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健
摘 要:哲學模塊是高中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知識體系的構建、學習資源的拓展、思考意識的培養、多元訓練的實施等方面入手,構建完善的教學模式。在知識體系的構建上,可以引導學生構建單課和單元知識體系;在學習資源的拓展上,可以將情景性和文本性資源相結合,拓寬學生的理解視角;在思考意識的培養上,可以引導學生從個人生活和現實社會等角度出發,加深對哲學知識的理解;在多元訓練活動的開展上,可以將分層訓練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幫助學生有效解決疑難問題、增強哲學知識運用能力。文章主要從這些方面談一談高中學生哲學學習能力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高中;政治;哲學;提升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1-0158-05
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哲學板塊向學生系統性講解了哲學的發展脈絡、哲學的思維方式、哲學的社會功用等知識。通過學習這些內容,學生不僅能夠形成豐富的文化修養,培養靈活深刻的思維方式,還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樹立積極的理想追求,不斷完善自我、發展自我。但同時,哲學知識具有內容豐富、內涵深刻的特點,學生在學習時會遇到不同的困難。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與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有效增強哲學學習效果。
一、 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
(一)構建單課知識體系
統編教材中每節哲學課堂都能夠向學生闡述具體的哲學問題,讓學生收獲具體的哲學知識,并且這些哲學問題和哲學知識都從屬于特定的哲學主題,相互之間具有緊密的關聯性。但很多高中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往往缺少足夠的專注力,習慣于傾聽教師的講解,缺乏對各個知識點進行分析和背誦的意識,在較長時間的學習后會很容易忘卻舊有的知識,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從單節課堂內容出發,具體梳理相應的哲學知識,幫助學生構建細節性的哲學知識體系,培養善于總結、嚴謹認真的學習習慣,為進行長期的哲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構建單課知識體系。這種教學方法更側重于讓學生初步認識所學內容。因此,教師可以將學習的自主權下放給學生,讓學生進行獨立總結。比如,可以做出如下提示:“本節課的哲學知識可以分為哪些部分?每個部分探討了哪些問題呢?”根據這樣的提示,學生能夠首先整體瀏覽教材內容,確立學習的主要方向為真理的客觀性、真理的條件性、真理的過程性三大部分。接著,學生可以采用化整為零的學習思路,在第一部分內容中歸納真理的含義、真理客觀性的原因。在第二部分內容中歸納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的概念。按照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完善總結三大部分的細節內容,全面認識本課哲學知識。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從整體與局部的視角出發,有效夯實哲學基礎知識。
(二)構建單元知識體系
統編教材中每個單元包含多個小節的內容,這些小節的哲學知識既能夠自成體系,又與單元主題緊密呼應,相互之間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同時,在單元學習中,學生會了解更多的哲學名詞、哲學問題,很容易對這些知識產生混淆或遺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單元知識體系的構建視角出發,培養學生更廣闊的總結思路,讓學生分析各個小節內容之間的關系,構建更宏大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教學《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回顧與對比中構建單元知識體系。統編教材的目錄具有簡潔明了的特點,能夠直觀揭示每節內容的主題。因此,在構建單元知識體系時,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仔細瀏覽教材目錄,尋找恰當的匯總思路。通過閱讀“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這一單元標題以及閱讀單元導語,學生能夠對哲學學習的宏觀方向進行具體認識,從而了解單元各節內容之間的共通之處。通過閱讀《時代精神的精華》一課的目錄與教材內容,學生能夠總結哲學的起源與發展、物質和意識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和基本特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等知識。通過閱讀《探究世界的本質》一課的目錄與教材內容,學生能夠總結自然界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意識的由來與特性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識。按照同樣的方式,學生可以對本單元的其他內容進行總結,從而形成清晰的單元學習脈絡。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統編哲學教材的編排體系進行具體的認識,形成更為科學合理的基礎知識學習習慣。
二、 拓展豐富的學習資源
(一)拓展情境性體驗資源
