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不斷發展,對傳統媒體形成了巨大沖擊,在這一背景下,融合出版應運而生。出版人員在出版發行工作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其能力和素養對出版物的質量會產生直接的影響。隨著融合出版的發展,出版、傳播、教育的關系被重構,推動了傳統出版內容和出版方式的變革,同時也使得傳統出版人才面臨思維轉變和技術更新的新機遇和新挑戰,這就迫切需要培養一批以建設出版強國為目標、服務出版業戰略發展需求、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優秀人才。因此,探索出一條融合視域下出版人才的培養路徑至關重要。文章采用文獻分析法,從融合出版的概念解讀和主要特點出發,分析當前出版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得出人才培養體系不連貫、復合型出版人才稀缺和人才管理制度較落后的結論,并提出建議: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完善人才評價標準;以思維開發為核心,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健全人才培養機制,提供專業機制保障;明確素養培養方向,提高人才綜合能力;創新校企合作方式,增強人才實踐技能;引入專業績效指標,保障人才管理效果。文章旨在為融合出版視域下出版人才培養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出版人才培養符合融合出版背景下的時代要求,進而推動行業的持續、健康和穩定發展。
關鍵詞:融合出版;出版人才;培養;素養;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4-0197-03
隨著融合出版的發展,出版、傳播、教育之間的關系被重構,推動了傳統出版內容和出版方式的變革,同時也使得傳統出版人才面臨思維轉變和技術更新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新機遇是指人才培養周期相對來說逐漸縮短、融合出版吸納的管理者類型增多,以及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量增大;新挑戰主要包括人才培養體系不連貫、復合型人才稀缺和人才管理制度落后等。尤其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傳統出版行業和出版人才的發展會面臨更多的問題和阻礙,勢必要朝著融合出版的方向不斷發展,才能促進出版人才及其隊伍的進一步優化。
融合出版是傳統出版適應智能終端的廣泛運用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而產生的一種新型出版方式,是需求與技術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新型出版形態。其通過融合傳媒產業和出版產業各生產鏈條上的要素、運營過程中非個性化與個性化的協同,以及內容在不同場景中的變化和遷移,推動出版事業的進一步創新與發展。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產生和普及,促使著傳統的延時傳播、單向傳播朝著雙向、動態、即時的傳播模式轉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也發生了極大變化,這也是出版行業朝著全產業鏈和全流程融合升級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1]。
(一)人才培養體系不連貫
現階段,高校是培養出版人才的主要場所,學校通過設置相關專業及其課程來培育優秀人才,為出版業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但與此同時,這種培養模式也帶來了制約高質量復合型人才輸出的體制矛盾[2]。在學校教育中,大多數時候只是教授課本知識,學生在吸收理論知識的同時,并不能獲得實踐能力的發展。學生在進入行業之后,由于出版機構更注重他們帶來的實際效益,往往會忽略必要的專業技能培訓,導致出版人才培養體系不連貫,學生難以較快地適應工作環境,頭腦中的知識體系與現實需求不能較好地接軌,給實際工作帶來了較大阻礙[3]。
(二)復合型出版人才稀缺
當前,多數傳統出版人員雖然能熟練掌握出版的理論與實踐,但缺乏對新技術、新媒體的了解,導致其對數字出版運營和項目管理等工作的認識不夠全面,難以適應出版機構的快速轉型升級。同時,還有部分出版人員由信息技術企業轉崗而來,雖然具備較強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創新創造意識,也了解項目的運營和管理,但由于之前很少接觸具體的出版工作內容,導致其在把握出版內容、明確出版方向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目前,出版人才培養的總體情況呈現出結構不合理、專業層級不全面、總量不足和綜合素養參差不齊等問題,導致行業轉型升級乏力[4]。
(三)人才管理制度較落后
當前,部分出版單位未建立起科學的出版人才管理制度,且管理方法并未與時俱進。在出版人才管理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導致出版人才職業等級認證路線不明確、職業發展方向不清晰,成長和發展空間受到嚴重限制[5]。同時,還存在人才利用率低、人員溝通交流不暢、考核機制欠缺、工作分工不合理、集體意識淡薄、崗位職責定位不清等現象,導致專業人才儲備不足,大量優秀人才流失,部分出版單位甚至出現人才斷層的問題。此外,人才管理方法的落后還容易淡化人員競爭意識,造成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質量不高[6]。
