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楠 胡晨旭 薛霜澤
摘 要:在新國際形勢下,我國提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對供應鏈在經濟循環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循環理論,構建了全供應鏈體系,并構造了由客戶集成、供應商集成、流通環節集成、政府參與和全供應鏈集成服務五部分組建的全供應鏈集成促進雙循環理論模型,從而揭示全供應鏈集成對供給側和需求側的促進作用和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作用機制,繼而針對性地提出發展全供應鏈集成的策略和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全供應鏈集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供應商集成;客戶集成;政府參與
本文索引:王楠楠,胡晨旭,薛霜澤.<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08):-005.
中圖分類號:F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4(b)--05
2020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國際政治局勢復雜、國內經濟發展需求迫切、疫情全球大流行等多重因素疊加的挑戰下,尤其是在西方國家貿易保護主義逐漸興起的情境下,我國產業鏈參與全球產業鏈面臨空前挑戰。國內針對這一系列變化對我國參與全球供應鏈和實現國外循環的威脅缺乏足夠的警惕,沒有意識到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不良影響,也未能提出應對策略。
現有研究雖然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企業、產業和地區等不同層級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實現路徑和發展策略關注較多,但是缺少供應鏈對雙循環作用的探討,具體體現在以下兩點:首先,國內學者對供應鏈的研究僅集中在供應鏈的供給側,忽視了需求側對供應鏈的促進作用;其次,供應鏈相關的技術標準尚未統一,供應鏈產業的監管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針對現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將政府和客戶兩個主體納入供應鏈范疇,并提出構建全供應鏈體系,探討了全供應鏈集成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作用機制。
1 文獻綜述
1.1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是中國面臨國際局勢變化的變革之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當今世界格局的具體實踐[1]。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及內、外市場的角度被劃分成三個部分:第一,以國內循環為主體,通過發揮國內市場的潛質,構建完整的國內市場需求體系;第二,通過科技革命、產業轉型升級和自主技術可控建立供給側產業體系,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第三,立足國內供需雙升級,靈活主動地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提高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2]。
1.2 供應鏈與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
我國雖然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制造業配套體系,并在多個領域具備完整的產業供應鏈[3],但是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和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全球供應鏈逐漸從成本競爭力轉向風險競爭力,與此相關的產業供應鏈正在重組[4]。然而要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就離不開供應鏈體系的建立及智慧供應鏈等新技術的支持,包括供應鏈體系的重構、再造或新業態的形成[5]。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要點是建設“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現代產業體系,現代產業體系的建立需要構筑“內循環”供應鏈的生態網絡[6]。
1.3 供應鏈集成
供應鏈集成被定義為供應鏈網絡成員在戰略、戰術和運營決策方面的全面合作[7]。國內學者就供應鏈集成對企業、單一產業和多個產業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國內外學者認為,供應鏈集成對企業績效、創新能力、競爭力提高及產業轉型升級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王淑英等(2018)指出,供應鏈集成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8]。
