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婷婷


關鍵詞:地方黨報;民生新聞;《達州日報》;新媒體
在紙媒中,地方黨報占據重要地位,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天然肩負著群眾的期盼。對于地方黨報而言,民生新聞是黨與百姓連接的要道,更需高度重視民生新聞報道。達州市是四川省下轄的地級市,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對民生問題的重視程度關切著達州人民的幸福指數,也與政府的執政水平息息相關。《達州日報》作為達州市的黨報,應當起好上傳下達的作用,發揮黨媒的優勢,既要深入群眾中了解群眾的真實需求,又需做好黨的宣傳工作,堅守報道原則與初心。本研究通過分析《達州日報》民生新聞的報道情況,嘗試探索地方黨報民生新聞的發展策略,為新媒體時代地方黨報民生新聞革新發展提供借鑒意義。
《達州日報》民生新聞發展現狀
移動端普及為《達州日報》民生新聞帶來發展機遇
移動端普及讓《達州日報》民生新聞得以迅速報道突發新聞。黨報因天然具有的權威性,所發布的內容更能使得群眾信服。在遇到突發公共事件時,《達州日報》借助新媒體實現了迅速將事件動態報道給廣大群眾的目標。疫情期間,《達州日報》堅持在頭版頭條報道疫情最新情況與針對疫情的最新政策。如2020年3月12日,《達州日報》在頭版頭條發布報道《我市金融機構為企業復工復產“輸血”82.5億元》《達川區“一對一”幫扶企業順利復工復產》。這些惠民政策的報道通過新媒體及時為群眾注入了強心劑,充分體現了黨報在報道重大事件方面的權威性與及時性。總體而言,新媒體的發展為《達州日報》民生新聞的報道增添了及時性方面的優勢,且移動端的普及也使得《達州日報》民生新聞傳播面得到擴大。
便捷通訊為《達州日報》民生新聞主題報道輔以技術支撐。優質的主題報道是黨報的生命力所在,黨報上傳下達的性質使其在做好主題報道方面有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達州日報》民生新聞記者通常能率先了解政策變化,并通過新媒體迅速傳遞給廣大群眾,百姓的心聲也可通過即時通訊媒介傳遞給記者,及時有效的溝通促成了一篇篇極具社會價值的稿件。
電子報紙成為《達州日報》民生新聞系列報道的重要發布平臺。系列報道是《達州日報》民生新聞板塊的重要內容之一。貼近民情的連續報道是媒介融合時代《達州日報》的核心競爭力。《達州日報》可將最新政策融入民生新聞報道,并在系列報道中運用豐富的報道形式,從民生視角出發分析各種惠民政策的適用性,持續創作出貼近民心、體恤民情的報道。而電子報紙的開發能讓讀者迅速查閱某一系列的民生新聞報道,將《達州日報》民生新聞報道的效果推向最大化。
新媒體浪潮將《達州H報》民生新聞推入改革關口
新媒體時代呼喚新的傳播載體。早期的《達州日報》民生新聞主要通過紙質載體傳播信息,傳播介質較為單一,通常以文圖形式呈現內容。新媒體的浪潮洶涌而來,新的傳播載體應運而生,讀者的閱讀習慣也在潛移默化中更迭,短視頻內容獲得越來越多受眾青睞,傳統的文圖傳播形式已然無法滿足受眾對信息的多樣化需求。《達州日報》應當跟隨技術革新,創新新聞生產方式,以適應受眾需要,實現更廣泛的傳播。
新媒體時代需要更多樣的信息源。當前已進入融媒體新聞生產時代,《達州日報》民生新聞從業者需從多種渠道獲取新聞線索。傳統的《達州日報》信息源較為單一,民生新聞來源本地化趨勢顯著。過去《達州日報》民生新聞的主要選題通常來源于相關單位,新聞素材來源匱乏。如今隨著移動端的普及,從線索獲取到制作,民生新聞都迎來了變革。地方黨報的民生新聞編輯和記者需要認識到,新媒體也賦予了群眾更多的話語權,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群眾既是民生新聞的受眾,亦是民生新聞的貢獻者。《達州日報》民生新聞也不例外,從業者需要轉變生產思路,若是思維固化,勢必會影響新聞的時效性,不利于《達州日報》民生新聞的發展。
