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清

關鍵詞:法制欄目;制作要點;公眾化;細節化;人性化
法律是維護國家安全穩定、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利益和合法權利的重要工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現在開庭》欄目通過經典案例,走進法院開庭審理案件的現場,客觀真實地記錄開庭審理過程,給電視觀眾提供“平實不失嚴謹,鮮活不乏深度”的庭審類法制節目,通過電視觀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形態,讓我國依法治國、司法為民的法治理念走進千家萬戶、走進百姓心中。欄目開播15年來,《現在開庭》在節目的題材選擇、采訪編輯、敘事方式等方面均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本文以《現在開庭》欄目為例,總結歸納出了庭審類法制欄目的一系列制作要點。
題材選取公眾化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進程的深入推進,公眾要求參與法制工作、了解法律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矛盾糾紛在所難免,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身的合法權益,已經成為大多數人民群眾解決問題的首要選擇。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仍然可以聽到、看到一些由于法律意識淡薄、法律知識貧乏導致許多不該發生的悲劇一再上演。因此,進一步加大法制宣傳力度、普及法律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選題是節目制作流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環,選題會直接影響到一個欄目的風格和定位,甚至會影響到整個欄目的形象和成敗。
《現在開庭》欄目是攀枝花市中級人民法院與攀枝花市廣播電視臺聯合打造的一檔法制欄目,《現在開庭》欄目自創辦之日起就十分重視題材的選取。作為庭審類法制電視節目,該欄目所涉及的題材都是司法機關認可、推薦的具有法律價值和普法意義的案例,是經過公開開庭審理、已經得出判決的案件,節目題材的選取并不是“來者不拒”地將各種案件納入考慮范圍內,而是從攀枝花市全市范圍內成千上萬的案件中選擇那些針對性強,又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刑事案件,或發生在普通群眾中的民、商事案件,力求做到“經典案例、專業視角、權威解讀”。
觀點是節目的靈魂,長期以來,《現在開庭》欄目通過報道大量的經典案例,搭建一個普通老百姓和法院零距離接觸的平臺,讓我國司法為民的法治理念走進千家萬戶。素材是節目的血肉,在明確節目要表現的觀點之后,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便是選取題材,十多年來,我們積累了一些庭審類法制節目選題的經驗。
《現在開庭》欄目《離婚了就別來找我》,講述的是一對已離婚10多年的夫妻,又走到法庭上打起了官司。離異10多年的夫妻再打官司,那他們之間究竟有哪些糾葛要對簿公堂呢?婚姻家庭關系是人民群眾生活中最為基本的關系,這類案例在老百姓中的關注度較高,符合公眾的普遍心理關注度和興趣點,容易激發觀眾的收看欲望。為了讓老百姓在庭審中了解法律、學習法律,在生活中正確運用法律,進而培養普通百姓的法律意識,提高人民群眾遵紀守法的自覺性,《現在開庭》欄目在考慮公眾化選題時,往往還會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一是選題獨特、曲折性。《追兇19年》,講述的是一個30多歲的中年男子,將其妻子殘忍殺害,逃亡19年后被抓獲歸案,接受法律的莊嚴審判;《帶手銬的母親》,講述的是一位年輕的母親,在眾目睽睽下摔死自己生下僅有52天的孩子。這類案件均具有罕見的獨特性,通過節目的制作和播出,將故事中曲折的來龍去脈逐一解開,為觀眾呈現了家庭情感、人性道德、違法必究等諸多思考。
二是選題要有故事性。《遲來的親子鑒定》,講述的是一份親子鑒定書讓王老漢發現自己養了15年的兒子竟然不是他親生的,這讓王老漢感到極度痛苦,并狀告前妻要求賠償。那孩子的親生父親會是誰?這一親子鑒定對家庭有著怎樣的影Ⅱ向?法院將會做出怎樣的判決呢?節目倒推至王老漢和前妻的感情經歷,層層剖析案情中離奇的故事,吸引觀眾不斷往下看。不僅如此,為了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現在開庭》欄目的創作者還要從家庭、道德、行業的獨特性等多方面因素進行思考,精準把握公眾對庭審類電視節目的興趣點和心理關注度,真正地服務于廣大的電視觀眾。
