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沁雨

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讓幼兒在適宜的環境中,得到自然的發展,教師的職責在于為幼兒提供最熟悉、最直觀、最能依戀的生活化環境,促進其各方面的和諧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小班幼兒年齡小,以直觀行動思維為主。因此,創設適合小班幼兒的環境,既要符合幼兒的興趣,便于幼兒通過操作來獲取有益的經驗,也要關注最近發展區和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全面發展。
剛入園的小班幼兒,第一次離開父母,易產生分離焦慮,情緒波動大。有的幼兒不能通過語言進行表達,面對比較陌生的人員,就會通過哭鬧表達情緒。這時,教師就需要聯結幼兒熟悉的事物和以前的生活,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每個幼兒都看過動畫片,動畫片中的形象是幼兒熟悉的、喜愛的,如熊大熊二、汪汪隊、超級飛俠等。運用幼兒喜歡的卡通形象進行環境創設,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幼兒通過找一找、認一認教室里卡通人物,初步了解和熟悉教室,逐漸愿意接觸環境,愛上幼兒園。同時,教師也能通過活動場所里的卡通形象了解幼兒喜歡的卡通人物,并可以從幼兒喜歡的點切入,與幼兒聊一聊卡通人物、動畫片的情節等,進一步熟悉幼兒,與幼兒建立情感的聯系。
小班幼兒第一次離開家人,獨自面對陌生環境,容易緊張、不適應,情緒難以控制。教師可以在活動室里布置幼兒的“全家福”,通過這一具象的事物,幼兒能夠直觀地看到自己的父母,而不僅依靠自己的想象,這樣能更好地緩解幼兒的入園情緒。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想爸爸媽媽時多看看照片,有什么想說的話可以對著照片說一說。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強調游戲的價值,要求:“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小班是直接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過渡的時期。教師應該創設適合幼兒操作的環境,滿足幼兒獲取經驗的需要,促進幼兒多方面發展。
喝水是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幼兒不喜歡喝水,家長總擔心幼兒在幼兒園的喝水量不足。為此,教師只好多次提醒。為了引導幼兒愿意喝水,主動喝水,多多喝水,教師可以在班級設置“寶寶愛喝水”操作版塊,利用硬板紙制作不同水量的杯子,以一天六杯水來設置,木質夾子上貼上幼兒的照片,讓幼兒喝完水后通過“夾夾子”的方式記錄喝水量。同時,通過正面引導,激勵、提醒幼兒主動喝水。“夾夾子”的方式便于幼兒操作和記錄,一目了然,能發展幼兒的手部精細動作,鍛煉手部力量。此外,“快來喝水吧”“小小加油站”等游戲,都能夠引導幼兒知道喝水的重要性。
區域游戲活動中,多數游戲材料都是在桌面進行操作的,形式比較固定。教師可以利用教室內空著的墻面,在適合幼兒操作的高度設置一些游戲材料,如“長長的鏈條”“喂小動物”等。“長長的鏈條”游戲如果是在桌面操作,很容易纏繞在一起,也會影響其他幼兒游戲。如果將它設置在墻面上,就可以垂直懸掛,便于幼兒觀察擺放的規律,推斷出接下來的顏色是什么。“喂小動物”游戲能發展幼兒使用勺子的能力,利用大大小小、長短不一的直筒,貼上動物頭像。幼兒從上端將食物喂給“小動物”后,食物會順著直筒的方向滾到地上的紙盒里。幼兒可以在游戲的過程中感知物體的滾動。

小班幼兒第一次離開家人,他們在家的各項活動都是由家長包辦代替的。因此,很多幼兒來園后,自己的事情不肯自己做,連自己的小椅子也不愿意搬。離園前,幼兒需要上廁所、整理衣褲、背好小書包、整理物品等,容易出現幼兒消極等待的情況。自主離園活動,可以讓幼兒在規定時間內,自己選擇完成的順序,讓所有事情都完成的幼兒將自己的小標記貼到笑臉上表示已經準備好回家了。剛開始操作時,多數幼兒可能按照以前的順序完成,這時就需要教師的不斷提醒。例如,上廁所的幼兒多時,其他幼兒可以先選擇去整理小書包。當幼兒完成后,教師可以請速度快的幼兒說一說自己先做了什么、再做了什么,幫助幼兒總結經驗,引導幼兒學會觀察和安排時間。一段時間過后,幼兒的離園活動越來越順暢。教師還在小推車上設置一些小游戲,速度快的幼兒可以自己選擇想玩的游戲,待所有幼兒都整理完畢后再離園。整個過程中,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離園時的消極等待現象大為減少。
《綱要》和《指南》中都提到家園合作的重要性,而且很多活動是在幼兒園無法開展的,需要由家長來共同配合來完成。
例如,超市購物的生活經驗是幼兒在家長陪同下,在多次購物中獲得的經驗。教師可以鼓勵家長帶幼兒進行一次以幼兒為主的購物體驗,請幼兒挑選一樣自己喜歡的物品,然后排隊收銀,自己支付,熟悉整個購物過程。家長要鼓勵和引導幼兒了解商品和其價格,與超市員工主動交流,通過親身體驗,幼兒對超市購物有了更透徹的了解。教師也可以在教室里開設小超市,通過家長陪同親身實踐后,幼兒進行小超市游戲時的互動會更加豐富起來,提升幼兒的各方面能力。又如,為了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幼兒有一個大膽表達的機會,教師可以開展“故事分享會”活動,指導家長為幼兒創設溫馨的親子閱讀環境,讓幼兒在家和父母共同閱讀一個故事,陪伴幼兒閱讀。教師還可以開展一個故事分享活動,鼓勵幼兒簡單復述故事,為幼兒提供表現表達的機會,并及時向家長反饋幼兒的講述情況。對于表達能力較好的幼兒,教師建議家長可以適當豐富故事的內容,鼓勵幼兒加上動作表演或注意講述時的語氣等。對于表達能力較差的幼兒,家長可以采取提示、與幼兒共同講述等形式,讓幼兒從愿意開口說,慢慢發展到喜歡并能夠大膽地講述。總之,教師要針對每個幼兒的不同發展需要,提出合理的建議,促進幼兒的發展。
在幼兒園教育中,環境已成為一種“隱性課程”。適合小班幼兒的環境不應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經驗的增長不斷更新。家庭環境是幼兒成長必不可少的環境,教師要積極與家長溝通,努力做到家園同頻共振,共同助力幼兒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