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鑒于學界對“夠”與形容詞組合的這一現象存在爭議,本文基于敘述和斷言的分野論述“夠A了”和“夠A的”形式與功能的分化。“夠A了”具有動態性,表達敘述功能,通常陳述一個已然的狀態,語義上帶有比較的意味。敘述著眼于事件發展的脈絡,“夠A了”充當前景或背景信息,不具有獨立的完句性;“夠A的”具有靜態性,表達斷言功能,通常對事物進行評價,表達言者立場。斷言作為一種主觀判斷,可以充分完句。“夠A了”和“夠A的”體現了信息編碼的兩種不同方式。
關鍵詞:“夠A的”;“夠A了”;形式;功能
中圖分類號:H109.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4225(2023)09-0022-08
引? 言
學界對“夠”與形容詞組合這一現象尚存有爭議。其論述主要圍繞兩個方面:其一是從結構主義的視角,圍繞“夠”的詞性語義特征與形容詞的準入類型進行了系列研究。其爭議主要圍繞《現代漢語八百詞》中的相關論述展開。《八百詞》中認為“夠”與形容詞組合時,“夠”為副詞,其既可表達到一定程度,也可表程度高[1]234。例如:
(1)別接了,繩子已經夠長了。(*夠短) | 你看夠寬不夠寬?夠寬了。(不夠寬)
(2)天氣夠冷的。| 他們已經夠忙了,別再給他們加任務了。
《八百詞》認為例(1)中“夠”表達到一定程度;例(2)則表程度高。當其表程度高時,形容詞積極或消極均可,句尾多加“的”或“了”。周小兵[2]對此提出了異議,他認為表達到一定程度時“夠”為動詞,表程度高時“夠”為副詞。侯超[3]認為《八百詞》中“別接了,繩子已經夠長了”中“夠”既可表達到一定程度,也可表程度高,“夠”兼具動詞和副詞詞性。尚國文[4]認為《八百詞》中“夠”可帶各種形式賓語,唯獨不見帶形容詞賓語用例,他認為“夠”排斥形容詞為賓語的潛在觀點值得商榷,并指出“夠”與語氣詞“的”或“了”結合時其意義和用法上的差別值得關注。溫鎖林[5]則從“夠/不夠X”這一構式角度對“夠”詞性問題進行了論證,認為“夠”接何種成分均為判斷動詞。上述研究主要圍繞組合的形式與語義層面,其爭議集中于“夠”與形容詞組合時的詞性語義問題。可見,從形式與意義論證“夠”的詞性問題很容易陷入到循環論證中。其二是從形式與功能層面的論述。沈建華[6]將“夠”與形容詞的相關結構進行了形式驗證,并指出其在重音及句法語用層面的差異。趙志強、陳滿華[7]提及了“夠A的”和“夠A了”話語功能存在差異,前者用于評價,后者陳述已然狀態,但并未開展具體論證。上述研究對本文頗有啟發。前人研究關注到了“夠”與形容詞搭配在不同的格式中會產生不同的語義語用功能。基于研究中的爭議及相關的研究視角,本文立足更宏觀的句法功能層面,從敘述和斷言的視角來進一步分析不同格式的分化差異。趙元任先生[8]53-57認為傳統句子的敘述、描寫和判斷對應于動詞性、形容詞性和名詞性謂語,并據謂詞作用(the nature of predication)將其分為敘述、對比、肯定。在此基礎上,沈家煊先生[9]348-349將其二分為敘述(narration)和肯定(assertion),形式上分別對應“有/了”與“是/的”。筆者認為“夠A了”和“夠A的”是兩種不同的信息編碼方式,這也導致了其形式與功能上的分化。下面本文圍繞形式表現及功能特征三個層面進行探討。
一、形式特征的分化
(一)組構成分的分化
1. “夠”的詞性特征
學界對于“夠”詞性問題一直持有爭議,這是因為“夠”與形容詞組配時,其語義上有不同的分化。“夠A的”中“夠”通常表程度高。《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將“夠”列為副詞時就以“夠A的”為釋例[10]462。而“夠A了”中“夠”的情況相對復雜,語義上兼具達到一定程度和程度高的含義。這是由于漢語缺乏相應的形態,“夠”的詞性問題由詞的句法功能來決定[11]32。表現為漢語中許多兼類詞通常是表述功能或句法層面的詞性變化[12]。“夠A的”與“夠A了”在句法層面體現的是斷言與敘述的動靜之分。