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峰
(凌源市青山生態治理與保護局 遼寧 凌源 122500)
遼西地區面積廣袤,因所處地理位置、地貌環境等千差萬別,形成了天然植被類型的差異性。為掌握山桃天然灌木群落的數量化特征,技術人員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山桃天然灌叢進行標準地調查,總結出該天然群落的不同屬性特點,為退化林地生態修復、園林苗木培育以及經濟林產業開發等提供技術支撐。
遼西地區包括朝陽、錦州、阜新等地市,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雨量450 ~560 mm,由南向北自然降雨逐漸減小,氣候也由以濕潤為主逐漸過渡到以干旱為主。南部地區天然次生林面積較大,北部地區以人工林為主。晝夜溫差大,冬季寒冷干燥,植物生長期干旱多風,7 ~9 月雨量集中,蒸發量大,無霜期140 d 左右,植物生長受干旱影響較大。
山桃屬薔薇科李亞科桃屬灌木或小喬木,也稱毛桃、看桃、山毛桃等,屬遼西地區原生鄉土樹種,樹高受生長立地條件影響差異明顯。山桃樹根系發達;單葉,條狀披針形;開花早,隨著早春溫度升高,在葉片未放開時即進入盛花期,花朵為粉紅色或白色,遍布樹冠,鮮艷繁茂;核果淡黃色,橢圓形,直徑1.5 ~2 cm,可作為種子、工藝品或入藥;成年樹皮光滑,紅褐色。山桃為喜光陽性樹種,耐寒、耐旱,萌蘗力強,忌水濕,除低洼堿性土壤、粘重土壤外,各種土壤均可生長,以肥沃砂質壤土生長最佳。
3.1 調查方法。2021 年6 月林業技術人員對山桃天然灌叢進行了標準地調查,選取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林地進行山桃灌叢標準地設定,量測標準地面積15 m×15 m,調查記錄坡向、海拔、土層厚度等立地條件,量測標準地內的每種灌木樹種的株數、平均高度、蓋度等。
3.2 調查結果。山桃天然灌叢在朝陽地區凌源市青龍河流域的河坎子鄉沙果溝有分布,標準地地理坐標119°09′34″E、40°36′42″N,調查地塊海拔396.7 m,為陽坡溝谷,土層厚度35 cm,立地條件中等,林分郁閉度0.9,灌叢的優勢種為山桃,平均高度2.1 m,冠幅1 ~2.5 m,其它伴生種有大葉白蠟、暴馬丁香、蒙古櫟、大葉小檗、荊條等;草本植物對調查群落生態影響相對較小,未進行樣方調查。山桃群落各種灌木樹種組成數量特征見表1。

表1 山桃灌叢植物數量特征
4.1 建群種和優勢種。從調查結果看出,本群落中山桃密度7 200 株/hm2,平均高度2.1 m,建群種為山桃,其株數占灌木總數的47.3%,是群落中生態影響發揮最大的樹種,在建群初期,應為種子繁殖。山桃生長速度較快,生長3 年以后即可結果,進一步通過嚙齒類動物、風雨自然傳播等,使種群數量擴大,逐漸形成所調查群落的植被類型,山桃是當之無愧的優勢種和建群種;雖然荊條株數達到3 600 株/hm2,但因其為下層灌木,叢狀自然生長,在群落形成初期,光照充足的零星地塊有荊條種子等適宜條件,荊條得以占據一席之地,為灌叢中的伴生樹種。
