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抗戰社會史史料的來源與解讀

2023-05-01 04:33:46王惠王麗亞任文靜

王惠 王麗亞 任文靜

摘 要:抗戰社會史是抗日戰爭史研究中重要的分支。由于抗戰社會史史料具有分布廣泛且零碎的特性,增加了對抗戰社會史,特別是與普羅大眾日常生活史相關史料整理與利用的難度。以潮汕地區為例,抗戰社會史的相關史料包含了日文檔案資料、抗戰時期本地刊行的報刊雜志、國內其他地區刊行的報刊雜志以及海外報刊雜志等對潮汕社會的記錄。潮汕地區抗戰社會史史料體現了人民群眾勠力同心的抗戰決心、潮汕地區海外移民傳統和民間慈善團體戰時的形塑歷程,有助于了解戰時社會發展狀況與普羅大眾日常生活經驗。加強對抗戰社會史史料的整理與利用,有助于加強對抗戰社會史的研究,推進抗日戰爭研究走向深入。

關鍵詞:抗戰社會史;普羅大眾;日常生活史;潮汕地區

中圖分類號:K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225(2023)09-0072-14

一、問題的提出

史料之于史學的關系,傅斯年曾說“史學就是史料學”。何為史料?李良玉認為“史料就是人類在自己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殘留或保存下來的各種痕跡、實物和文字資料。”而“歷史學就是通過整理和研究歷史史料敘述和總結人類生活的進步過程的社會科學。”[1]歷史學的研究離不開史料,史料的挖掘與撰寫不斷得到學界的關注。《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作為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領域的專著提出“史料學撰寫有待提升”的問題。何德章則關注中學歷史教育中,要培養學生利用已學知識辨別史料的能力,培養“史料實證”的素養。[2]對史料的整理與利用已經成為史學研究者最基本的研究功底。

十四年的抗日戰爭是一場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性的正義戰爭。對于抗日戰爭史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及考證等工作已得到學界充分關注,特別是由各級檔案館、文史及方志辦等部門,匯編了大量的抗日戰爭文獻史料,例如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和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合編的《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3],遼寧省檔案館編的《“九·一八”事變檔案史料精編》[4],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與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編的四輯《抗日戰爭史料叢編》,僅第一輯就有100冊[5]。這些資料充分展示了戰時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及思想文化等與“戰爭”產生了密切的聯系。但是從目前抗戰史料匯編中可以發現,對抗日戰爭時期關于社會史相關史料整理與利用還相對比較薄弱。馮爾康定義中國社會史為“研究歷史上人們社會生活的運動體系”,即“以人們的群體生活與生活方式為研究對象,以社會結構、社會組織、人口、社區、物質與精神生活習俗為研究范疇”。[6]目前對抗日戰爭時期社會史的研究多是從抗日根據地的視角展開,例如,江沛從經濟機構的嬗變、政治形態的重構、裂變的文化層面等方面,探討了華北抗日根據地鞏固區社會變動的歷史景觀,指出鞏固區的社會變動具有服務抗戰的直接效應和作為新民主主義文化試驗場影響著新中國的歷史走向。[7]黃正林討論了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社會變化,認為這一時期邊區人口流動對邊區經濟、文化教育和思想觀念產生了深刻影響,邊區民眾的民族意識有很大提高,農村經濟得到發展以及邊區經濟結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8]

由于抗戰社會史史料的搜集與整理相對薄弱,影響了學界進一步對更全面的抗戰社會史展開深入討論,特別是對抗戰社會史中的日常生活史的關注與討論。日常生活史不同于政治史、軍事史等大而宏觀的選題,它更多地是關注個體生命歷程、平凡的生活和“私人領域”,由細微具體、平凡重復的生活元素而構成。[9]關注抗日戰爭時期的日常生活史,即民眾如何在戰爭之下獲得生存,既是對戰爭這種特殊社會環境中普羅大眾生活的描述,也是對戰時社會面貌的反映。英國學者拉納·米特的《中國,被遺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戰爭全史》中便注重對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史的描寫,關注到普羅大眾出逃躲避戰爭的場景以及社會上出現的死尸等恐怖的景象。[10]概言之,導致抗戰社會史史料的薄弱原因有二,一是社會史涉及面相對廣闊,包含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觀念等,存在于不同機構、不同地區的不同種類文獻中,特別是對普羅大眾的記載,品種繁多且零碎,增加了整理與利用的難度;二是在戰爭年代,戰時生活不同于和平年代,社會史尤其是日常生活史發生著不同于以往和平年代的變化,社會正常發展秩序被打亂,甚至處于失序狀態,加大了對社會史史料記載、流傳及整理的難度。

