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業民,韓秀奇,韓晨,楊宵
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制劑科,新鄉 453100
放射治療(以下簡稱:放療)是一種治療惡性腫瘤的常規手段,主要利用放射線來達到殺傷腫瘤的目的。據統計,大約70%的腫瘤患者需在治療中使用放療,其中約有40%的患者可得到根治[1]。但放療往往伴隨著嚴重的不良反應,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細胞也具有較強的殺傷作用[2],特別是對人體免疫細胞的殺傷。放療會降低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等白細胞水平,嚴重破壞人體的免疫力,其臨床治療效果也大打折扣[3]。白細胞在人體免疫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細胞防御的關鍵組成[4]。但白細胞生理周期較為短暫,在骨髓抑制時降低更為顯著。當白細胞水平持續低于人體正常值范圍時,人體的免疫力就會明顯減弱,外界環境輕微的變化即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尿道感染等癥狀,進而加重腫瘤患者的負擔[5]。因此,放療的同時往往需要聯合升高白細胞水平的藥物來提升臨床療效。
中醫治療放療后白細胞減少癥已有很長的歷史,且表現出較好的臨床療效。臨床上常用于治療放療后白細胞減少癥的中成藥有芪膠升白膠囊、地榆升白片[6-8]。為了充分論證這兩種藥物對放療后白細胞減少癥的臨床效果,本院開展了“芪膠升白膠囊和地榆升白片對放射治療后白細胞減少癥的臨床評價”相關研究,以臨床療效、白細胞水平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為評價指標,旨在探討芪膠升白膠囊和地榆升白片對放療后白細胞減少癥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6 月~2020 年5 月期間于本院進行放射治療的18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90 例。觀察組:男性40 例,女性50 例;年齡23~55 歲,平均年齡(35.4±11.2)歲;病程3~8 個月,平均病程(5.3±2.7)月;白細胞水平3.2×109/L~3.8×109/L。對照組:男性41 例,女性49 例;年齡25~55 歲,平均年齡(34.8±12.1)歲;病程3~9 個月,平均病程(4.9±3.0)月;白細胞水平3.3×109/L~3.8×109/L。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嚴重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EC-018-087),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年齡在18~55 歲者,性別不限。②經明確診斷有放療指征且經過標準放療治療者。③參照《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9]明確診斷為白細胞減少癥者。
排除標準:①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8kg/m2者。②嚴重心、肝、脾、肺、腎等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者。③對試驗用藥物過敏者。④試驗期間需合并用減少白細胞數量的藥物而不能停藥者。⑤患者因自身狀況較差,無法配合完成相關治療者。
對照組口服地榆升白片[成都地奧集團天府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6497,規格:每片重0.1g(相當于飲片5mg)],3 片/次,tid,連續用藥8 周。觀察組口服芪膠升白膠囊(貴州漢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5027,規格:每粒裝0.5g),4 粒/次,tid,連續用藥8 周。兩組均在用藥1 周、4 周及8 周后檢測白細胞水平,并評價兩組藥物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兩組均停藥后隨訪觀察1 個月。
①臨床療效。根據《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9]進行評價。顯效:白細胞總數恢復至正常水平或較治療前提高1 倍以上且穩定正常;有效:白細胞計數較治療前提高>0.5×109/L 且不再降低;無效:白細胞計數較治療前提高<0.5×109/L。臨床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每組總例數×100;本研究以8 周的臨床療效作為有效性終點。②白細胞水平。分別于用藥1 周、4 周及8 周后記錄兩組白細胞水平,并比較組間差異。③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記錄兩組用藥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并比較組間差異。
采用SPSS 19.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 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具有統計學差異。
用藥8 周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2.2%)與對照組(88.9%)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90,n(%)
