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紅
[摘要]學術期刊是出版生態系統的一種媒介,其出版活動具有出版生態系統的特征,受到社會環境要素以及其他學術出版媒介的影響。隨著信息網絡技術與數字技術在學術期刊生產傳播過程中的廣泛應用,學術期刊作者和讀者群體的需求發生變化,學術出版主體日益多樣化,這引起了學術期刊出版生態的變化,給學術期刊出版帶來了深刻影響。在數字化出版和新媒體環境下,學術期刊要想優化出版生態,就需要重新審視自身功能發展和定位,充分發揮自身出版優勢,從出版內容組織、形式呈現和傳播方式等方面優化出版活動。
[關鍵詞]出版生態系統;學術期刊;數字化;網絡化
學術期刊產生于17世紀,是發表學術研究成果、傳播學術思想的主要媒介,在學術研究中發揮聯結研究主體的中介作用。隨著信息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在學術期刊生產傳播過程中的廣泛應用,學術資源數字化成為信息傳播和分享的重要方式,這也促使傳統學術期刊出版活動發生變化。當前,學術期刊出版活動面臨錯綜復雜的外界環境和激烈的內部競爭,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諸多現實問題。文章從出版生態系統視角分析數字化時代學術期刊出版生態的變化及其面臨的現實困境,進而從出版的內容組織、形式呈現和傳播方式等方面提出發展和應對策略,以期促進學術期刊可持續發展。
一、學術期刊出版具有生態系統特征
生態系統指在自然界的一定時空內生物群落與環境構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1]。在生態系統中,生物群落與其生存環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出版生態系統是將自然生態系統的概念遷移到出版領域中,指在一定時期和地域內出版機構或出版媒介像生物一樣直接或間接地與其他出版機構、社會環境產生聯系,組成出版群落與社會環境的系統,其中出版機構之間以及出版機構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并形成有機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體[2]。出版生態系統既是一個有機整體,又具有層次性,包含多層次的子系統。學術期刊是出版生態系統中的一種媒介,其出版活動具有出版生態系統的特征,形成了學術期刊出版生態系統。
學術期刊出版生態系統是由學術期刊出版群落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構成的有機整體。社會環境對學術期刊出版活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主要包括社會政治、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社會文化以及社會需求狀況等。其中,社會政治狀態決定學術期刊出版的政策、方針以及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社會經濟條件則為學術期刊出版提供物質基礎,如出版活動所需要的各種生產設備、原材料等。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推動學術期刊出版生態系統演化最重要的動力之一,如學術期刊從紙質出版發展到電子出版、數字出版、網絡出版,這是隨著信息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發展而實現的。社會文化的積累是學術期刊出版活動得以進行的前提,若沒有使知識資源積累逐漸豐富的學術研究,就沒有作為專業學術研究成果發布主要形式的學術論文,若學術期刊出版生態系統沒有學術論文的輸入,就沒有出版物的輸出。滿足讀者的需求是學術期刊出版活動的目標,能否滿足讀者的需求決定了學術期刊出版能否持續生存和發展。
在生態系統中,生物群落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循環、能量流通和信息傳遞,以保持系統的動態平衡,并實現系統的特定功能。學術期刊出版活動主要由編輯、復制、發行三個要素構成,作品是出版前提,編輯、復制是出版手段,向公眾發行是出版目的。因此,學術期刊出版生態系統由編輯、復制、發行出版要素組成出版群落。學術期刊進行審稿、編輯加工、排版,是學術期刊出版生態系統的核心,決定整個系統的功能質量。印刷復印單位根據學術期刊提供的樣本進行復制、印刷,為出版物傳播提供外觀形態。發行則涉及個體讀者、高校圖書館、科研機構等,形成訂閱網絡,通過傳播渠道將出版物分發到讀者手中。通過學術期刊出版活動,學術期刊出版生態系統實現了其生產和服務社會的功能。
