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付超
摘要:“中醫農業”是將中醫原理和方法應用于農業領域,實現現代農業與傳統中醫的跨界融合。蔬菜產業作為蒙山縣重點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主導農業產業,在產量不變的前提下提升蔬菜品質的問題亟待解決,將“中醫”與蔬菜生產相結合,形成一種新的蔬菜生產模式,提高蒙山縣蔬菜的生產水平,為蔬菜生產提供新思路,促進蒙山縣蔬菜產業向優質高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中醫農業;蔬菜;農藥殘留;中藥農藥;中藥肥料
“中醫農業”是將中醫原理和方法應用于農業領域,實現現代農業與傳統中醫的跨界融合,采用中草藥生產的農藥、獸藥、肥料、飼料等投入品,部分或全部替代化學投入品以及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充分發揮中草藥的配伍功效及與其他生物群落相生相克的作用,優化動植物生長環境,營造有利于動植物健康生長的內在機制和外在因素,構建植物、動物、食用菌、微生物以及諸多其他生物的和諧生態體系[1]。團體標準《中醫農業標準化》于2020年12月發布,2021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從此中國又多了一個新的綠色生態農業標準,而“中醫農業”有了自己的標準,其發展也正式步入正軌。我國古代對中醫的研究為世界醫學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而且中醫原理和方法在農業上的應用也很早,《齊民要術》、《農桑輯要》、《王禎農書》、《農政全書》和《授時通考》等“五大農書”中,就有關于中醫原理和方法在農業上的應用[2]。另外,《中國土農藥志》記錄的473種殺蟲植物和《中國有毒植物》記錄的1300多種有毒植物中大多具有殺蟲活性[3]。中藥材在人類防病治病的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利用中草藥制造的藥物同樣具有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作用。近年來“中醫農業”在蔬菜等作物上應用解決重金屬存留、農藥殘留等問題研究越來越多,并且取得了明顯效果。蔬菜種植是蒙山縣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其氣候特點和肥沃的土壤非常適合蔬菜種植,蔬菜品質好,蒙山縣蔬菜一直深受梧州市及珠三角大城市市民歡迎,但是由于多年種植,也存在蔬菜在病蟲害防治上產生農藥抗性及殘留風險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筆者通過實地調研結合“中醫農業”為蒙山縣蔬菜綠色生產提供參考。
1 蒙山縣蔬菜生產現狀
蒙山縣為廣西梧州市下轄縣,地處桂東中部,毗鄰廣東省,距離廣州市不到400km。蒙山是中國的“長壽之鄉”,是個典型農業縣。蔬菜是蒙山縣重要的農業產業,是蒙山縣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主要農業產業,蒙山縣蔬菜近幾年種植面積(復種)在17333.3hm2左右,產量達26800多kg。目前,蒙山有兩家農業公司(分別是廣西宇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蒙山縣澤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基地獲得供深及供港蔬菜的許可證認證,其所生產的蔬菜大部分供應粵港澳大灣區市場,蔬菜生產成為當地群眾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為了進一步提高蔬菜生產水平,結合“康養大產業”發展,從2021年開始,蒙山縣開始大面積建設蔬菜大棚計劃生產高品質蔬菜,至2022年9月共建成了標準溫室大棚33.33hm2,配套建設了一批分揀、冷藏、運輸設施設備,蒙山蔬菜生產銷售將又上一個新臺階。
2 蒙山縣蔬菜病蟲害防治現狀
通過調查,蒙山縣蔬菜主要的病蟲害有真菌類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黑星病、枯萎病、灰霉病、疫病;細菌類的青枯病、軟腐病;蟲類的白粉虱、蚜蟲、黃守瓜、跳甲、夜蛾、菜青蟲、豆莢、潛葉蠅、薊馬;螨類紅蜘蛛等。目前蒙山縣蔬菜病蟲害防治還是以化學農藥為主,生物農藥為輔,少量使用植物性農藥。真菌類病害主要使用噁唑菌酮、代森錳鋅、代森聯、三唑酮、異菌脲等;細菌類病害主要使用氫氧化銅、噻菌銅等;病毒類主要使用病毒靈、阿泰靈等;蟲類主要使用阿維菌素、高效氯氰菊酯、溴蟲氟苯雙酰胺、氯蟲苯甲酰胺、聯苯菊酯、吡蟲啉等;螨類主要使用阿維菌素、礦物油等。
由于多年蔬菜連作種植,土壤中的土傳病害比較嚴重,加上近年來天氣異常,夏季高溫干旱,冬季連綿陰雨,使得蔬菜病蟲害發生較為嚴重。雖然近年來政府部門對中高毒農藥進行了有效控制,市場上銷售的大部分為低毒農藥,但是蒙山縣蔬菜生產還是以小家庭生產為主,農藥施用隨意性較強,存在使用藥物與所登記作物不符、農藥濃度使用不當、噴灑次數過多等問題,容易引起由病蟲害防治產生的抗藥性及農藥殘留問題,雖然在上市蔬菜抽檢農藥殘留檢測中沒有發現問題,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但是顯然不符合當前倡導的降低農藥使用量,實現蔬菜綠色生產的理念。蒙山縣把粵港澳大灣區作為蔬菜主要銷售市場,必須高度重視農藥規范使用問題,特別是在申請“圳品”認證的產品上,其要求檢測的農藥項目數十種之多,如果不能改變蔬菜病蟲害防治用藥以化學農藥為主和隨意性的問題,是很難通過認證的,通不過“圳品”認證,蒙山縣的蔬菜就沒有打入高端市場的可能,融入大灣區就成了空話。
