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嶺 西北政法大學經濟學院
在我國,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穩步健康發展,中小企業的數量日益增多。如圖1所示,以工業行業為例,自2012年到2020年中小企業數量雖略有波動,但整體呈現出迅猛攀升的態勢,且在2020年達到了391355戶。其占總工業企業數量比重也始終維持97%以上的高度①,并在2020年達到了98%的高值。根據工信部的統計,到2021年底,我國的中小微企業數量已達到4800萬戶,較2012年末增長2.7倍②。

圖1 2012至2020年我國中小型工業企業的數量及其所占總工業企業數量比重
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多、范圍廣,從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看,中小企業不僅包括農業、制造業、金融業、服務業等行業大類,還包括木材加工、互聯網數據服務等行業中類和行業小類。據相關數據顯示,僅在金融業中的中小企業數量就達到了218305戶,占比高達95.22%③。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
我國中小企業貢獻稅收超過50%,創造GDP超過60%,技術創新占比超過70%,提供就業崗位超過80%④,在增加政府稅收,推動技術創新,創造就業機會,促進自由競爭等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在國民經濟發展和民生建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的同時,融資需求旺盛,融資積極性高。我國市場流動性較為充裕,社會融資總規模逐步擴大。據央行統計,到2021年底,我國社會融資規模為314.13萬億元,較2020年底增加10.3%⑤。如圖2所示,從2020年第一季度到2022年第二季度,我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呈現逐步增長的態勢,規模逐步擴大,在2022年第二季度貸款余額達到了21.8萬億元。其增長速度雖然受行業生產經營周期特點等因素的影響而略有起伏波動,但始終保持在2%以上的高度,呈現穩定發展的態勢⑥。

圖2 2020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二季度我國銀行業針對小微企業貸款及其比上一季度增長速度(不計2020年一季度比上一季度增長速度)
(數據來源: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018528&itemId=954&genera ltype=0).
在我國的市場經濟背景下,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內部資金,二是外部資金。內源性融資指企業將自己的資本轉為經營資本的過程,外源性融資指企業利用各類金融手段進行籌資的一系列活動,包括直接和間接兩種。具體結構如圖3所示。中小企業在發展初期往往以內部資金為主,到了后期開始逐步尋求外源性融資資金,以銀行貸款為主體的間接融資漸漸形成企業融資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方式。如圖4所示,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在總體擴大的同時,人民幣貸款融資增加值始終占總增值的50%以上,表明銀行貸款成為社會融資的“主力軍”⑦。在2021年的融資結構中,企業通過債券融資比重為10.49%,股票融資比重為3.87%,表明債券和股權融資不是社會融資的主要組成部分,即企業通過直接融資渠道獲得資金的比率較低。

圖3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結構

圖4 2012至2021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及其主要部分構成
企業的融資成本主要包括基礎利率、加成利率、交易費用、風險補償四個方面。其中加成率為銀行出于各種風險、成本等因素的考量在基準利率上的加價,交易費用為中介服務中產生的包括資料費用、咨詢費用等在內的各類顯性或隱性費用,風險溢價是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由于信息不透明可能帶來的各類風險的補償。以珠江三角洲當地的中小企業融資利率分布為例。當地有24%的企業的融資利率超過了10%,表明整體的融資成本較高。此外,據國務院2019年審計報告顯示,小額貸款公司的利率達到了10%至20%,甚至一些民間借貸和網絡平臺借貸的利率高達30%。雖然銀行借貸的利率相對較低,但不少銀行出于風險安全考量,要求中小企業還貸后才能進行下一輪貸款,現實情況是大部分中小企業會選擇通過民間借貸等高成本的融資渠道進行“搭橋”,而其“過橋”的借款年化利率最高達到了108%,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居高難下⑧。
信用擔保機構作為金融機構的風險分散者,在分擔風險的同時必然也面臨著用高額交易費用覆蓋交易風險的選擇。對中小企業而言,只有融資擔保費用低于沒有擔保機構的風險、利率等綜合成本時,才會選擇尋求第三方支持。我國現行的關于融資擔保機構的管理辦法規定,擔保費用可以由雙方根據實際情況商討確定,但不得超過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50%。然而實際情況是多數擔保機構為減少風險承擔而征收各類隱性費用。此外,根據國務院相關條例規定,擔保責任余額原則上不得超過其凈資產的10倍(若服務對象為三農和小微企業,則可提高至十五倍)⑨。而我國相關融資擔保機構的擔保責任余額是1.89倍,僅不到2倍,說明放大效應不明顯,資本使用效率不高⑩。