4.2 自然演替的穩定性。群落各種灌木合計15 200株/hm2,郁閉度達到0.9,群落正處在逐漸自然演替進程中,生態結構相對穩定,群落的穩定性可以從2個方面表現出來:首先,從灌叢的樹高生長分布看,調查的樣地有6 種灌木,樹冠高可分為3 個層次,頂層為暴馬丁香、蒙古櫟和大葉白蠟,這3 種以后會逐漸生長為喬木,并處于樹冠頂層;中層樹冠為山桃,以后有部分低矮的山桃灌木因光照等受影響,會逐漸生長不良甚至死亡;下層為大葉小檗和荊條,通過自然演替,這2 種的總株數會出現較大幅度的降低,主要是頂層和中層樹冠遮擋陽光,荊條為強陽性樹種,大葉小檗耐陰程度稍強,會導致荊條大批淘汰死亡,未死亡的底層灌木生長勢也整體偏弱。其次,群落的穩定性也可以從樹種生長的自然形成中體現出來,調查群落中,灌木的密度始終處在高位狀態,主要是受光照影響所致,隨著自然生長演替,生長在頂層的樹冠不斷長高,冠幅擴大,如暴馬丁香和大葉白蠟;喬木林下耐陰性強的幼樹數量會增加,如大葉白蠟;群落的整體穩定性逐漸增加,生態功能更加強大。
4.3 植物區系過渡性。山桃群落內灌木的優勢種和伴生種在植物分布區系劃分中屬于不同的植物區系,體現出自然環境的特殊性:群落內有蒙古植物區系的荊條,更具有耐旱性,為強陽性樹種;蒙古櫟為華北植物區系的典型代表,耐寒性較強;暴馬丁香為長白植物區系的物種,喜光,喜濕潤環境,條件適宜可生長為喬木,如濕度不夠、立地條件差等,則生長為灌木。此外,調查結果也同時體現出一些樹種的生態適應性,如暴馬丁香、大葉白蠟、大葉小檗等,在遼西北部地區極少以天然林更新生長的形式存在,經人為栽培經營生長性狀等表現均較好,這些樹種的環境適應性為人類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
5.1 生態修復。遼西地區多年持續干旱,主要原因是受人類影響,有林地質量降低,生態功能退化,特別是荒山陽坡,天然荊條占據了重要比重,因為其生態功能在遼西地區的特殊性,將其劃分為了特規灌木林。可利用山桃、暴馬丁香、蒙古櫟等群落優勢種和伴生種特性,用于退化林地生態修復,在短期內引進植物喬灌木個體,加速人工更新歷程。具體方法:選取適宜的地塊栽植山桃等幼苗,在造林的上一個雨季前采用小坑整地方式栽植。春季栽植密度不宜過高,600 株/hm2即可,栽植后澆足水覆膜,減小自然蒸發,在6 月和9 月,結合自然降雨適當補水,連續2 年,即可使幼樹足以抵御自然干旱,保存率85%以上。也可以將山桃等種子做催芽處理后,人工直播補植。
5.2 園林苗木培育。山桃適合遼西干旱半干旱的自然氣候條件,生長速度快、耐修剪、易造型,具有廣泛的園林應用價值:①培育喬木,可在種子繁育后,移植為株行距1.5 m 以上,肥水管理適宜,合理修剪,培育3 年,直徑可達到5 cm,成為分枝相同、冠幅圓滿的優質園林苗木。②也可以培育山桃砧木做母本,改接密枝紅葉李、紫葉矮櫻、榆葉梅、杏梅等。根據園林用途不同,可用1 年生山桃實生苗嫁接密枝紅葉李做綠籬;培育2 ~3 年山桃砧木主干,改接為紫葉矮櫻、榆葉梅等小灌木,園林效果與經濟效益都較高。③山桃培育大苗時,在最初生長的3 年內,密度較低,為提高土地利用率,可同時進行間作經營,間作作物種類可選擇油葵、豆類以及多種1 年或多年生草本中草藥,如蒼術、黃芪等,間作物種與山桃具有一定的互補性,經濟效益較高。
5.3 經濟林產業。①在遼西農村可發展山桃經濟林,如果以生產山桃果核為主,栽植2 年以后即可開花結果,開花早,不受霜凍影響,沒有大小年,產量穩定。②在圃地嫁接為朝陽蜜桃,培育苗木1 ~2 年后,移栽到肥沃向陽的壤土地塊,在密度適宜、水肥供應充足條件下1 ~2 年內初產果,單位面積產值較高。