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賦能學科教學。信息技術和教育相融合,有助于豐富課堂教育資源,靈活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滿足社會需求和終身發展的新型人才。暗示教學法注重有意識和無意識統一的原則,倡導在教學過程中應用積極暗示,在我國英語教學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本文將暗示教學法運用到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解決初中生詞匯障礙、背景知識缺乏和傳統閱讀教學方法單一的現狀,探究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快速閱讀能力和閱讀活用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暗示教學法,初中英語閱讀能力,策略探究
一、引言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投影儀、計算機、PPT課件等信息技術的使用極大地充實了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充分整合教學資源,改革教學形式;學生能通過觀看視頻、閱讀課外資料等方式獲取文本材料的背景知識,理解文本材料的意義與觀點。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注重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學的創新,促進課堂教學與現代科技融合。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對文章信息提取和分析的能力,以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然而,目前傳統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普遍存在“低效費時”的現狀。教學往往更加強調詞匯和句法的講解,而忽略學生對語篇主要信息和文化背景的獲取,也忽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無形中弱化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暗示教學法作為現如今應用最廣泛的教學法之一,注重詞匯的無意識習得,短期內學習大量教材,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夠很好地解決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將暗示教學法應用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結合信息技術,如大數據、云平臺、智慧學習app等手段,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打造閱讀教學的新形態。這不僅能夠給學生呈現豐富多彩的多模態課堂教學,還可以拓展暗示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范圍。
二、暗示教學法的概述
暗示教學法最初由保加利亞精神心理學家喬治·洛扎諾夫(Georgi Lozanov)在20世紀60 年代中期提出,又被稱為“啟發法教學”。該教學法吸引了許多國家的關注,并在美國、加拿大等國不斷發展成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教學方法,如“超級速學法”等。在我國,最早研究暗示教學法的學者是洪丕熙,他對暗示教學法的目的、原則和途徑進行了詳細闡述,為后來對暗示教學法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暗示教學的技術特征歸包括樹立權威、稚化、雙重交流、語調變換、節奏契合和假消極六大類。這些特征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運用暗示教學法來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
暗示教學法應用到英語教學中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第一,愉快而不緊張的原則。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越來越高,也更加關注非智力因素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情緒等因素和認識是相輔相成的,暗示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環境,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第二,有意識和無意識統一的原則。暗示教學法要求調節教學過程中理性與感性的關系,關注有意識心理活動和無意識心理活動的統一。第三,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則。這條原則強調教師利用暗示的手段,增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信任感,形成和諧友愛的師生關系,刺激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者的創造力、想象力、記憶力等能力。第四,設置情境原則。教師通過設置盡可能真實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組織豐富且充滿趣味的教材,采用交際性學習方式,從而使學生短時間內學習大量閱讀材料,提高他們的快速閱讀能力。
暗示教學法可以應用于外語教學的各個層次。教師在應用暗示教學法時,需要遵循四個原則,并巧妙運用六種技術。同時,教師還需要設計適當的閱讀課堂教學程序。在教學中,可以利用翻轉課堂、微課、MOOC平臺和移動客戶端等互聯網教學資源。此外,選擇合適的音樂和呈現全面豐富的文本材料,可以為學生提供具有視覺體驗和聽覺元素的語篇形式,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英語閱讀教學的質量。
三、初中生英語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一)詞匯基礎薄弱
詞匯障礙一直是初中生英語學習中最難克服的困難之一。詞匯的儲備量是初中生理解閱讀中復雜句子的關鍵,也是了解文本材料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深入交流感情的基石。學生詞匯量不足會導致跳躍閱讀、碎片化閱讀等問題。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詞匯積累無疑變得更為重要。然而,初中生在學習詞匯時往往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忽略了詞匯與語境之間的聯系,這不僅影響詞匯積累的效果,而且使學生難以在閱讀過程中靈活運用詞匯,進而難以把握文章的脈絡。為了克服這一障礙,學生可以通過線上搜索與網絡互動,尋找網上學習資源,預習新知識,鞏固舊知識,牢固掌握基礎詞匯。此外,還可以深入學習詞匯的含義以及在不同語境中的靈活應用。學生還可以通過MOODLE等網絡平臺關注社會中的熱點話題,這樣能夠學習一些英語閱讀學習中最基本的語言材料,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語篇內容。
