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明波 周志榮 丁國棟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但隨之而來的是人類與生態環境之間矛盾日漸激化,使得人們逐漸開始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其中,森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森林資源是調控氣候、防治土壤侵蝕的關鍵。通過科學有效的措施,保護林業資源,不僅可以有效提升我國森林覆蓋面積,還能推動林業產業發展,而病蟲害防治是林業可持續發展一大重要難題。有關部門要積極探索、研究營林技術在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的運用,并結合林業生產特點,合理選用適宜的苗木,加強對林木資源的養護、混交林的管理,既能提高林業的防災能力,又能減少森林災害的發生,促進林業資源建設與保護。
關鍵詞:森林資源;病蟲害防治;營林技術;措施
0 引言
從生態環境保護和森林資源建設維護的角度上來講,病蟲害防治工作都是相關工作開展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尤其是在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標與政策提出后,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目標要求和具體技術融入要求也都相應的提升。從現階段實際出發,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由于人員和技術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在具體實踐中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和不足。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是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效果的有效途徑。具體來說,需要相關人員通過加強重視程度、提高人員素質、研發先進技術、形成完善的管理機制等方面入手,達到良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
1 森林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意義
1.1 使森林覆蓋率保持穩定
森林覆蓋率是非常關鍵的指標,其能夠把一個地區生態環境維護和建設效果反映出來,區域性森林覆蓋率只要能夠得到一定保障,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并穩定整個區域環境的生態環境保護效果,以及生態平衡。從實際情況來看,如果森林資源發生病蟲害,就會破壞其穩定生長狀態,在不能有效控制并解決病蟲害問題的情況下,病蟲害會導致森林覆蓋率的減少[1]。基于更為宏觀的長期環境建設角度來看,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市的綠化,還會對一個地區的環境穩定性和生態環境保護效果產生影響。
1.2 提高生態環境森林保護作用
為了使生態環境的保護達到預期效果,應該對多方面的元素和整體環境的營造進行利用。在平衡維持整體生態環境中,作為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森林系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有病蟲害問題在森林系統中出現,那么就會破壞整個系統的平衡。基于宏觀維度,在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作用時,就不能更加有效發揮森林系統的相關作用[2]。因此,對于防治病蟲害方面,要提高思想上的重視程度,同時把先進的技術引進來,從而使病蟲害防治效果得到保障,這是目前維護和管理森林系統中非常關鍵的工作。
1.3 響應可持續發展基本要求
可持續發展不僅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其對于當前森林病蟲害防治來說,也是在工作中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為了在實施相關建設和完善工作中,確保良好的工作效果,要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落實在森林系統的建設和相關維護工作中。一方面,對于森林系統來說,其本身是一個動態發展的系統,因此在維護和保障森林資源期間,為達到相應的效果,要重視不斷持續地采取措施。另一方面,由于外部環境、森林資源整體覆蓋率,以及種植率是不斷變化的,因此要合理地調整和優化相應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措施,這對于病蟲害防治工作來說,也是其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的有效方式[3]。
2 產生森林病蟲害的關鍵原因
2.1 人工營林工作不科學
