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能, 郭宇軒, 朱舒悅,2, 周建濤, 顧軒竹, 朱 玥, 陸 川, 彭 英
(1.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休閑農業研究所,江蘇南京 210014; 2.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九龍塘 999077;3.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國際合作處,江蘇南京 210014)
農業科普教育工作的開展,不僅關系到我國現代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也事關支撐和服務國家科技創新大局。202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恰逢二十大召開之際,更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科普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科普教育的形式多元豐富,不斷向民眾推廣農業科技。其中,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休閑農園立足農業的科普休閑特色,集農事生產、科普示范、休閑體驗為一體[1],成為城鄉居民備受青睞的農業科普教育優質載體。
休閑農業近年來得到長足發展,但休閑農園大多在城市郊區,或風景名勝周邊,甚至遠至鄉村,鮮有在城區內開發建設農業科普型休閑農業。同時,休閑農園的科普教育功能拓展尚處于淺層階段,在農耕文明、農業科技以及民俗風情等方面的農業科普價值挖掘不足[2]。尤其在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城鄉居民創造各種條件自行栽種水果和蔬菜,“自產食蔬”成為城市農業潛在而持久的休閑活動[3]。基于這種接近自然、修復人性,以防“不時之需”的理念,融合農業科普教育的功能,成為都市休閑農業應對疫情新的發展方向。針對以上問題和新趨勢,本文擬通過對城區內邊角地的利用,規劃設計科普教育型“自產食蔬”休閑農園,為都市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一種新模式、新思路。
科學普及教育是指通過合理利用各種媒介,用簡單、易懂、可參與、可體驗的方式向社會大眾介紹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理念、提倡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推廣科學技術[4]。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5]。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石[6]。
農業科普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依托農業產業,融入科普教育,是讓消費者在體驗活動中輕松愉悅地學習科學知識,了解科學原理,不斷培養民眾的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的一種方式[7]。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科普工作的順利開展有利于推動把我國建設成創新型國家、實現科技可持續發展。目前圍繞農業教育功能開展的研究較少,類似的概念有環境教育、自然教育以及營地教育實踐等。其中,自然教育起源于西方國家,上世紀40年代,歐美國家鄉村開始重視自然學習,且被認為是“環境學習”的引領者,強調在自然環境下的個體認知、感知及其余自然產生聯結,激發個體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強烈情感。環境教育包括各種生態保護教育,是以保護環境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動。
歐美及日韓國家都有發展較好的自然教育,我國近年來也逐步開展了自然教育實踐。但目前我國環境教育、自然教育的載體主要是以自然生態環境為主,如公園、森林及濕地保護區等。截至2021年,我國已建成17所自然學校和36家環境教育基地[2]。農業科普也是科學普及和自然環境教育的重要板塊,也是促進社會大眾尊重自然、熱愛農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8]。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加快,農業科普的對象逐漸由農民轉向城市居民,科普內容也從傳統的農業生產、農業技術普及拓展至家庭園藝、健康農業及智慧農業等。