(一)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完善人才評價標準
出版單位不但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在引導社會輿論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在融合出版背景下,要利用科學技術對各方面資源加以整合,充分挖掘數字資源和產品優勢,學會產品運營技巧并搭建互聯網平臺。同時,在數字化時代,信息傳播的范圍更廣、速度更快,這對出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應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引導社會輿論朝著正確、積極的方向發展。因此,在出版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既要注重提升其信息化素養和職業專業能力,更要重視出版人員的政治理論學習和思想作風建設,并將此作為人才評價的重要參考標準。
此外,創新是出版行業和出版單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為了進一步推動融合出版的發展,出版人員還要以先進的理論來指導實踐,具備因時而變、隨勢而動的能力,在工作方法上取得創新突破。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鑒別能力和政治敏銳性,堅守住職業道德底線,在工作過程中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13]。
(二)以思維開發為核心,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融合出版背景下,出版企業的信息化和數字化發展成為必然趨勢,出版單位要想取得快速轉型和長期發展,就要配備專業的人才隊伍。當前,部分出版人員已經擁有了成熟的工作經驗、扎實的基本功,而對于剛踏入出版行業的青年出版人員來說,他們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和應用能力更強[7]。因此,在出版人才培養過程中,要讓年輕出版人員向老員工學習優秀的工作方式方法,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同時,還要積極幫助老員工轉變舊的思想觀念,主動學習新技能。
同時,在融合出版方面,無論是策劃還是內容建設,都與傳統出版有所不同。為此,出版單位要結合實際情況,將出版人員的思維能力開發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要求出版人員將平臺運營思維、互聯網思維等滲透于工作的各個環節中,善于發現并解決問題,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信息化編輯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優勢[8]。
(三)健全人才培養機制,提供專業機制保障
出版人才的培養是一項持續性、系統性工程,只有不斷健全人才培養機制,才能夠為出版人才的培養提供保障,更好地為出版行業的發展提供復合型人才。
融合出版視域下出版人才的培養與傳統出版時代存在較大的差異,融合出版時代的出版工作以大數據技術、數字化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基礎,而信息高度密集是應用這些新技術的關鍵[9]。因此,傳統的出版人才培養方式已經難以適應當下的需求,要充分汲取優秀經驗,結合社會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拓寬培養方式。
首先,重視內部孵化。通過入職培訓等方式,逐漸提升出版人員的專業能力,并設置專項經費,為出版人員積極參加學習進修活動提供保障,如學歷進修、外出交流等,不斷提高其業務水平和綜合素養。其次,出版單位要注重合理設置出版工作相關職位,通過引導人才積極競聘等方式,為出版人員搭建利于其能力發展的平臺。最后,出版單位還要積極引導出版人員評聘數字化編輯等職稱,鼓勵其積極參與到學術研究和學術會議中,從而構建起融合出版背景下的發展智庫[10]。
(四)明確素養培養方向,提高人才綜合能力
一是“內容為王”的專業素養。出版人員要重視提升自身的信息整理、內容編制等基本專業能力,堅持以讀者需求為導向,深入了解不同年齡段、不同行業讀者的閱讀習慣和閱讀需求,開發出更具吸引力的出版產品,吸引更多的目標讀者,擴大出版產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11]。
二是“使用工具”的技能素養。融合出版背景下的產業環境要求出版人員具備較強的信息化工具使用能力,因此出版人員要在圖像圖片處理、音頻和視頻剪輯、視覺可視化設計、出版物設計等方面的學習上下足功夫,深入挖掘軟件功能,熟練使用相關軟件并創新應用形式,逐漸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三是“知識為翼”的能力素養。首先,出版人員要具備運用新媒體的能力,能夠在出版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實現出版產品的創新,更好地滿足讀者需求,從而不斷提高出版單位的行業競爭力。其次,出版人員還要具備數字版權管理能力,能夠快速應對并解決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授權綁定等情況,以此為出版行業的數字化發展提供保障[12]。
(五)創新校企合作方式,增強人才實踐技能