生態系統不僅受到外界環境的制約,也受到相關生物物種的制約,相關物種之間還存在競爭,受到嚴格的自然選擇法則支配。競爭結果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優勝劣汰,強者生存下來,弱者被淘汰;另一種是競爭各方或某一方發生進化和改變,即在資源利用方式上更特化。社會環境的變遷和物種間的競爭往往相伴發生,會打破原有生態系統的穩定,推動生態系統的改變和進化。在學術期刊出版生態系統中,學術期刊的數量、種類、空間結構等會在一定程度上趨向平衡,以滿足一定時期和地域的社會需求,而社會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學術期刊出版生態系統的演化。引起學術期刊出版生態系統演化的原因:一是社會環境的變化,二是新媒介的形成以及學術期刊之間的競爭。二者共同推動學術期刊出版生態系統發生轉變和演化。學術期刊在這一生態系統中需要調整自身以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一方面,學術期刊要在競爭中保持優勢,尋找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學術期刊之間、學術期刊與其他學術出版媒介之間,以及學術期刊與社會環境之間要相互影響、相互依存。
二、學術期刊出版生態的變化
信息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發展成為推動學術期刊出版生態系統演化的強大推動力。技術的發展不僅改變了傳統的學術研究生產傳播方式,也改變了作者寫作的方式、讀者閱讀和獲取信息的方式,還促使學術出版的新媒介不斷涌現,使不同媒介和學術期刊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由此,文章從作者和讀者群體需求的變化與學術出版主體的多樣化來探究數字化時代學術期刊出版生態的變化。
(一)作者和讀者群體需求的變化對學術期刊出版提出新要求
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和電子閱讀器等的出現,使人們的閱讀途徑發生改變。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網民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9.5個小時,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6%[3]。由于學術期刊自身的學術性,其作者和讀者群體既具有同源性,即二者的角色可以互相轉換,也具有特定性,即他們一般是高校或科研機構的教師、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等。他們樂于且能更快地通過電子終端進行數字閱讀。從紙質閱讀到電子閱讀再到移動閱讀,作者和讀者群體的閱讀途徑趨于多樣化。
數字技術的發展使知識信息化,人們對信息內容也產生多樣化的需求。面對海量的文獻和資料,作為作者和讀者的研究者受限于時間和精力,希望獲得與所研究興趣、方向相關的最有價值的信息。由此,碎片化的淺閱讀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滿足他們需求的信息獲取方式,也就是說,他們一般通過移動閱讀等方式進行淺閱讀,以獲取自己感興趣或與自己研究方向相關的文章選題,然后進行深閱讀,以進一步獲取信息價值。學術期刊的作者和讀者群體閱讀方式的改變,使紙質刊物不再是學術交流的唯一模式和閱讀載體,學術期刊也不再是研究者查閱學術研究成果的唯一途徑。作者和讀者群體獲取學術信息的渠道不斷擴大,他們可以通過付費或免費的網絡平臺來獲取所需要的各類研究資料。
此外,學術期刊的作者和讀者群體檢索信息的方式也發生改變,他們對信息傳播產生即時性的需求。一方面,學術期刊不再局限于紙質刊物發行,其數字化傳播途徑增多。另一方面,作者和讀者群體作為研究者為了獲得有價值的學術信息,往往利用網絡檢索關鍵詞或主題,即時查找、瀏覽相關專業研究領域的新動態與研究論文,并有選擇地下載與所研究問題相關的單篇論文和內容。他們一般不會在意學術期刊整體內容的編排、欄目設置、版式設計等,而學術期刊的傳播時效性則成為他們考量的重要因素。
可見,作者和讀者群體在閱讀途徑、方式、需求上的變化,對學術期刊的出版內容、傳播形式、出版周期提出了新要求。
(二)學術出版主體的多樣化使學術期刊出版競爭日益激烈
在傳統的出版生態系統中,學術期刊是出版和傳播學術信息的主要媒介。當前,數字技術的發展促進傳播技術的更新、新媒介的出現以及數字出版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讓學術信息的內容提供者、組織者、平臺服務者、網絡運營者都可以成為學術信息的出版者和傳播者,使學術期刊作為傳播學術研究成果主要平臺的地位受到挑戰,并引發學術期刊與其他學術出版主體日益激烈的競爭。