現階段我國開展農業科普教育的方式有2種,一種是通過農業科研院所依托科教資源、科技成果優勢建設農業科普教育基地、園區。如重慶市渝東南農業科學院、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均成功創建了以農業科普為主的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另一種是通過創建休閑觀光生態農業園區,將休閑農業和農業科普結合起來[9],組織開展農業科普教育活動,促進農業科學知識的普及[10-11],不斷創新拓展新的發展模式和新型業態。
休閑農園是休閑農業的重要發展形式之一,通過創意開發和資源要素重組的方式,將農業生產、鄉村生活以及農耕文化等資源形成休閑觀光和農事體驗項目,為社會大眾提供休閑度假、觀光體驗及科普教育等服務[12]。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休閑農業近年來得到蓬勃發展,其本質是農業多種功能的拓展與表現。農業多功能概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的“稻米文化”中提出,認為水稻生產蘊含了日本傳統農業文化的歷史脈絡。農業多功能的概念被1999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的《21世紀議程》采用,同年,農業多功能基本內涵在日本出臺的《糧食 農業 農村基本法》中以法律的形式進行了界定,即農業除了有糧食及其他農產品保供功能之外,還有保護自然資源、保持國土資源、形成自然景觀和傳承傳統文化等多種功能[13]。農業科普工作的開展,其內核也是基于農業多種功能的拓展與延伸。
農業生產功能是休閑農園的根本,也是不同于其他休閑度假目的地的關鍵要素。“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14],提供安全優質的農產品是農業最基礎的功能[15]。農產品供給作為首要功能,與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顯著低于其他產品相關,并在戰爭、瘟疫造成的饑荒時期的剛性消費需求尤為突出[16]。因此,依托農業生產功能,一方面,可以向社會大眾普及農業生產中的新品種、新技術,從而推動農業科技的示范應用,促進增效增收[17]。另一方面,還可以組織參觀學習有機蔬菜、無抗雞蛋等農副產品的生產技術、生產流程及質量控制系統,從食品安全、營養角度普及食品安全。最重要的是,讓社會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參與種植勞動,體驗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差異,了解農業生產背后的艱辛[7],培養尊重科學、珍惜糧食、熱愛勞動的良好素質。
農業科普本身就緣起于自然/環境教育,兩者互相兼容且互相促進。生態功能是休閑農園的關鍵功能。農業生態系統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系統是維持人類生存所需的環境條件和過程[18]。有研究表明,生態系統在氣候條件、水資源條件、生物控制等生態服務價值遠高于其食物生產等產出價值[19]。農田等耕地同樣是極其重要的陸地生態系統,在提供物質生產的同時還發揮了多樣性的生態服務功能[20]。休閑農園存在的價值之一就是為城市提供緊密聯結自然的機會,妥善處理農業資源環境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通過科普農業相關的生態功能,讓社會大眾了解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休閑農園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并讓綠色環保的理念在游園過程中潛移默化,樹立人們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理念。
文化傳承功能是休閑農園的靈魂。農業的文化功能主要是指農業在傳承文化、保護文化多樣性等方面提供審美、教育以及休閑等重要作用上[21]。我國農業延伸傳承了幾千年,發展至今本身就是文明與歷史的重要載體,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且從人文價值角度審視,農業在教育、審美上的潛移默化作用足以積極影響社會大眾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供更多確定性和可能性[2]。由此可見,農業文化功能是農業科普工作得以開展的底層邏輯。