而上述句法功能的差異主要由句末語氣詞的不同所造成。“的”表確信語氣,強化斷言的信度,具有靜態的情狀特征,相對應于古代漢語中的“也”,表確認的情態功能;“了”則體現時間或程度上的界變性,①相當于古代漢語中的“矣”,表示直陳語氣。其中,斷言相較于敘述具有強主觀性。②“夠”以作狀語為主,虛化為程度副詞,表現為足量的原型義脫落,程度義凸顯。其重音通常落于形容詞之上[2,6]。現代漢語中與之相似的程度副詞還有“怪”和“挺”,結構上“夠A的”“挺A的”與“怪A的”具有平行性。“夠”與“挺”“怪”均為程度義,不再具有原型義。而“夠A了”句法上表敘述,陳述事件的發展脈絡,相對于斷言較為客觀,此時,“夠”仍具有動詞詞性,具有衡量之意,語義上帶有“足量”的原型義,可以受“不”否定,重音位于“夠”。③“夠”與雙音動詞“足夠”在語義和語用功能上相當,具有主客觀評估功能。例如:
(3)老板,您給我的薪水已經夠高了,如果我不滿足,就不知好歹了。(《嘉誠家族傳》)
(4)她當領導,我當推銷員,直至覺得臉皮夠厚了,膽子夠大了,笑容夠甜了,便打扮一番,義無反顧地直奔淄川區醫院。(《人民日報》,1994)
例(3)中“夠”可以對薪水數量進行評估;例(4)“夠厚”、“夠大”和“夠甜”由時間詞“直至”標記,反映事物狀態由“不夠A”達到“足夠A”的動態變化,情狀上表示一種已然的狀態。呂叔湘先生指出當敘述句中動詞包含已成的意味時,兼具表態的性質。[13]77當狀態變化錨定為結果實現時,其注入了更多言者的認識,整體也趨于性狀化。“夠”處于動詞向副詞規約化過程,語義從達到一定程度浮現出程度高。這種程度增量是一種主觀性、情態化的語義浮現過程。這個浮現過程主要由語用推導來實現。當某事物已經“夠A了”時,可由不過量原則推導出不止達到A,而且還非常A,且在特定的語境中蘊含不能再A了的言外之意。例如:
(5)社會報紙刊登的“社會新聞”已經夠多了,行業報還登這些干什么?(《報刊精選》1994-02)
(6)至于我國的彩色微型電視,則多為洋貨,價錢就夠貴了,一般要2000元左右,因此,甚少有人問津。(《報刊精選》1994-08)
例(5)中“社會新聞”已經夠多了,言外之意是太多了,不需要再刊登。例(6)中也可推導出很貴,非常貴的程度高量,造成甚少有人問津的結果。上述例句中“夠A了”字面上表“足夠A了”,但是由語用推理可得到“太A了”。張誼生先生[14]249認為增量義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程度副詞的語法義,而是一種主觀性的語用義。這也一定程度說明了侯文提出《八百詞》“別接了,繩子已經夠長了。”中“夠長了”既可表一定程度,也可表程度高,前者錨定的是從短到長的變化過程,即達到一定的長度,這與言者預期相符合;后者是關涉結果,“夠A了”浮現程度高的情狀義,與言者的預期相偏離。“夠”不同的語義特征體現了言者不同的視角和情感。
2. 形容詞的分布特征
可進入“夠A的”和“夠A了”中形容詞通常為性質形容詞。性質形容詞具有量的彌散性特征,具有被不同程度詞切割的潛能[15]47。表主觀斷言“夠A的”中“夠”為程度副詞,對性質形容詞定性量化以強化命題的認識立場和情感態度。由于評價行為是一種包含交際意圖的言語行為,其命題內容和情感表達是多元的。而形容詞的準入很大程度上根據評價主體的交際意圖進行選擇,其允準條件就相對寬松。從語義色彩層面,形容詞既可以是正向形容詞,也可以是中性和負向形容詞。我們從BCC共檢索到“夠A的”語料2412條,有效語料共計2115條,其中形容詞多達575個。上述客觀性狀類和主觀性狀類形容詞都可以進入“夠A的”。當客觀性狀類進入時,也表示一種主觀認識。例如:
(7)這次請來的“財神”可夠大的,待企業滿負荷生產后,一年新增利潤將近2億元。(《人民日報》1998-02)
(8)這根木頭可夠長的,做房梁用不了這么長,鋸下的廢料,還可以用它做個桌子腿兒。(《中國傳統相聲大全》)
例(7)和例(8)中“夠大的”“夠長的”都是對事物屬性的主觀評判,帶有言者的立場表達。“夠A了”敘述兼具表態功能,表達達到或高于相應的程度或標準。例如:
(9)但對那些屢禁不止的老問題,發的文件已經夠多了。(《人民日報》1994-01)
例(9)中“夠多”對文件數量屬性值進行客觀估量,可以轉化為“發文件的數量已經夠了”;也可以表定性評價,如“發的文件已經很多了”。沈家煊[16]156將形容詞分為“大小”“好壞”和“冷熱”三類,指出“夠A”表達到一定程度時,只能是“大小”類的“大”類詞,這類詞純屬是對事物屬性的客觀描寫,可以用度量衡單位對其進行刻畫,呂叔湘先生和周小兵也持同樣觀點。事實上,我們發現也有例外。例如:
(10)喝著喝著二龍想起了哥哥,說:“媽,哥和嫂的房子也夠小了,等趕明兒我給他們弄一套單元。”(史鐵生《“傻人”的希望》)
例(10)中“夠A了”中的形容詞為消極維度形容詞。但此類語料非常之少,是一種有標記組配。“夠A了”中形容詞分布和數量遠低于“夠A的”,BCC語料庫中檢索有效語料共計684條,其中形容詞為184個。這也與敘述和斷言兩種信息的編碼方式有關,斷言相對于敘述更具主觀性和交互性。敘述側重于情景編碼,在特定的視窗中勾勒事件的發展歷程,因此形容詞準入更多依賴于敘述情景;而“夠A的”則是主觀斷言,通常發生在即興的對話體中,是言者的主觀認識。這種差異一定程度上體現在形容詞的語體色彩上。表主觀斷言的“夠A的”中形容詞傾向于口語體或通用語體,書面語體色彩較強的進入受限。例如:
(11)這個姑娘看上去真夠漂亮的。
(11a)*這個姑娘看上去真夠美麗的。
(12)這城市一天到晚,車來車往,真夠喧鬧的。
(12a)*這城市一天到晚,車來車往,真夠喧囂的。(上述例子均為自擬)
上述例子比較發現,“夠A的”更傾向于口語體類詞語。相對于斷言,敘述可以編碼為相對復雜的信息結構。因此“夠A了”受語體限制相對較小。例如:
(13)這年輕女子已經夠美麗了,只是這樣的美麗怕仍是不夠的,她必須被裝扮得艷麗迷人,讓人只是看上一眼就神魂全失。(小說《典心》)
(14)擁有1500萬人口的大開羅,平時已經夠喧囂繁華了。(《人民日報》1998)
可見,不僅是口語體類形容詞,且書面語體較強的形容詞也可自由進入“夠A了”中。這是因為“夠A了”通常出現在復句等信息結構中,闡述相關事理,其語體分布不局限于口語體中。
(二)句法特征的分化
1. 副詞的共現特征
“夠A的”和“夠A了”句法功能的不同在于副詞共現上也具有相應的分化特征。邵敬敏[17]指出漢語本身虛詞非常豐富,尤其是副詞和語氣詞用來表達細膩、精準、豐富、形象的語法意義。由于“夠A的”表主觀斷言,其通常與確證類評注性副詞和表強調的判斷系詞共現,以強化言者對命題的態度和立場;而“夠A了”側重于狀態變化過程,由時間來錨定該過程。因此“夠A了”多與時間副詞共現。為進一步應證上述觀點,我們隨機抽取了CCL中1000條“夠”類語料,分離出“夠A的”和“夠A了”146例。兩者的組合共現情況,見下表:
從表可見,出于語言資源的共選(co-selected)偏好,表斷言類“夠A的”主要與判斷系詞“是”和確證類評注副詞“真”高頻共現,以強化肯定的斷言功能。而“夠A了”通常與表時間副詞“已經”、“就”高頻共現,表狀態變化或實現。可見,形式分布差異與功能分化緊密呼應。從組合類型而言“夠A的”還可以與多種副詞單獨或疊加共現,調節人際交互功能;而“夠A了”中副詞共現的類型則相對單一,通常局限于時間副詞,其中與“已經”和“就”的共現頻率就高達86.7%。Lyons[18]曾指出副詞負載著說話人對命題的主觀評價,傳遞言者的信念和態度,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和主觀交互性。這也進一步說明,表斷言“夠A的”和表敘述“夠A了”所體現的主觀性和交互性存在差異。語料調查發現,“夠A的”與確證類副詞“真”高頻共現,CCL語料庫中共檢索到“真夠A的”多達630余條。“真”具有很強的主觀評注功能,本身寄生了多種情態語義特征,總是基于言者親歷的視角來強化斷言。例如:
(15)高曉松:“因為她那么小,那么瘦的一個人,叫周咯人唄。”
魯豫:“你真夠損的。但是你和她合作之后覺得她的演技怎么樣?”(《魯豫有約》)