以華南的潮汕地區為例①,日軍于1938年最先進入潮汕地區的南澳島,以此海島為據點準備進入陸地。由于當時抗日游擊隊、國民黨軍隊及民眾頑強抵抗,潮汕地區各地由沿海至內陸淪陷時間不同(見表1),日軍幾度進退,各地所受影響亦不同。以饒平縣為例,日軍雖未完全占領饒平,但于1940年7月23日,由南澳島攻占饒平海山島,設立“維持會”;次年7月4日向饒平沿海進軍,進退幾次,于1943年10月在海山黃隆成立饒平縣政府;11月16日,日軍分三路進攻澄海的樟東和饒平的隆都,將縣政府由海山遷至隆都店市,并將隆都劃分為三個行政區,第一行政區轄后溪、西社、北社、前埔;第二行政區轄前美、隆南、西靈;第三行政區轄隆城、漢新。[11]日本軍隊占據隆都的一年半時間中,在各鄉設立“維持會”,以便統治地方民眾。當時民間流傳的歌謠唱衰“漢奸”之人:“弟呀你勿假硬,皇軍是您父,維持會是你老叔,女警察是你大姊,不知是真還是假”。②日軍的入侵擾亂了地方發展的正常秩序,對民眾的生活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戰爭帶來的不幸,民眾已經很難招架,1943年潮汕地區又遭遇嚴重災荒,民眾饑餓難耐之時,常以韓江漂浮之家禽死尸果腹。①在常年的戰爭局勢之下,潮汕民眾如何維持日常生活?當時社會有何發展轉變?潮汕社會怎樣應對戰爭創傷與自然災害等突發情況?潮汕地區又與外界世界維持著怎樣的聯系呢?這一系列的問題,發生在潮汕地區同時也發生在中國大地的很多地方,理解這些問題具有普遍性的意義。而此類問題的解答,需要對地方抗戰社會史史料的大量整理與利用。同時由于潮汕地區為我國華南地區的著名僑鄉,由潮汕前往海外的華僑華人遍及世界各地,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在抗戰時期,海外華僑華人與祖國、家鄉的關系發生著怎樣的改變,也是社會史需要解答的問題。

在搜集關于抗戰時期潮汕地區社會史史料的過程中,可以發現,除已由各級檔案館出版的抗戰社會史史料之外,關于地方社會的社會史史料來源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是與潮汕地區,特別是與汕頭港直接相關的日文檔案材料,直接體現日本當局的態度與關注重點;第二是抗日戰爭時期在潮汕地區出版的報刊雜志,便于從來自潮汕本地的資料直接了解當地的情況;第三是這一時期在潮汕地區以外出版,涉及潮汕地區的報刊雜志,特別是中國境內的報刊雜志,體現外部世界對潮汕社會局勢的關注;第四是海外的報刊雜志對潮汕地區的關注,潮汕作為中國傳統僑鄉,移民遍及世界各地,海外資料體現海外華僑華人對祖國和家鄉的關注。另有其他補充材料,英文報刊雜志②、民間故事以及回憶錄等,可以完善我們對抗日戰爭時期潮汕社會的了解。

二、潮汕地區抗戰社會史史料來源分類

(一)日文檔案材料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當中收錄日本政府一些官方材料,其中昭和十二年至昭和十八年間(即1937年至1943年)日本外務省搜集了關于潮汕地區的材料,表2以部分昭和十四年(1939年)關于汕頭的檔案材料為示例。這部分材料涵蓋了汕頭的教育、通訊設置、政治關系、經濟及疾病衛生等諸多社會方面。汕頭港及其潮汕腹地、廈門、廣州等為中心的華南地區,因為傳統移民原因,與東南亞各地聯系密切,是日本侵略戰爭策略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日本當局對華南這些地區詳盡資料的搜集,是為大規模發動侵略戰爭做準備。這些檔案資料中搜集了關于這些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與宗教習俗等社會各方面的資料,也從側面讓我們有機會了解抗日戰爭時期地方社會的發展。

