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特約撰稿人 施偉興

張雅萍榮膺中華藝術博覽會音樂作品金獎

揚琴,是張雅萍一生的最愛;她也喜愛彈古箏
第一次與張雅萍約見,她穿了件旗袍,氣質雍容華貴、談吐溫文爾雅,盡顯嫻熟音樂人的風韻。張雅萍告訴筆者,她與民樂結緣已近一個甲子,花甲之年仍曲不離口、琴不離手。為傳承和培養民樂新人,她往返學校精心選苗,教授揚琴和古箏;奔波敬老院和社區,用清越婉轉的琴聲為老人送去歡樂。
藝術和音樂的天賦,也許是與生俱來,這一點張雅萍始終堅信。她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家境并不優渥,其父母也不懂音樂,偏偏張雅萍卻與音樂一見鐘“琴”。張雅萍五六歲時,一次和小伙伴去隔壁弄堂玩耍,聽到似叮咚的山泉聲,便循聲望去,發現是她姐姐班里的男同學正在彈奏揚琴,于是纏著他要學揚琴。小哥哥看到活潑可愛的小妹妹喜歡揚琴,于是手把手地指點她學琴,不到半年時間,靈巧聰慧的張雅萍彈奏揚琴的水平不僅能與小哥哥媲美,甚至彈奏的音色還略勝小哥哥一籌。小哥哥顯然教不了她了,便介紹上海電影樂團的密老師教他們琴藝,張雅萍向同她一起學琴的小田(她父親是做揚琴的)借了把三排音的小揚琴繼續學習。
張雅萍學習了兩年揚琴,琴技突飛猛進,成為密老師門下最出類撥萃的學生。密老師對她是褒獎有加,告訴她按照她如今的演奏技巧,應該改選四排音的揚琴,那么高音演奏就更趨優美。
為了讓父親能心甘情愿地為她買琴,聰慧的張雅萍特意為父親彈奏了一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那悠揚頓挫的琴聲如潺潺流水,撥動了父親閉鎖的心弦,終于答應了女兒的請求,湊錢給她買了一把四排音的揚琴。有了屬于自己心愛的揚琴,張雅萍如愿以償,興奮得手舞足蹈,從此更加勤學苦練。
天賦加勤奮,是成功的階梯。20 世紀70 年代,已是中學生的張雅萍琴技日臻精湛,每年在里弄舉辦的納涼晚會上,她的揚琴獨奏是最受歡迎的節目,一曲《眾手澆開幸福花》音色明亮、剛柔并濟,她被譽為是冉冉升起的音樂新星。張雅萍不僅揚琴彈奏出眾,古箏演奏也如山澗泉鳴,似環佩鈴響。
踏上工作崗位后不久,張雅萍彈奏揚琴的才華受到了專業團隊的青睞,曾被借調到越劇院、滬劇院、京劇院等演出單位,擔任揚琴獨奏演員,與眾多著名演員合作演出。藝無止境,張雅萍除了勤以補拙,還去上海音樂學院進修揚琴專業,理論知識與演奏實踐相結合,促進她的彈奏技藝更加爐火純青,不僅擅長演奏,也能作曲創作。她深知熱愛民樂如要后繼有人,必須從娃娃抓起。張雅萍利用受聘中小學校教授民樂的機會,精挑細選民樂尖子,細心賜教、示范傳授、誨人不倦。
遇到有些初三學生的家長擔心孩子學琴會影響中考萌生放棄學琴的想法,張雅萍把自己從藝的經歷告訴家長:她打小對音樂有很強的敏感和悟性,聽到電臺里播放的樂曲,就能用揚琴學著彈奏,直至悅耳動聽。當時,鄰里之間緊挨著,張雅萍練琴的頻率高,有人就到派出所反映,說琴聲打擾鄰居休息。戶籍警來到張雅萍家,聽到這么張弛有度、美輪美奐的琴聲,竟是一個小學生在演奏,感到十分驚訝。為了不驚擾初露尖尖角的琴童練琴,等到一曲彈奏結束后,戶籍警才微笑著提醒她練琴時盡量關閉門窗以減少聲響,還勉勵她不能半途而廢。
張雅萍由衷感謝戶籍警的鞭策,才有自己今天的矢志不渝。她告訴學琴家長,這些孩子酷愛民樂,樂感又得天獨厚,加上后天的勤勉努力,也許就能一步一個臺階登上成功的階梯。其實,揚琴演奏得好的學生,不僅不會影響學業,相反有助于促進學業的提高,且相得益彰。張雅萍的一番話讓想打退堂鼓的家長深受鼓舞,相信跟著師德高尚的張老師學琴,既十分放心,又無后顧之憂。
張雅萍總是親力親為地教孩子,詮釋樂曲演奏的內涵,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聽得進、學得會、演奏歡、提高快、獲獎多。幾年來,經張雅萍教授和培養演奏揚琴和古箏的學生中,有100多人先后在市區乃至全國獲獎,由此,張雅萍也屢次獲得優秀園丁獎。2011年,在第十屆青少年才藝推選活動全國總決賽上,張雅萍指導的學生獲得揚琴演奏金獎,她也榮膺文化部頒發的揚琴專業優秀指導老師的榮譽證書。
張雅萍退休后,最不舍得的是大幕拉開的舞臺,最離不開的是熱情的觀眾。于是,她在傳播和教授民族樂器的同時,又不辭辛勞四處奔波聯系,組建了華韻梵音藝術團,她既是團長,又是操勞的民樂編導,更是揚琴和古箏的演奏員,曾多次應邀去國內大劇院和國外金色演藝廳演出,獲得過聯合國“永恒世博”中華文化藝術博覽會音樂作品金獎、上海音協民族管弦專業優秀團隊銀獎和個人優秀獎。在榮譽、鮮花和掌聲中,張雅萍仍虛懷若谷,逢年過節帶隊去敬老院為老人表演節目,與老人同樂;同時積極參加社區文藝活動,編導節目與居民上臺一起演奏。張雅萍告訴筆者,只有更多的人愛好民樂、演奏民樂,民樂之聲才能走出中國、走向世界,這是“民樂人”的最大心愿。
張雅萍幾十年如一日每天練琴不綴。她說,器樂一日不練,手指就會僵硬,彈奏的琴聲就達不到余音繞梁的效果。如今她仍每天堅持練琴3個小時以上,她說:“我把練琴當作是強身健體的鍛煉,也是愉悅心情的靈丹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