主題園是一個現代人創造的概念,是以游樂為目的的環境塑造,主題園可簡要概括為將游樂場所賦予特定創意主題,并以景觀為載體來表現內容與形式的活動空間[22]。主題休閑農業園則是指依托農業生產,圍繞特定主題設計景觀,打造不同主題文化體驗空間,為社會大眾提供休閑觀光、旅游度假、科普教育以及生態環保等功能的農業園區[23]。江蘇省農業農村廳2017年提出培育主題創意農園,截至2021年,已成功培育了500個主題創意農園,極大地推動了江蘇休閑創意農業的快速發展。“主題創意農園”也成為江蘇省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品牌之一,為解決我國目前休閑農業同質化、單一化、特色不足等系列問題提供了參考與借鑒。因此,在休閑農園規劃設計中,就要依據地域特色,選定1~2個主題,如打造科普教育和“自產食蔬”為主題的休閑農園,就應以“食蔬”和“科普”為核心,融入自然教育與農事體驗的人文理念,綜合地域文化特色,規劃設計為社會大眾提供科普休閑等服務功能的休閑農園。
圍繞特定主題,設計打造多元功能的空間布局,有利于休閑農業園特色的打造,實現可持續發展[24-25]。休閑農業規劃主要圍繞栽培果蔬、花卉及苗木植物等生產性空間開展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等功能設計。一方面,通過整體規劃,綜合全局,協調各空間板塊,功能區塊之間要有內在聯系,空間景觀布局軸線及功能區邊緣要有連續性。另一方面,以人為本,以游客視角實現景觀傳遞、移步換景,多條景觀游線串聯功能分區,相互呼應。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空間兼容性將自然教育、生態環保及自產食蔬的理念與人們的休憩、娛樂等行為關聯起來,達到兼顧多種功能下景觀空間整體提升的目標。
廣泛深入系統地開展農業科普教育,有利于增進民眾對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理念的支持和理解,改變固有的有失偏頗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好風尚[26]。盡管近年來農業科普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總體來看,不管是公益性還是經營性的農業科普場所,都還存在著碎片化、淺層次、短期性等沒有體系、不成系統的問題,科普教育相關課程及服務均顯得粗放、不規范,導致科普教育功能僅僅只是泛泛的“科普旅游”,未能長期有效地提升公眾的農業科學素養[7]。因此,在新的發展階段,要把長效發展的理念融入科普類休閑農園的規劃建設當中,一方面,在休閑農園的規劃設計初期,從科普景觀、場地建設入手,同步開發系統、完整的農業科普課程,另一方面可以和學校、社區等共建,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就公眾感興趣的都市農業科普知識開展科普服務。
以科普教育為主題的 “自產食蔬”休閑農園項目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馬群南路以西與繞城公路以北夾角處的城市邊角地(以下簡稱“地塊A”),毗鄰銀城君頤東方康養社區,占地總面積 7.3 hm2,地形規整,由于土地荒廢閑置,大多土地裸露,樹木零散分布,嚴重影響市容市貌的美觀性,也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持與維護。同時,通過采樣分析,項目地塊整體生態狀況良好,土壤適宜農業生產,且由于交通區位良好,具有開發科普教育主題休閑農業的發展潛力。
本項目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和南京銀城康養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共同推進的公益性項目,因此,在梳理項目場地現狀資源的基礎上,確定“科普·自產食蔬”為項目主題,從自主生產、管護食蔬、瓜果等“自產食蔬”農事體驗項目入手,突出科技引領、康養休閑特色。
突出科技引領,在規劃建設中引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技術、新品種以及精細化生產經營模式和社會服務等功能,體現項目建設的先進性和科普性。突出康養休閑,在規劃中重點策劃健康主題,以康養景觀、營養美食、休閑施壓等健康產業為核心,進行休閑娛樂、科普教育等多功能業態開發。突出綠色發展,基于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發展綠色種植,改善自然生態和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低碳、高效、循環景觀。突出因地制宜,依托和利用場地現狀優勢和區位優勢,選擇地方樹種以及鄉土植物。
場地成狹長形,并由城市河道、道路分為3個地塊,分別為A1、A2和A3地塊(圖1)。因此,在設計手法上,采用曲線的構圖,利用曲線蘊含的柔和與力量,喚醒人們內心的柔情和遐思。設計中讓曲線成為形象上的統領者,整合、劃分、組織空間,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融。為直觀地展示景觀效果,在整體呈現的圖案選擇上,以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祥瑞的“如意”為象征,蘊含順心如意、喜慶吉祥的寓意。

