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靜
[摘要]當前,新聞傳播類專業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在教學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文章闡述虛擬仿真技術應用于新聞傳播教育的情況,分析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在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中的應用優勢,并針對師資隊伍、技術共享以及資源融合的應用問題提出有效建議,為新聞傳播類專業實現虛擬現實技術與線下教學的深度融合,培養復合型全媒體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聞傳播類專業;虛擬仿真;實踐教學
隨著數字媒體、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傳媒業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變革,這對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及其人才培養模式產生了重大影響。目前,新聞傳播行業存在新型專業化人才需求日益增長與新聞傳播教育相對滯后之間的矛盾[1]。同時,從口頭教授、文字板書等傳統教學到以畫面、影像及文本為主的多媒體教學再到網絡在線教學,新聞傳播教育的教學方式與手段也產生變化。在此背景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適應行業發展要求,培養具有較強技術適應能力和綜合業務素質的新聞傳播類專業人才。
當前,虛擬仿真技術成為繼多媒體技術和網絡在線技術后應用于新聞傳播教育領域的新技術。
一、虛擬仿真技術應用于新聞傳播教育
虛擬仿真技術簡稱VR技術,是可以模仿真實系統的一種技術,主要利用圖形處理技術、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等構建一個盡可能接近現實情境的環境,為用戶提供真實的感官體驗[2]。這項技術具有沉浸性、直觀性、逼真性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推進信息技術融入實驗教學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201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布的《關于開展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工作的通知》提出,建設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并對工作指導思想、建設任務和內容進行說明,指導推進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工作。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布的《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建設50個新聞傳播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2019年,“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提出,將虛擬仿真“金課”列入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這些文件與政策的出臺對新聞傳播類專業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建設提出了要求,并做出了方向指導。
每一次技術的變革都對新聞傳播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使新聞學與技術的關系密不可分。新聞傳播類專業作為文科類專業,通過VR、三維建模等技術可模擬新聞報道場景,讓學生模擬職業記者進入現場進行報道。這既可提升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實戰水平,又可提高學生的新聞實踐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消化相關新聞傳播類專業知識點,而且對新聞傳播類專業實踐教學中的實驗教學、課程實習和畢業實習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虛擬仿真技術更是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實驗教學項目、拓展實驗教學內容廣度和深度、延伸實驗教學時間和空間、提升實驗教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舉措[3]。
二、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在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根據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共享平臺上統計的相關數據,截至2023年2月,新聞傳播類專業歸屬于文學類,共計有49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在文學類項目中占比為50%。筆者縱觀這些實驗項目,發現各大高校結合區域優勢與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學科特點開展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的申報,具有顯著的教學優勢。
(一)流程虛擬改變傳統教學課程割裂現象,培養學生全媒體業務素質
傳統的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通過課堂教授、案例分析等,致力于培養學生采、寫、編、攝、評等基本能力。在日常教學中,其課程門類較多,且各門課程又結合課程性質分別設立不同的實踐教學項目,導致部分課程與課程之間存在割裂的現象。而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中課程與課程之間的割裂現象,遵循教學的連貫性原則,通過虛擬新聞產品從策劃、生產到發布、傳播的整個生產過程,讓學生全方位地體驗業界實操流程,提升實際動手能力[4]。例如,遼寧大學的融媒體大型主題直播報道虛擬仿真實驗項目重點對學生進行融媒體直播報道的流程訓練,彌補學生無法參與大型主題直播報道的現實不足,通過虛擬仿真訓練讓學生充分體驗大型主題直播報道的業務流程,包括直播前的策劃、直播技術的運用以及直播后的產品輸出等環節。中國人民大學的重大主題融媒體報道與公共決策支持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不僅讓學生完成整個新聞采寫、編輯與分發環節,而且在大數據輿情研判環節要求學生根據新聞大數據進行輿情研判并撰寫輿情報告,為公共決策提供支持。
可見,這些新聞傳播類專業虛擬仿真實驗項目使學生在掌握知識、提升能力的同時,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并將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基本知識點貫穿項目實驗全過程,培養學生全媒體業務素質和專業綜合能力,使其符合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類專業人才的要求。
(二)設備虛擬降低實驗室建設成本,解決傳統實驗設備問題
當前,新聞傳播類專業應順應技術發展與變革趨勢,積極應用新技術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對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而言,實驗室建設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然而,實驗室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從前期的調研到項目招標、方案論證,再到投資建設,這一過程不僅建設周期長,而且資金投入大,包括攝影機、攝像機和航拍等設備的采買和更新換代,還涉及建設后實驗室日常的維護成本。而虛擬仿真實驗項目通過充分利用技術可解決傳統實驗室建設存在的諸多問題。例如,深圳大學的融媒體演播室制播虛擬仿真實驗項目通過虛擬演播室讓學生學習演播室節目制播在“設備操作、場景設計、角色主播”三個關鍵環節上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涉及軟硬件的基礎操作和使用,使學生不僅學習攝像機、導播臺的結構和操作技巧,還熟悉演播室節目制作的系統連接、機位設置、場景調度等。安徽大學的無人機航拍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則主要以無人機飛行的操控、路線設計、鏡頭語言運用等專業知識實訓為主。這些虛擬仿真實驗項目不但投入少、見效快,而且安全性強、利用率高,不僅能解決傳統實驗室建設存在的問題,而且緊跟技術發展步伐,有利于學生掌握前沿的拍攝制作技術,為其投身新聞傳播行業夯實專業技術基礎。