新媒體發展使得媒體競爭更加激烈。技術不僅帶來了發展的可能,也使得媒體間的競爭更加激烈。衡量一家媒體的報道質量,要從報道內容、傳播途徑、用戶滿意度等多重維度判斷。《達州日報》民生新聞要在新媒體環境中突出重圍,就需要有所創新,結合受眾情況,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優化。
《達州日報》民生新聞報道經驗
本研究抽取了《達州日報》2020年5月1日到2020年12月1日的報道,梳理了其中的典型案例,總結出《達州日報》的報道經驗如下:第一,立足百姓視角;第二,報道偏遠山區。
立足百姓視角
《達州日報》民生新聞常常立足百姓視角。《達州日報》在報道民生相關問題時,通常從百姓立場出發,想百姓所想,以為百姓解決生活困難為出發點,用生動的細節串聯起一篇篇報道。如《達州日報》11月26日頭版頭條《宣漢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一文,就是一個從百姓角度出發報道民生新聞的優秀案例。報道以第一人稱視角記錄了群眾對“沼氣改廁”項目的贊嘆,既實現了報道目的,又引發了群眾共鳴。廁所問題的確平常,倘若不能站在群眾的角度思考問題,則很容易忽略這些報道。但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正是最典型的民生。
立足百姓視角,用生活的細節推動群眾美好生活進程,這正是《達州日報》民生新聞始終堅守的報道準則。只有從小事中體悟群眾所急,才能創作出有價值的民生新聞報道,才能擔當起黨媒的責任,推動相關部門改進工作,為群眾謀福利。如2020年9月14日發表的一篇題為《新座椅提升城市“顏值”》的報道,文中提到“萬源市城市發展服務中心還對福鑫大道、翡翠江畔廣場、紅軍公園等地的座椅進行了維修更換,座椅采用防腐實木材料,同時還對周邊凹陷、破損人行道地磚全面進行了修補”。如若不能從百姓視角看待環境,或許很難發現公園里換了新椅子能夠成為民生新聞選題。
報道偏遠山區
《達州日報》民生新聞注重對偏遠地區百姓生存情況的報道。《達州日報》在報道中記者實地走訪一線農村,對極少被“看見”的弱勢群體給予關切,報道村民的實際生活困難,這是《達州日報》民生新聞的一大特征。本研究列舉《達州日報》民生新聞報道偏遠山區的典型報道,分析說明《達州日報》的這一特征。
《達州日報》民生新聞報道偏遠山區的典型案例整理如下:2020年6月12日刊發《高灘村搶抓“雞遇”助農增收》,報道了省定貧困村渠縣拱市鄉高灘村村民養雞脫貧致富的經歷;2020年7月20日刊發《青山村:貧困漸行漸遠,幸福越來越近》,報道了“群山延綿、山高溝深”的青山村脫貧致富的歷程;2020年8月6日刊發《再過幾年,我家生活更紅火》,報道了宣漢縣峰城鎮豆溪村脫貧致富的故事;2020年9月1日刊發了《道子坪村的康樂生活》,描寫了一位駐村扶貧書記在大山深處貧困村幫助百姓致富的事跡;2020年9月10日刊發《宣漢縣桃花米喜獲豐收》,報道了達州市宣漢縣桃花鎮劉家溝村1200多畝桃花米稻田喜迎豐收,關注疫情影響下百姓的收成;2020年10月16日刊發《大峽谷里的笑聲》,講述了國家級貧困縣最落后的地區巴山大峽谷,通過旅游開發帶動山區脫貧的故事。《達州日報》民生新聞將視線觸及偏遠山區,用有溫度的報道關注貧困山區的生活困難,充分彰顯了黨報的責任與擔當。
<達州日報》民生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故事化敘事增強民生新聞可讀性
作為黨報,報道政府會議及政策、方針是《達州日報》的主要內容之一,但這類內容往往篇幅較長,且報告風格濃厚,難以激發群眾的閱讀興趣。《達州日報》通常發往各級政府部門,其民生新聞風格有時亦較為陳舊。如《達州日報》2020年10月的一篇人物報道,該選題本可通過細節刻畫與典型情節描述,使人物形象更為飽滿生動,但作者的描述較為空泛,模式化比較明顯,讀者不易被觸動。