哲學問題是人類從各種現象的思考中所引發的,這些知識也產生于人類對日常生活的具體感悟。統編哲學教材在編排上十分注重利用具體的情境讓學生產生思考、引發聯想,從而進入相應的哲學主題中。因此,教師可以從這一特性出發,利用信息技術、日常生活創設多種類型的情景,引導學生展開深入的體驗,有效提高哲學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學《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一課時,教師可以充分拓展情景性體驗資源。比如,在“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與多樣性”這一部分中,教材首先列舉“唇亡齒寒”“圍魏救趙”“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些成語揭示了聯系的普遍性。學生可以具體構想相應的歷史典故,分析成語中蘊含的哲學道理。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想其他類型的情景,體現聯系的普遍性。比如,一些學生可以聯想蝴蝶效應,并利用信息技術播放全球氣候變化的視頻,體會各種自然因素對氣候變化的共同影響作用。一些學生可以聯想塞翁失馬的故事,并觀看相應的動畫內容,分析主人公的各種遭遇之間的因果關系。同樣,教師也可以播放運動員刻苦訓練,在較長時間后取得優異的比賽成績;水滴不斷滴在石塊上,最終水滴石穿這些情景視頻,讓學生分析其中的關聯性。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既能夠有效消除學生哲學學習的枯燥感,又能夠讓學生發揮觀察能力進行邏輯思考,有效提升學習深度。
(二)拓展文本性探究資源
哲學學科與文學、歷史等人文學科以及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之間均具有緊密的關聯性。并且,隨著這些學科的不斷發展,哲學研究的視角不斷拓寬,研究的深度不斷推進。因此,在統編版哲學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拓展豐富的文本性探究資源,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廣泛閱讀各方面的知識,利用課外知識與教材知識進行相互解析,一方面豐富學生的哲學文化素養,另一方面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理解深度。
例如,在教學《哲學的基本問題》一課時,教師可以拓展文本性探究資源,豐富學生的哲學素養。比如,在閱讀“唯物主義者就是一味地追求物質財富的滿足”這一觀點時,很多學生會難以辨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搜索《哲學詞典》,具體了解哲學學科中“物質”的含義,增強學生對生活名詞與哲學名詞的區分能力。又比如,在閱讀教材中的“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這些材料時,學生會對“樸素”“形而上學”這些名詞難以具體理解,同樣可以利用相應的書籍展開探究,提高對哲學名詞的理解深度。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下問題:“這些哲學流派有哪些代表人物?”學生可以閱讀古代老子、近代費爾巴哈等哲學家的著作或名言,借助這些具體的文化知識進一步理解這些哲學流派。同樣,教材中列舉了列寧對唯心主義的批判材料。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其他唯物主義哲學家分析唯心主義哲學的論述,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對物質與意識之間的關系有更深入的認識。另外,學生還可以閱讀《哲學簡史》等書籍,了解哲學的發展歷程,積累更多的哲學名詞,探究更多的哲學家的故事,感受哲學學科悠久的歷史,體會哲學學習的豐富趣味。通過這樣的文本性資源的運用,學生的探究方向能夠更加廣闊,探究程度能夠更加深入,從而能夠及時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增強哲學學習的透徹性。
三、 培養積極的思考意識
(一)結合個人生活思考哲學知識
哲學知識與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關聯性,高中學生有了較為豐富的生活體驗,能夠借助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和經歷具體解析哲學知識,提高理解深度。同時,學生還可以借助相應的哲學知識調整自身的思想狀態、解決成長中的困惑,進一步感受哲學學習的獨特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這些角度入手,引導學生將教材內容與個人生活相結合,培養積極的思考意識。
例如,在教學《人的認識從何而來》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個人生活進行深入思考。比如,在閱讀“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這些理論知識時,教師可以創設如下生活場景:“將一塊石塊和一塊橡皮放在課桌上,讓學生說出哪個事物更有重量。”通過初步的觀察,學生普遍能夠認為石塊更有重量。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做出證明,學生可以使用電子秤進行稱重。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認識到觀察的環節運用的是感性思維,證明的環節運用的是理性思維,從而通過這種生活現象對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的特點進行深入體會。又比如,在學習“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這一部分理論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舉例生活經歷,從不同的角度做出闡釋。一些學生可以分享如下感受:“每個同學使用不同的方式從家到達學校,能夠驗證步行、乘坐公交車、騎自行車這些交通方式在特定的路程中的出行效率。”一些學生可以分享如下感受:“反復參加籃球比賽,才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運球、投籃的方法。”根據這些分享的內容,學生能夠體會到只有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嘗試,才能夠積累豐富的經驗,具體認識周圍的事物,得到可靠的結論,從而對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形成正確的理解。在這些分享內容的引導下,學生還可以進一步得到感悟,調節思想狀態。比如,一些學生原本學習態度不夠專注,經常在快考試時才進行復習。而通過理解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學生能夠在日常學習中不斷努力、不斷積累,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將個人生活與哲學學習相融合,形成形象化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習能力。