1.4 文獻評述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從宏觀層次分析供應鏈對經濟的推動作用,但是研究視角仍局限于供應商、流通環節和供應鏈服務機構等方面,忽視了供應鏈集成中政府和客戶兩個利益相關主體發揮的關鍵作用。現階段,學者已經認識到供應鏈集成對增強產業競爭力和提高供應鏈運營績效等方面的促進作用,而研究層次多集中于企業或產業層級,尚未意識到其對我國經濟內外兼顧、實現內外雙循環的關鍵作用;現有研究多側重企業間合作,而以宏觀視角將供應鏈集成拓展到“全供應鏈集成”的研究存在空白。本文擬對上述不足進行系統性地研究和論證,以填補相應的研究空白。
2 全供應鏈體系的提出
2.1 全供應鏈體系及構成主體
基于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分析及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的提出,在深入分析經濟循環及供應鏈相關理論和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全供應鏈體系的概念。這一概念采用循環觀點,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論,將供應鏈主體延伸到與產品或服務全生命周期相關的主要利益相關方。因此,全供應鏈體系指在某產業產品(或服務)參與經濟循環的生產和流通環節中,各主體之間形成緊密合作的關系。通過全供應鏈集成,可提高供應鏈的協同性,更好地貫徹國家供應鏈政策,促進經濟循環。全供應鏈體系的構成主體包括客戶、供應商、流通環節、政府和供應鏈服務機構,如圖1所示。
圖1 全供應鏈體系概念圖
其中,客戶是需求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需求側的客戶類型可分為政府、企業和個人[9]三類??蛻羰窍M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突破點,把握國內外客戶的需求對加快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部署具有重要作用。供應商包括產品和服務供應等企業[10],對客戶需求的及時響應能夠有效刺激客戶需求的增長。流通環節包括倉儲、運輸和銷售部分,涉及物流企業、分銷商和零售商,是實現供給側和需求側產品流動、信息交互和資金交付的功能主體。政府是供應鏈相關行業的監管者和行業發展的引導者。供應鏈服務機構是全供應鏈集成順利實施的關鍵,通常由具備一定實力的全供應鏈集成參與企業或第三方機構組建,幫助全供應鏈企業參與全供應鏈集成。
2.2 全供應鏈集成要素分析
基于全供應鏈體系的五個主體,全供應鏈體系將集成要素劃分為客戶集成、供應商集成、流通環節集成、政府參與和供應鏈集成服務。
2.2.1 以需求為導向的客戶集成
客戶集成是供應商、流通環節和客戶合作互動的過程,旨在確保供應過程的效率[11]。客戶集成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首先,客戶信息的收集。在采購和消費行為發生過程中主動收集客戶需求信息,了解客戶的細分情況及客戶對產品或服務的偏好和意見。其次,對需求信息的分析。通過對客戶真實需求信息的了解,全供應鏈企業運用現化信息技術和算法對客戶需求進行分析,分析不同類型客戶的需求偏好及客戶需求的變化趨勢,挖掘客戶的潛在需求。最后,將需求信息的分析結果進行反饋。將客戶需求信息分析的結果及時反饋給產品和服務供應企業及流通企業,幫助全供應鏈企業調整經營決策,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
2.2.2 以合作為導向的供應商集成
供應商集成是指產品和服務供應企業在企業間業務流程管理方面的戰略合作,包括戰略伙伴關系、信息共享、項目合作和聯合產品開發[12]。產品和服務供應企業篩選合適的供應鏈合作伙伴,形成戰略合作關系,最終建立穩固的供需網絡。信息共享的實現使供應商團隊能夠迅速獲取客戶需求信息的分析反饋,提高供應商對客戶需求的反應能力,調整生產計劃,降低生產成本和庫存成本。供應商和關鍵客戶之間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能在促進合作的同時,提高供應鏈韌性。
2.2.3 以效率為導向的流通環節集成
流通環節集成主要包括物流集成、資金流集成和信息流集成。物流集成被定義為生產企業生產的產品經由現代物流網絡在生產流通加工和消費環節實現產品增值的過程[13]。物流集成的方向主要通過供應商向客戶進行產品輸送,也包括少量對客戶使用后廢棄產品回收利用的逆向物流。全供應鏈集成下的資金流伴隨著產品交易發生,與物流集成緊密相關。信息流集成是供應商和客戶之間信息雙向流動的過程。流通環節集成能夠實現對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高效整合,提高流通環節的效率,降低流通成本。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三者密不可分,信息流集成可以動態地反饋物流和資金流的實時信息,實現對物流和資金流的跟蹤管理,促進流通環節的流程優化。
2.2.4 以戰略為導向的政府參與