因為制約于市場環境,所以在多數地區的造林工作中,對于經濟效益更加重視,比如會應用單一的樹種開展大規模造林工作。在這種環境下,沒有生態屏障對害蟲進行阻擋,會加快其蔓延速度,從而使病蟲害有所加劇。
2.2 濫用農藥
林業工作人員在造林期間為了對林業病蟲害進行控制,一般會使用殺蟲劑,而殺蟲劑的大量運用,可能會造成昆蟲和病菌產生一定的耐藥性,從而對殺蟲劑效果產生影響。并且還會影響周圍的生態環境和林木生長,導致樹木出現養分不足的情況。
2.3 病蟲害有較大的危害性
對于病蟲害的發生,有保留健康林木、消滅病原樹、提高個體林木生命品質等方面的自然原因。病蟲害發生和演化進程是在不斷發生的,尤其是病原菌,其演化速度較快,危害更大。
2.4 缺乏生態制約
環境約束和生態鏈條即為生態約束,在人工造林期間,環境條件在對病蟲害產生影響的同時,還會對樹木生長造成影響。比如,樹木處于新的生長條件,會存在水源和土壤肥力不足的情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樹木的生長狀況,造成樹木抵抗力不足,更易遭受蟲害,致使樹木出現大量死亡的情況,經濟會嚴重損失。
3 森林病蟲害防治原則
在對森林資源進行防治病蟲害期間,要對該地區病蟲害變化特點和趨勢進行掌握,為了把大量蟲卵消滅,并且消除病菌危害,可以通過評價生態環境,使用先進的防治辦法,這樣就沒有充足繁殖和生長的條件供害蟲繁殖[4]。
3.1 預防為主原則
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林業部門要堅持以預防為主、治理為輔,再利用營林措施開展工作。一方面,對于該林區中病蟲害成因、品種、偏好以及發生規律等,防治人員應該詳細掌握,然后對病蟲害的弱點進行分析,使制定出的營林措施更加合適,進而把森林病蟲害問題解決。另一方面,在制定營林措施期間,防治人員應該對當地森林資源環境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做到因地制宜,從而有效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
3.2 科學防控原則
對于科學防控原則來說,其是指防控人員在防治方案制定期間,應該把國內外先進的病蟲害防控技術和管理理念引入,從而在進一步提升防治工作質量效果的同時,還能使保護森林資源的目的得以實現[5]。另外在防治工作中,林業部門應確保有法可依,對于營林防控,不能使用違法的方式。
3.3 及時反應原則
森林病蟲害暴發后,擴散傳播速度較快,能對小范圍內的林區林木造成快速破壞。一方面,林業部門要做出快速的反應,及時把病蟲害防治預案啟動,對于病蟲害種類采取針對性的營林措施。而且對于抑制、治理病蟲害來說,病蟲害暴發初期是防控的最佳時期,這時的病害和蟲害威脅比較小,并且傳播的范圍有限。另一方面,林業防控人員要及時使用一定的治理對策,對病蟲害進行治標治本,以此防止殘留病蟲害源頭,造成反復暴發的情況。
3.4 可持續發展原則
在進行防治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期間,林業部門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這樣能夠在穩定發展林業產業的同時,還能對森林資源進行有效保護。因此,林業部門在制定營林措施期間,應該做到統籌兼顧,避免只重視當前的病蟲害防治,而對于以后林業產業發展,以及森林資源保護等有所忽視。
4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營林措施具體措施
4.1 提高防治意識
由于當前森林病蟲害越來越嚴重,因此要重視林業技術,并且加大宣傳力度,使森林病蟲害從源頭上得到控制。要對苗木生長條件進行優化,種植的區域要有較好的土壤肥力,同時控制幼苗的溫度和濕度;對每年的降水量進行調查,使幼苗生長要求得到保障,進而對森林病蟲害防治進行強化,使發生病蟲害的概率得到減少[6]。
4.2 科學育苗處理
(1)苗圃地的選擇。在育苗時,選擇的區域要確保地質優良,不能選擇土壤板結、地勢低洼的地區,同時把排水渠建立在苗圃地,從而防止高強度的降雨引發育苗的洪澇;此外,灌溉系統要配備完善,對育苗地土壤質地進行改良和優化,以此把良好的生長環境提供給樹苗生長。
(2)為了使樹苗感染病蟲害概率減少,要把輪作方式應用在林木育苗期間。樹種間輪作,工作人員要科學規劃植被間輪作,對各品種樹苗的土壤養分需求,以及主要影響其生長病蟲害種類等要充分了解;樹與農作物間輪作,在對農作物進行選擇時,要確保農作物有較低的病蟲害發病率,以及較高的抵抗性,在收獲作物之后,在土壤中有遺留的根系,可以把大量有機質提供給樹苗,使樹苗生長有所保障[7]。
(3)把清理苗圃的工作做好。要及時清掃苗圃地中病株、死株以及殘留物,防止殘病體侵害正常樹苗,可以焚燒已有病體及殘留體。
4.3 科學造林規劃
由于人工造林中單一樹種林區的抗性比較差,在抵御病蟲害風險方面沒有足夠的能力。因此,可以通過營林措施,對人工混交林進行科學合理規劃,在提升土地利用率的同時,還能對環境進行優化,使病蟲害暴發的概率得以減少。一方面,林區防控人員把合理人工混交林營造出來,能夠把更多的鳥類和昆蟲吸引過來,使該林區生物多樣性得以提升,從而提供天敵治理多的方法,把林區中的害蟲消除,對害蟲繁殖速度進行抑制,穩定該地區的生物鏈[8]。另一方面,在人工混交林中,林木落葉能夠形成腐殖層,可以使土壤肥力得到提升,從而把養分提供給林木。有多種營造混交林的方式,應科學合理的選擇,把樹種中的病蟲害消除,然后在行間混交、株間混交或者帶狀混交中選擇病蟲害不適宜寄生的樹種。
4.4 科學栽培管理