(二)結合社會現實探討哲學知識
哲學的研究與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同時,社會的發展也需要哲學思想的不斷引導。高中學生具備豐富的文化知識,能夠從社會現實的角度出發,對相關的哲學知識進行進一步的解析,獲得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從這一角度入手,讓學生將個人的文化素養充分發揮,展開熱烈的交流討論,進行更為豐富的舉例論證,增強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社會歷史的主體》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社會現實探討哲學知識。本課的“閱讀與思考”部分以三大戰役為素材,論證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其他的歷史文化知識做出相同的論證。比如,以秦始皇為例,一名學生表達如下觀點:“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是因為他有著雄才大略。”而其他學生做出如下分析:“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是因為秦國的人民踴躍參與戰斗,提高了戰斗力。”“秦國的人民努力耕作,為秦國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根據這樣的探討,學生能夠從更深層的視角出發,對人民群眾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理解。又比如,教材中講述了文學名著《格薩爾王傳》的創作過程,進一步論證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其他的文學名著或文化事物為例,做出相應的探討。比如,以《三國演義》為例,一些學生能夠表述如下認識:“在這部名著創作之前,歷史上就已經有很多講述三國故事的評書。”一些學生能夠表述如下認識:“在這部名著創作之前,元代已經產生了很多反映三國故事的戲曲。”又比如,以春節聯歡晚會為例,一些學生能夠認識到晚會在確定主題和風格時會充分結合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和審美趣味。一些學生能夠認識到晚會場地的搭建、服裝的制作以及其他物品的提供都來源于人民群眾的勞動和創造。在這樣的相互探討中,學生能夠將哲學知識與現實社會緊密結合,培養正確的思想觀念。
四、 實施多元的訓練活動
(一)專題練習優勢哲學知識
統編哲學教材的內容十分豐富,每個板塊的哲學知識都有著相應的側重。每個學生在學習中會對相應板塊的哲學知識進行深入地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優勢學習內容入手,實施訓練活動,讓學生獲得良好的訓練成績,感受到個人優秀的哲學學習能力,不斷提高哲學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世界是永恒發展的》一課時,教師可以專題練習學生的優勢哲學知識,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比如,一些學生的人文素養十分深厚,教師可以讓學生列舉相應的人文現象,分析物質世界所處的狀態。對此,一些學生可以舉例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闡釋傳統文學不斷發展的過程。一些學生可以列舉中世紀、文藝復興、近現代等時期西方美術的發展歷程,闡釋美術藝術不斷發展的過程。同樣,一些學生有著深厚的科學素養,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科學現象闡釋物質世界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一些學生對質變與量變的關系有著深刻的理解。教師可以給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等名言,讓學生進行仿照舉例。學生可以舉例“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勤能補拙”等名言,結合質變與量變闡述其中的道理。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擅長的哲學知識設計訓練題目,讓學生不斷得到激勵,強化學習動力。
(二)分層訓練薄弱哲學知識
與優勢哲學知識相對應的是,每個學生由于學習能力的差異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存在不同類型的疑難問題,從而產生薄弱環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全面考察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利用學生所反饋的相同疑難問題實施分組訓練活動,幫助學生尋找知識和思維上的不足,做出重點講解,完善學習成果。
例如,在教學《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一課時,教師可以分層訓練學生的薄弱哲學知識。為了更為全面地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在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發放調查問卷,讓學生填寫存在的疑難問題,并做出匯總,進而制定訓練題目。比如,一些學生缺乏良好的總結歸納能力,對課堂知識體系未能完善建立。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設計練習題目,給出一些大標題和小標題,讓學生填充相應的知識點。還可以利用填空題目進行訓練,讓學生填寫關鍵詞,提煉重要知識。而大部分學生則會在選擇題、材料分析題這些題目中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教師可以利用相應的題目做出針對性地講解。比如,一些學生對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缺乏具體理解,教師可以給出如下分析題目“人在饑餓時只有一個煩惱,吃飽后就會有無數煩惱”。對此,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從材料中分別確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學生可以抓住“只有”這一關鍵詞,認識到人在饑餓時生命會受到威脅,從而能夠認識到材料所體現的主要矛盾為饑餓。通過聯系日常生活,學生能夠將“無數煩惱”聯想為人的學習、工作、健康、人際關系等方面,并能夠認識到這些煩惱是建立在人擁有生命的基礎之上的,從而能夠認識到這些煩惱屬于次要矛盾。又比如,一些學生對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原理運用存在困難。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引入企業發展、科技發展這些主題的材料,引導學生勾畫材料中的關鍵詞,分析特定的現象,做出具體的闡述。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不同類型的題目幫助學生練習哲學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培養學生大膽反饋、客觀面對不足的學習態度。
