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飛
培養人才型學生已然成為了未來的教育趨向,人才型學生顧名思義就是具有最基本的核心素養的學生群體。核心素養不論是對現如今的教育或是對未來的教育都將起到非常重要的承載和支持作用。教學較理想的狀態就是讓學生活躍在課堂上,為此,大部分的教學工作者也一直在研究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加強注意力的措施。在實際的素質教學過程中,老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文化知識學習,也應該將核心素養作為教育首要目標,加強體育相關教育,不斷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借助體育課堂提供的機會開展體能訓練,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本文就此進行了相關的闡述和分析。
從整體來看,小學體育的教學內容愈加豐富,尤其是在新課改后所強調的素質教育背景下,學校、老師、家長都認識到了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因此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式都在不斷地進步與完善。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能的訓練不僅是不可或缺的一項教學任務,更是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通過體能訓練可以鍛煉學生的身體機能,強化學生的肌肉堅實度,更重要的是能夠加強學生的意志力,為室內的主要科目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實際的體能訓練中,老師要以促進核心素養為首要目標,不斷調動學生靈敏度、柔韌度、協調度等身體素質,為學生的成長發育和未來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1 影響小學體育課堂體能訓練原因
要想更具針對性的找出關于小學體育體能訓練的相關策略,首先需要從多維度分析影響小學體育課堂體能訓練的主要原因,進而開展有目的性的調整和課程設置。以下是關于影響小學體育課堂體能訓練的幾點主要原因:
1.1 缺乏重視
小學體育由于不屬于主科課程,因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體育老師所開展的體育游戲活動都較為側重體育游戲和理論知識的教學,忽視了體能訓練在此過程中的重要基礎作用。也正由于各方的不重視,導致了學生身體基礎機能不夠活躍,往往也無法開展強度稍大的體育活動,致使小學體育課程環節鏈斷裂,無法開展下一步教學活動。與此同時,盡管部分老師會注意到對學生體能訓練進行任務安排,但是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無法有效開展持續性的體能訓練活動,往往無法達到有效的訓練效果。
1.2 方式單一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共同高速發展的階段,老師需要采取正確、合理的體育訓練方式,保障學生在完成體育課程的基礎上健康成長。大多體育老師對理論性的體育知識有著充分的認識,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沒有掌握過多關于體能訓練的方式方法,不利于學生開展更多的體育活動。不僅如此,教學和評價方式也較為單一,不能夠有效地根據學生和家長的相關建議進行教學優化,對學生身體機能的差異性的了解程度也不足,進而無法開展相對高效的體育體能訓練。比如對于男生和女生來講,身體機能有相當大的差別。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有一些教學目標是必須完成的,生理結構的差異使得男女的體能接受程度不一,在環節上,教師便需要在某些方面進行“差別性”對待,如男孩子的力量感和爆發性比女孩子優秀很多,而女孩子的柔韌性又比男孩子更加好,教師在制定標準時便可以采用兩套標準。為此,基于男女差異,在實際的訓練中,老師的“一視同仁”就有可能導致訓練效果不明顯,甚至“背道而馳”。
1.3 缺少實踐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所帶動的教學內容與方式都在隨之改進。新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彌補傳統教學固定化的思維,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教學方法更新的同時,教學觀念也應該隨之進步,老師應該加強教學研究相關的工作,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深入,探究新型教學模式的可行性,注重帶領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活動的落實程度遠遠不夠,形式化的課程模式并沒有改變本質上的教學初衷,即使開展了短暫的體能訓練,也無法達到長期持續的理想狀態。
2 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體育課堂體能訓練策略
關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體育課堂體能培養過程中,老師首先需要從深層次的意識轉變入手,不斷向學生滲透相關的體育知識,為之后的體育體能訓練奠定基礎,逐漸構建框架性的體能訓練活動。下面筆者將結合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實際教學安排提出關于體能訓練相關策略:
2.1 注重對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
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學所安排的任務之外,老師還需要特別關注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態度以及個人安全意識的培養,讓每個同學都可以以個人為出發點,主動進行體能訓練,并且意識到體育運動的好處,從而樹立起終身堅持訓練的良好習慣。一般而言,許多體育老師往往注重對學生田徑活動技巧的傳授,而忽略了安全意識的重要性培養,這樣有可能會影響學生之后的身心發展。倘若學生不理解老師任務安排的意義所在,就會導致其抗拒和叛逆,進而更加嚴重導致學生不愿意接受老師的安排,從而致使訓練時出現安全隱患。因此,體育老師和學校首先都需要進行健康意識和安全意識的教育,讓學生主動意識到體育安全運動的重要性。
例如,一些有關行為動機的研究表明,老師和學生自身行為的信念程度(包括了體育運動)對青少年的意識形態和實踐情況有著非常大的聯系。就體育運動、體育習慣的養成而言,學校對體育的重視程度影響著青少年對運動的習慣養成的情況好壞,因此學校需要明確體能訓練相關知識的重要性之后再開展相對應的活動,以此幫助學生高效開展體能訓練。當老師在講解關于籃球相關知識時,需要提前向學生傳達如何正確傳球、運球、投籃等相關知識,并針對性地規范學生的動作,減少學生出現意外事故而受傷的可能。除此以外,在進行具體項目的鍛煉時,老師同樣需要教會學生掌握具體的保護方法,防止學生受到傷害時不及時處理而導致傷口加劇,比如當學生腳踝或者手指受傷,則可以采取“RICE”(休息、冰敷、包扎、抬高)的方法避免二次受傷。與此同時,體育老師除了課上需要關注學生的健康安全問題,還可以在休息時間觀察學生戶外運動時容易出現的安全隱患,時刻保持安全意識,提高學生的運動效率。
體育的本質含義就是鍛煉身體,增強體魄。為了讓小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體育鍛煉,老師需要具備一定耐心,要愿意為學生消耗更多的時間進行安全講解,在講解過程中還可以利用一些新鮮的講解手段幫助學生理解,為學生奠定良好的訓練基礎。并且在講解過程中,要讓學生清楚哪些行為是在運動中不能做的,形成一種固定模式,幫助學生在體育核心素養方面提供良好保障。
2.2 加強重視,激發學生興趣
老師需要深刻認識到體能訓練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采取有效方式進行相關的訓練,注重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促使學生從小體能訓練的好習慣。與此同時,在正式開展相關體能訓練之前,老師也需要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提前的調查,從學生感興趣的角度入手,再逐步增加訓練的強度和難度。
比如,小學生由于身體發育還不夠成熟,各項身體機能還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因此很多同學沒有參與集體活動的獨立意識,這就需要老師在平時的訓練中多加引導和鼓勵,讓學生能夠在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中開展體能訓練,帶動學生形成一定的運動興趣和愛好。為此,老師可以提前向學生明確體能訓練的相關內容,包括耐力訓練、平衡性訓練、柔韌性訓練等,在選擇相關訓練內容時,老師不僅要考慮到學生的身體機能適應度,同樣也要分析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年齡特點,提前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做好學生的引導工作,提升學生運動訓練的積極性。比如在進行平衡力相關訓練時,從技術角度而言,如果重復單一的動作,會極大程度上降低學生的積極性,因此老師應該采用靈活的訓練活動,幫助學生提升體育訓練的積極性。例如,老師可以借助“呼啦圈”進行訓練,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各個小組之間進行接力賽,保持呼啦圈轉動時間最長的一個小組獲得勝利,對于獲勝的小組老師則可以頒發一些小獎勵,激勵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相對應的體能訓練的完成。
活躍課堂是眾多體育教師在設計教學時的首要任務,并以此作為體育課堂是否達標的重要指標之一,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體育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然而對于體育這門學科來講,實踐性要遠大于理論性,如何讓學生在親身運動中能夠主動并有所收獲,這就需要老師在進行體育課程時融入一定的體育教學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之上,讓學生更加自愿地吸收體育訓練中所能獲得的體育訓練經驗,并在體育課堂中適當添加更豐富的體能訓練活動,帶動學生形成體育訓練興趣。
2.3 豐富方式,堅持因材施教
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老師同樣需要不斷融入新的體能訓練活動,堅持因材施教,采用多樣化的訓練方式,豐富訓練內容,以此發掘學生的長處,以彌補短處。首先,老師需要清楚地掌握不同類型的學生自身所具備的差異性,更具針對性地實施和優化教學,以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夠有所進步。