例(15)中“真”修飾“夠A的”更彰顯言者立場。此外,除了與副詞共現之外,表強調的判斷系詞“是”與“的”共現是典型的斷言標記。呂叔湘先生指出“是……的”具有判斷句功能,以加重語勢。[13]366例如:
(16)“能夠在第一盤的第一個接發球局就破發,我真是夠幸運的。”許特勒賽后興奮地說。(新華社新聞報道,2001-09)
例(16)中“是”與“的”共現形成判斷句,同時由“真”強化斷言。上述副詞及判斷系詞與“夠A的”共現都不同程度體現了斷言的主觀情態特征。而“夠A了”與“就”“已經”共現表事物狀態變化。例如:
(17)我國農業基礎薄弱,受自然條件制約大,種田的效益又連連降低,農民已經夠難了。(《人民日報》,1993-05)
例(17)“夠A了”由時間副詞“已經”標注,表明情狀的已然實現,同時隱含狀態的變化。可見,“夠A的”和“夠A了”與不同副詞的共現偏好也應證了斷言和敘述的靜動之分、主客觀之別的分化特征。
2. 完句性特征
從句法環境而言,現實性和非現實性是一對情態范疇,主要表達命題的狀態,情態與時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夠A的”是對當下進行斷言。通常不出現在未然的將來時中。例如:
(18)*他以后真夠牛的。(自擬)
例(18)中出現表將來的時間詞時,“夠A的”句法上不合格,這是因為斷言強調當下性。表“夠A了”具有動態性,在時間軸上具有不同的觀察視點,既可以是當下,也可以指過去或將來。例如:
(19)我們生活在希望中,希望有一天我們夠大了,可以得到遙遠的將來給我們儲存起來的東西。(《冰心全集(第六卷)》)
(20)聽說了這個調令后,有人不理解:你本來是正處級干部,到東-營鄉這個副處級單位來當書記就夠委曲了,如今反而平級調動回周口店?
例(19)表未然的將來,而例(20)表曾經的過去。可見,“夠A了”比“夠A的”具有更寬松的句法環境。其次,“夠A的”表主觀斷言,斷言總帶有言者的信念。而信念也是最不能被自我否定的信息[19]23。因此,“夠A的”通常不能用于否定句、條件句、疑問句等非現實情態句中,但可出現在非真性問的反問句中。例如:
(21)“他這點水平還想打我。”
“瞧,他不是夠厲害的嗎?上次比賽都贏了兩局了。”(日常口語語料)
例(21)中“夠A的”用于反問句中是由其反問句的信度所決定的。反問句表無疑而問,發話者已持有一定的信念,具有傾向性的結果。而敘述可以被否定,也可以出現在條件句、疑問句等非現實情態句中。例如:
(22)但是檢查起來,去年我們貫徹八字憲法還不夠全面,全隊一千一百七十五畝水稻中就有二百多畝早粳發生稻熱病。(《福建日報》,1960-02-15)
例(22)中是否定句。“不”取消了敘述的時間性,也可以用“沒”來進行否定,“還不夠全面”就是“沒有達到全面的程度”。此外,從完句性的角度,主觀斷言式“夠A的”具有獨立完句功能,例如:
(23)中國老百姓確實夠愚昧的。魯迅對此有很精到的描寫,比如阿Q。(《林思云、馬悲鳴對話中國近代史》)
(24)妻子總說他偏袒,兒子在作文中也說:“作為作家,父親是聰明的;作為父親,他可真夠笨的。”(《當代報刊》,1995-04)
例(23)、(24)中“夠A的”省略前后信息,表義仍是自足的。因為斷言不需要以對象事物的任何條件為限制,只要做出一個判斷,就盡到了自己的義務,所以斷言性就可以充分完句。[19]247對于敘述句而言,敘述需要依照事件自身的發展需要,“結果性”是其完句的條件。
二、功能的分化
(一)“夠A的”的主觀斷言和立場表達功能
斷言和敘述是兩種不同的信息編碼方式。功能語法認為,語言表達形式的多樣性源自交際中不同的功能需求,不同需求之間的互相競爭塑造了語言的結構形式。[20]3“夠A的”在句法功能上側重于主觀斷言,斷言是一種表達評價的言語行為。從信息傳播過程而言,斷言在交際互動無時無刻都在發生,實施評價的言語行為。相對于敘述而言,斷言是說話者使用特定語言形式實施的言語行為,對事物或事物特定性質的或部分做出判斷。[19]238因此,斷言沒有過程性,是一種靜態事件(static event),重在表達言者的認識,是對事物的性質和狀態的認識,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形式上“夠A的”還可受“我說”等引語形式進行標記。例如:
(25)傍晚的時候,正在畫著畫著,忽然聽見遠處吆喝羊的聲音,很長,很有特色,吆喝吆喝,我說真夠運氣的,一會兒羊就從那地下山坡上來了,就進入我的畫里頭了,我趕緊給畫上了。(電視欄目《著名油畫家——王益鵬》)
例(25)中“我說”作為引述的元語用法,增強自我的主觀認識。同時,立場表達是一種社會交際行為,以直接或間接斷言來獲得評價。例如:
(26)經理說你真夠傻的,給你轉就完了,你管別人干嗎?《賀大膽進城記》
例(26)通過間接引述實現主觀評價。可見,斷言最典型的是主觀評價功能,而評價是立場表達者對事物或事件特征或特質進行賦值的過程。“夠A的”由程度副詞“夠”對形容詞進行定性量化而主觀賦值。從程度語義學的視角①,程度是對事物或個體某一屬性的量進行測量的抽象表達[21],通常由形容詞對事物屬性進行刻畫,形成指稱個體到程度的二元關系。“夠A的”中A為性質形容詞,性質形容詞是一種屬性值(the value of attribute),通常投射到一個相應的量級區間,該區間起訖刻度模糊且范圍廣[22]。程度副詞“夠”對性質形容詞的屬性值加以定性量化,并獲得相應的等級值(Grade Value),并反映事物的性質程度。例如:
(27)張成不能總不喘氣呀,他一喘氣這么一聞,嗯?這味兒夠香的。(《中國傳統相聲大全》)
例(27)中性質形容詞“香”具有等級性,表香味的屬性值,可以通過程度副詞加以定性量化切割成不同的等級值,例如“有點香”“很香”“夠香”“挺香”“太香”等形成不同等級值的程度集合。定性量化是將事物屬性性狀化,在性狀化過程往往帶有主體的視角和情感,表達言者的主觀評價。崔希亮[23]指出程度副詞根據主觀性和客觀性的顯隱,具有表主觀評價和客觀敘述之分,現代漢語中的“很”“非常”“比較”側重于客觀描寫或刻畫某種狀態,而“夠”“怪”“挺”“甚”“好”等程度副詞,則具有比較強的主觀性,表達言者的主觀立場。“夠”屬于主觀類副詞,“夠A的”通常做謂語,具有表述性功能,而定語具有描述性功能,因此做定語時受限。此外,“夠A的”具有很強的人際交互功能,一方面斷言主體是對事物或事件做出相應的價值判斷;另一方面,形容詞作為情感級階(affective scale),體現言者的情感和態度。“夠A的”還可以通過評注性副詞的共現來調節不同的情感需求和態度,并實現價值判斷等一系列評價行為。例如:
(28)石鋼:在河西路和天津灣角口處,有一個汽車輪胎就被陷在污水井里,車拐彎的時候很有可能被陷在里面也是很大的安全隱患吧。
采訪者:“這位石先生可真夠細心的,也提醒您經過這些地方時,留點神!希望相關部門,趕緊想辦法,消除這些安全隱患!”(電話采訪《財經世界》2009-11)
(29)張玉銀回答:“去年一場也沒演。”
高嚴同志說:“一場沒演也收費,這真夠典型的!”他指著表格對同來的同志說“農民負擔這么重,什么名目都要錢,農民怎么能有積極性?”(《人民日報》,1993-06)
例(28)是一種正面評價,言者與聽者形成了正同盟關系。“夠A的”與評注性副詞“可”共現,形成一種超預期表達。其中“可”起到強調語氣,傳遞言者的意料之情[1]334。例(29)中言者雖不認同對方的行為,使用模棱語“典型”來弱化反同盟關系,卻又不失諷刺意味。其中評注性副詞“真”具有非常強的主觀性,起到強化信度的功能。從合作原則的層面,言語行為越間接,語言表達就越委婉,這就產生了“言外之意”。可見,“夠A的”的評價立場表達是多元的,既可以建立正同盟關系,也可以建立反同盟關系,這與其形容詞的選擇和評注副詞的共現具有密切的關系。
(二)“夠A了”敘述表態與評估功能