簡言之,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中關于潮汕地區的資料,記錄抗日戰爭時期潮汕地區的外交、水難、運輸與通信、沿海漁業、財政(稅收)、經濟、文化(學校教育)、宗教、衛生、勞動、華僑、鴉片、妓院、傳染病的防疫與檢疫等諸多方面的信息。這部分內容展示了抗戰時期潮汕地區的社會生活,為我們進一步了解抗戰時期潮汕地區民眾的生活提供了充足的史料。

(二)抗日戰爭時期潮汕地區刊行的報刊雜志

與日本外務省搜集準備的檔案材料的數量相比,這一時期,在潮汕本地出版的報刊資料相對較少,原因之一是1939年潮汕各地相繼陷落后,很多報刊的出版發行被迫停止,或將辦公地點轉移至內陸山區。例如,1992年出版的《澄海縣志》,僅重點介紹在這一時期出版的《潮汕青年》。這一刊物由中共潮澄饒中心縣委秘密出版發行,受局勢限制,多次變更刊址,并于1942年終因局勢緊張而停止出版。[13]

表3中所舉例的報紙是清末民國時期在潮汕本地出版發行的報紙。在所舉例中,部分始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出版發行的報紙,在戰時期間,受局勢所限而暫停發行,并于戰后又重新運作。例如,在汕頭發行的《汕報》,1928年始發,戰時停止,1946年又重新發行。或者一些報紙的發行雖在戰時有出版,但是未能保持連續發行,例如在饒平發行的《生報》(1943-1944年),潮安的《天行報》(1944-1946年)等。這些報紙雖發行并不連續,或刊址不斷變化,但是它們是記錄潮汕地區抗戰社會史最直接的史料。

這一時期,在潮汕地區發行的雜志與報紙命運類似(見表4)。1943年7月1日揭陽教育月刊社發行《揭陽教育》,內容圍繞教育的相關問題展開討論,教育工作經驗、教育會議討論、教育消息、統計調查以及教育法規等。其中重要的文章有《振士風敦禮俗應該怎樣做起》、《戰時教育與戰時青年》、《歷史教育的意義》、《揭陽教育之前途》、《學校衛生》、《怎樣推進國民教育》等議題。雜志中這些關注的教育問題,與戰時局勢相連,又突出了當地教育問題,與本地社會生活緊密相連。

(三)國內其他地區報刊雜志對潮汕的關注

在國內非潮汕地區的報刊雜志,也對抗日戰爭時期潮汕地區表示持續的關注,特別是居住在其他地區的潮汕人對家鄉的關注。表5中則列舉1940年部分報刊雜志對潮汕地區的關注,這些報刊雜志主要在潮汕以外的地區刊行,從外界的角度嘗試了解潮汕社會正在經歷的特殊歷史進程。

表6則以《東方雜志》為例,該雜志雖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停刊,后又復刊。但在1939年至1945年期間,雜志從內容上,放眼整體局勢,提供一些與潮汕地區有關的南洋華僑信息,符合潮汕僑鄉特殊的社會特征。

(四)海外報刊雜志對潮汕問題的關注

1860年汕頭開埠后,強化了潮汕僑鄉的形塑,潮汕移民遍及東南亞及世界其他很多地方。在抗日戰爭期間,祖籍地為潮汕地區的海外華僑華人時刻關注原鄉的社會動態。表7則以《南洋商報》1941年的出版發行為例,旅居海外的潮汕華僑華人讀者通過報紙的閱讀可以獲知潮汕原鄉的戰爭局勢,日本侵略下的原鄉民眾的日常生活等實際情況。

(五)民間故事中的抗戰社會史舉例

上文主要通過舉例及列表的方式,呈現了抗日戰爭時期涉及潮汕地區社會史的相關史料多重渠道。下文將從民間故事的視角,探析戰時地方社會的儀式傳統與民間風俗的傳承,這部分內容是戰時潮汕普羅大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下文將以潮汕地區的浮洋鎮為例。