4.3.1 設施園藝區 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考慮區位、聲環境、便利性、展示功能等多方因素后,將入口處A1地塊設計為設施園藝區(圖2),建設 36 m×36 m智能溫室1座,15 m×20 m冷庫1座,位于入口主干道兩側,建筑周圍栽植綠化,智能溫室周圍密植廣玉蘭,形成有效的圍合,便于管理和景觀營建。通過木橋連接停車場和田園種植體驗區,冷庫旁為開敞草坪,可利用為停車場或集散空間,形成開合式空間設計。
4.3.2 “自產食蔬”區 A2地塊設計為自產食蔬區(圖3),分成6個區域,是人群交往最密切的公共空間,也是承載人群活躍度最大的場所。每個區域栽植不同的可食地景和蔬菜瓜果,保證四季均有作物可以種植,在栽培管理方面,采用先進的噴滴灌以及自動化病蟲害防控監測技術,讓蔬菜種植變成一種時尚、一種樂趣、一種潮流。場地通過推廣生態教育理念,把科普教育和實踐加入其中,宣傳作物栽培、收獲、病蟲害防治、以及循環種養的技術。園區管理服務中心在該區域東側,位于場地正中,方便管理蔬菜和果樹2個區域。


4.3.3 應時鮮果區 A3地塊設計為應時鮮果區(圖4),主要栽植枇杷樹和桃樹,在環線內側種植桃樹,環線外側種植枇杷樹,這就形成了常綠樹和落葉樹之間的對比,春天桃花盛開,枇杷翠綠,就會形成明暗對比以及色彩差異。枇杷樹通過弧線設計形成密林,能有效地隔離市政道路的揚塵噪音,為人行小徑撐起上層空間和營造舒適的林下環境,能夠為患者提供一個祥和、靜謐的空間,使其與自然親密結合,感受生命的脈動活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疾病患者對自身康復的信心。區域中間的水系木橋讓原本平坦單一的場地變得豐富多元,水系旁設置座椅長凳,為來往的人群提供休憩停留點,湖岸柔和的曲線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并鼓勵相互之間的對話。水系中有一木橋橫穿而過,橋上設置垂釣平臺,提供休閑垂釣的場所。
鑒于本項目以“自產食蔬”為特色,因此以生產性景觀為主,園區內主要栽種和展示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及江蘇省內農業科研院所培育的蔬菜、林果新品種為主,搭配部分香草、花卉及苗木類植物,營造出和諧相融、讓人有歸屬感的自然景觀。
設施園藝區建議種植西甜瓜類品種,如蘇甜2號、蘇甜4號、蘇蜜8號及蘇蜜518號,草莓類品種,如紅顏、寧豐、寧玉,辣椒類如蘇牛2號、蘇椒875號,番茄類品種,如金陵靚玉、金陵黃玉等兼具生產價值和休閑價值的品種。并通過高架栽培,創意設施栽培等模式多元打造設施園藝景觀。自產食蔬區可選擇色澤艷麗、形狀多樣的蔬菜品類,如蘇茄11號、蘇茄401等茄子品種,矮精靈818、紫霞1號、新秀1號、春時青1號等小白菜品種,秀玉5號、秀玉7號等苦瓜品種,博春、甜味55等甘藍品種,蘇羽系列觀賞性羽衣甘藍,以及貝塔、寧紅2號、蘇絲6號等蔬菜品種。應時鮮果區主要種植桃和枇杷,其中桃的品種可選擇霞暉6號、金陵黃露、紫金紅3號、霞脆等品種,并可將白玉枇杷作為主要的枇杷栽種品種。
其他相關景觀配置植物主要根據每個板塊景觀進行選擇,尤其是花卉植物要凸顯各自的色彩、對比、紋理和季節特性,打造滿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五感愉悅的康養景觀。在應食鮮果區,通過林下種植花卉的方式將復雜色彩和紋理的植物編織成一張寬闊的地毯,按照季節的變化進行植物色彩的搭配,使其呈現出點彩畫般的色彩和視覺趣味。
針對本項目主要是科普體驗為主,因此,項目以4~5 m寬道路以環項目場地進行規劃設計,聯結A1、A2和A3等3個地塊,場地內道路主要是人行步道。并通過道路串起不同的游線。在不同的種植區,沿著場地如意型道路,串聯不同景觀及體驗項目節點,可設置歡樂親子科普游線:主題園藝展示-“自產食蔬”種植體驗-果園科普-果樹認養-修剪采摘體驗-叢林冒險。休閑康養游線:“自產食蔬”種植體驗-營養健康知識培訓-康養休閑景觀療愈-果蔬采摘-果蔬DIY加工體驗。通過不同主題游線的設計,沿著蜿蜒柔和的道路觸達各個體驗空間,以創意設計的方式對不同空間內的體驗場所進行有序組織,可讓游客沉浸式體驗不同類型和層次的活動[27]。
基于農業科普和休閑農業相關理論的闡述,提出了科普性休閑農園設計的營造策略,并以南京市馬群街道城市邊角地A地塊改造為例,通過場地現狀評價、理念提取、空間布局、系統規劃設計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展示和疊加,融合空間規劃,整合資源要素,突出場地的整體連接性和項目的參與性,實現以“科普·自產食蔬”的項目規劃設計目標,在當前高度重視耕地保護以及推崇科普教育的大趨勢下,為農業科研院所利用城市邊角地、創意性地開展科普農園規劃、建設,探索更多形式、更多元化的科普工作模式,推動農業科普工作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