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狄娜

高原明珠之畔,最美“滇池鄉居圖”正徐徐展開。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區碧雞街道觀音山社區中的百草村和楊林港村,正在逐步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創新鄉村治理體系,助力滇池沿岸鄉村的生態保護與產業可持續發展。
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如今,很多鄉村,看得見的是美景,看不見的是治理。
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區碧雞街道觀音山社區,一場變革正在悄然發生:這里因地制宜,探索著空間視角下的“治理共同體”社區營造模式,通過“人、文、地、產、景”等抓手,盤活生態、民族文化、空間等資源,培育各類村民需求或興趣驅動的自組織(社區社會組織),激活了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主體性和內生動力,彰顯了對社會治理與鄉村振興的文化自信和發展的希望。
舞龍隊、草藥文化導賞隊伍、滇池生態保育服務隊、滇池生態觀光導賞隊、林礦資源護衛隊、舂粑粑民俗文化服務隊、“同年會”志愿服務隊……觀音山社區的百草村和楊林港村,正在逐步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創新鄉村治理體系,助力滇池沿岸鄉村的生態保護與產業可持續發展,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大大提升。
多元主體共治,重塑文化自信
百草村背靠觀音山,面朝滇池,是距離昆明市30公里的一個安靜村落。600年的古寺曲徑通幽,別有洞天;300年的清香古木,枝葉繁茂、生機盎然;幾百年來從未干涸的龍潭水,冬暖夏涼、清甜可口。古寺、龍潭、藥草、百年清香樹、白族傳統民俗、漁耕記憶、鲊菜……村莊特色鮮明,文化底蘊豐厚。同時,村名的由來和云南白藥創始人曲煥章先生有很大的淵源,村后山脈森林植被茂盛,踏草皆藥,是云南白藥的主要藥材采集地。
然而,這樣一個秀美的村莊,人口結構卻以“老、小、婦”為主,村莊青壯年常年外出務工,或早出晚歸往返昆明上班,村莊“空心化”現象嚴重;同時村內青壯年外流,村莊發展及治理缺乏人才,村莊基層治理現代化、鄉村振興等工作推動相對滯后。村莊互助支持體系式微,村民互助協商的傳統進一步弱化,導致村莊凝聚力和自治意識不足,村民的公共事務參與度較低,村莊資源優勢也無法得到有效發揮。
如何打破現有的狀況?一支以書記統籌、資深社工全程跟進、一線社工駐村工作、專項服務社工按需參與的工作團隊迅速組建起來,為鄉村振興及社區治理提供了新可能。
經過實地走訪調研,一條針對百草村的“多元主體活化共治,文化振興留住鄉愁”探索之路應運而生。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11月,云南省青聯“美麗鄉村規劃建設”服務團攜社會不同領域的特邀專家在觀音山社區、百草村小組領導和碧雞街道社工站成員的帶領下,到觀音山小組以及百草村小組進行實地走訪考察,并召開鄉村振興實地輔導與專題研討會,與百草村小組形成共識和協作,進行云南省青年聯合會“美麗鄉村規劃建設”服務團結對村授牌,后續結合自身專業優勢及資源,以志愿服務的身份協助村莊進行規劃和咨詢,助力百草村鄉村社會治理及鄉村振興。
針對百草村的現狀,大家把“變革”的第一步定下了:重建舞龍隊,重拾社區文化記憶。百草村舞龍隊的舞龍技藝是西山區第一批區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項目,于上世紀前葉組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都有過這條長龍的聲音,傳承至新時代仍然是一張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但由于急速的城市化發展,村里年輕人外出務工居多,孩子們也有其他更喜歡的愛好,舞龍隊險些斷代。“在村里跟村民聊天,只要提到百草的舞龍隊,大家都是兩眼放光,仿佛又回到那些舞龍的日子。”有社工感慨地說道。而村民則表示,有舞龍活動的那些春節感覺更有年味,現在沒有了舞龍感覺過年村里也是冷冷清清,仿佛村莊也一起沉睡了,少了點活力,期望能再次看到舞龍活動。
“這是村里的文化根基,不能丟。既然村民選擇了我們三人負責村里的工作,我們不能辜負村民的期望,要齊心協力帶領村民、村莊在新時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百草村村支書王洪新和村小組組長王學、副組長孫艷芬一拍即合,組建了重建百草村舞龍隊議事小組,邀請街道社工站的社工共同討論重建計劃。最終,通過邀請非遺專家現場指導,經舞龍非遺傳承人口述歷史梳理、舉辦多次議事協商會議等,從2013年后一直沉寂的舞龍隊重新恢復組建——他們協助舞龍隊在騰訊公益平臺發起“助力百草村舞龍隊重建”眾籌項目,組建了老中青三支舞龍隊,形成了很好的文化傳承。