浮洋鎮地處韓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現今隸屬于潮州市潮安區。1939年6月,潮州淪陷初期,日軍便于潮安縣設立“維持委員會”,于十月改設潮安縣善后委員會,翌年又改為潮安縣政府,并著手設區、建立鄉鎮,開始日偽的侵略統治。[14]249位于當時潮安縣的浮洋鄉于1940年2月創建,后改稱中云鄉。日軍投降后,潮安縣置八區,中云鄉隸屬第六區。[14]250

在1986年的《浮洋鎮志》中,記錄了日軍在當地實行的一些殘酷暴行。1939年6月21日,日軍飛機在潮汕平原上空轟炸,于26日進入浮洋鎮,至1945年9月日軍撤離。六年時間里,浮洋鎮在遭受日軍的殘酷統治的同時,地方上還頻發嚴重的自然災害。1943年,當地春旱嚴重,田園無收,民有餓死;夏季,霍亂嚴重,死亡更甚。次年十一月,強臺風又肆虐浮洋鎮。[15]由浮洋鎮文化站主持編寫的《浮洋民間故事》當中記錄了部分抗日戰爭時期的民間故事,控訴了日軍在當地的暴行,也從側面反映了在戰爭肆虐的年代,普羅大眾通過崇拜神靈、寄托情感的方式,延續了當地的傳統習俗。[16]

《浮洋民間故事》中主要有四則民間故事與抗日戰爭時期的當地社會有關,四則故事均體現了戰時普羅大眾向神靈祈求庇佑的心理。

故事一,“媽祖顯靈扇炸彈”的故事講道,日軍在進攻南門橋時,鄉親躲進祠堂。媽祖顯靈將日軍的炸彈扇走,庇佑了民眾。故事二,“侍者老爺顯靈”的故事來自浮洋鎮田墩村八角宮,侍者老爺在解放前曾顯靈救治民眾的狂顛病。日軍飛機在浮洋上空投擲炸彈之時,侍者老爺保佑八角宮未被擊中。炸彈落在田間,成為啞彈,保全了在八角宮避難民眾的生命。又有一婦女經過八角宮時,遇到日軍機關槍掃射,險些喪命,正是侍者老爺顯靈,婦人未被擊中。故事三的“新安古廟老爺‘顯”,也是一個類似老爺顯靈保佑民眾的故事。浮洋的新安村,古稱新安寨。日軍雖將炮彈投向了新安寨,但未命中,只是落在古廟后側,留有一個大彈坑。并且此后,日軍再未轟炸此村。民眾口口相傳,是古廟老爺顯靈,保佑了一方安寧。[16]46-70

這三則故事都是通過神靈顯靈的方式,庇佑民眾,使民眾與其鄉村免遭戰火傷害。民間傳說故事,固然有其神話色彩的一面,但是這些故事也恰好可以說明,普羅大眾對傳統習俗的重視,是其日常生活史的寫照。

故事四“秋千滄桑”則記錄了浮洋鎮洪巷村每年正月廿六游神賽會前后蕩秋千的習俗。潮汕淪陷后,正月某日隴頭李村的民眾剛搭好的秋千架,點燃爆竹,卻驚嚇到附近巡視的日兵。日兵遂想嘗試蕩秋千,但秋千板兩米多高,不甚摔倒。日兵氣急敗壞之時想砍斷秋千,最后民眾求饒,此事不了了之。民眾認為這是當地火神顯靈,保佑了民眾的安危,避免一場災難的發生。[16]68-69與上文提到三則故事類似,這個故事也是體現了通過神靈的神威保佑民眾的安全。同時這則故事或許也可以表明雖然在戰爭的特殊年代,當地民眾還是能夠苦中作樂地維持傳統習俗的開展。

在這些故事的記錄語言上不難發現,記錄者控訴了日軍對當地社會產生的傷害,這是很重要的歷史過程。同時也正是這些故事,讓我們了解到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潮汕民眾為躲避戰爭傷害,通過崇拜與祀奉地方神靈的方式,保佑免受日軍侵擾。而在戰爭的特殊年代,民眾仍能夠維持一定程度的地方儀式與民間風俗,隆都的后溝村在抗日戰爭時期,仍保留正月初九“營老爺”的游神活動,嘗試通過此類地方儀式的開展,向神靈尋求一方平安。①

