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花
摘要:基于素質教育理念,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綜合發展。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管理者,要從班級管理的角度出發,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內容的滲透,積極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文章在闡述班主任德育工作意義、德育工作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分析班主任德育工作面臨的困境,探究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具體策略:更新德育觀念、提升專業素養、運用多元化德育方式、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以此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成效。
關鍵詞:班主任;德育工作;意義;內容;困境;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8-0129-04
德育是幫助學生實現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滲透德育內容,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和個人素質,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樹立正確人生目標的重要階段,因此,班主任要提高對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抓住日常班級管理中的有利契機,以多元化的方式進行德育滲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發展。對此,班主任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學科基本知識,還要探究使學生成長為高素質人才的途徑,這也是其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內容。本文在闡述班主任德育工作意義、德育工作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重點分析班主任德育工作面臨的困境,探究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具體策略,以此為班主任德育工作提供借鑒。
1.班主任承擔德育責任
德育是素質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德育工作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取得理想教學效果。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體包括學校領導、政教處、任課教師和班主任等。在教學中,與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班主任,學生對班主任的依賴性也比較強。在這一教學背景下,班主任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教育。班主任不僅是學生的任課教師,還是班級的管理者,可借助這兩種身份,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開展德育工作。班主任還是學生優秀道德品質形成中重要的外部影響者,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實施者,其言行會對學生產生直接影響。因此,作為德育工作的第一責任人,班主任要不斷提高職業素養、教學能力,積極承擔起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任,引導學生成長為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班主任是家校德育工作的紐帶
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也是學校德育的實施者,能夠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形成有效連接。德育工作如果沒有學生家長的積極配合,很難發揮出實際效果。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學生家長要積極配合班主任,雙方形成合力,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思想動態,家長都要與班主任保持聯系。在學生家長理解、配合的基礎上,班主任才能順利開展各項德育工作。班主任既是任課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紐帶,還能夠聯系學校和家庭,因此要正確處理自身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協調好任課教師和家長之間的關系,形成積極的家校合作關系,推動德育工作順利開展。
3.班主任是學生發展的榜樣
對于學生來講,無論班主任的教學能力是否突出,本身與學生的關系是否緊密,其都會成為學生學習生涯中難忘的人之一,是學生人生成長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人,對學生產生的影響甚至會長達數十年。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其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多是通過模仿,模仿自己崇拜的人或信任的人,而班主任就是學生崇拜和信任的人,有時會超過家長。因此在日常教學中,班主任要積極提升個人的道德素養,規范自己的言行,成為學生模仿的優秀榜樣,這樣,在開展德育工作時,才更有說服力,才能取得更好效果。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而立德樹人要求德育為先。在日常教學中,班主任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全過程,并引導和教育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就要求班主任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科學設置德育目標,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理想信念教育
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是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的必然要求。從教學實踐可知,班主任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對自己提出更高的成長要求,樹立更長遠的人生目標。這對于學生的思想發展和全面成長來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生態文明教育
生態文明教育是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教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對于實現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生態文明教育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生態文明教育要從青少年抓起。因此,班主任要在日常教學中利用一切契機,組織學生進行生態環境現狀調查等有關生態環境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樹立生態文明意識,使其自覺承擔起保護和建設美麗生態環境的重任。
4.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思想并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當遇到學習上的問題或與同學交往的問題時,也不知道如何積極有效地解決,當問題越積越多后,就容易產生心理問題,而這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班主任是學生在學校接觸最多的人,要認真觀察學生的言行,捕捉學生的思想變化,積極承擔起心理輔導和教育職責,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使其健康成長。班主任要在日常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普及,使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了解心理調節的方法,掌握心理保健的技能等,以此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
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長久發展中形成的智慧結晶,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而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在其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要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使學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積極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因此,班主任要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以愛國主義教育為基礎,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時代價值,培育學生的理想人格,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1.學校對德育工作缺乏正確認知
有的學校對德育工作的認識程度不足,雖然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德育工作,但僅停留在表面,沒有將德育放到重要位置上。社會在評價學校是否優秀時,主要判斷其升學率,因此家長更重視學校的檔次、知名度和師資力量等,在這一情況下,部分學校就將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放在語數外等主要學科教學上,以提高自身的升學率和知名度,而分配給德育的教學資源較少,這無法滿足學生的成長、發展需要。另外,部分學校對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這主要表現在學校會組織班主任開展學科研討、培訓等工作,但很少組織班主任進行德育方面的學習、培訓。同時,學校也未將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成效與職稱晉升、評優等聯系在一起,導致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積極性不高,這直接影響到德育工作成效。
2.教師的德育觀念淡薄
部分班主任對德育工作缺乏正確認知。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但在日常教學中,部分班主任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情況,把大量教學時間放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上,而忽視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這也導致學生不重視自身存在的思想品德問題,不注重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很顯然,這種情況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班主任要提升對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并在日常教學中積極開展德育工作。另外,有的班主任為了應付德育工作檢查,往往會組織學生隨意擺拍一些照片,這種流于形式的德育工作很難發揮其真正作用。在德育目標上,有的班主任過于刻板,將培養聽話、老實、遵守紀律的學生作為目標,既沒有根據時代發展要求進行創新,也沒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就失去德育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3.德育方式單一