“夠A了”敘述兼具表態,具有動態性,表達主客觀評估功能。其中,敘述具有過程性的,以時間為主線,形成一個具有結果性的完整事件。敘事語篇研究認為敘述當前故事前線的語言成分是前景(foreground)信息,前景成分構成語篇脈絡主干結構,與之相對的是背景信息[19]247。“夠A了”從客觀估量到主觀表態演變,其主觀化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觀察視角的轉變,“夠A了”既可以表狀態由“不夠A”到“夠A”從有到無的動態變化過程,言者察覺到量的動態變化,并對此是否達到程度進行定量評估;同時,“夠A了”也可以表狀態實現的結果,呈現一種已然狀態。由于錨定結果比錨定過程更為省力,這也就使得客觀敘述轉變為主觀表態,此時加入言者的主觀推測,浮現程度義。呂叔湘先生[13]59曾指出動作和狀態相關,兼具敘述和表態兩種功能。表態是一種主觀情態,是敘述和肯定的疊加態。當“夠A了”側重狀態結果的呈現時,就帶有一定的主觀情態,成為一種主觀評估,認為某事物已經達到某種程度,隱含情理或事理上不能再增量或減量。同時,認知視角的轉變也影響信息編碼的形式。“夠A了”從前景句轉變為背景句,多出現在轉折、因果、遞進復句中。例如:
(30)我們這代人錯過的機遇已經夠多了,不能再錯過當前發展經濟的大好機遇,否則將抱撼終身。(《報刊精選》1994-06)
(31)坐火車已經夠累了,小販的叫賣聲更讓你不得安寧。對這眾多小販,乘務員熟視無睹。(《人民日報》2000-01)
例(30)(31)中“夠A了”分別出現在因果遞進復句和轉折遞進復句中,充當背景信息,表已然狀態義,錨定的是狀態實現的結果。這種已然性表達通常隱含言者的反預期性,“夠”受語用規約通過語用推理,由足量義引申程度義,由此“夠A了”整體獲得表程度高的主觀情態義和語用義。隨著“夠A了”情狀化,其通常具有后續句來進一步明確指出其增量的結果。①這也說明“夠A了”由評估向評價功能轉變。這本質上這也是一種主觀化的過程。在概念化過程中當為客觀具體參照基準時,如物體的長度、高度、深度、速度、響度等,在量度區間里形成一個相對明確的屬性值。認知主體通常可以通過觸覺、嗅覺、視覺或味覺進行直觀觀察和感知。而當事物的屬性值由具體到抽象轉變時,抽象的屬性特征很難被認知主體察覺和體驗,其參照標準也由客觀向主觀、具體向模糊轉變,“夠”無法對其定量評估,就只能轉向為定性評估,定性評估更多來自言者的主觀推測,這就多少留下了觀察者的主觀痕跡。由于主觀化是一種語義-語用的演變,即意義變得越來越依賴于說話人對命題內容的主觀信息和態度。[24]在主觀化機制下,“夠A了”中“夠”的判斷和估量功能弱化,由達到一定程度向程度高轉變,其功能上由客觀評估向主觀評價轉變,但多少還帶有比較意味。
結? 語
本文立足敘述和斷言兩大句法功能,論述了“夠”與形容詞組合時的不同形式,分別為表斷言功能的“夠A的”和表敘述功能的“夠A了”。首先,“夠A的”表示靜態的斷言行為,通常與表確認義的評注性副詞及判斷系詞共現以強化肯定功能。斷言通常不具有言者預設,體現的是現場性和評論性;“夠A了”側重于狀態的變化或實現,通常與時間副詞相鄰共現。敘述通常由前景和背景信息勾勒出帶有“結果性”的事件或狀態。“夠A了”帶有一定的預設,通過比較來實現定量或定性評估,表現為結果性和情景性。功能上,“夠A的”中“夠”作為程度副詞,對性質形容詞加以定性量化并獲得相應的等級值。定性量化是一種主觀認識,帶有言者的情感和態度,“夠A的”具有評價立場表達功能。“夠A了”敘述兼具表態功能,主要表定量或定性評估功能。但隨著由敘述轉向表態,“夠A了”主觀情狀化,語義上由表達到一定的程度浮現程度高義,語用上也由定量和定性評估向定性評價發展。“夠A了”和“夠A的”體現了信息編碼的兩種不同的方式,且“夠A了”和“夠A的”具有認知上的相關性,即“夠A的”在“夠A了”的已然狀態的基礎之上進行斷言和評價。
參考文獻
[1]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周小兵.“夠+形容詞”的句式[J].漢語學習,1995(6).
[3]侯超.現代漢語“夠+A”格式研究[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2,26(9).
[4]尚國文.現代漢語足量義的表達特征及闡釋[J].對外漢語研究,2012(0).
[5]溫鎖林.評估義構式“夠/不夠X”[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1(2).