融合出版背景下,出版單位由傳統的出版報紙和圖書等紙質出版物向動畫、動漫、電影、廣告、電視等多媒體內容生產傳播形式過渡,從單一的媒介平臺向多媒體平臺發展,故具備高素質的復合型出版人才成為當前行業發展的必然需求。然而,單靠出版行業培養懂管理、懂運營、懂技術、懂出版且善策劃的復合型出版人才是不現實的,還需要高校的積極參與,形成共同培養的有效機制。
因此,要積極創新校企合作方式,將業界傳授與學校教育融合起來,通過建立“請進來”和“走出去”兩種模式,推動出版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請進來”即邀請出版業界的資深人員進校,通過開設講座和集體授課等形式,給學生傳授跨媒體技術、實踐經驗和業界動態等內容,讓出版專業的學生與業界人士直接對話,提前熟悉今后可能從事的工作行業,學習一線從業者熟練的操作技術、扎實的業務能力和豐富的工作經驗。“走出去”即鼓勵高校師生積極參與出版傳媒實踐活動,將業界最新技術、最新經驗和發展動態帶回校園、帶入課堂,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同時,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出版行業,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14]。
(六)引入專業績效指標,保障人才管理效果
為了保障出版人才培養質量和管理效果,出版單位還要積極引入專業的績效指標,全方位考核出版人員的工作情況,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在傳統的績效考核評價中,上級領導部門會結合單位實際情況,通過量化考核等方式進行月度、年度考核,涵蓋范圍涉及發稿字數、項目利潤等方面。同時,還會根據考核指標反映出版單位某段時間內的發展情況,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出版人員的能力提升。
一般情況下,績效考核直接關系著出版人員的評優評先、崗位調動和薪酬福利等,可以起到較強的人才激勵作用,但同時也容易導致員工只將目光放在短期數據上,不利于個人和單位的長期發展。為此,為了更好地推動出版單位的轉型發展,就要積極引入目標和關鍵成果考核方法,在設定更具挑戰性目標的基礎上,制定量化成果來引導出版人員開展工作實踐,并將整體目標分解為個人和團隊等共享目標,從而把目標管理自上而下地貫徹到各個層級中,讓溝通更及時、工作更高效,使績效考核更加公平、透明,同時激勵出版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更高質量地要求自己[15]。
面對融合出版背景下全新的出版業生態環境和發展態勢,出版人才培養也要與時俱進,在對出版人才培養進行全面革新的過程中,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完善人才評價標準;以思維開發為核心,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健全人才培養機制,提供專業機制保障;明確素養培養方向,提高人才綜合能力;創新校企合作方式,增強人才實踐技能;引入專業績效指標,保障人才管理效果,使高質量、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得以培養。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出版人才培養符合融合出版背景下的時代要求,進而推動行業實現持續、健康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羅佳.出版深度融合發展背景下數字出版人才培養論略[J].領導科學論壇,2022(12):124-126.
[2] 鄭志亮,田勝立,李憶簫.融合發展守正創新:新時代出版行業與人才培養[J].出版廣角,2022(2):6-10.
[3] 程濱.信息化背景下融合出版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國傳媒科技,2021(5):97-99.
[4] 賈音.融合出版背景下的編輯人才培養探究[J].傳媒論壇,2021,4(9):94-95.
[5] 周檬.關于新時代融合出版編輯人才培養的思考[J].辦公室業務,2020(21):63-64.
[6] 丁俊玲.媒體融合視域下編輯出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8):36-37.
[7] 羅佳.出版深度融合發展背景下數字出版人才培養論略[J].領導科學論壇,2022(12):124-126.
[8] 孫壽山.以建強人才隊伍為突破口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J].科技與出版,2022(9):6-11.
[9] 李文娟.新時代出版融合發展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與對策[J].出版與印刷,2022(2):32-38.
[10] 宋宏.媒體融合環境下數字出版人才培養分析[J].中國報業,2021(22):88-89.
[11] 孔文靜.媒體融合時代編輯出版人才的素質要求[J].中國報業,2021(17):126-128.
[12] 李潔.出版融合發展人才培養機制淺談[J].出版參考,2021(2):43-45.
[13] 楊揚,張文忠.媒體融合視閾下高校出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編輯學刊,2021(1):18-23.
[14] 閆彤.融合出版環境下數字出版人才的發展現狀及培養改革思考[J].傳播力研究,2020(19):124-125.
[15] 范高強.媒體融合中出版領域應注重編輯人才的新培養[J].傳媒論壇,2020(15):81-82.
作者簡介 張赟,編輯,研究方向:融合出版、數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