(三)場景虛擬還原真實報道現場,培養學生全方位職業素養
目前,對高校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學生而言,其日常實踐的主要場所是校園媒體,這與新聞傳播行業的實際職業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較大差別。在日常教學中,部分新聞傳播類專業實訓內容也使學生面臨學習相對抽象、無法展開實戰的情況,不利于高校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而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應用能夠彌補這一教學實踐短板。通過虛擬仿真實驗的虛擬仿真場景,學生可以直觀、有效地親身體驗不同類型應急場景下新聞傳播事件的模擬策劃、采寫并解決事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例如,中國人民大學以“全國兩會報道”為依托,構建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會現場、部長通道等新聞報道仿真場景,使學生通過電腦端拖動鼠標操作即可參與所選活動場所的360°全景新聞報道實戰。該虛擬仿真場景涉及虛擬人物、虛擬設備等,為學生提供選擇特定人物進行采訪、拍攝等實踐操作環節,使其能體驗新聞報道的真實流程。重慶大學的災難事件融合報道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則通過虛擬仿真技術為學生提供如地震、火災、泥石流等各種特殊新聞報道場景,讓學生在災難事件場景下自主地熟悉新聞報道流程,運用專業知識完成采訪報道。這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主體驗,提升了學生的新聞傳播專業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有利于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三、新聞傳播類專業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在教學中的應用及反思
(一)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信息技術能力亟待提升
綜上所述,虛擬仿真技術應用于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實驗室建設,對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具有顯著優勢。然而,虛擬仿真技術具有鮮明的理工特色,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提高技術水平,積累相關教學管理經驗。
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要想通過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更好地呈現場景、運行相關實操程序、實現設備操控等,就需要教師進行反復教學論證,貼合教學目的,熟練應用虛擬仿真技術,實現新聞傳播技術效果的有效呈現。同時,高校也需要引進和培養具有虛擬仿真技術、能熟練操作實驗項目、具有新聞傳播學相關知識的實訓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第三方技術服務的依賴。這也要求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進一步提升信息技術能力。
(二)虛擬仿真實驗項目開放共享力度有待加大
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實踐性強、開發難度較大,而共享與推廣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資源的重要途徑。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布的《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共享服務規范》《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技術接口規范》鼓勵資源共享。然而目前,根據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共享平臺上的數據,新聞傳播類專業虛擬仿真實驗項目雖然整體瀏覽量較大,但是實驗人次、實驗通過率等指標數據仍整體偏低。部分虛擬仿真實驗項目資源的利用仍集中于實驗項目申報的高校,使輻射和覆蓋范圍較窄。同時,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共享平臺上認定的部分國家級、省級項目實驗端口或頁面無法顯示,或需要安裝專門的瀏覽器或者插件,這對電腦等實驗設備配置提出較高的要求。此外,部分虛擬仿真實驗項目也存在項目加載時間長、程序運行過程頻繁卡頓等問題。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影響學生實驗項目體驗和阻礙資源共享的重要因素。因此,虛擬仿真實驗項目開放共享力度有待加大。
(三)實驗課程資源與現有課程體系融合有待加強
目前,新聞傳播類專業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涵蓋課程多,涉及融媒體報道等專業知識和課程交叉內容,既包括傳統新聞采寫實務、拍攝技能等,也包括融媒體新聞職業素養訓練、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等課程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聞傳播類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交叉現象。同時,新聞傳播類專業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的建設與應用也應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托,融入課程的性質和教學目標,通過線下資源與線上資源有效匹配,構建虛實結合的實驗教學體系,從而發揮虛擬仿真資源的作用[5]。此外,新聞傳播類專業虛擬仿真實驗項目還應避免教學方案的過度技術化,充分考量教學實用性,探索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與現有課程體系的有效融合。
四、結語
作為典型的文科實驗教學,新聞傳播類專業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知識呈現的方式,鼓勵學生直接參與教學過程,通過設置場景化實驗環境,營造逼真的新聞實踐氛圍,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為社會培養兼具理論基礎與實踐能力的全媒體人才。但同時,新聞傳播類專業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在運行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問題。例如,部分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在場景設置方面比較單一、還原度不高,技術模擬真實情境的細節方面有待加強。因此,新聞傳播類專業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在技術性、交互性和場景細節開發、沉浸感體驗等方面仍需要進一步加強。隨著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校新聞傳播類專業師資隊伍的不斷優化及教學目標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類專業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將會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手段方面進行更為深刻的變革。
[參考文獻]
[1]蘇宏元.新聞傳播教育的挑戰與變革[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S1):83-84.
[2]周秀英.基于VR技術的會計實驗教學實踐探究[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01):113-116.
[3]張武橋,張婧瑩.“金課”建設背景下虛擬仿真實驗在傳媒人才培養中的實踐創新[J].新聞世界,2022(11):67-71.
[4]王超群.虛擬仿真技術在高校新聞傳播學教育領域的運用[J].教育傳媒研究,2020(01):85-89.
[5]郭婷,楊樹國,江永亨,等.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建設與應用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10):215-21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