政府構造中國全供應鏈體系,促進全供應鏈企業之間的良性合作,營造全供應鏈集成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首先,政府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制定促進全供應鏈體系發展的相關政策。其次,政府定向地為全供應鏈企業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鼓勵物流企業和物流配套設施在農村地區建設,發揮物流產業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最后,政府組織科技攻關等行動,促進產業協同創新。一方面,政府通過為高校和研究機構提供供應鏈協同創新資金,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加快高校研究成果落地。另一方面,政府識別全供應鏈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引導并組織科技攻關項目,構建不同產業完整的全供應鏈體系。
2.2.5 以應用為導向的全供應鏈集成服務
供應鏈服務機構是保障全供應鏈集成順利實施的關鍵,能夠為其他環節提供信息服務、技術支持、金融服務或資本運營服務等相關支持。第一,建立供應鏈信息服務平臺和全供應鏈體系主體進行信息交互。第二,供應鏈服務機構為全供應鏈企業提供技術支持。構建全供應鏈集成促進雙循環理論模型需要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支付技術等科學技術和相應的設備來提升供應鏈的數字化和信息化水平。第三,供應鏈服務機構為全供應鏈企業融資提供幫助。供應鏈服務機構能夠通過供應鏈信息服務平臺實時了解全供應鏈企業的經營狀況,降低其融資難度和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投資風險。第四,供應鏈服務機構為全供應鏈企業提供資本運營服務。供應鏈信息服務平臺能夠獲取企業和客戶的需求信息,幫助企業制定更合理的發展決策,改善企業的經營狀況。供應鏈服務機構還能為全供應鏈企業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加快創新技術在全供應鏈企業的應用,協助自主品牌的建立,幫助自主品牌健康穩定發展。
3 全供應鏈集成促進雙循環作用機制分析
3.1 全供應鏈集成對國內循環的重要作用
3.1.1 制定全供應鏈政策,為雙循環提供政策保障
在全供應鏈體系中,政府通過信息服務平臺與供應鏈服務機構進行溝通,實時了解全供應鏈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經營困境,并根據全供應鏈集成面臨的相關問題,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和地理位置,制定促進當地全供應鏈集成發展的政策,打破阻礙金融資本、創新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在全供應鏈體系中順利流動的機制藩籬,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全供應鏈集成健康穩定發展的積極作用。全供應鏈集成的相關政策能夠促進國內全供應鏈體系中各生產要素從供給側到需求側的循環流動,從而帶動國內經濟良性循環,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政策保障。
3.1.2 面向需求的客戶集成,助力培育成熟的內需體系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居民收入實現了較大增長。我國是中產階級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中產階級的崛起對消費提出了更高要求,引領了國內消費的升級??蛻艏删邆淇蛻粜畔⑹占?、需求信息分析和需求分析反饋的功能,能夠識別不同客戶群體的消費需求,把握客戶間的消費需求差異,并將客戶的差異性需求和多樣化需求反饋給產品和服務供應企業。通過客戶集成,全供應鏈體系能夠充分挖掘客戶的需求潛力,刺激消費需求增長和消費升級,加快建立成熟的內需體系,充分發揮消費需求增長和需求升級對雙循環的推動作用。
3.1.3 創新驅動,帶動產業升級
產業升級是指產業從低水平狀態向高水平狀態過渡,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發展的過程[14]。產業升級離不開科學技術創新作為驅動力,因此產業升級的過程應重視創新驅動力,加大對創新資源的投入。政府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協同發展戰略,幫助高校等科研機構了解全供應鏈企業的發展需求和發展方向,解決全供應鏈集成中的技術問題;建立成熟的科研機構成果轉化平臺,幫助高校等科研機構實現創新成果的快速應用;為國內創新型企業提供減免稅務等政策,扶持其發展,鼓勵國內企業加大對科研創新資金的投入力度。
3.1.4 優化市場環境,完善國內全供應鏈體系
在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加劇的情境下,我國企業可能面臨全球供應鏈斷裂的風險,如華為、中興等制造業企業始終面臨先進生產設備短缺的難題。因此,我國深刻認識到完整的全供應鏈體系是國內企業參與內外循環的重要保障,而構建完整的國內全供應鏈體系先要優化市場環境。良好的市場環境需要自上而下,國家、行業和企業三個層級的參與方共同努力:(1)在國家層級,中央部委制定良好的政策條件,確保民營企業能夠享受公平競爭的法制、市場和政策環境;(2)在行業層級,政府參與能夠建立行業間的全供應鏈信用體系,幫助全供應鏈體系之間的企業合作,促進全供應鏈體系的成員誠信參與全供應鏈,保證全供應鏈的穩定性;(3)在企業層級,全供應鏈企業要抓住發展機遇,加大合作創新力度,解決發展桎梏,積極參與到全供應鏈體系的建設中。
