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志超
摘要:新課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健康育人為教育理念,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教育目標。如何實現體育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是新課標改革的重要任務。本文分析了體育與德育的關系,闡述了以“體”育“德”的優勢,指出了新課標視域下以“體”育“德”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優化策略,希望能促進以“體”育“德”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課標;以“體”育“德”;策略
2022年4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版)》“新課標”發布,這是我國今后進行體育教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新課標明確了健身育人的目標導向,聚焦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推動體育教學從“知識導向”向“素養導向”轉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是新課標教育改革的目標和方向,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整合成為新課標改革的指導價值觀念。在新課標的視域下,體育與德育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以“體”育“德”的功能性得到發揮。然而,由于受到傳統的應試教育和教學理念的影響,我國的體育教育現狀改觀并不明顯。雖然新課標強調發揮體育特殊的育人價值,但在我國整體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課程中滲透德育的教育內容并不多,沒有發揮以“體”育“德”的真正效果。本研究將探討新課標視域下如何構建以“體”育“德”的實施路徑,這將對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落地具有重要意義。
1 體育與德育的關系
體育與德育是育人的兩個方面,統一于育人體系當中,在育人的過程中既相互聯系,又相互滲透。德育是體育教育的目的和方向,體育是德育的手段和載體,體育為德育服務,德育反過來又促進體育的發展。
1.1 體育是實施德育的重要載體
育體與育心結合,體育與德育結合,充分體現了健康育人的本質特征。從教學目的來看,體育是德育的手段,從教學內容來看,體育是德育的載體,從教學過程來看,體育是德育落地的途徑。體育是一門將專業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融為一體的教育科目,將體育課堂常規與德育結合,能夠培養學生的組織性、紀律性,培養學生良好的作風。將體育內容與德育內容相結合,能夠發揮體育教材內容中教育的獨特性作用,培養學生優秀的品格。比如籃球運動能夠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拼搏競爭的意識,長跑項目能夠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精神,體操項目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培養學生機智、果敢的能力,體育項目中的規則能夠培養學生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將體育教育方法與德育相融合,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德育的滲透工作。比如在體育教育過程中隊列的變化、器材的分配等都有助于培養學生互幫互助的品質,提高學生的組織性和紀律性。
1.2 德育是體育的思想保障
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鍛煉的過程是需要耗費一定體力,并且想要通過鍛煉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須以刻苦的精神為保障,以堅強的毅力為支撐。體育比賽是以公平的規則、公平的競爭為前提的,體育比賽的順利舉辦必須以規則和紀律作為保障,而“德”是體育活動得以順利舉行的思想保障和前提,只有在德育的支撐下,體育才具有意義和價值,比如我國許多優秀的運動員參加國際比賽取得優異的成績,就是愛國主義信念的轉化和激勵。德育對體育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任何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2 以“體”育“德”的優勢
2.1 體育的開放性
所謂開放性是指體育教學一般都具有開放的活動空間,活動范圍大,學生活動的自由度增加,在開闊的活動空間內,學生的心情更容易放松,愉悅性會更高,也更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同時,在開放的環境中,干擾學生的外在因素(如天氣、聲音)會相對較多,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會在無形中主動分析、篩選、處理這些因素,形成自身的主觀判斷,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和自律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
2.2 體育的動態性
體育的動態性是指體育教育并不是一味枯燥的靜態課堂學習,而是通過肢體的動態活動來開展的。在動態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的身體和心理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反應,比如疲勞感、疼痛感、擔心累、害怕受傷等,這些行為在動態活動中反應的更加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對學生開展德育滲透,更具有針對性和實際意義,效果會更加有效。
