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浙江義烏以“市場采購”為引領,不斷探索推動貿易方式、業態、制度和模式的集成創新,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經過十余年的市場化運行仍存在一些發展難題。本文聚焦中小微企業痛點堵點,義烏依托數字化改革推動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迭代升級,以“一碼貫通、四單對碰”為切口,創新機制、重塑業務流程,形成交易、履約、金融、監管四大應用場景,構建小商品數字自貿應用,著力推動小商品貿易全鏈條數字化集成迭代,實現貿易方式升級、貿易規則創新、貿易制度重塑。
關鍵詞:數字化改革;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升級
本文索引:錢泓澎.<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08):-067.
中圖分類號:F7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4(b)--0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可以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快捷流動、各類市場主體加速融合,幫助市場主體重構組織模式,實現跨界發展”。市場采購貿易是義烏首創的外貿出口方式,先后在全國31個城市復制推廣。數字時代,中小微出口型企業面臨融資難、倉儲艙位等要素獲得難,銀行等服務機構面臨決策難、要素資源精準配置難,政府面臨調控手段少、風險防范難等問題,因此必須利用數字化手段,推進市場采購改革從1.0向2.0升級。
1 研究述評
關于數字化的研究,國內外的研究由來已久,在數字經濟領域,江小涓、靳景(2022)[1]回顧總結了我國“十三五”時期數字經濟的發展,并對“十四五”時期的數字經濟發展提出展望,認為我國的數字經濟發展有較好的基礎,經過測算提出未來5年我國數字經濟將占經濟的半壁江山。在數字政府領域,郁建興、樊靚(2022)[2]以杭州城市大腦為例,認為數字技術重塑了政府、社會和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賦能多元主體“多跨協同”的治理機制。將數字化與出口貿易的結合研究方面,易靖韜、王悅昊(2021)[3]等研究了數字化轉型對企業出口的影響,認為企業創新、市場競爭對出口有正向作用,但是制度環境是負向調解作用,在制度環境較差時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對出口的促進作用更加顯著。施炳展、游安南(2021)[4]基于 168 個國家或地區的雙邊貿易數據,考察了數字化政府對國際貿易的影響,論證了進出口雙方數字化政府對雙邊貿易產生顯著的正向作用,并研究了其中機制。
關于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的研究,作為一種專門便利中小微企業出口的貿易方式,最近幾年逐步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涉及全國31個地區,在試點評價方面,多位學者就某一試點地區進行了單獨評價(付趙彤,2021;廖穎,2019;李佳慧,2018;楊小杰,2018;陳衛華,2017;蔣偉,2014)。
在機制研究方面,揭昊(2021)[5]在案例分析的基礎上,從創新驅動、市場化運作、出口監管和工作考核等方面對市場采購貿易的試點進行剖析,并提出深化試點的路徑選擇和政策建議。樓雙雙(2020)[6]以創新驅動發展理論為基礎,從技術、管理、組織、政府職能等多維創新角度研究了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的信息化監管模式,其認為市場采購貿易帶來了新型的監管方式,但是存在一定的難點和風險,并就此提出了政策建議。葉麗芳(2015)[7]構建了義烏貿易便利化評價模型及指標體系,研究認為進行“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后義烏貿易便利化水平上升了一個層級。王建立(2020)[8]簡單剖析了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出口收匯率低及配套設施不足等。
在深化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方面,施曉嵐等(2018)[9]提出從實施對外招商聯動、培育現代物流工程、優化服務平臺、打造跨境通路等方面深化“市場采購”貿易政策效果。郭永泉(2020)[10]比較研究了跨境電商、市場采購和外綜服的稅收制度,市場采購貿易的稅收制度適應了市場采購商品“單小、貨雜、時效高”的特點,應支持市場采購多業態融合,打造功能更全面、條件更便利的創新區域。