(二)背景知識缺乏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不論是短篇的還是長篇的,敘事文還是議論文的文本材料都與傳統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在新課標頒布以后,明顯增加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考試占比,因為文化交流需要語言作為載體,即文化是通過語言來反映的。如果學生不能充分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就不能夠熟練掌握本國語言。例如,“monkey business”用中文的字面意思理解為“猴子業務”,但在英文中的表達意思為“惡作劇”。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翻轉課堂引導學生開展不同國家文化和習俗的專題討論,從而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并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
(三)傳統閱讀教學方法單一
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教師應該作為學習的引導者,帶領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內在學習動機。然而,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困擾,初中英語閱讀課堂的傳統教學仍然主要注重詞匯和語法的教學,而忽視了對文本的真實理解和表達方式。教師簡單地將新知識灌輸給學生,導致學生機械記憶,缺乏對知識的真實理解和對文本的真實感受。長此以往,學生會感到閱讀課堂枯燥乏味,失去對閱讀的興趣,難以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也無法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的應用能力。因此,教師需要改進閱讀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內在學習動機,引導他們在閱讀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實現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真正成長。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在線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各種類型的書籍和舒適的閱讀環境,以拓寬他們的閱讀興趣和能力。
四、“互聯網+”背景下,利用暗示教學法培養初中生英語閱讀能力的策略
(一)注重詞匯無意識習得,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詞匯量是提升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學生沒有足夠的詞匯量就難以分析、理解文章內容,也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閱讀理解的困難。詞匯量的增加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如詞根詞綴法、聯想記憶法等。然而,隨著中學生學習壓力的增加,利用外部環境的暗示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詞匯記憶的效果。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故事、音樂或圖像等方式喚起學生的情感反應,從而幫助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記憶目標詞匯。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認為,在腦海中習得的知識更加牢固。對于教學法來說,充分利用各種暗示手段可以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更有效地記憶詞匯。
依托“互聯網+”強大的教學資源平臺,教師將暗示教學法融于閱讀教學中,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提升學生閱讀能力。課前,教師利用詞達人線上學習平臺發布與本節課相關的視頻資源。學生通過提前預習,反復練習,無意識地習得單詞的發音、詞性以及用法。課中,首先教師通過語言的暗示告訴學生本篇文章中的生詞并不難掌握。這種心理暗示,可以讓學生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習的愿望,消除學生的厭煩情緒,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其次,教師播放一段輕松愉快的音樂作為背景,讓學生在全身心放松的情況下快速記憶所學詞匯。此外,教師根據在線上平臺上搜集到的要講授的生詞的應用情境,采用圖片和視頻等多種情景方式展示給學生,讓他們積極參與其中,活學活用。課后,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利用詞達人線上學習平臺布置單詞測試任務。教師則起到監督指導的作用,將學生錯誤率高的單詞記錄下來,線下采用粘貼的方式制作單詞墻,這樣學生就可以無意識地反復看到詞匯,在無壓力的狀態下,最終達到記憶單詞的目的。因此,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運用暗示教學法可以克服學生學習單詞的心理障礙,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擴充課內外閱讀資料,培養學生快速閱讀能力