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自有資本不足,單純的內源性融資已難以維持其發展,繼而轉向尋求外部資金。當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規定的融資抵押、質押物主要包括股票、債券等金融類財產和土地、土地定著物等不動產,而中小企業較難符合要求?。一方面,中小企業固定資產占比偏低,其在運營過程中需要的固定資產少,大部分機器設備、廠房可通過租賃獲得。另一方面,服務型中小企業資產比例以人力資本為主,科技型中小企業以知識產權為主。流動資產抵押成功率低,無形資產量化難,造成了中小企業可供擔保抵押資產不足的困境。有關數據顯示,中小企業資產約有60%為產品、材料等流動性較大的動產,而融資機構約有60%要求提供房屋等不動產擔保?。中小企業較高比例的流動資產現狀與融資機構較高比例的不動產抵押融資要求之間形成了“供需錯配”的矛盾,使得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融資機構不愿貸、不敢貸、不能貸。
我國中小企業大部分是個體經營、合伙經營或家族式管理,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低的問題。一是中小企業管理機制不健全,缺乏科學規范的生產管理體系。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存活時間為三年,而美國同類企業存活時間為八年左右,日本則超過了十年?。處于創始初期的中小企業普遍生產規模小,發展時間短,管理制度難以體系化、健全化。二是中小企業管理知識缺乏、理念落后,缺少精專化的管理人才。一方面,中小企業生產技術水平較低,市場競爭力偏弱,其職工入職的門檻相對大企業較低,導致職工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略為欠缺,并且存在著大量的缺乏專業理論知識的“關系戶”。另一方面,中小企業自身發展思維存在局限性,注重短期利益,忽視長遠發展,不利于其穩健持續發展,進而加劇了金融機構的放貸風險,難以進行有效融資。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根本原因是信用體系不健全、經營信息透明度低導致的融資雙方信息不對稱。典型調查表明,約有百分之八十的中小企業財務報表不真實或沒有會計報表?。中小企業缺乏業務信息、財務信息的披露意識,甚至存在粉飾報表、數據失真、弄虛作假的現象,導致其資信評級低,難以獲取金融機構的信貸信任,從而形成惡性信貸循環。據統計,到2018年底,我國金融機構針對小微企業的貸款中,不良率達到了3.16%,超過同期間大型企業1.83%?。融資雙方信息不對稱會引發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具體體現為金融機構最終把資金貸給經營狀況不好的企業,并且貸款企業的資金使用更具風險性。因此,資金供給者在理性權衡利息收入和風險損失后,要求的風險補償會更高,意圖通過高利率來覆蓋高風險。而承受這種高成本的企業多為高風險、高收益的高科技型企業。據有關調查,在珠江三角洲的中小企業,設備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的不到1%?。可見,在高風險成本和高交易成本的情況下,金融機構缺乏信貸的利益驅動。根據我國征信中心相關數據,到2019年4月底,該系統接收記錄的小微企業數量約為1500萬戶,其中有貸款記錄的近350萬戶?。可見,全社會的征信數量和規模都有所欠缺,且統計的時效性較差,難以準確全面及時地反映企業的經營信息與信用狀況。信息獲取難度大、不完整、有偏差,加劇了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抬高融資成本,形成融資困境。
作為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的第三方,融資擔保機構主要通過風險分散和損失補償來緩解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隨著中央和地方政府陸續出臺的支持融資擔保機構發展的政策措施,我國融資擔保機構的數量規模、資本總額、在保余額、擔保倍數等均呈增長趨勢,但也面臨著資金規模小、經營風險大等問題,制約了中小企業信貸的發展。首先,我國目前的融資擔保機構大部分是由政府出資,商業性融資擔保機構占比較小,而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受限于資金有限,其資金規模較小,存在貸款額度限制,難以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其次,融資擔保機構的實質是將金融機構的風險轉嫁到自己身上,需要關注其經營風險。一方面,中小企業容易由不當的經營管理行為引發關聯交易、存貸雙高、境外業務、壞賬呆賬等問題,使得擔保機構承擔違約風險。據2021年度國務院相關審計報告顯示,在參與調查的23家中小銀行中存在著嚴重的流動性風險,有9家存在資本充足率不足的問題,13家未按相關要求對流動性風險進行實時監測控制?。另一方面,融資擔保機構內部缺乏專業的擔保服務人員,精準完善的評估體系和運行健全的制度體系。當擔保機構與企業間的融資風險大于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風險時,擔保機構的風險分散和損失補償作用受限,從而制約中小企業的有效融資。