但是,以上研究有幾點不足:一是對市場采購貿易的分析不夠全面,大多數研究僅限于某一微觀機制,例如結匯機制、報關機制、稅收機制等,缺乏系統性研究;二是當前的研究缺乏時效性和實操性,關于數字化和出口相結合的研究以過去數據和制度為基礎,但是在當前疫情與雙循環戰略疊加的背景下,企業側、政府側、配套服務側需要業務流程重塑一條新的貿易通道,以降低國內側的企業出口成本,以進一步穩外貿;三是義烏的市場采購貿易迭代升級需要理論歸納,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在義烏已經開始數字化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據全省數字化改革頂層設計,需要進行理論總結,但是這方面的研究較少。
基于學者的前期研究成果,結合義烏首創的小商品數字自貿應用,作為數字政府領域的最佳應用,該應用有效解決了企業側、政府側、配套服務側的重大需求和高頻需求,通過分析其“三張清單”,研究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的數字化改革過程,凸顯數字化改革對企業降低出口成本、提高政府監管效率的價值與意義。
2 迭代升級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的現實基礎
義烏積極搶抓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重大機遇,推動數字技術與國際貿易、工業制造、社會管理、政府服務各領域深度融合,在數字經濟領域已形成先發優勢和義烏特色,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數字經濟產業總體已形成較大規模,數字產業化有規模、產業數字化有特色。2021年數字經濟制造業企業完成投資63.4億元,數字經濟產值45億元,產值增速66.7%。二是數字貿易實現快速發展。2021年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3715億元,同比增長18.89%;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1013億元,其中跨境電子商務零售交易額402億元,同比增長16.53%。三是交易大市場逐步向數字化方向升級。義烏小商品城積極推進體驗化改造和數字化升級,實現全鏈條數字化、可追溯,Chinagoods平臺開展運作,線上線下相融合的交易大市場已經形成。四是義烏市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底,義烏共推進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項目29個,涉及針織、化妝品、食品、儀表、光伏等行業。五是數字政府建設卓有成效。各部門的數據信息壁壘逐漸被打通,基于數字平臺的政務協同工作機制正在形成,圍繞數字化服務推進“放管服”改革,政府服務和監管效率大幅提高。
在數字經濟條件下,義烏市場采購貿易正面臨全面轉型。義烏在過去五代市場的基礎上探索建設第六代市場建設,第六代市場的核心特點是數字化,傳統市場數字化改造主要依托數字技術探索形成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新型交易市場。義烏商城集團Chinagoods平臺的建設,推動了義烏實體大市場與Chinagoods平臺線上線下聯動,實現市場采購貿易的數字化改造,把義烏市場搬到“家門口、電腦上、手機上”。依托Chinagoods平臺,打通數字化貿易鏈條,將市場商戶、外商、外貿公司、組貨人、報關行各類主體納入貿易服務閉環,推動數字化成交、數字化組貨拼箱、數字化物流服務、海外數字貿易服務、跨境支付等貿易全流程數字化。依托Chinagoods平臺,重點推進線上線下銷售等貿易撮合數字化,物流、倉儲、海關、許可證、稅務、結算、清算、匯兌等貿易流程數字化,市場服務、公共服務、口岸服務、爭議解決機制等貿易服務數字化。
義烏海關在商品出口方面探索了多條路徑,重點推進“市場采購+跨境電商”出口新模式,推動開展跨境電商“1210”“9610”“9710”“9810”等業務,創新開展“數字監管+跨境電商新零售”新模式,探索建立基于海關“單一窗口”、跨境電商交易平臺數據共享的B2B和B2C一體化通關模式。探索“市場采購+海外倉”“跨境電商+海外倉”的小商品國際貿易新方式,爭取完善“9810”在通關、退稅、結匯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探索基于數字化交易和監管平臺的離岸電商新模式。
3 早期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的不足
市場采購貿易是指在經認定的市場集聚區采購商品,由符合條件的經營者在采購地辦理出口通關手續的貿易方式,其單票報關單的貨值小于等于15萬美元,海關的監管方式代碼為“1039”,最早于2015年在浙江義烏落地實施,稱為1.0版本。市場采購貿易方式1.0版本作為義烏首創外貿出口方式,解決了“單小貨雜”的市場“百家貨”便捷通關問題;解決了無增值稅發票貨物合法合規的出口問題;解決了不直接出口的商戶及外商的收匯和貨款結算問題;解決了不具備國際貿易能力的中小微商戶簡單地參與外貿問題。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加速變革,以非接觸經濟為代表的貿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出口企業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等要素資源獲取困難;配套服務則出現“畫像”難,要素賦能不精準等問題。