三是選題的呈現要有普遍性和視覺沖擊性。《跳單迷案》,講述的是一名購房者通過中介公司獲得賣房者信息后,繞開中介跳單購房,引發購房者和房產中介公司的房屋中介糾紛。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各種類型的購房糾紛時有發生,該節目結合購房糾紛這一普通百姓關注度極高的行業獨特性,將購房糾紛發生的起因經過、合同約定、涉案金額等,以及購房糾紛發生以后應該采取的合理合法的處理方式進行了詳盡的闡述。
要把節目做得豐富多彩,就像做一桌豐盛的美味佳肴一樣,罕見獨特的大案、離奇曲折的要案就如同餐桌上的葷菜一樣,盡管含熱量高、營養豐富,但吃多了會讓人失去營養平衡,引發健康問題;庭審類法制節目如果一味地追求稀奇暴力的案件,并不能長久地激發觀眾的觀看欲望,甚至還會引起觀眾的心理失衡和視覺疲勞,為此,《現在開庭》欄目的選題還包括了可能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身邊、貼近普通百姓的民事侵權、家庭紛爭等看起來平凡但具有視覺沖擊性的案件。《苦澀的婚姻》,講述的是離異夫妻因為孩子的撫養費發生糾紛而對簿公堂,采訪期間婆媳爭吵不斷、淚流滿面,當事人相互指責,這些視頻畫面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性,不僅能讓觀眾耐心地觀看節目,還能給觀眾帶來理性對待家庭矛盾、盡責養育孩子的普法效果。10多年時間以來,《現在開庭》欄目正是通過貼近民生、公眾化的選題風格,以公眾化的欄目定位架起了普通百姓和法律之間的一座溝通橋梁。
采訪編輯細節化
《現在開庭》欄目的選題確定之后,便進入了采訪和編輯的環節。在普通百姓的傳統觀念中,只有惹了麻煩,發生了民事訴訟或刑事案件的官司糾紛,才會進入到法庭之中打官司或接受審判,這也就導致了很多普通百姓不愿意也不主動到法庭上去解決矛盾糾紛,絕大部分民眾也因此而見不到法院開庭審理案件的真實過程,為了給廣大觀眾朋友提供與法庭零距離的接觸與體驗,《現在開庭》欄目的工作人員會在法院公開開庭審理案件之時,使用三臺攝像機及錄音話筒,分別對審判長、原告和被告進行全程錄制。那如何進行采訪和編輯才能讓觀眾看到法庭的正義與威嚴,以及庭審過程的有序嚴謹呢?
一般來說,法院公開開庭審理案件的過程包括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判決宣告三個階段。法庭調查階段包括當事人的陳述、宣讀起訴書、出示證據、法官核實起訴書的內容或證據等。法庭辯論包括:原告及訴訟代理人發言;被告及訴訟代理人答辯;第三人及訴訟代理人答辯;互相辯論;法庭辯論結束后,由審判長按照原、被告及第三人的先后順序征詢各方最后意見;在此之后,法院會在一定時間內對案件依法做出判決。法院的開庭審理一般會按照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判決宣告的順序進行,這是一種法律的固定程序,是不能更改或打亂的,如果按照這個順序去做節目,那節目會顯得有些枯燥和乏味。為了讓欄目既強調庭審的現場感,又突出節目的故事性,我們在完整記錄法庭審理的過程之外,還會在節目中加進我們對當事人的采訪。
《現在開庭》節目《奪命情人》,節目開始的鋪墊短片為:51歲的楊某被人用刀刺殺,還沒來得及送醫院搶救便不治身亡,而出人意料的是殺人兇手唐某竟然是他的情人。做電視節目如同寫一篇文章,在確定了主題思想和有好的題材之后,要把節目做得引人入勝,必須在節目的結構安排、敘事方式等方面下功夫。看了《奪命情人》的鋪墊短片,觀眾禁不住會想:情人為何反目成仇,釀成奪命慘案?面對法庭莊嚴的審判,唐某將如何為自己辯解?法院又將會對她做出怎樣的判決呢?以上節目的懸念,通過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判決宣告三個階段,再結合采訪短片進行逐一解答。
采編細節化,是節目質量的生命線。長期以來,《現在開庭》欄目采用“采訪短片+庭審現場+主持人穿插+采訪短片+庭審現場”的結構方式,把較為單調的庭審巧妙融入電視的影視聲畫技術手段,整個節目在庭審現場、采訪短片和主持人穿插之間不斷轉換、往復循環,抽絲剝繭地完成了案情真相的敘述。作為庭審類節目,法庭上嚴肅的氣氛、周密的審案過程和冷靜的辯護等庭審的細節會給觀眾帶來巨大的觸動,對庭審關鍵環節和法律規定的詳細解讀是整個節目的重頭戲,占有更多的篇幅,擔負起了向廣大觀眾普及法律知識、進行案件的法理分析的任務。盡管庭審類節目大多帶有公眾性、獨特性、新奇性的特點,具有一定吸引觀眾的屬性,但節目如果僅僅局限于展現打官司的過程,往往不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一檔好的庭審法制節目不僅要把庭審的細節做好,還要把采訪的細節也做好,那庭審現場和采訪短片該如何銜接才能讓節目顯得主次分明、詳略得當,從而增加整個案件故事對觀眾的吸引力呢?