近年來,相關政府部門針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采取了大量措施。以我國2018年注冊成立的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為例,其由財政部聯合有意愿的20多家銀行及金融機構共同發起成立,主要服務對象包括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相關數據顯示,國家融資擔保基金2021年支小支農再擔保合作業務規模為7449.76億元,單戶500萬元及以下支小支農業務規模達到4570.01億元,規模占比分別為98.78%、60.59%?。可見,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有效促進了中小企業的規模擴展和成本降低。但從市場經濟發展角度而言,利息作為資金所有者借出利息而取得的報酬,受價值規律的支配,圍繞價值受供需影響而上下波動。中小企業受其資產、規模、信用風險等因素影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然會面臨著高利率高成本的問題,倘如一味強制降低利率,反而會加大金融機構的“政策性負擔”,達到“適足削履”的效果。并且普惠金融政策在基層金融機構的具體執行過程中會出現缺位錯位的問題。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3月底,23家中小銀行對小微企業的普惠貸款余額占比僅為10.33%,是大額貸款的五分之一?。并且據2019年度國務院審計工作報告披露,在抽查的18家支持中小企業創業的投資基金中,有40.1%的資金長期閑置,在基金提供資金支持的1925家企業中,中小企業占比僅為25.4%?。此外,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僅在第三章融資促進部分針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作出了11條規定?,為中小企業融資搭建了一個粗線條的寬泛框架,缺乏具象化的詳細規定。也沒有針對未能有效落實政策的相關部門作出明確的懲罰約束,形成了基層實操的法律缺位,阻礙中小企業融資政策落到實處。
中小企業融資呈現“小、短、頻、快”的特征,直接融資門檻高,間接融資成本高。因此需要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創新性的融資體系。首先,積極促進股權和債券融資。一是從創業板和新三板著手,適當降低準入標準,加強監管,規范交易行為。二是深化債券市場改革,大力發展雙創債、私募債等適合中小企業的債券,助力其擴大有效融資。據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22年6月底,我國累計有338家符合條件的“小巨人”企業在A股上市成功?。其中,北京證券交易所自開市以來,截止到2022年10月14日,累計成功上市的企業數量為117家,“小巨人”企業占39家,比重近三分之一?。表明中小企業直接融資存在廣闊的發展空間。其次,在間接融資方面,著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積極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推進企業信息與金融資源的開放共享,緩解信息不對稱,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弱化風險。例如深圳市推出“深i企”,聯動小程序、APP和Web三端搭建服務體系,能夠有效助力企業融資服務的數字化轉型。最后,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市場,包括眾籌融資、電商融資、P2P網絡平臺融資等。線上線下協同發展,搭建全方面多層次的融資體系。例如,工商銀行以e-ICBC為核心,成功搭建“融e購”“融e聯”和“融e行”三大平臺,極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務效率。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必須從內在的根本矛盾抓起,強化內部管理,健全財務管理制度,提升經營管理水平。中小企業應當健全完善現代化管理體系和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按照我國《公司法》規定,采用二元平行制,嚴格落實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的相關職權?,實現部門的高效運作和企業的良好運行。企業必須建設長期發展思維,將短期目標和長期利潤相結合,從自身發展階段和特點出發,科學地研制個性化融資方案。同時,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是提高融資可得性的重要前提。一方面,中小企業應充分利用科學的金融工具進行系統合理規范的財務管理,部分大型企業按照要求按時按質進行財務信息披露,為金融機構提供全面、準確的企業財務報告與分析。另一方面,應當提升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整體素質,優化內部治理結構,以文化軟實力帶動機制硬建設的發展,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強化金融機構信貸信心。
信用作為中小企業融資的“通行證”,信用水平決定著一個企業的發展前景。首先,企業要增強信用觀念,建設誠信氛圍,主動地披露相關經營信息,提高自身信用等級。其次,強化“銀政企”信用合作機制,建立起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政府信息平臺、企業信用數據庫三方聯合互補的征信體系。實現政府主體與市場主體,資金提供者與資金需求者之間的信息互聯互接,降低交易費用,增強信用評價。以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為例,由長沙市芙蓉區金融事務中心主辦的“蓉易貸”銀政企對接平臺自2021年以來,截至2021年10月8日,已成功開展10次政銀企三方對接交流會,累計590家企業通過搭建的平臺融資,金額達到了63.17億元?。同時,借助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對企業融資經營全過程進行智能化、可視化監測管理,可以大大降低信用評估的風險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信貸評估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促進企業融資的便利性和可得性。