舞龍隊重建起來以后,通過外出交流學習、演出、引進資源到村莊開展研學體驗等形式,進行賦能培訓,共到安寧、呈貢、赤甲、觀音山中心小學等開展演出10余次。此外,舞龍隊接待游學、領導和專家團隊考察、公益或商業研學團隊20余次,接待人次達 1500 余人次,同時還整合政府部門資金2萬元,參與各類演出活動、研學活動創收約3萬元。
百草村的舞龍隊中,從30后、50后到80后、00后,各個年齡段的村民都參與其中。00后的“小龍人”孫施賢說,自打自己記事以來,爺爺、舅舅、父親、母親就是村里舞龍隊的,而他第一次參與舞龍是2005年,五歲的他在鞭炮聲中舞龍更讓觀眾們有節日的喜悅,以及被幸福包圍的感覺。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村里的傳統由于沒有足夠的人力無法傳承下去,這種舞龍的活動逐漸消退,春節失去了曾經的熱鬧場面。所以一聽說舞龍有可能要重新組織,他便踴躍報了名。“我希望觀音山社區的父老鄉親,尤其是百草村年青一代,不管在哪里都能積極參與到百草村舞龍隊的重建工作中,共同把上百年的傳統傳承下去,讓舞動的圖騰重回我們的生活。”
打造文化IP符號,釋放邊際效益
至于“變革”的第二步,就是延續百草村的“草藥文化”優勢,打造草藥文化IP符號,釋放文化邊際效益。王學表示,“我們要將村里主要的中草藥上墻,就是重樓、黃金、魚腥草、杜仲、當歸、車前草等,預計圖畫完成后,中草藥接近200種。同時利用引村入居的機會,利用我們村集體的200多畝土地創建中草藥示范基地。”
如今,百草村結合曲煥章舊居科普教育和社區庭院草藥種植與科普,打造了專屬的“百草文化”研學探索之旅,并且鼓勵社區草藥土專家進行草藥科普,開創社區居民參與共治共享的新局面。
在社區努力下,上級部門拔出資金對百草村里的文化寶藏之一——曲煥章舊居進行了翻修改造,使其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同時,通過深入挖掘村莊草藥類目、曲煥章在百草村的歷史,引入外部研學團隊,假期組織村莊兒童舉辦夏令營活動等,組建導賞隊,讓村民知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平時有游客來的時候,他們可以主動進行介紹,助力鄉村振興。

此外,村子里還興起了“打造百草小藥園”的潮流,不僅可以吸引人們到百草村進行觀賞和草藥教育,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延伸出中草藥教育基地打造、“百草藥膳”特色美食等文旅活動。如今,許多村民的小菜園華麗轉身小藥園,或者改造為藥園+菜園的空間,發揮著鄉土教育的功能。去年8月,觀音山兒童夏令營圓滿舉辦,這一活動不僅讓孩子們認識了云南白藥的歷史,認同云南藥草文化,更感受到云南這片土地的勃勃生機。孩子們參觀了藥草種植園,帶著好奇之心和草藥近距離接觸,在專業講解下認識了更多草藥,了解草藥的習性。有孩子表示,為云南能有曲煥章這樣一位醫藥能人而感到自豪,為能深入了解這個能人而感到開心。
現在的百草村,正逐漸成為大家心目中“美麗鄉村”的模樣。舞龍隊、曲煥章故居、社區博物館、草藥庭院、草藥研學線路等都已活化起來,一方面吸引游人,提高村民收入,另一方面增強村民自組織的動力,激活文化自信,共同參與鄉村振興和社區治理的創新。
持續生態發展,引領綠色振興
與百草村相距不遠的楊林港村,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轄區土地面積1532畝。其中林地1167畝,建設用地120畝,耕地245畝,群眾收入以觀音山公墓分紅和外出務工為主。在國家保護滇池、“四退三還一護”、“十年禁漁”的方針政策下,楊林港黨員和群眾積極支持與響應,退還耕地92.24畝,漁民上岸轉產。但村集體面臨滇池保護紅線,發展受到一定限制。同時,村內有多處沉寂的歷史文化舊址、消失的民俗活動,目前閑置的90畝濕地林也無法有效利用。
更為嚴峻的狀況是,為貫徹落實美麗鄉村人居環境的提升改造,楊林港阿吒力咀灣曾進行了整體整治,環境提升后,2020年開始很多市民自行到楊林港進行露營、野炊、燒烤,陸續出現了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例如隨地大小便、亂扔垃圾、使用明火燒烤、垂釣等,對滇池環境造成極大破壞。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在綠色鄉村發展的過程中,要積極推動村民群眾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轉變,調動村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讓村民真正成為綠水青山的守護人、受益人。楊林港逐步探索滇池沿岸綠色低碳的生態振興新模式,以村集體控股企業為“基”,以村民自發組織為“柱”,以在地人才培養為“根”,以游客深度體驗為“線”,持續性地推出了以“活化”和“共治”為主題的兩大村莊治理發展行動計劃。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楊林港黨支部著眼鄉村振興發展實際需要,組織村干部、村民代表、黨員代表等多次外出考察學習,借鑒參考其他地方好的經驗和做法,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新路徑、新模式,因村施策。2022年10月成立村集體控股的楊林港錦熙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以公司實體盤活村莊資源,形成“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村集體控股公司+村民”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牢牢把握鄉村振興的有利契機,有效推動全村集體經濟系統性、全域性、整體性可持續綠色健康發展。