《達州日報》民生新聞從業人員應當擴寬報道思路,在報道民生新聞時采取故事化的寫作手法。可通過時間順序嘗試新聞故事化敘事與主題性新聞故事化敘事。以主題性故事化敘事為例,即采用主題新聞故事化敘事,適用于大型節日與慶典的相關報道。一系列與百姓相關重要新聞,可以并做一個主題,再切割成數個不同的小故事。如扶貧脫貧系列報道,可以選取幾個典型的扶貧脫貧人物進行故事化敘事報道,通過講述他們個人的故事,來體現在黨的帶領下脫貧攻堅的顯著成效。這樣的民生新聞報道,既體現了黨報的擔當,也創作出了百姓喜聞樂見的內容。
縱深思考增添深度報道數量
在新媒體時代,人們足不出戶即可獲取海量信息,很多讀者已不再滿足于淺層次的新聞瀏覽,尤其是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生新聞,讀者也希望看到新聞背后的邏輯分析,知曉政策的大背景與原因,以對自身情況進行恰當的調整。《達州日報》的一些民生新聞仍篇幅較短,停留在傳播信息層面,缺乏相關深度分析。
要改變這一現狀,創作出更多優質的深度報道,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創新。第一,應當重視前期策劃。《達州日報》民生新聞要創作出高品質的深度報道,就不能局限于以往的采寫報道模式,而需提前了解大量的政策背景,從宏觀上把握選題,并結合當前政策導向,選取恰當的報道切口;第二,要有挖掘故事的意識。《達州日報》民生新聞在創作深度報道時,應當擴大民生新聞信息來源,有意識地挖掘故事;第三,要發布高質量的民生深度新聞,還需建立起對深度報道的正確認識。新媒體時代,媒體常常為了速度舍棄深度,這樣的操作理念很難寫出有價值的深度報道.《達州日報》在做深度報道時,要首先摒棄對速度的單純追求,要沉下來挖掘意味深長的細節,通過小事件反映大民生。
融媒體矩陣促進民生新聞便捷傳播
《達州日報》作為一家地級市黨報媒體,主要面向機關單位,受眾范圍較小。雖然民生新聞報道與群眾密切相關,但閱讀面仍較為狹窄。早期《達州日報》民生新聞僅僅通過紙質報紙傳達給受眾,傳播面較小,后《達州日報》創建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并開通了電子版《達州日報》,但傳播渠道仍然較為單一。因此,《達州日報》可以改革技術,使得電子報的閱讀更為便捷。
時代在變化,《達州日報》民生新聞也需培養能適應新媒體時代的人才。黨報民生新聞從業者個人的專業素養非常重要,需要極高的政治素養與采編綜合能力,同時還需對新媒體的傳播規律、傳播方式有所認識。《達州日報》可以通過舉辦相關的業務培訓來增強民生新聞工作者的業務能力,并進行新媒體技術方面的訓練。
此外,《達州日報》民生新聞不能停留于紙媒時代的發展模式,傳統媒體在走向融媒體的過程中,還需完成技術的革新。如《達州日報》民生新聞可以建立起專屬的移動端平臺,形成多平臺互聯互通,傳播平臺觸及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等,使傳播面積盡可能最大化,以滿足群眾日益多樣化的信息需要。
本研究通過抽樣分析截取《達州日報》民生新聞已刊發的報道,從《達州日報》民生新聞自身特征、優劣勢出發,結合時代背景展開分析,總結歸納了其發展經驗,提出了針對其當前短板的發展策略。《達州日報》作為地方黨報,在發展民生新聞時,既要發揮以往積累的優勢,也需創新發展模式。除此之外,最根本的仍是堅守黨報民生新聞的初心,始終報道最貼近群眾利益、群眾最關心的事件,以創作出更多高品質、有價值、有意義的民生新聞。
城市黨報民生新聞報道的研究尚存諸多可探尋之處,本文僅作拋磚引玉,以《達州日報》民生新聞報道為研究對象,范圍較窄,所得結論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望日后的相關研究能進行更全面的梳理,以更典型的地方黨報為案例,得出普適性更高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