2.3 體育的長期性
體育是一項基礎性的科目,從幼兒園至大學一直設有相對性的體育課程,覆蓋了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通過在體育課堂中開展“德”的培育,可以保證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一直接受品德教育,保證德育滲透的連續性,起到長期教育的作用,從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2.4 體育的社會性
人自從出生之后就生活在社會之中,需要與社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聯系,需要知曉社會規范,掌握社會交往的規則、技能、情感等。體育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存在著教師與學生的雙向溝通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這種溝通是通過面對面的方式實現的,具有社會性。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中,通過與他人之間的聯系以及各種角色的轉化,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并根據規則調整自己的行為,加強與他人的溝通,有利于培養個體的社會化,體育活動就是一個特定的社會模擬空間,是社會細胞的一個縮影。
2.5 體育的趣味性
體育的娛樂性和趣味性是體育最重要的特點之一。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體育的娛樂性和趣味性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最大化接受程度,以“體”育“德”,能夠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 新課標視域下以“體”育“德”存在的問題
3.1 目標泛化模糊
體育的教學實踐過程和比賽活動過程也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過程。然而,當提及體育的德育功能時,一切道德品質好像都涵蓋在體育教育當中,比如責任感、科學精神、健全人格、積極進取、文明禮貌、自主自律、拼搏奮斗等,在肯定以“體”育“德”的作用時,也導致了目標的泛化和模糊,以“體”育“德”停留在想當然的層面,在落實到具體教育的過程中時,極易將沒有關聯的事情也歸攏到體育德育功能上來。目標的泛化模糊導致體育教育中德育的諸多因素不好界定,致使德育成為一種模糊的存在。許多體育教師在確定情感教學目標時重復性的書寫團結協作、規則意識等內容,體育教學失去了德育的具體實施方向。
3.2 內容狹隘空洞
以“體”育“德”功能的實現是蘊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技能的學習是體育教學的主線路,體育教師對學生技能的掌握影響著德育內容的生成。在實踐中,許多體育教師認為“熟能生巧”是學生學會、教師教會體育技能的不二法寶,因此,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將教學內容固化為技能的反復練習,強化學生對技能的掌握程度,將教學任務簡單的理解為技能的掌握,將體育課程的內容設定為單純的身體練習,忽視了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心理、品德層面的培育。學生是具有情感性的,學生在學習技能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交流互動的一個過程,而正是在互動的過程中,學生才能夠理解學習的意義,感受到練習的樂趣和合作的重要性。如果教師僅將學習的過程理解為學生個人簡單的“練練練”的過程和技能掌握的過程,忽視學生的情感因素滲透,這種德育教育無疑是空洞且不符合育人的理念,學生只能感受到單調、枯燥和乏味。
3.3 方法簡單固化
在品德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著重“教”不重“育”的傾向,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表現為“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方法簡單、缺乏新意,將生動的德育教育變成了“貼標簽”式的說教,久而久之,學生的主體性受到限制,德育就難以落到實處。以“體”育“德”的過程是復雜的,充滿了各種不確定因素,在開展以“體”育“德”的過程中,并不是有集體活動就能培育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如果教師引導的方法不對反而會消解學生的集體意識,也不是長跑課堂就會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品質,如果教師枯燥式的錯誤引導方法反而會令學生輕而易舉的放棄。以“體”育“德”取得良好的效果,是需要體育教師采用鼓勵引導、情感交流等多種方法,在復雜的情境教學和練習時間中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干預和引導從而得以實現。
3.4 效果評價難把握
德育包含情感體驗、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各個方面的素養維度,而這些素養都是難以具體量化的,這也導致以“體”育“德”的效果難以評價,導致了體育教師在對學生的教育效果進行評價時,難以把握時機,不能充分的將德育素養納入到教學質量評價中。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手段可操作性不強,而且無論是誰參與道德評價,都帶有一定的個體主觀性,評價結果差異較大。在以“體”育“德”的教學評價時,評價內容重復,評價方法不科學,無法在情境中提取學生的品德表現,評價的過程也沒有持續性,品德評價中的很多內容具有高度相似性,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難以區分和辨別,這更加導致了對品德評價的模糊。學生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會表現出團結、進取等優秀的品德,如果體育教師不夠敏銳,沒有抓住學生肢體、表情等的變化,沒有領會到這些變化中所表現出來學生的品質,那么也難以開展對學生的品德評價。同時,德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體育教師對學生的品德情況進行持久的跟進,但無論是教師的精力和時間限制還是德育滲透過程的隱蔽性,教師都無法進行長期的跟進,也就難以有效的對以“體”育“德”的效果進行評價。
