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摘? ? 要〕?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及新課改的持續深入,小學數學教學應根據新課程標準規范,深入落實素質教育理念,并立足小學生成長需求及未來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優化創新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儲備,以實現小學生數學綜合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的穩步提升。本文簡要闡述創新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現實意義,探討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 教學方法;優化;素質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0-0118-03
在教育體制改革持續深化的背景下,要想確保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有效性與科學性,就必須在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圍繞新課改中有關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要求的內容展開研究。數學教師應深入分析新課改下的數學核心素養培養標準,立足學生的發展實際,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編制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策略,積極引入各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與教育手段,以此激發小學數學教學活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努力實現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改革的“減負增效”目標。
一、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意義
隨著新課標理念的不斷深入及“雙減”政策的貫徹落實,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開始呈現突出的滯后性,已經無法滿足數學教育教學要求和小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創新優化數學教學方法,積極引入多元化的教育教學手段,一方面可以有效消除以往教學方法中的不合理之處,充分改善數學課堂教學氛圍,有利于激活小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索欲望;另一方面能夠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讓傳統的教育內容更具表現力和直觀性,進一步調動小學生的多重感官,加深學生對數學教材內容和重要知識點的記憶及鞏固,助力小學生盡快構建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數學知識構架,進而為其今后的數學學習創造有利條件。另外,小學數學教學方法與課堂流程的優化創新,可以降低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全面提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和科學性,促使小學生在自主研究、合作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實現自身核心素養與各方面能力的高質量發展,更好地實現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要求。
二、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策略
(一)深入解讀新課程標準理念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優化,關鍵在于相關教育工作者教學思想與教育思維的轉變。所以,在創新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新課標的相關要求,有針對性地強化一線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理念的深入解讀。具體來說,可通過定期組織學科教研活動,由教研組負責人帶領各年級數學教師對新課標內容進行學習,在集體教研的過程中鼓勵教師圍繞日常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進行討論交流,實現思想認識層面的碰撞升華。與此同時,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加強對課程內容的關注程度,還應全面了解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特點,深入分析教材內容的重點知識,時刻關注班級學生的學習現狀,在實踐教學中積極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思路與方式,促使學生盡快融入課堂學習中,進而為構建高效化數學課堂奠定堅實基礎。
(二)運用分層教學模式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
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在深入解讀新課標相關理念的基礎上,充分意識到小學生在知識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性,靈活運用分層教學模式,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小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化學習需要,最終實現小學數學教學效果與學生學習質量的雙向提升。具體來講,教師可以按照本班學生的數學基礎能力和學習現狀,將班級學生劃分為基礎能力較弱、中等和優秀三個層次,引導學生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數學知識學習目標,并為其構建科學化、合理化的分層學習環境,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其切實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奧秘所在。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學中,為幫助學生認識三角形的各個部分,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真正含義,掌握三角形底與高的繪畫技巧,教師可以從本章節教學內容入手,立足班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基礎能力,按照不同層次設計與之對應的學習目標及分層學習環境。其中,針對處于第一層次且數學基礎水平較高的學優生,教師應在要求學生掌握教材知識的基礎上,為其設計一些兼具趣味性和抽象性的學習內容,鼓勵學生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分類、內角和等知識,以實現提升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對于數學基礎能力較為薄弱且處于第二、三層次的學生,教師應引導其加深對三角形底、高等概念的正確認識,并為其布置一些較為基礎的習題訓練,以此增強他們的數學學習自信心及成就感,最終實現全體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成的理想化教學效果。
(三)巧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現代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大數據、互聯網、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各行業領域中,并取得了顯著效果。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中,教師除了引入分層教學模式外,還可以巧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對數學教學方法加以創新。具體來說,可通過播放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文本、圖片、視頻、影像資料等素材,將原本晦澀難懂的數學知識轉換為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或微課,以此激活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迅速參與數學教學活動中,進一步強化其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此外,為更好地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教師可以綜合考慮課堂教學內容與重難點知識,借助多媒體設備或計算機技術制作與課本知識相關的微視頻,并在正式上課前將微課視頻發送給學生,要求學生結合微課要求完成課前預習任務。借助這一方式幫助學生對課本內容有初步了解。同時教師可以將課堂教學重點放置在精講知識點、拓展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等方面,以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整體效率的穩步提升。
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圖形的旋轉”教學為例,教師首先需在課前為學生提供已經錄制好的微課視頻,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完成其中的預習任務。其次,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播放學生的預習情況,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情況總結、歸納本章節所涉及的數學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圖形旋轉訓練,鼓勵各學習小組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案繪制同一個三角形繞不同頂點順時針旋轉90°后的圖形。最后,教師不僅需讓各小組選取代表對繪制作品進行對比分析,還應根據本章節重難點知識設置不同層次的課后拓展練習或開放性題目,以此加深和鞏固學生對圖形旋轉相關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綜合能力,持續推動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及升級。
(四)創設多元化情境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在新課改視域下,為更好地創新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方法,要求教師既要注重對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與現代信息技術資源的高效運用,還應根據教育心理學相關原理及班級學生的學習現狀,深入挖掘數學教材中的趣味性、生活化元素,創設有利于強化小學生情感體驗的多元化教育教學情境,如問題情境、游戲情境、生活化情境等,逐漸在班級內部營造輕松愉悅的數學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中產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和探索欲望,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解題思路,以實現優化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目標。
例如,在講授“小數的初步認識”相關知識時,為了讓小學生正確認識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幫助小學生掌握小數的具體含義,小學數學教師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圖片、動畫、視頻等教育素材。如人們在超市購買商品的視頻,視頻中需包含不同商品的單價:奶油面包4.99元、鋼筆2.5元、酸奶2.8元、薯片3.5元、炸雞29.9元等,讓學生根據視頻內容思考這些商品的價格具有哪些共同點。通過這一課前導入方式,讓小學生初步認識本章節所涉及的小數知識。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設置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問題情境,提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數學問題:面包、鋼筆、酸奶的價格哪一個更貴呢?若只有10元錢,能否買到面包、鋼筆和酸奶呢?以一系列問題,引發學生對小數知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借助這種創設問題教學情境的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更高難度的數學知識,還能使其掌握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他們的數學思維方式和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此外,為了提升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完成小數知識教學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生活化教學情境:“爸爸媽媽想在本周末帶你去公園郊游野餐,并提前給你準備了50元去買食物,當你發現奶油面包4.99元、鋼筆2.5元、酸奶2.8元、薯片3.5元、炸雞29.9元……,你可以買哪些食物呢?這些食物一共需要支付多少元?是否還有剩余?”通過創設這一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檢驗小學生對小數知識的掌握程度,進一步提高其小數計算能力,最大限度地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強化小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本質的深入探索。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尤為重要,這也是現階段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成效、落實素質教育理念的關鍵所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注重對現行教育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優化創新,深入分析新課程標準和“雙減”政策下的減負增效要求,綜合考慮小學數學教育目標與教學要求。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化學習需要,通過合理運用分層教學模式、巧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設多元化教學情境等措施,創新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效果,不斷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和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茅宇婷.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對策[J].讀寫算,2022(16):7-9.
[2]周楊海.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對策[J].科普童話·原創,2022(11):82-83.
[3]拜秋芳.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J].學周刊,2022(15):74-76.
[4]高孝翠.關于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J].家長,2020(28):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