其間,此舉為楊林港不斷引入不同領域的鄉村振興實踐者、研究者、專家學者、環湖沿線村莊干部、社會企業及社會組織參與到楊林港的發展建設中。7個鄉村治理與鄉村振興戰略合作伙伴在楊林港設立站點:云南民族大學滇池流域社會變遷研究工作站、云南經濟管理學院鄉村營建教學實踐基地、向榮專家工作室-楊林港村工作站、云南港灣眾創中心、在地自然楊林港社區自然中心、昆明市社會科學院鄉村振興社科書屋、云南省青年聯合會“美麗鄉村規劃建設”服務團結對村。

“活化”+“共治”,做好基層治理大文章
“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突出的是“人人”,也意味著要進一步促進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重心在作為社會基礎單元的城鄉社區,要在社區層面建設“治理共同體”,不僅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還需要居民自下而上的主動參與。而美麗鄉村建設不僅需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更需要保護和激活鄉村治理的主體協同能力,增強鄉村社會治理效能。在這方面,楊林港逐漸蹚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子。
針對阿吒力咀灣野營對滇池環境保護帶來的挑戰,楊林港村黨組織牽頭組建“滇池生態保育服務隊”,由黨員和村民骨干自發對滇池沿岸生態衛生環境進行每日巡邏及定期清理,同時通過線上微信群和線下勸導等方式對游客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此外,還成立了楊林港生態觀光導賞隊,主要由本地村民組成,包括返鄉青年、婦女代表、黨員、村民骨干等。生態觀光導賞隊負責向游客講述楊林港故事和村民生活方式,依托楊林港豐富的人文歷史和自然景觀資源、滇池治理歷程的介紹,及滇池沿岸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以村民獨特的視角和個性化的方式,向游客介紹楊林港。
類似的“服務隊”還有很多。比如礦產資源服務隊——對楊林港林區礦產資源進行保護,打擊非法借采盜采;舂粑粑民俗文化服務隊——復原幾十年前一上一下對舂具的文化傳承,為外來研學團隊及游客呈現楊林港舂粑粑的文化故事、舂粑粑的流程體驗;“同年會”志愿服務隊——由村里12歲~60歲之間、同一生肖的村民組成志愿服務隊伍,從村子需要出發,共同為村里做一件好事……這一切都以村民自發組織為“柱”,推動了鄉村綠色發展。
楊林港對于空間、資源的“活化”更下功夫。村里有一批“知青房”,為上世紀70年代知青到楊林港的居住場所。上世紀90年代,知青房成了村內紅白事的吃席房,再后來,因疫情閑置了三年。如今,通過簡單改造及清理,成為可接納36人住宿、餐飲、洗浴、活動、運動的空間,更是研學教育的基地和村內老人兒童的活動中心。楊林港組織的“鄉村研學”,以挖掘本地鄉村內容為主,盤活鄉村閑置資源,是多元主體共創鄉村教育路徑的一次探索,讓孩子在鄉村和自然的大系統里學習,通過研學路徑助推鄉村發展。
相關負責人表示,楊林港始終以“共治”夯實鄉村治理的基石。不僅設立村小組居民民主議事平臺,還建立“大事共議 實事共辦 急事共商 難事共解”的居民議事會制度,成員由村小組黨組織、村委會、村集體公司、村民代表、社會組織等方面的代表組成。通過積極引導社區各方力量按照規范的程序對社區事務進行科學評判、民主決策,逐步形成民主提事、民主議事和民主決事的良好氛圍。自2022年起,楊林港還邀請游客、村民通過云上參與村莊發展議事,未來將研發自己的專屬平臺,為村莊居民及公眾參與公共事務、各類活動發起、志愿者招募、游客服務預約、吃喝玩樂消費等提供便捷化的技術支持,進一步豐富各主體參與鄉村建設的渠道和平臺,實現鄉村治理可視化、數據化和動態化的呈現。
下一步,楊林港將圍繞低碳生態白族村的定位,精準招商,喚醒沉睡多年的農村資源,發展“生態+鄉村+研學+N”相結合的特色滇池沿岸鄉村旅游模式,釋放鄉村發展新活力,讓更多的村民分享產業收益。同時,加快綠色發展戰略,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發展低碳環保鄉村旅游;依托保護滇池生態、保護濕地,在阿吒力咀灣種植集觀賞性和食用性于一體的滇池本地的水生植物,并在對游客和群眾進行生態教育的同時,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的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