(六)民間慈善組織形塑過程中的抗戰社會史舉例

同樣保留儀式活動的還有進行社會慈善救濟的善堂。潮汕善堂出現于清初,同治、光緒年間為防治鼠疫,由紳商為主導的善堂紛紛建立,以祀奉宋大峰祖師為主②。表8中記錄成立于清末的42間善堂,僅為現在有記錄之數量,實際或許多于此數。其中,于1894年鼠疫流行之后,成立的善堂約有18間。

解放前潮汕善堂,主要從事兩方面事務,一是慈善性的社會救濟,體現于施醫贈藥、施棺贈葬、夏季施茶、冬季贈衣、暮年施粥、義務消防、防洪巡堤、暮年施賬、救災平糴等;二是宗教性的儀式活動,如神佛誕辰慶典、七月盂蘭勝會、祈雨請“風雨圣者”、組織參加游神的香柴爐隊、元宵夜擺吉物、神靈附體顯圣、畫扶符等[17]。社會遭遇戰爭、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時,便對具有慈善功能的善堂產生需求。潮汕善堂開展活動的活躍期主要有三,一是清末時期,特別是在1894年鼠疫流行時,善堂積極防治鼠疫。二是抗日戰爭時期,善堂以施棺贈葬、施醫贈藥救助受戰爭侵擾的民眾;以汕頭存心善堂為例,1939年汕頭淪陷后,存心善堂先后成立了“存心兒童教養院、存心學校、存心施粥局、存心掩埋隊、存心救護隊等一系列救助機構,賑濟饑民,救活救護大量難民,收埋無主難民尸骸,特別是存心學校和存心孤兒教養院收養孤兒甚多,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贊揚和肯定”。[18]三是1980年,改革開放之后,善堂又重新恢復活動。但記錄善堂活動的資料大多零碎分散,而且并不是每間善堂都會詳細記錄所從事的活動,如收斂的尸體數量、組織的法事活動等,增加研究善堂活動的難度。

善堂所從事的慈善活動中,施棺贈葬是重要內容之一。潮汕淪陷時期,

時處戰亂之中,善堂的經濟相當拮據,但仍傾全力施棺贈葬。堂存的棺木施完了,就收買被拆(包括自拆)的民房舊杉木制作棺材。在六年多的淪陷期間,使死者都有薄棺一具入土。那年月,時亂人荒,而施行贈葬義行的善堂人員,自身也處于“人命危淺”之中,但仍以“助人為樂”的精神而辛勞不息,誠堪敬佩。山上的義冢,時亂而墓葬不亂,分行列號,墓前列標記書寫死者姓名,回堂登記存查,井然有序。國土重光后,不少死者的家人得以按址尋到先人骸骨而另行營葬,皆出善堂之所賜。這是亂世中之盛德。由于路無伏尸,城無遺骨,從而抑制、減少疫厲的流行,亦使社會人群咸其益。[19]

隨著海外移民的遷移,潮汕善堂善于從事慈善性救濟活動的行為方式與祀奉大峰祖師的宗教性活動延續至海外。日軍侵占新加坡之時,當地潮州人的善堂結成聯盟,成立中華善堂藍十救濟總會,進行廣泛的社會慈善救濟,對無人問津尸體妥善處理。[20]