庭審過程是《現在開庭》欄目講述故事的主線,背景短片是該欄目講述故事的次線,欄目編導在完成節目《奪命情人》的素材收集后,會繪制一份故事的結構圖:奪命慘案-兇手是誰-與死者關系-作案的起因經過結果_觸犯的法律規定-應該受到的法律處罰-本案的教育意義。編導依據對案情的掌握而繪制的敘事結構圖,可以確定本案情人反目成仇的原因,是節目較為核心的問題,是應該通過庭審來詳細闡述的主要內容,兇手觸犯的具體法律規定以及應該受到的法律處罰,是節目中應該詳細闡述的案件事實、情節、社會危害性等普法內容,其他的內容,比如說作案的殘忍程度、兇手殺人后內心的恐慌等片段則可以用背景短片進行簡要的鋪墊,《現在開庭》欄目通過庭審現場和背景短片主次分明的有機銜接才能清楚無誤地向觀眾展現案件相關各個人物之間的關系,在案件中起到關聯性的作用,這樣的節目才會真正地走進觀眾的內心世界。
《現在開庭》節目《90歲父母狀告6兒女》,講述的是一對90多歲的夫妻狀告6個兒女不盡贍養義務。經法院巡回開庭審理之后,這對夫妻與其6個兒女達成了一致的贍養協議,家庭矛盾由此得到化解,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的兩位老人臉上也露出了舒心的笑容。這一節目讓眾多的旁聽觀眾和廣大電視觀眾接受了家庭倫理的教育,提高了觀眾的參與度,加大了庭審類法制節目的普法力度。由于該節目采訪和編輯的細節化處理均較為合理,被中央電視臺《現場》欄目采用并播出。
普法宣傳人性化
黨的十九大描繪了我國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宏偉藍圖,要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推進法治建設。法治建設離不開普法宣傳,電視法制類節目作為大眾傳播的一種重要手段,對促進法律的傳播和普及具有重大的意義。《現在開庭》欄目的創作者必須在對受眾進行法理引導的同時,也要喚醒案件中人性的善良,推進入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執行的“難度與溫度”》,講述的是一名古稀老人唯一的兒子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死亡,由于肇事駕駛員經濟困難,沒有賠償能力,經法院啟動執行程序,肇事駕駛員還是無錢可供執行。生活陷入貧困的老人經法院申請司法救助,獲得了14萬元的司法救助款,在記者的采訪中,老人露出了久違而又充滿希望的笑臉。關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我國當前改革發展最緊迫、最關鍵、最重要的任務,多年來,《現在開庭》欄目的創作者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重視民生的角度探討節目形態,欄目工作人員在節目的策劃、撰稿、攝像、編輯、字幕、音效、后期合成等各個節目生產制作環節上細心琢磨、精益求精,積極向央視和省臺老師學習,如今,《現在開庭》欄目所拍攝的素材已經能夠達到央視和省臺的播出要求。
開播15年來,《現在開庭》欄目以“親歷庭審現場、感悟法治精神”為核心,重在通過一個個真實的典型案例,以案說法,講述百姓關心的生活話題,從故事中認知法律、解讀法律,欄目將我國依法治國、保障民生的法律精髓與人民群眾學法、懂法、用法、守法的需求有機地統一在了一起。隨著欄目開辦時間的增長,《現在開庭》欄目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展望未來,我們將堅持新聞宣傳的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將繼續通過《現在開庭》弘揚法治精神、傳播法治文化,為助推我國依法治國、構建和諧社會而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