3.2 全供應鏈集成促進國外循環的重要作用
3.2.1 提高關鍵技術創新能力,突破國外先進技術封鎖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首次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提出“中國制造2025計劃”,表達了我國政府成為“制造強國”的決心。而成為“制造強國”依舊面臨諸多困難,在高、精、尖技術領域,我國尚存在難以生產光刻機高精度機床等設備的難題,嚴重阻礙了芯片產業和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在全供應鏈集成促進雙循環理論模型中,供給側能夠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由政府主導科技攻關項目,領導高校、研究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先進制造企業等機構和組織進行協同創新,通過集中力量辦大事,提高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打通阻礙供給側和需求側循環的技術障礙,實現破冰之舉。
3.2.2 建立現代化流通體系,增強全供應鏈國際競爭力
流通環節集成能夠實現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有效整合,完善現代化流通體系的建設。現代化流通體系不僅承擔著社會再生產的角色,還能加快商品的流轉速度來促進資金在全供應鏈中的循環流動。另外,現代化流通體系能夠與全供應鏈其他主體之間進行信息共享,提前根據客戶需求及需求分析預測調配倉儲和運力資源,降低商品的流通成本。除此之外,現代化流通體系還能縮短對客戶需求的響應時間,并提供售后服務等,對增強我國全供應鏈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
3.2.3 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方位對外開放
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能夠促進全球經貿合作,引入更多外資對國內產業進行投資,減少貿易壁壘和惡性競爭,甚至改變國家之間的貿易政策,促進國外循環穩步增長。除此之外,開拓海外新興市場成為促進雙循環的另一措施。積極通過國際貿易協議,加強我國與其他國家地區之間的合作,推動與新興市場的貿易往來,促進全方位對外開放。因此,本文立足原有的供應鏈集成理論模型,將政府和客戶納入供應鏈集成主體,構建全供應鏈集成促進雙循環理論模型(見圖2)。全供應鏈集成促進雙循環理論模型實現了對供給側和需求側的聯通,形成“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外循環相輔助”的良性循環。
4 對策建議
4.1 加強政府參與,推動全供應鏈體系構建
政府應推動全供應鏈體系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加強數字化供需信息平臺的建設,加快實現全供應鏈體系中人員和設備的可視化管理和數字化管理。此外,政府要加強創新技術和創新管理方法的信息發布平臺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在科研單位和企業之間搭建橋梁,使生產流通環節的創新需求能夠被科研單位全面了解并指導科研單位研究成果的實用性。在關鍵技術方面,政府需引導和組織重點供應鏈企業對薄弱環節進行科技攻關,最終形成以創新創業驅動內外循環發展的良好局面。
4.2 挖掘國內外市場,充分發揮需求動力
供應商企業和流通企業應把客戶需求放在第一位,在進行項目合作和聯合產品開發過程中,加強客戶的全面參與。在進行產品設計和服務定制中,產品和服務供應企業應盡量和客戶保持密切的溝通聯系,及時了解客戶需求的變化,收集客戶需求信息和反饋意見,按照客戶需求調整生產計劃,改進生產工藝等措施,盡可能與客戶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為客戶定制最適合和滿意的產品和服務。
4.3 加強協同創新,提高產品和服務供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全供應鏈主體之間加強信息共享、實現協同創新。產品和服務供應企業在進行信息化改造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設計、生產、運輸、銷售、售后服務和回收利用多個環節之間的銜接性,與客戶和原材料供應商等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進行項目聯合開發與合作,增強全供應鏈體系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另外,產品和服務供應企業要利用全供應鏈集成的優勢,把握客戶的需求趨向,重視自主研發,牢牢把握關鍵技術,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全供應鏈企業更要加強生產管理,降低生產成本、運輸成本等成本損耗,形成技術和成本的雙重優勢,提高我國供應鏈的競爭力,實現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躍遷。