第一,作者在線發布科研成果。作為作者和讀者的研究者既會通過博客、微博和微信等新媒體第一時間公開發布自己的科研成果,也會把自己在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以一定方式發布在博客、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上,不再以學術期刊作為發表學術成果的唯一平臺。一方面,作者借助新媒體平臺可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的研究思考,集中呈現科研成果,能夠更快、更廣地傳播自己的學術觀點。另一方面,讀者通過新媒體平臺能更快、更便捷地獲取自己所關注的專業研究領域的最新動態和學術信息。
第二,在線出版平臺來稿直發。隨著20世紀90年代開放獲取在國際學術界、出版界的大規模興起,在線出版平臺應運而生。其基于互聯網技術和數字化手段,以來稿直發的方式為作者提供更加快速的科研論文發表流程,使讀者可以快速免費獲取作者所刊發的論文。這類模式對來稿先發表后評審,在論文發表后同步開放同行在線評議、讀者在線評論,并通過在線交流反饋評價論文。
第三,機構知識庫開放服務。隨著開放獲取的深入發展,高校、學術共同體等紛紛建設自己的知識庫。部分高校要求教師將自己的科研論文上傳到機構知識庫,甚至有的國外大學規定如果教師不按要求提交自己的論文到機構知識庫,學校將不認可其科研成果。目前,我國高校也陸續建設和發展機構知識庫,并對外免費開放。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研究知識庫收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成果的研究論文的元數據與全文,并向社會公眾提供開放獲取。
第四,圖書館參與學術出版。無論是紙質出版階段,還是數字出版階段,圖書館都是研究者檢索和獲取學術信息的重要途徑,圖書館的資源建設也與出版息息相關。隨著數字技術的日益發展,圖書館尤其大學圖書館不僅訂閱學術刊物、購買期刊數據庫,而且直接參與學術出版。圖書館通過自設出版社、與出版社聯合出版、與學者合作成立學術出版機構等模式提供學術出版服務。另外,圖書館還參與開放學術期刊出版,如加拿大研究圖書館協會、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等歐美圖書館聯盟都致力于促進和發展開放學術期刊出版[4]。出版或共同出版學術研究成果也成為圖書館的新職能之一。
三、結語
當前,為了適應出版生態環境的變化,應對作者和讀者群體需求的變化和學術出版主體的多樣化,學術期刊已從傳統的紙質媒介演化為紙質、數字、網絡并行的媒介形態。大多數學術期刊建立了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傳播平臺,加入了相關學術文獻數據庫,以滿足作者和讀者閱讀與獲取文獻資料的需要。學術期刊也依托自身優勢,即嚴格的審稿質量控制、較高公信力的同行評審、嚴格規范的編輯審校,吸引絕大多數作者投稿。可見,優秀的學術期刊在數字化時代仍然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紙質期刊的優質內容也可以讓期刊價值在數字化時代得以傳承。
同時,學術期刊數字化、網絡化的發展也不應局限在將紙質出版物內容復制到互聯網平臺上。第一,學術期刊應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學術內容生產,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二,學術期刊應創新內容呈現方式,除了利用數字化文檔方式,還可以融合音頻、視頻等方式進行內容傳播,并以預出版、優先出版等方式縮短出版周期,加快出版速度。第三,學術期刊應增強傳播效果,注重建立多樣化的發布和傳播渠道,為讀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
只有明確學術期刊出版面臨的生態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學術期刊才能重新審視在數字出版和新媒體環境下自身功能的發展和定位,并進行自我調整,在學術出版競爭中形成優勢,從而適應數字化時代出版生態的變化,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尚玉昌.普通生態學[M].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俞濤,張高明,王道平.論出版生態系統[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6):154-158.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2-08-31)[2023-01-28].http://www.cnnic.net.cn/NMediaFile/2022/0926/MAIN1664183425619U2MS433V3V.pdf.
[4]王寧寧.歐美圖書館聯盟參與OA出版的模式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圖書館建設,2018(03):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