例如,女同學普遍柔韌性是優于男同學的,因此訓練女生體能時可以采取瑜伽、啦啦操等項目,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讓學生日常進行一定的體能訓練。而男同學的力度和敏捷度更高,則可以采取單杠、俯臥撐等項目,逐漸幫助學生形成體能訓練習慣。學生之間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因此,老師需要將分層教學運用在課堂當中,為不同能力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更快地成長。對于體育老師來講,還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普遍教學和重點教學,在普遍教學過程中盡量滿足學生體育課程的需求,對于重點培養的學生來說,則需要加強他們的技術和技巧。針對這兩類不同的教學對象,老師需要適時地改變自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更好地加強學生對體育訓練的主動性,同樣也可以根據學生身體機能的差異性,根據學生能力的互補性劃分若干學習興趣小組,小組成員既有男生也有女生,通過小組內部的通力合作、自主學習,讓學生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進行深入交流,從其他同學的身上主動獲取自己在訓練過程中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樣有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能訓練習慣以及自主學習能力。
在如今核心素養教育的背景之下,小學體育老師針對體能訓練活動的設置安排要緊跟時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對于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學指導,讓學生能夠在體育課程過程中明確自己的不足,幫助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調動自身運動的積極性,從而促進體育教學效果的提高。
老師利用實踐模仿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能訓練中,讓小學生在身心發展的起步階段,具備更為良好的體質,為今后的生活學習打牢固基礎,更好地構建核心素養課堂,也為有效開展體能訓練提供良好的教學策略。
3 高度重視學校德育教育的同時滲透
在小學體育課程教學當中,除了讓學生通過體育課程的學習了解相關的基礎體育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需要學生在學習體育知識的同時,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因而,老師需要將優秀的德育教育理念融入到體育教學當中,讓學生不僅可以獲得德育與體育相關的知識,更能將自身的品德修養滲透到體育學習之中。
例如,在小學體育體能訓練的過程中,正如上文所提出需要學生在理解學校課程安排設置的基礎之上開展訓練活動,如此能夠更加有效地帶動學生進行相關的體能訓練。在小學體育課程教學當中,要想培養學生的核心體育素養,則需要老師通過平時的課程教學加上實踐教學,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汲取之前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和教訓。在此基礎上,老師可以開展一些中大型的體育活動,比如“大抱球,小接力”“傳遞火炬”等體育項目,以合作的方式增強學校師生的相互了解,并且在此過程中,也可以進一步深入學生對體能訓練的認識,在幫助學生吸收良好德育知識的基礎之上,進一步促使學生深入塑造體能訓練意識,無時不刻將體能訓練意識融入生活。小學階段的學生對體育鍛煉的作用、目的、意義以及自身鍛煉的策略能力是有限的,如何讓學生開始進行自主性鍛煉,這就需要老師進行更具針對性的引導,通過此類體育教學,使課程更加適合學生,以此豐富學生之后的體育學習。
小學體育課程是整個體育教育環節最重要的基礎階段,體育效果的良好與否對學生個人的身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就目前而言,以核心素養為出發點的小學體育教學已經逐漸深入人心,這對于之后的體育活動都有著深遠影響。
綜上所述,根據小學體育課程中體能訓練所面臨的主要問題而言,老師需要采取與之相對應的解決辦法。首先需要注重對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在安全的前提下開展相關訓練;其次需要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開展體能訓練;再運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促進不同適應能力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訓練;最后在實踐和德育教育的共同作用下,推動核心素養與小學體育課堂的雙重融合,使體育課堂中的體能訓練得到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倪江華.核心素養視角下提升小學體育游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明日,2019(4):0233-0233.
[2]文林.小學體育教學進行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的初探[J].中外交流,2019,000(005):267.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祥瑞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