3 “中醫農業”在蔬菜種植應用的必要性分析
近幾十年來,我國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環境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如水質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等,加上農業生產上大量使用化肥、化學等投入品,導致生產出的農產品重金屬的超標和大量農藥殘留,從而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同時,由于有機肥使用量不斷減少,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也不斷減少,好的地塊含量為2%左右,差的不到1%甚至更低,距離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提出理想的土壤結構中的有機質含量應達到5%的標準還非常遠。近年,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受到了黨與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提到“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環節,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但是沒有健康的土壤要想生產出健康安全的農產品,是幾乎不可能的。
植物源農藥在我國已使用多年,不管是民間農戶自制或是正規廠家生產的,其安全性得到普遍認可。2021年1月1日,團體標準《中醫農業標準化》開始實施,“中醫農業”已在養殖業和種植業中有了較為成熟的研究,”中醫農業“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化學農藥殘留問題,提高了作物產量,能夠突破當代農業發展中的瓶頸問題。章立建[4]等經過實地調研發現,施用過以中草藥為原料制成的植物性農藥、葉面肥等的種植業產品,能夠達到在產量不降低的前提下,質量方面遠優于單使用化學農藥、肥料種植出的農產品。農殘降低的同時也減少了化學投入品和其他激素的使用量,減輕了農業生產造成的環境污染,“中醫農業”不僅是理論創新,更是現實選擇。由于蒙山縣蔬菜種植還是以分散為主,大多還是采取化學農藥防控為主,而且用藥也不夠規范,生產出的農產品雖然符合無公害標準,但是與蒙山縣蔬菜產業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所要求達到的高品質還相差較遠。為促進蒙山蔬菜產業的健康發展,蔬菜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治是目前提升蔬菜品質,規范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深入研究、有效解決此問題是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和蔬菜生產者的核心所注。
4 “中醫農業”在蔬菜生產應用探討與建議
據了解,我國已有20多種植物農藥獲得登記,它們的主要有效成分有:苦參堿、魚藤酮、印楝素等26種。這些植物源農藥已在市場上存在多年,也在生產上應用多年,其在防治病蟲害方面的效果已得到多方面的實踐證明。植物源農藥不僅對人畜安全基本無毒,而且極易降解基本上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因此植物源農藥將是綠色生態農業解決病蟲害重點農藥之一,針對蔬菜病蟲害問題,筆者認為可以結合“中醫農業”原理以及遵從《中醫農業標準》可從以下途徑進行解決。
4.1 利用“中醫農業”投入品解決土壤健康問題,促進蔬菜健康生長,減少農藥使用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提出理想土壤的結構,即礦物質占45%,有機質占5%空氣占25%,水占25%。因此利用《中醫農業標準》允許使用的農業投入品如,天然的礦物肥料(磷礦肥以及礦物微量元素肥料等)植物源中藥有機肥料可以使用土壤結構不斷趨向理想的土壤結構,起到對因長期大量施用化學肥料而破壞與污染的土壤的修復與改良作用,使得土壤恢復或達到健康狀態。健康的土壤可以為蔬菜提供必需的營養元素,避免出現過去時因單一偏施化學肥料造成作物“隱性饑餓”從而作物因缺乏營養降低病蟲害的抵抗性能力現象。微生物菌肥的使用更可以活化土壤,土壤有益菌種繁殖過程產生大量的多種活性強的代謝產物,能與土壤中的農藥殘留及重金屬產生螯合物,使其不被植物所吸收,有利于解決農產品重金屬超標問題。農業科研人員已成功研究出如何利用微生物菌肥來減少水稻田里溫室氣體甲烷的排放。從多味中草藥萃取的生物制劑,不僅可以補充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和活性物質,而且可以為植物提供全程保健和病蟲害有效防治,并將取代化學農藥、化肥,逐步改善土質、水質和生態環境。