1943年潮汕地區饑荒嚴重,加之戰火下的社會生靈涂炭,潮汕善堂積極承擔了重要收尸施棺工作。受當時汕頭檢疫制度影響,善堂成為戰時處理尸體的最佳民間慈善組織之一。

去冬以來,天久不雨,至三月二十一日始雨,四月又亢旱,五月米斗五百元,淪陷區餓死者日凡四、五百人。普寧、潮陽糧荒嚴重,惠來濱海漁民尤甚,往往有一村人口而損失過半者。揭陽素稱產米之區,亦饑殍載道。五月五日遂禁屠求雨,十四日新亨饑民成群結隊,沿途搶食,十五日月城墟饑民亦搶食,十六日米斗漲至七百元,十八日天雨,稻有起色,米價稍落,民始漸安。潮陽災情以海門為最重,海門居民向業漁,淪陷后漁船或沈或燬,所存十無二三,而復不得自由出海謀生,餓斃已多,值是夏饑饉死者尤眾,各善堂收埋于蓮花峰下紅沙窟凡一萬一千余具,時棺木袋席俱盡,鶉衣裸葬草草掩蓋,枕藉若積薪,慘不忍睹。其流落死他鄉者尚不計也……至若淪陷區域達濠災情最為嚴重,死者萬余人,占人口三分之一。有萬人冢、千人冢各一,皆當日叢葬之所。庵埠餓斃亦數百人,其后死者皆裸葬。是時汕頭檢疫之政甚嚴,故路斃者皆不敢認,甚或家人乘夜舁尸拋棄海中,蓋亦慘極人寰矣。[21]

善堂從事的慈善活動,在抗日戰爭時期之所以能順利開展,一方面與其慈善性質和宗教功能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地方士紳、精英階層巧妙地通過善堂這一平臺與日本當局政府維持一種表面友善的關系,以便能夠進一步保護地方民眾,維護地方社會秩序。而善堂活動受到當局政策限制有兩個時期,一是1928年國民政府廢除淫廟命令,善堂生存受到威脅。“時由潮陽棉安善堂總理、汕頭存心善堂董事詹天眼先生主持,假座汕頭存心善堂召開潮汕各地善堂代表大會。”聯合五十四間善堂向當局請愿,列舉善堂為正當福利組織,才得以免于廢除。[22]二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各善堂的活動逐漸停止,直至1980年后陸續恢復。

新中國成立后,潮安縣人民公安局登記潮安縣城關所有善堂,表9中可見,至1949年當時的潮安縣①登記在冊有三十九間善堂,其中記錄于抗日戰爭時期成立的善堂有四間。表8中,位于潮州和潮安的善堂有集安、輔仁、太和三間善堂于1949年仍登記在潮安縣的記錄中。兩份表格很難進行交叉對比,因統計方式與范圍等均不同。而在之后的時日中,絕大多數善堂活動很快停止,直至1980年代。

概言之,抗日戰爭時期,潮汕大地遭遇了戰爭與自然災害的雙重打擊,能夠從事慈善救濟又能通過祀奉神靈庇佑的潮汕善堂,在這一時期巧妙地利用自身優勢,不僅救民眾于水火之中,還一定程度上獲得了發展空間。善堂在戰爭年代能夠存活下來的發展歷程,為我們了解地方社會的社會史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同時,潮汕善堂通過海外華僑華人建立的跨國的善堂網絡,也為我們了解具有移民傳統的地方社會的社會史提供了考察的視角。表8中的庵埠太和善堂①創建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其香火于次年傳至大吳村,創立分社。1903年,成立大吳修德善堂養心社,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停止運作。1916年,大吳民眾在前往新加坡時,將大峰祖師香火遷至新加坡,創立新加坡修德善堂養心社與同德善堂念心社。前者又通過分香形式,先后創立大芭窯修德善堂(1942年)、武吉知馬修德善堂(1959年)、馬六甲分堂(馬來西亞,1956年)、麻坡分堂(馬來西亞,1961年)、笨珍分堂(馬來西亞,1964年)、平安村分堂(馬來西亞,1990年)等六間善堂。[23]在中國的潮汕善堂恢復活動之后,海外善堂又與中國的善堂加強聯系。歷經19世紀末的鼠疫,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戰爭時期,潮汕善堂獲得足夠應對危機、開展慈善活動的經驗,伴隨移民的流動與遷移,又能夠流傳至海外發展,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善堂又能迅速在潮汕大地恢復活動。換言之,抗日戰爭時期的善堂活動與發展,是潮汕善堂形塑過程重要一環,為我們了解地方社會的社會史提供了獨特視角。