[6]沈建華.由重音差異造成的兩種“夠+形容詞”格式[J].世界漢語教學,2001(3).
[7]趙志強,陳滿華.“夠”的情態義及構式化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7(3).
[8]趙元任.呂叔湘譯(1979),漢語口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8.
[9]沈家煊.名詞和動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10]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11]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12]郭銳.表述功能的轉化和“的”字的作用[J].當代語言學,2000(1).
[13]呂淑相.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14]張誼生.現代漢語副詞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
[15]張國憲.現代漢語形容詞功能與認知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16]沈家煊.不對稱及標記論[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7]邵敬敏.構建以情態為標志的句子新系統“句態”[J].華文教學與研究,2021(1).
[18]LYONS J.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19]陳振宇.漢語的指稱與命題——語法中的語義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20]方梅.漢語篇章語法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21]羅瓊鵬.等級性、量級結構與漢語性質形容詞分類[J].漢語學習,2018(1).
[22]袁毓林.形容詞的極性程度意義及其完句限制條件[J].中國語文,2022(2).
[23]崔希亮.漢語程度量級的主觀立場表達[J].華文教學與研究,2022(2).
[24]TRAUGOTT E C. on the rise of epistemic meaning in English: An example of subjectification in semantic change[J]. Language, 1989.
(責任編輯:徐瑛)
收稿日期:2023-07-06
作者簡介:尹夏燕,女,浙江紹興人,講師,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在讀博士生。
①關于“了”的界變,參見張黎(2003)。
②為區分“否定”,我們采用“斷言”這一術語,與趙先生和沈先生所指的肯定(assertion)一致。
③“夠”可接體詞性成分、謂詞性成分(形容詞和動詞)及小句,我們標記為“夠X”。另文研究發現“夠X”中隨著X成分由客觀向主觀、由抽象向具體轉變,“夠”由“言夠”的足量義向“言多”的程度義發展,詞性也由動詞向程度詞跨類延伸,在整個構式家族中具有結構上的平行性和語義浮現的一致性。
①關于程度語義學具體參見羅瓊鵬(2016a、2016b、2021)、袁毓林(2022)以及國外學者Cresswell 1976;Kennedy 1999;Kennedy&McNally 2005等。
①張誼生先生(2010)在論述《副詞“太”的語義內涵和語用規約及相關構式》一文中談到了“太Ap”表超量和增量時前景信息和背景信息的凸顯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