擴充課內外閱讀資料是提高閱讀速度的重要方法。閱讀不同類型的文章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更愿意投入閱讀,閱讀量的增加則可以使學生使用更有效的閱讀技巧,快速抓住文章要點,提高閱讀速度。基于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遵循暗示教學法的基本原則,利用超星學習通、U校園、MOOC等在線學習平臺,布置閱讀任務,設計交際性練習,創設真實閱讀教學情境,緩解學生緊張焦慮的情緒,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確保學生在短期內學習大量的文本材料,閱讀速度得到大幅度提高。例如,在講授《Thanksg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通過MOOC發布一個關于介紹美國感恩節的視頻,營造出一個盡可能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更快地投入到閱讀中。閱讀課內,教師要向學生輸入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擁有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不僅能夠使學生開闊眼界,還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比較中文和英文思維方式的不同,更快地了解文章內容,加快學生的閱讀速度。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設計一些與文化背景相關的提問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更自由愉快地進行閱讀。
閱讀課外,教師要向學生提供課外閱讀資料增加閱讀量,讓學生有更多機會練習閱讀技巧,從而提高閱讀速度。在當今互聯網背景下,網絡為閱讀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語篇資料。學生不僅可以閱讀一些紙質版的英文書籍、專業刊物和文學作品,還可以通過電子書、微信等途徑獲得大量的語言輸入。在學習課外讀物的過程中,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
(二)增強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閱讀活用能力
教師在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活用能力。閱讀的活用能力是指學生能將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的能力。發散性思維的特點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較為全面地考慮問題。遷移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對所學的新舊知識進行對比,需要學生思維靈活地整體性地考慮問題。因此,發散思維的提升實際上就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活用能力增強的表現。
利用環境暗示培養發散性思維。人生活在環境中,必然會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人的認知活動也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在信息技術大環境下,教師充分利用各種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的相互搭配、互補、聯合,通過刺激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營造能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閱讀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辨能力、創造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鼓勵言語暗示培養發散性思維。言語暗示是指在無對抗條件下,教師利用間接、委婉、含蓄的話語對學生進行建議、勸告等,使學生自然地接受某些信息或在行為上做出改變。初中生的自律性較差,需要教師運用語言魅力激發他們對閱讀材料的思考。具備專業核心素養的教師通常能夠更好地與學生溝通,通過溫暖的鼓勵和幽默的言語使學生充分信任教師,從而加深學生對教師的信賴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生的創造性和發散性思維得以激發。此外,教師不僅可以在線上平臺發布討論等活動,而且可以定期帶領學生觀看有趣且富有創意的演講視頻,其中恰當的言語為學生提供新的知識和觀點,激發他們的發散性思維。
借助體態暗示培養發散性思維。體態暗示指教師通過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展現出親切友好的態度有助于吸引學生投入學習氛圍中。學生在閱讀中容易走神,教師可以用眼神或動作暗示激發學生內心的積極情感,讓學生對學習有更加深刻的體驗,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擁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實現互聯網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基本保障。“互聯網+”的積極推動不僅能夠實現教師和學生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利用,而且開創了英語閱讀教學的新局面。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暗示教學法通過心理途徑、教育途徑和藝術途徑使學生能夠更加高效地學習閱讀、發掘學生的潛力,樹立學生的自信心,真正提高教學效果。同時,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與技能,注重運用各種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將暗示教學法與英語教學相融合,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參" 考" 文" 獻
[1] Lozanov, G. Suggestology and Outlines of Suggestopedy[M]. Harwood:Gordon and Breach, 1978.
[2] 王景乙.暗示教學法影響發散性思維的實證研究[D].西南大學,2022.
[3] 陳建平,蔡章兵.“互聯網+”時代英語閱讀教學的改革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8(30):105-107.
[4] 易斌.暗示教學法在英語課堂中的應用[J].成人教育,2004(10):63-64.
[5] 袁也.近十年暗示教學法應用研究綜述[J].南京開放大學學報,2022(1):73-78.
[6] 沈志萍.論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J].學科教育,2000(04):23-27.
[7] 廖坤.洛扎諾夫暗示教學法的技術特點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3(06):65-69.
[8] 錢菁.暗示教學法與中學生英語閱讀速度的關系[D].華東師范大學,2008.
[9] 陳志敏.中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培養[J].外語電化教學,1996(04):31-32.
[10] 陳冬新.“互聯網+”中小學閱讀課程體系構建[J].出版科學,2018,26(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