351.
[9]王偉偉,彭曉紅,楊曉燕.形狀文法在傳統紋樣演化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包裝工程,2017,38(06):57-61.
[10]彭國華,劉凱雄.唐代織錦中含綬鳥紋的設計因子提取及應用研究[J].絲綢,2020,57(10):111-118.
[11]張婉玉,陳宇,周春燕.唐代織錦團窠紋分析及其創新設計[J].絲綢,2021,58(09):126-132.
[12]閆茹玉,張超,閆帥杰,等.侗族節慶文化視覺元素在絲巾設計中的創新應用[J].設計,2022,35(10):155-157.
[13]丁力,萬萱.文創產品中蜀錦圖案的現代性轉向研究[J].設計,2022,35(15):20-23.
[14]戴文雅,葉方.研究色彩心理學在UI界面設計中的應用[J].設計,2021,34(16):96-98.
[15]羅仕鑒,朱上上,唐云開.知識驅動的產品設計情境[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08,42(11):1849-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