4 新課標視域下以“體”育“德”的優化策略
4.1 關注層次與差異,確定具體性目標
以“體”育“德”的教育目標是體育教學過程開展德育的方向和指南,是教學活動的預期,能夠調節教育活動的開展。教育目標的確立對以“體”育“德”具有積極的作用,目標明確而清晰是開展以“體”育“德”教育活動的基礎。在確定目標時,應當遵循一般目標與具體目標相結合、層次性與差異性相聯系的原則。所謂一般目標與具體目標結合,是指在教育過程中以體育學科一般目標為指導,根據教育實際情況確定更為具體的實現目標。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是體育德育的目標,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這個目標太抽象和籠統,如果沒有將這個目標具體細分,那么教學目標很難在實踐中得以落地。如有的教師將教學目標確定為“幫助同學”,這樣的目標具體明確,易于理解,便于執行。所謂層次性與差異性相聯系,是指教育目標的確定應當是分層次、有差別的,層次性主要體現在年齡層次上,比如小學時的目標應該是低層次的,初中的目標應該比小學高,高中階段目標更高。差異性則是指同一個階段、同一個年齡的學生,目標要求是不一樣的。比如,規則意識的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了解規則”“識別規則”“完成規則活動”幾個層次的目標。
4.2 強調技能與品德,挖掘整體性內容
教學內容是依據教學目標而設計安排,是以“體”育“德”實施的具體載體。體育教育內容包括教養、教育和發展三個方面,體育教學是三者之間的全面統一,片面強調教授技能是一種片面的教學內容。體育教學中德育的基本內容有競爭精神、規則意識、團隊精神、責任感、意志品質五個方面的內容。技能教學是德育內容的載體,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并不像專業科目一樣有專門的體系,更多的時候是隱含在技能教學中的,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一舉一動都包含著德育滲透的因素。比如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精神,在體育內容中不會有專門的章節內容,學生并不能通過觀看書本就可以知道和培養起來的,而是在教授運動項目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教師在開展以“體”育“德”教學時,要將教養、教育、發展三者統一,將運動技能與學生的情感體驗、心理感受統一融合,用一種整體性的教育觀進行授課,挖掘教學內容的完整性。比如通過籃球戰術的學習,讓學生理解到團結協作的精神,通過籃球規則的講解和實踐,讓學生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
4.3 統一傳統與創新,豐富教育方法
傳統的教育方式固化、單一,在新課標的背景下,需要根據新的技術創新教育的方法。傳統的教育方式使用至今,我們不能全盤的否定,在德育滲透時可以有選擇性的應用,比如對違反課堂紀律的學生進行規則范圍內的懲戒教育,引導其認識到紀律的重要性。同時,體育教師要基于新課標提出的任務,創新德育方式,引導學生在體育課堂中注重身心健康的感受。比如采用游戲教學的方式,提升德育的娛樂性,采用情境創設的教學方式,強化學生的感受和認知,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4.4 結合情境與科技,量化評價指標
以“體”育“德”的評價難點在于如何對學生課堂中德育因素進行量化并進行長期的監控。由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道德品質的表現具有情境性、即時性,因此,教師對學生德育水平的評價也必須在情境中進行。一方面,教師應當明確體育德育評價的具體內容,教師在教學情境的過程中著重關注這些方面的內容,尤其是在體育比賽、分組學習情境中的評價。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于視頻錄像等技術手段,錄制學生的學習過程,并通過回看的方式細致分析學生的德育水平,通過前后錄像的對比,評價學生德育方面的進步和不足。
在新課標背景下,如何在體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體育學科素養成為值得深思熟慮的問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在體育教學中應緊抓“育人”指向,充分注重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將“立德樹人”的任務真正落到實處。目前,我國以“體”育“德”還存在諸多難題,作為體育教師,以“體”育“德”應當采用潤物無聲的方式,在目標、內容、方式、評價等方面下功夫,緊扣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改變以往簡單粗糙的語言教育方式,充分發揮體育的德育功能。
參考文獻
[1]符靈榮.民族傳統體育道德教育的內化途徑及方法[J].2021(2010-1):149-150.
[2]張楠楠.高校體育養生德育元素解構與育人機制淺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 2022(7):178-180.
[3]李昭.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體育落實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研究[J].中學生作文指導,2021,(011):P.1-1.
[4]韋永富.立德樹人理念下中小學體育德育價值及滲透途徑探究[J].當代體育,2021(35):56-56.
[5]吳曉冬.“立德樹人”理念下中小學體育的德育價值實踐研究[J].體育畫報,2021,(012):2-3.
(作者單位:廈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