4.4 提高流通效率,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在流通環節信息化改造的過程中,流通企業應致力于提高流通效率,同時實現對產品運輸的實時把控。通過信息化智能設備和管理手段,使流通環節增強對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了解和預測,提前做好庫存準備和運力資源調配工作,從而實現對運輸資源的合理利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另外,物流企業應注重流通加工環節,通過再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開展售后服務等業務,為客戶提供便捷的物流服務,拓寬業務范圍。
4.5 強化信息化建設,協助全供應鏈體系持續健康發展
供應鏈服務機構通過對數據信息的分析和深度挖掘,隨時了解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運輸等流程的進度,清楚客戶的需求偏好和需求變化,幫助生產企業制定生產決策,調整生產計劃,及時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以降低市場環境帶來的風險。全供應鏈體系中的數據信息還能幫助識別全供應鏈中的薄弱環節,為全供應鏈企業合作創新提供研究方向,運營公司也能根據全供應鏈企業的經營信息,改善全供應鏈企業的經營狀況,幫助企業制定品牌計劃。
5 結語
雙循環政策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全供應鏈體系的概念,對全供應鏈集成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作用機制進行了理論論證,有助于我國通過全供應鏈體系的建立來達到推動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的目的。研究結果為系統地認識全供應鏈體系及其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并為我國制定供應鏈政策促進雙循環提供了政策支撐,未來學者可以進一步利用該研究做實證分析。
參考文獻
李震,昌忠澤,戴偉.雙循環相互促進:理論邏輯、戰略重點與政策取向[J].上海經濟研究,2021(4):16-27.
李天宇,王曉娟.數字經濟賦能中國“雙循環”戰略: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J].經濟學家,2021(5):102-109.
沈國兵.信任缺失、認識誤區與應對中美經貿摩擦升級的立場和舉措[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20,27(1):5-12.
鄭健雄,方興起.新冠疫情影響下全球產業鏈重構與中國應對[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37-47+189.
陳文玲.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與雙循環新格局的構建[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2(4):1-8+105.
師博.后疫情時代我國城市經濟的恢復性轉型發展[J].學習與探索,2020(9):105-111+192.
Alfalla-Luque R, Medina-Lopez C, Dey P K.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framework using literature review[J]. 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 2013,24(8-9):800-817.
王淑英,張水娟,王文坡.R&D投入與區域創新能力關系及溢出效應分析:金融發展的調節作用[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35(2):39-46.
趙萌萌,唐平舟,孫堃,等.泛在電力物聯網發展與展望[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7(5):63-74.
趙宏偉,黃秀娟.休閑農業供應鏈的理論思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2):45-54.
Yeh T M, Pai F Y, Wu L C. Relationship Stability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for SMEs: From Internal, Supplier, and Customer Integration Perspectives[J]. Mathematics, 2020,8(11): 1902.
Flynn, B.B., B. Huo, X. Zhao. 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n performance: A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 approach[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0,28 (1):58-71.
張世軍.基于物流產業集群背景下的物流集成發展對策分析[J].物流技術,2014,33(15):28-31.
張銀萍,羅建強.制造企業服務衍生的類型分析及其實現機理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7(5):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