用藥前,兩組白細胞水平均在正常水平之下,用藥后基本恢復正常。用藥1 周后,兩組白細胞水平均接近正常水平,但兩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用藥4 周后,觀察組白細胞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用藥8 周后,兩組白細胞水平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表2)。
表2 兩組白細胞水平比較 n=90,±s,×109/L

表2 兩組白細胞水平比較 n=90,±s,×109/L
組別 放療后 用藥1 周 用藥4 周 用藥8 周觀察組 3.7±0.7 4.0±0.3 5.0±0.6 5.2±0.2對照組 3.6±0.8 3.9±0.4 4.8±0.3 5.1±0.7 t 值 0.89 1.89 2.83 1.30 P 值 0.37 0.06 0.01 0.19
兩組用藥期間均發生皮疹、發熱、乏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分別為15.6%和18.9%,兩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n=90,n(%)
白細胞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對維持機體的免疫功能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主要由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組成。白細胞減少對人體具有較大的危害,往往會導致患者出現嘔吐、四肢酸軟、乏力等不良反應,并隨著病情進展,進一步導致患者出現感染、感冒等癥狀[10]。腫瘤患者放療后白細胞水平往往會降低[11],主要是由于放療在抑制和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殺傷正常細胞,進而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造成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下降,嚴重時可出現全血細胞降低、身體輕度浮腫[12]。
如何防止放療后白細胞水平降低對腫瘤患者造成的二次傷害是目前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因此,在腫瘤患者放療過程中使用防止白細胞水平下降的藥物至關重要。目前,臨床上用于提高白細胞水平的常用西藥主要為維生素B4、利血生、鯊肝醇等。近年來,中醫治療惡性腫瘤所表現出的優勢正在逐漸得到認可。芪膠升白膠囊、地榆升白片廣泛用于放療后白細胞低下患者。芪膠升白膠囊的主要成份為大棗、阿膠、當歸、淫羊藿、苦參、黃芪、血人參等,其中大棗可補氣健脾、養血安神;阿膠用于滋陰、補血和止血;當歸擅活血、補血;淫羊藿可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苦參可清熱燥濕;黃芪可益氣固表、補氣升陽;血人參可解表活血。該方既能補血、補氣,又能迅速提升白細胞水平,標本同治[13]。薛妍等[14]研究了芪膠升白膠囊對60 例乳腺癌患者放療后骨髓抑制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發現芪膠升白膠囊可明顯縮短白細胞、血紅蛋白及血小板升至正常水平所需時間。武新虎等[15]觀察了芪膠升白膠囊在晚期鼻咽癌患者同步放療過程中對骨髓抑制的治療效果,結果表明芪膠升白膠囊可有效減輕骨髓抑制程度、防止白細胞水平下降和提高外周白細胞計數。丁榮媚等[16]選取了140 例肺癌放療患者服用芪膠升白膠囊,發現其對放療后肺癌患者的白細胞水平、放療效果、骨髓保護及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均發揮了有益的作用。此外,李冬梅等[17]的研究也證明了芪膠升白膠囊對白細胞減少癥患者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
地榆升白片主要由地榆組成,其主要成份為地榆皂苷,具有涼血止血、解毒等功效,可作用于基質細胞,通過促進基質細胞的增殖分化,恢復外周血象,增加白細胞數量,進而調節及改善機體免疫力[18]。地榆升白片的臨床價值也早已得到了證明[19],并對腫瘤放療后的骨髓抑制亦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如王菲等[20]研究了地榆升白片對婦科腫瘤化療中白細胞減少癥的治療效果,結果發現患者服用地榆升白片1 周后,癥狀即可開始好轉,2~3 周后即可明顯改善。喬紅[10]的研究也發現地榆升白片用于治療婦科腫瘤化療后的白細胞減少癥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且安全性高。
芪膠升白膠囊和地榆升白片對放療后白細胞減少癥均發揮了較好的臨床療效,但目前尚未報道將兩種藥物進行對比評價的研究。因此,為了充分了解這兩種藥物對放療后白細胞減少癥患者的臨床效果,本院開展了“芪膠升白膠囊和地榆升白片對放射治療后白細胞減少癥的臨床評價”相關研究。本研究結果顯示,用藥8 周后,芪膠升白膠囊組治療總有效率(92.2%)略高于地榆升白片組(88.9%),但兩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均較低(P>0.05);用藥4 周和8 周后,兩組白細胞水平均恢復至正常水平,其中用藥4 周后,芪膠升白膠囊組白細胞水平高于地榆升白片組(P<0.05);但用藥8 周后,兩組白細胞水平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這可能與芪膠升白膠囊起效較快有關,但效能并無明顯差異。
綜上所述,芪膠升白膠囊和地榆升白片對放療后白細胞減少癥均發揮了較好的臨床療效,且安全性較高,均可在臨床上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