三、重視抗戰社會史相關史料挖掘的意義與價值

從目前看,對于中國抗戰社會史的相關史料整理和利用中存在一些普遍問題,一是中國臺灣地區和日本方面出版刊行的資料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二是未能充分重視記錄了海外華僑華人關注祖國、家鄉在抗戰時期的社會生活的相關報刊雜志。這兩部分史料如能充分整理與利用,對于了解中國抗戰社會史有極大的幫助,還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統一戰線理論,推進抗日戰爭研究走向深入。

首先,抗戰社會史史料不僅記錄了普羅大眾英勇頑強、勠力同心的抗日決心,還表明了民眾堅韌不拔的生活毅力。戰爭給社會正常運轉帶來極大創傷,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秩序。抗戰社會史史料記載了普羅大眾在抗日戰爭局勢不斷變化過程中,保護自身安危,既抗日又頑強生活的經歷,是我們了解普羅大眾日常生活史的關鍵視角之一。

其次,抗戰社會史史料具有明顯地域性。潮汕地區自晚清以來伴隨移民“下南洋”的過程,形塑為華南地區著名的僑鄉,地方社會具有高度流動性。因此在社會史史料的搜集與整理過程中,可以明顯看到海外華僑華人對祖國、對家鄉的關注、捐贈及返鄉抗日等事跡。僑鄉的高度流動性決定了社會史史料的搜集也需要關注非僑鄉地區,尤其是海外各地。

第三,由于戰時的特殊社會狀況,民間慈善團體的發展歷程為研究抗戰社會史提供了獨特視角。善堂作為潮汕地區重要的民間慈善組織,巧妙地運用自身的慈善功能與宗教功能在夾縫中獲得生存與發展空間。善堂在戰火、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面前,充分發揮自身作為慈善機構的優勢條件,采取適當措施,開展施醫贈藥、施棺贈葬等社會救濟活動,救民眾于水火之中。從長時段的歷史進程看,潮汕善堂自清末歷經民國時期,向海外潮人移民社群發展,直至1980年代重新于潮汕大地恢復活動,抗日戰爭時期的善堂活動是潮汕善堂形塑過程的重要環節。

一直以來,資料的缺乏使得我們無法深入了解普羅大眾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日常生活經驗。關于抗日戰爭時期潮汕地區的史料呈現多樣性,有中文、日文及英文的報刊雜志、檔案、民俗故事等多種史料,為我們了解社會發展、了解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可能。從出版發行地上看,有在潮汕本地,亦有在非潮汕地區的中國或海外其他地區;從資料的產生看,既有官方資料,也有民間流傳的報道或故事;從資料的內容上看,不僅有關于戰爭局勢的介紹,也涉及潮汕社會發展的多個方面。這些多重渠道的資料,便于我們了解戰時潮汕地區的社會、歷史文化、經濟生活以及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體驗、傳統習俗傳承、文化宗教實踐等各方面。同時對于抗戰社會史史料的整理與利用,需要進一步結合口述資料、照片等圖文資料,從而更為深入、準確地反映出中國抗戰中普羅大眾的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李良玉.思想啟蒙與文化重建[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369-370.

[2]何德章.史料辨析方法與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J].歷史教學問題,2022(1):129-134.

[3]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M].北京:中華書局,2020.

[4]遼寧省檔案館編.“九·一八”事變檔案史料精編[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編.抗日戰爭史料叢編第1輯[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6]馮爾康著,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編著.馮爾康文集社會史理論與研究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56.

[7]江沛.華北抗日根據地的社會變遷評析[J].抗日戰爭研究,2000(2):98-111.

[8]黃正林.論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社會變遷[J].抗日戰爭研究,2001(3):15-34.

[9]王力平.隋唐五代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18,20(1):234.

[10]拉納·米特·中國,被遺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戰爭全史[M].蔣永強、陳逾前、陳心心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

[11]中共饒平縣委黨史研究室編.饒平人民革命史[M].汕頭:汕頭新華印刷廠,1991:172-174.

[12]汕頭大學圖書館編.日軍侵略潮汕寫真[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7:15.

[13]張秀清,澄海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澄海縣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728.

[14]潮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潮州市志上[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

[15]潮州市浮洋鎮志編纂辦公室編.浮洋鎮志[M].1988:222-223.

[16]浮洋鎮文化站編.浮洋民間故事[M].普寧:普寧成方印刷有限公司,2011.