在栽培樹苗期間,應把規范化和標準化管理工作做好,從而保證有效開展樹苗栽培工作。一方面,在栽培前,林業人員應檢測和改造栽培區域內的生態環境,把土壤中的病蟲害源頭清除掉,防止栽培后感染侵害樹苗,造成營林措施的有效性不能發揮。另一方面,在采伐林木期間,對于采伐方案,林業企業應該結合市場實際需求進行合理規劃,以此防止出現濫砍濫伐的情況。并在抑制該地區森林病蟲害中,積極引進病蟲害防治技術[9]。此外,林業人員應結合生態環境建設與病蟲害防治辦法,通過對林業生產管理力度進行強化,進而有效管理林木生產期間的病蟲害防治工作。
4.5 強化撫育管護
一方面,林區人員要對新栽植的人工林區進行定期的水肥管理、松土作業以及除草除蟲等工作。雜草容易影響樹苗的生長,在爭奪樹苗土壤養分的同時,還會把庇護場提供給害蟲。因此,應該及時清理新栽培林區的雜草,同時疏松林區地表的土。另一方面,應對樹苗的生長情況進行分析,做好施肥灌水工作,以此確保養分和水分充足。如果成林后,林木樹葉過于茂密,林業人員要及時修剪清理,從而使林區間光照和透風性得以提高,減少病蟲害的暴發概率,并且還要把林區中生長不良,以及病蟲害侵害嚴重的林木砍伐掉,以此對林區密度進行優化,使林木生長環境得以改善。
4.6 加強監測預警
對于病蟲害暴發,其暴發前期的隱蔽性較強,并且是一個動態化發展過程,因此,林業部門應該加強監測預警。
(1)對信息技術加強應用,對信息化監測預警體系進行完善,從而能夠實時監管森林樹木生長情況,并與營林措施相結合,如果暴發病蟲害,可以盡快提供有效的治理方案。
(2)對現代化監測技術進行充分利用,把可移動監控裝置安裝在林區內,對林區病蟲害進行全面覆蓋監測。比如,可以通過地面遙控車、高清攝像頭、無人機等高新監測設備,全方位檢測林木生長情況。
(3)根據營林措施,對營林建設信息數據庫進行完善,從而監測預警并防治處理森林中常見的病蟲害。在科學監測預警機制的建立下,病蟲害治理效果能夠不斷提高,并且能夠充分發揮營林措施的應有作用。
4.7 病害植株處理
(1)在冬季要重點對林木幼苗進行修剪,關鍵是修剪病蟲害侵襲過的樹木和樹葉。在焚燒所有落下的枝葉后進行深翻,根據林內土壤水分和養分情況,適當進行施肥,把林地中的雜草和枯枝徹底清除,以此把良好的衛生條件提供給林木苗木的春季生長,使苗木感染越冬病蟲害的風險得以降低。
(2)做好植物防凍措施。為避免凍害,可以用白色涂料在距地面1m處涂白。
(3)防治越冬害蟲。黑翅土白蟻等會嚴重危害植物的健康。為控制害蟲,可以使用化學方法。例如,用50%馬拉硫磷800倍液,把樹干底部噴濕,或在防治害蟲中使用40%氧化樂果1000倍液。在對黑翅土白蟻進行處理時,需要先把白蟻巢穴找出來,然后深挖50cm,在洞中放入滅蟻靈。在9~10月,要對松墨天牛幼蟲進行采集和處理,避免其危害植物。
5 結語
為有效減少林業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可以對營林措施加以利用,不過林業管理人員在病蟲害防治期間要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并轉變傳統觀念,根據實際情況,對營林技術進行提升,使人工林和天然林生物多樣性得以豐富,進一步提升林木對于病蟲害的抵御能力,使生態系統平衡得以維持,有利于后續管理工作的合理規劃,從而提升病蟲害的防治效果,進一步促進林業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一陶.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營林技術的合理運用[J].農村科學實驗,2021(30):152-154.
[2] 徐小娟,王秀君,任寒英.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營林技術的應用分析及發展趨勢[J].區域治理,2021(23):1-3.
[3] 侯永紅.營林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運用探究[J].南方農業,2021,15(11):116-117.
[4] 許曉玲.營林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作用[J].南方農業,2021,15(15):76-77.
[5] 紀艷風.營林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有效應用[J].林業科技情報,2021,53(2):77-78.
[6] 趙國林.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營林技術的應用分析和發展趨勢[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1(9):53-54.
[7] 邵光明李磊.淺析營林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1,24(7):71.
[8] 魯作云.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營林技術的應用分析及發展趨勢[J].種子科技,2020,38(20):88-89.
[9] 吳賢洛吳世超.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營林措施的重要性及實施探究[J].南方農業,2021,15(17):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