(1)正常商務受限。受新冠疫情影響,很多國家和地區人員出入境嚴格,市場外貿業務人員往來受限,而訂單需要在市場或展會確認下單,新單簽訂變得困難。
(2)供應鏈服務受限。外部需求急劇萎縮,國外訂單取消或延期交付時有出現;全球資金管控升級,美元緊缺或流出管控加劇,“錢進不來”。
(3)物流倉儲受限。訂艙難、訂艙貴,價格波動大,服務時效不穩定,“貨出不順”;租倉難、租倉貴,成本持續上升,利潤變薄。
(4)傳統商業受限。電子商務、跨境電商等電子商務新業態沖擊實體市場B2B商業模式,區域市場、綜合商超等新切割市場份額。
4 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的數字化迭代升級邏輯
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浙江作為市場大省、外貿大省,發展數字貿易是有基礎、有優勢的。義烏市場服務全國200萬中小微企業,通過數字化賦能更好地參與國際貿易有迫切需要。依托數字化改革建立的小商品數字自貿應用,聚焦制約企業側、服務側和政府側16類主體、141條需求,構建數字交易、數字履約、數字金融和數字監管四大場景,打造“市場主體+業務平臺+服務平臺+基礎設施”框架體系,致力于實現市場資源有效、精準配置,構建真實、開放、融合的數字化貿易B2B綜合服務平臺。
4.1 重構規則
在國內端,以數字化聯動本地外貿公司“穩訂單”。通過升級撮合交易模塊,直聯1000多家外貿公司。采購員在手機上發布采購信息后,系統會根據臨近算法和數據模型,將訂單精準推送給最適宜的商戶;商戶報價響應后,可以在線上撮合成交。這個過程構建數字單證,建立可信溯源機制,對交易、組貨、報關、結算等環節單據進行統一歸集,實現貿易主體和鏈路數據顯化、一單到底;重塑貿易規則,構建五個“屬地注冊、屬地備案、屬地組貨、屬地出口、屬地結匯”標準規范,實現市場采購貿易線下、線上融合發展。
4.2 創新監管
建立屬地政府與海關系統業務閉環機制,向海關出口申報之前,未經聯網平臺商品認定的貨物不予受理;改革結匯背景核驗機制,允許市場主體依托大數據關聯實現采購單據直接結匯;創新稅務改革,對區域內中小微經營主體實行核定征收;創新數字監管機制,大數據精準智治,對數據漂移破壞市場秩序等行為實施綜合治理。
4.3 創新金融
建立貿易數據資產化的驗證、應用機制,實現免抵押、免擔保的數字融資新模式;出臺商戶信保政策,通過政府統保機制解決市場采購信用險市場空白,解決個體商戶信用險參保資格堵點;向公安部爭取善意所得快速解凍機制,允許符合應用善意所得證據鏈驗證的,給予銀行賬戶快速解凍或限額凍結。
4.4 精準配置資源
在海外端,積極發揮華僑外貿企業“一頭扎根義烏、一頭連接海外”的優勢,合作幫助中小微主體“走出去”拓市場、拓訂單。改革政府資源要素配置機制,組貨人評價與國有倉儲平臺優先優惠入駐、廣交會展會分配傾斜等掛鉤;市場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實施市場經營主體資源要素配置改革,對主體進行分類分級,在金融、倉儲物流、宣傳、展會租金等資源要素上實現差異化配置。
5 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數字化改革的成效
小商品數字自貿應用作為地方首創的數字化改革應用場景,有效推動了小商品出口貿易。通過數字化改革,一是通過制度重塑,實現貿易鏈主體數字化、規范化經營,構建管得住、通得快、可溯源的貿易便利化監管體系;二是面向市場主體打造貿易全鏈條、全主體數字化服務,搭建全鏈路、全周期的貿易綜合服務平臺;三是打造基于數字貿易生態鏈的新業態、新模式,持續創新小商品貿易生態圈。目前,本應用累計服務在線交易超過200億元。2022年1—4月,義烏出口1300億元,超過19個省份,同比增長51%。
參考文獻
江小涓,靳景.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2(1):69-77.
郁建興,樊靚.數字技術賦能社會治理及其限度:以杭州城市大腦為分析對象[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2(1):117-126
易靖韜,王悅昊.數字化轉型對企業出口的影響研究[J].中國軟科學,2021(3):94-104
施炳展,游安南.數字化政府與國際貿易[J].財貿經濟,2021(7):145-160.
揭昊.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研究[J].營銷管理,2021(2):87-91
樓雙雙.市場采購貿易信息化監管模式的研究:以義烏為例[D].南昌:南昌大學,2020.
葉麗芳.義烏市場采購貿易模式研究:基于貿易便利化視角[D].杭州:浙江大學,2015.
王建立.中國市場采購貿易實踐經驗與發展趨勢探析[J].對外經貿實務,2020(8):81-84.
施曉嵐,馬伯樂,黃芳.江蘇常熟服裝城“市場采購”貿易試點的策略研究[J].改革與開發,2018(11):20-22.
郭永泉.中國外貿新業態稅收制度研究:基于跨境電商、市場采購和外綜服[J].稅收經濟研究,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