科學的德育方式能夠使德育效果得到有效改善。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部分班主任在日常教學中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主,不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德育工作以傳統的“灌輸式”理論知識講解為主,很少與實踐相結合。這樣,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不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僅為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而學習,而沒有真正理解教學內容,也沒有深度探究知識的本質。很顯然,這不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也無法提升德育效果。另外,有的班主任不注重發揮隱性德育工作的作用。隱性德育工作主要是通過間接教學活動,如實踐活動或各學科教學滲透實現的,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教學中,部分班主任不重視德育實踐活動,也沒有認識到在各學科教學中全面滲透德育工作的意義,僅關注自身的教學活動,很少與其他任課教師交流德育滲透工作經驗,導致整體德育效果受到影響。
4.德育評價機制缺失
部分學校沒有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評價體系,對德育工作的評價僅流于表面,沒有真正落實到位,并缺少相應的激勵考核機制和監督考核機制,僅重視文字材料,沒有科學的考核標準,從而無法準確判斷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成效。另外,因為缺少德育工作的量化標準,部分班主任會出現對德育工作懈怠的情況,以同一標準評價學生,或僅分析學生的道德知識掌握情況,不關注學生的行為是否符合要求,不關注學生的思想變化。這也導致班主任對學生的道德品質評價帶有一定的主觀性,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德育工作成效。
1.更新德育工作觀念
首先,班主任要改變傳統德育工作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意識。在德育工作中,有的班主任直接向學生灌輸德育理論知識,而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在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者的作用,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德育活動,獲得全方位發展,從而提升德育工作的整體水平。另外,班主任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升德育成效。灌輸式教學是指教師主觀決定教學進程,不顧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等,把知識強行傳授給學生,并讓學生以死記硬背的方式掌握知識。很顯然,這種教學方法沒有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很難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班主任在日常教學中開展德育工作時,要將“灌輸”教學方式轉變為以實踐活動為主的教學方式,積極引導學生掌握相關德育內容。這就要求班主任了解學生的興趣、特點,這樣才能保證德育工作有的放矢。
2.提升專業素養
首先,班主任要有豐富的德育知識積累。班主任只有擁有豐富的知識積累,才能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對德育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在贏得學生尊重的同時,促進德育工作高效開展。這就要求班主任積極學習,補充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加強學術研究,掌握更多的德育方式,從而提高德育整體效果,促使學生全方位發展。其次,班主任要積極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引導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實現健康成長。班主任與學生的交流非常多,因此,班主任本身的思想價值觀、生活態度、言行舉止,都可能被學生模仿。對此,班主任就要積極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起到榜樣作用,成為學生學習、模仿的道德楷模,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德育工作效果。最后,班主任要不斷提高德育水平。第一,要有觀察能力,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所思所想,然后以此為基礎開展德育工作。第二,要有組織能力,可以高效處理學生出現的思想道德問題。第三,要有創新能力,在日常班級管理工作中積極創新工作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不斷提高德育工作實效。
3.運用多元化的德育方式
首先,在學科教學工作中開展德育工作,即所有教師都要承擔起德育工作責任,在各學科教學中積極進行德育滲透。而班主任可從自身所教授學科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滲透德育內容,使德育工作和學科教學實現有效融合。這就要求班主任了解學科特點,熟悉教學過程,通過科學的方式,將德育工作和學科內容有效結合,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幫助。同時,班主任還要積極協調其他任課教師根據學科特點進行德育滲透,以此對學生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教育。其次,在實踐活動中進行德育。在活動中,學生可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對此,班主任要發揮引導者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并對學生的表現做出適當評價,使學生通過活動實現道德水平的提升,實現綜合素養的提升。
4.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
學校要制定統一、規范的德育評價標準,促進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開展。對于班主任的日常德育工作,學校要進行綜合評價,確認最終成果后提供給學生與學生家長,讓其對班主任德育工作提出積極建議,同時要定期開展德育評價標準的優化工作,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科學調整,以此進一步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成效。另外,學校還可從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實際情況出發,成立德育工作評價小組,實現德育評價的規范化與科學化管理,形成積極、高效的評價體系。德育工作評價小組要在教導處的領導下,根據實際情況優化評價標準,客觀準確地進行德育工作評價,并將德育工作融入日常評價工作中,使評價結果與班主任的晉升和優秀教師評選等相結合,激發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積極性,使德育工作取得最佳效果。學校根據德育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評價體系,可有效提高德育工作成效。班主任也要在此基礎上優化評價方法,不能完全依靠考試成績評價學生的德育學習效果,而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利用多元化的方式制定完善的評價標準,使評價標準擁有更廣泛的覆蓋性,讓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德育評價工作,以此充分發揮評價的積極作用,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德育工作整體水平。
綜上所述,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其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班主任是學生在學校接觸最多的人,要在日常班級管理中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內容的德育滲透。針對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德育觀念淡薄、德育素養有待提升、德育方式單一、德育評價機制缺失等問題,班主任要積極更新教學觀念,提升專業素養,運用多元化的德育方式,并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崔梅云.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J].家長,2022(35).
[2]張玉玉.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組織策略[J].天津教育,2022(19).
[3]毛澤蓮.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提升的意義和策略[J].甘肅教育,2020(22).
[4]陳慧.農村學校德育實踐中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8(21).
[5]李旭英.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創新策略[J].甘肅教育,2021(21).
[6]劉玉嶺.淺析小學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J].吉林教育,2021(28).
[7]姚明森.鄉村小學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策略[J].廣西教育,2021(25).
[8]孔慶翠.德育工作在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滲透分析[J].中國教師,2020(S2).
Exploration of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oral Education Work of Class Teachers
Zhang Yanhua
(Nanping Town Liujin Primary School, Zhuanglang County, Pingliang City, Gansu Province, Zhuanglang 74460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quality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permeate moral education in daily teaching, guide students to form correct values, and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s a class manager, the head teacher shou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 management, carry out the infiltr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and a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main contents of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of class teacher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of class teachers, and explores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of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of class teachers: update the moral education concept of class teachers,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use diversified moral education methods, and establish a per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of class teachers.
Key words: class teachers head teacher;moraleducation;significance;content; dilemma;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