信用擔保機構作為聯系中小企業和金融機構的“中間商”,在分散風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需要完善健全多層次、多渠道的融資擔保體系。從抵押擔保方式出發,應當完善新型抵押方式,推動抵押、質押從“有形”到“無形”,從“物”到“權”的轉型。尤其是針對處于創業期,具有發展潛力的科技型企業,積極擴大知識產權、專利等質押融資的發展。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表明,2022年1月至6月,全國通過專利和商標質押獲取的融資金額達到了1626.5億元,比同期增加51.5%,受此優惠的企業有9760家,比同期增加68.0%。其中,1000萬元以下普惠項目達7345項,同比增長112%,惠及中小企業6951家,占惠企總數的71.2%,同比增長111.7%,有效緩解了一批中小企業的燃眉之急?。從抵押擔保體系來看,積極借鑒國際經驗(如表1),進一步完善國家、省級、區域的三級擔保與再擔保機制,形成中央與地方協調推進的擔保產業鏈,發揮風險分擔和信用增進的作用,為中小企業融資保駕護航。

表1 部分發達國家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及其運行機制
政府政策是中小企業融資的“指明燈”,需要發揮政府的引導支持作用,與市場化機制協調配合,形成改善中小企業金融生態的發展合力。其一,金融體系的構建要從系統觀、全局觀出發,結合企業不同生命周期的不同特點,規范完善成漸進的中小企業融資體系。針對初始期的中小企業,設立創投基金進行天使融資;對成長期的中小企業推動銀行貸款的減稅降費;到了成熟期,強化資本市場監管,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引導信貸+債券+股權的“三箭”發展合力。其二,建立地方政府的政策性中小金融機構,將政府政策支持作用與金融機構市場運作機制有效結合。地方性政策性金融機構能夠設立專項資金和融資基金,結合地區企業的特殊情況及時提供融資支持。以陜西省為例,自成立省級的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專款資金以來,累計幫扶縣域工業集中區和小微企業關于創業創新類項目317個、中小企業技術改造和制造業技術創新發展項目5459個、中小企業服務體系項目452個,對符合條件的2540戶新進入規上工業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其三,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融資發展的法律法規。在現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的基礎上細化懲戒約束作用。對中小企業的虛假披露、違規操作等行為和金融機構的信貸歧視、尋租行為進行制度性約束,為企業融資營造穩定可持續的市場環境。
注釋:
①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2022年10月28日訪問。
②數據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https://www.miit.gov.cn/gzcy/zbft/art/2022/art_4a2a1bfecc4e4ad0ae7a479f53283b44.html,2022年8月30日。
③數據來源:企查查https://www.qcc.com/web/search/advance?hasState=true,2022年10月29日訪問。
④數據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 采取有力有效措施 激發涌現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https://www.miit.gov.cn/xwdt/gxdt/ldhd/art/2022/art_9fe 24147f9cf4af596ce80dfc3a20d41.html,2022年9月8日。
⑤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2021年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統計數據報告》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si/116219/116225/4446005/index.html,2022年10月29日訪問。
⑥數據來源: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1018528&ite mId=954&generaltype=0,2022年10月29日訪問。
⑦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L08&sj=2021,2022年10月30日訪問。
⑧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國務院關于2019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https://www.audit.gov.cn/n4/n19/c133000/content.html,2022年11月26日訪問。