目前已在蔬菜、水稻、茶等農作物生產中應用,取得了明顯效果[5]。筆者于2020年開始在蒙山縣引進“中醫農業”技術,引進“中醫農業”投入品-中藥肥料和微生物菌肥應用試驗,應用在蔬菜、水果以及各種經濟作物上。經過兩年多的實踐,發現中藥肥料與微生物菌肥確實有修復與改良土壤,增強作物抗病蟲害的能力,可大幅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而且在合理使用一定化學肥料的情況下,產量增加,產出的農產品質量也提升,口感好,特別是在蔬菜生產上表現尤為突出。因此,在蔬菜等作物生產上施用“中醫農業”投入品,如植物中藥肥料,功能性生物菌肥等,可以改善土壤環境且不斷增加有機質和有益菌群含量讓土壤不斷趨向健康狀態,促進作物健康生長,提高抗病蟲害能力,降低農藥使用量。
4.2 利用中草藥制造的植物源農藥對蔬菜進行病蟲害防治
選擇2021年1月施行的《中醫農業標準化》中所規定的植物源農藥(中藥農藥)來防治蔬菜病蟲害。目前市面上的植物源農藥殺蟲劑有魚藤酮乳油、苦參堿水劑、除蟲菊水乳劑、苦皮藤素乳油、蛇床子素水乳劑、印楝素乳油、藜蘆堿;植物源農藥殺菌劑主要有青枯立克、靚果安、潰腐靈、大蒜油,是利用中草藥來制造的。這些農藥的安全性遠高于化學合成類的農藥,而且植物農藥由于是大自然原本存在的東西,很容易在生產過程中通過陽光、水等的作用降解,在農產品上殘留量極少,這些植物源農藥基本上是通過認證,可以使用在有機認證的農產品生產上,其安全性有保障。利用中草藥制備的植物源農藥,應用在蔬菜生產上,控制病蟲害的發生,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保護生態環境,而且生產出來的蔬菜很容易達到綠色安全的標準,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4.3 “中醫農業”在蒙山縣蔬菜生產應用的建議
當前,蔬菜的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解決蔬菜生產上過度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推廣應用利用中草藥制造的肥料與農藥,從生產源頭把控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生產出無毒高品質的農產品,保障廣大消費者身體健康是農業農村部門及生產者應有的責任和義務。目前,蒙山縣在自治區和梧州市的部署下,農業產業面向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為大灣區提供優質價高的農產品,以促進廣西鄉村振興,其中以蔬菜為主導產業。而蔬菜病蟲害發生以及農殘現狀已成為制約蔬菜產業提質升級發展的瓶頸因素,在蔬菜產業發展中應正視目前現代農業技術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學習“中醫農業”思想,借鑒“中醫農業”在農業應用的成功經驗,把“中醫農業”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進行有效融合,為蔬菜生產提供一種新的生產模式。
首先,在蒙山縣供粵港澳大灣區蔬菜基地引進“中醫農業”生產技術,開展技術培訓,讓蔬菜基地從業者了解并認識“中醫農業”以及其對于生產安全優質蔬菜的必要性,并開展應用示范。之后加大培訓力度,擴大培訓范圍,向全縣蔬菜生產者進行培訓推廣,讓當地農戶真正了解、認識“中醫農業”并認同其思想內涵并執行技術標準。同時為促進“中醫農業”在蔬菜生產中的應用,各鄉鎮配備相應數量的中醫農業技術人員定期指導,確保“中醫農業”技術在蔬菜生產基地的順利應用。另外,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特別是農業農村部門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在推廣“中醫農業”以及應用“中醫農業”投入品方面能夠提供相應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確保“中醫農業”應用的順利開展,并重點加強與農業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合作,對“中醫農業”在蔬菜生產上的應用進行科學規劃和合理利用,促進蒙山縣蔬菜產業優質高效發展。
參考文獻
[1] 章力建,王道龍,劉若帆.中醫農業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J].中國畜牧獸醫,2017,33(12):1-3.
[2] 章力建,朱立志.“中醫農業”發展戰略及前景[J].農業展望,2018,14(11):72-76.
[3] 盧佳佳,孫藝欽,龍順悅,等.4種中草藥對綠豆象的生物活性[J].貴州農業科學,2016(3):141-144.
[4] 章力建,朱立志,王立平.發展“中醫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中國農業信息,2016(22):3-4.
[5] 孟夏.“中醫農業”開辟特色生態農業新路徑[J].農民科技培訓,2017(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