[17]翁兆榮,許振聲.概述解放前潮州城的慈善團體——善堂[M]//政協潮州市文史資料征集編寫委員會.潮州文史資料第8輯.潮州:政協潮州市文史資料征集編寫委員會,1989:139-151.

[18]陳嘉順.汕頭影蹤[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142.

[19]翁兆榮,許振聲.潮州城善堂續話[M]//潮州文史資料第14輯.政協廣東省潮州市委員會文教體衛史委員會,1995:111.

[20]王惠,朱麗媛.1942—1945年新加坡潮人善堂的危機因應之策[J].藝術與民俗,2022(3):44-51.

[21]饒宗頤.潮州志·大事記[M].潮州:潮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出版,1946:1082.

[22]馬東濤.潮汕善堂史話[M]//政協廣東省潮陽市委員會《潮陽文史》編委會.潮陽文史第18輯.潮州:政協廣東省潮陽市委員會《潮陽文史》編委會,2001:137.

[23]王惠.海外移民與宗教儀式回傳——甲午年新加坡修德善堂養心社宋大峰祖師金像百年回鑾[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6(3):59-67.

(責任編輯:孫碧玲)

收稿日期:2023-06-29

作者簡介:王 惠,女,山東煙臺人,歷史學博士,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京津冀文化融合與創新研究中心講師,碩士生導師。

王麗亞,女,河南沈丘人,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生。

任文靜,女,山東青島人,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生。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1949年以來香港民眾流動對身份認同影響研究”(21CZS072)

①潮汕地區在狹義上指今天的潮汕三市,即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明清之際稱為潮州府。潮州府下轄的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普寧、惠來、澄海、豐順八縣合稱潮州八邑。1860年汕頭開埠之后,加速了潮汕民眾“下南洋”謀生的進程,海外潮州人主要旅居于東南亞各地。

②口述訪談:許敦樂。訪談人:王惠。訪談時間:2017年10月25日。訪談地點:香港。

①口述訪談:許敦樂。訪談人:王惠。訪談時間:2017年10月25日。訪談地點:香港。

②例如,North China Herald,譯名:《北華捷報》。

①口述訪談:許敦樂。訪談人:王惠。訪談時間:2017年10月25日。訪談地點:香港。

②相傳大峰祖師在北宋年間皈依佛門,云游四方行善,行至潮陽建和平橋而聞名。民間為紀念大峰祖師善行,修建報德古堂供奉。大峰祖師的香火,在潮汕地區傳播,并伴隨移民的遷移傳遞至東南亞及世界其他地方。大峰祖師信仰在潮汕本地的研究,參見:陳春聲.僑鄉的文化資源與本土現代性:晚清以來潮汕地區善堂與大峰祖師崇拜的研究[M];劉宏主編.海洋亞洲與華人世界之互動[M].新加坡:華裔館,2007:77-93;林俊聰.潮汕的善堂[M]//升平文史,汕頭:汕頭市政協文史委,1996:11-20。

③資料來源:鄭群輝.潮汕佛教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2015:228-238.

①海陽縣于1914年改稱潮安縣,日軍投降后,潮安縣置八區。潮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潮州市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247-251。

①資料來源:潮州市檔案館,人民公安局“潮安縣教會外僑統計表”。表格中各善堂于1949年2-3月進行登記,參與人數只為當時記錄的參考,*表示名稱有疑問。

①1953年廢堂為校,至1984年重新恢復活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国产精品大尺度尺度视频|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无码37.| 911亚洲精品| 天天综合色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日本久久网站|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日韩第九页|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免费jizz在线播放| 婷婷六月综合网|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福利视频99|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国产黄视频网站|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狠狠亚洲五月天| 九九九九热精品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国内精品视频|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成人一区在线|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一级毛片免费的| 国产第二十一页| 97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片911| 亚洲自拍另类|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久久成人免费|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亚洲人网站| 最新国产网站| 欧美狠狠干|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呦女精品网站| 欧美日韩动态图|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免费一级毛片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免费无码网站| 欧美影院久久|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欧美日韩va| 欧美福利在线|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91高跟丝袜|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伊人蕉久影院|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