⑨中國政府網《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83號,2017年8月2日。
⑩數據來源:轉引自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委員會:《中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報告(2018)》,中國金融出版社2019年版,第128頁。
?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五十號,1995年6月30日。
?數據來源:中國政府網《幫中小企業要幫到點上》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2/content_5588150.htm,2021年2月22日。
?數據來源:轉引自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委員會:《中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報告(2018)》,中國金融出版社2019年版,第128頁。
?數據來源:轉引自劉金霞:《中小企業融資創新與科技創新》,中國經濟出版社2017年版,第149頁。
?數據來源:轉引自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委員會:《中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報告(2018)》,中國金融出版社2019年版,第128頁。
?數據來源:轉引自劉金霞:《中小企業融資創新與科技創新》,中國經濟出版社2017年版,第53頁。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 《征信系統助力小微與民營企業融資發展》http://www.pbccrc.org.cn/zxzx/jgyhfw/201906/ec959d42443e4d3aac111e0a14b43822.shtml,2019年6月13日。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國務院關于2021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https://www.audit.gov.cn/n11/n536/n980/c10255282/content.html,2022年11月26日訪問。
?數據來源: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國家融擔基金再擔保合作業務繼續快速發展》https://www.gjrdjj.com/content/details_20_1015.html,2022年11月5日訪問。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國務院關于2021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https://www.audit.gov.cn/n11/n536/n980/c10255282/content.html,2022年11月26日訪問。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國務院關于2019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https://www.audit.gov.cn/n4/n19/c139905/content.html,2022年11月26日訪問。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bnjg/20190402851412.shtml,
?數據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新時代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實錄》https://www.miit.gov.cn/jgsj/qyj/gzdt/art/2022/art_190e65d539b84ac3b33c95441cf77c60.html,2022年11月26日訪問。
?數據來源:中國新聞網《北交所上市公司增至117家 將進一步擴大對創新型中小企業覆蓋面》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2/10-14/9872899.shtml,2022年11月26日訪問。
?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四十二號,2006年1月1日。
?數據來源:長沙市芙蓉區人民政府《“蓉易貸”銀企對接平臺特色案例》http://www.furong.gov.cn/affairs/xxgk/gov2/jrb/news/202110/t20211009_10262757.html,2022年11月6日訪問。
?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5812號建議答復的函》,國知建提運函〔2022〕78號,2022年9月30日。
?數據來源:陜西省人民政府《陜西大力推進全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http://www.shaanxi.gov.cn/xw/ldx/bm/202211/t20221101_2257819.html,2022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