(三)實踐運用哲學知識
很多的高中學生在哲學學習中會存在較強的應試化傾向,更習慣于通過作答練習題目來訓練哲學知識。這種學習方式會造成學生的學習過程過于枯燥,學習視野過于狹窄。隨著“雙減”政策的深入落實,越來越多的教師注重將生活實踐與學科教學相融合,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學科知識,以此擁有更為廣泛的訓練平臺。因此,在高中哲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從這一角度入手,構建實踐視角下的知識訓練活動,既幫助學生學習哲學知識,又讓學生在哲學知識的指引下進行創造與成長。
例如,在教學《價值的創造和實現》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哲學知識改造生活、實現個人價值。本課通過“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自由地彰顯和發揮自己的智力和體力”這些理論知識深刻論述了勞動的意義。而高中學生普遍將大部分的時間應用于文化課的學習,在生活中缺乏勞動的意識。因此,教師可以以勞動為主題設計實踐作業,讓學生具體運用哲學知識。比如,一些學生可以利用周末時間打掃社區中的落葉,構建美好的生活環境。一些學生可以在家中整理家務,嘗試制作飯菜。一些學生可以幫助孤寡老人購買物品、傾聽這些老人生活中的苦惱。在這些勞動中,學生能夠體會到鄰居、家人對自身的需要與認可,從而能夠具體理解“愛我們的家人、愛我們身邊的朋友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這些理論知識。又比如,在學習“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這一部分內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在社會中正確創造價值呢?”對此,一些學生可以從生活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出發,參與植樹造林、廢舊物品回收等活動。一些學生可以從鄉村振興主題出發,在鄉村中參與農業勞動、宣傳鄉村中的優秀文化和農作物。這些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個人的價值與社會發展需要的相統一,對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樣,在學習“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難度較大的實踐活動,并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發表實踐感悟。比如,一些學生可以學習當地較為復雜的戲曲表演和民俗工藝,利用較長的時間鉆研其中的技巧,弘揚當地的民俗文化。一些學生可以努力練習長跑、跳遠等體育技能,在體育比賽中為班級爭得榮譽。在這些實踐活動的磨礪中,學生能夠具體理解“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等理論知識。通過結合教材內容實施實踐活動,學生能夠以社會和生活為平臺,更加深層地運用哲學知識、理解哲學知識,促進教師充分實現哲學教學的教育功能,讓學生得到充分地成長。
綜上所述,哲學模塊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占據重要的比重,對學生取得優異的政治考試成績、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念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在統編版高中政治哲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研究教材內容的設置特點、高中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生活狀況,將各種因素相互結合,開展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啟發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了解哲學學科的具體特點、掌握哲學學習的重要方法、培養積極的探索與思考意識,增強運用哲學知識的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哲學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常笑.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哲學與文化》中的應用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20.
[2]馬琳.高中思想政治課《哲學與文化》模塊教學素材的選用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
[3]李寒梅.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制定:困惑、問題與策略——以高中“哲學與文化”課程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8(9):3-6.
[4]陳貴新.讓高中哲學課堂充滿詩意與文化自信——淺談古典詩歌在高中哲學教學中的運用[J].教學考試,2018(34):71-73.
[5]劉旺明,王巧玲.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融入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初探[J].中學教學參考,2018(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